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浅说(论文文献综述)

蒋丽媛[1](2021)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结构、现状与提升策略》文中提出

施瑞瑜[2](2021)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以汕尾市中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中职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入学门槛低,学生的成绩和整体素质都不高,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基础较差,并且某些中职学校过分的强调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导致中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并缺少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面临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仅仅只有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职学校应该要重视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是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和客观要求。本研究以汕尾市5所中职学校为例,通过问卷等方式对汕尾市5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自我管理状况的调查,了解中职学生在认知自我管理、学习自我管理、生活自我管理、情绪自我管理、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职业规划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共回收调查问卷486份,有效问卷480份,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1:1.5,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比例为9:1。笔者根据调查访谈结果找出汕尾市中职学生自我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中职学校管理不到位、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中职学生自我认知不全面、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社会因素的影响等等。在此基础上,针对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结合汕尾市中职学校的具体实践,本研究从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以下加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学校方面,中职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的纽带作用,提高组织和管理水平;开展各类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活动;优化专业结构,开设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课程;加强家校沟通,共同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家庭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家长树立榜样和转变观念。中职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激发自我管理意识。社会要创设潜移默化的积极舆论,树立“见贤思齐”的正面典范。

杜铷[3](2020)在《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后产业革命不断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极其凸显。我国学校教育已从"量"向"质"发生转变,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尤为重要。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和价值应被重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仍存在许多问题,相关教育尚有缺失,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合力解决。

侯勇[4](2020)在《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以S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高校设施逐步完善,学生在高校学生住宿区域内,能够进行学习交流、生活购物、交友互助、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等社会行为,如此看来学生住宿区域俨然已经具备了现代社区的特征。但是传统学生社区管理注重学生集体建设,忽略学生个体需求,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法比较单一。而“95后”,“00后”逐渐成为校园的主体,个体成长环境较为自由,居住在传统管理手段下的学生社区,因观念不和,生活成长需求不能及时满足而与社区产生矛盾与冲突。同时管理者将社区管理的视角定在社区物质建设和维护社区稳定,忽视学生社区居住的主体需求和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专业精神,以尊重、平等为理念,注重以人为本、需求为主、系统改变,并具有丰富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可以弥补传统学生社区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能力等不足。因此,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管理,能够优化学生社区管理,为大学生打造多样化、人性化的社区环境,发挥学生自我主体的新型学生社区。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了解S高校学生社区状况和学生需求,发现学生社区存在管理手段单一、没有明确的社区管理模式、缺少社区文化建设等问题,以及学生主体需求较多:需要在学生社区内成长学习、需要相互扶持、需要参与社区事务等需求。基于这些问题和需求,笔者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支撑,综合社会工作嵌入S高校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情况,构建出“社工嵌入式”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新模式。新建构的学生管理模式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回应了社区管理过程中社区共治、社区支持、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的管理需求,同时也积极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既注重学生社区环境系统的改变也能够发挥出学生在社区管理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并且阐述新模式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本研究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工作者提供了新型管理模式,尤其是在社会工作嵌入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工作嵌入的模式,为今后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构建提供一些思路。

李立娜[5](2020)在《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大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生活是决定个体健康成长、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家和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水平及影响因素,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促进个体学校适应能力提升的宝贵建议。当前,研究体育锻炼行为、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等对学校适应能力的影响较多,而涉及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学校适应能力关系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因此本研究以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和学校适应能力为研究对象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邱达明的《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量表》初始问卷和方晓义的《中国大学生适应性量表》为测量工具,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平均值是36.268,题项平均值为2.790,低于中等水平值3。(2)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平均值是171.97,题项平均值为2.867,低于中等水平值3。(3)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及其分维度锻炼动机、锻炼方法与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的相关性均达到了0.001的显着性,分维度锻炼时间与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的相关性达到了0.05的显着性。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学校适应能力分维度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的相关性均达到了0.001的显着性。(4)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对学校适应能力回归系数为0.426,标准化系数为0.329,P<0.001。分维度锻炼动机、锻炼方法对学校适应能力回归系数分别为1.109、0.321,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279、0.145,P值均小于0.001;锻炼时间对学校适应能力回归系数为0.168,标准化系数为0.064,P值小于0.05。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对学校适应能力分维度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回归系数分别为0.071、0.072、0.071、0.049、0.064、0.043、0.056。研究结论:(1)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分维度锻炼动机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锻炼方法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锻炼时间达到了中等水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水平不容乐观。(2)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分维度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满意度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均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择业适应达到了中等水平。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总体水平有待提高。(3)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分维度锻炼动机、锻炼时间、锻炼方法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锻炼动机、锻炼时间、锻炼方法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影响的大小顺序为:锻炼动机>锻炼方法>锻炼时间。(4)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分维度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董柯[6](2020)在《高校支持对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全国12所高校的调查》文中提出作为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归属感研究的受重视程度正在与日俱增。高位的归属感会提升高校声誉、提高学生综合质量,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而低位的归属感则会阻碍高校声誉的提升、影响学生综合质量,使学校发展受阻。在当前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强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深入研究,已然成为学校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积极寻求进取的现实博弈。在学生与高校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学生个体内在的专业认同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都会影响高校支持和学生归属感之间的关系。厘清高校支持、学生归属感、专业认同、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其作用机制,有助于高校管理者能够采取针对性措施,整合校内有限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助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融入学校,提升学校的归属感,从而实现学校的长期发展。基于此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高校支持、学生归属感、专业认同、自我管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制,首先,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基于相关模型提出自己的研究框架;其次,对不同高校师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根据访谈结果对研究框架进行完善,提出研究假设;再次;采用原始问卷进行预调研,依据数据分析结果修订原始问卷,形成最终调查问卷;最终采用问卷开展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发现:(1)高校支持对学生学校归属感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2)专业认同在高校支持与学生学校归属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管理在高校支持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显着调节作用,在专业认同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显着调节作用;(4)专业认同和自我管理在高校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之间构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从树立“人性化”育人理念、完善高校支持、提升专业认同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有助于提升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建议。

张鹤[7](2019)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种大背景下,需要大学生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合理进行自我管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对福建7所不同层次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并分析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最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维度提出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冯立元[8](2019)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自我管理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初掀起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使手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依赖问题日益突显。手机依赖在大学生群体中十分突出,并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为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探析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手机依赖的内在联系,并研究自我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预防和矫正对策。本研究从主体属性、理性认知、价值观念和行为因果等理论角度,探讨手机依赖与自我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梳理二者关系。同时,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和自我管理的现实情况,分析二者相关性,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依赖者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大,大学生自我管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二者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大学生降低手机依赖、实现自我管理的意愿较强,但实践情况并不理想。因此,本研究从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平台搭建和实践加强四个方面,提出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有效对策,对策既包括对大学生自身的要求,也涵盖对高校的指导和建议。本研究共包含五部分:绪论部分论述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手机依赖和自我管理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阐述二者的理论内涵及本研究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探讨手机依赖与自我管理的内在关联,从主体属性、理性认知、价值观念和行为因果等方面展开分析,阐述手机依赖与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研与数据分析,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管理的现状、特点、相关性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自我管理的角度入手,对相关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第五部分分析研究结果,针对当前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从自我管理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

靳丽婷[9](2019)在《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基础性条件。如何进一步优化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新时代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800多名大学生开展实证调查,对20名在校大学生及10名家长进行深入访谈;运用SPSS19.0、AMO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不同人口学变量方面家庭教养方式及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异之处,探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系统性影响,从而探寻优化家庭教养方式、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实证分析显示,家庭教养方式在子女性别、家中排行、家庭结构、生源地、父母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职业、感情状况、童年生活以及家庭收入方面有显着性差异,其中父母的情感温暖显着性水平较高,得分较高,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较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性别、就读学校、年级、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社会实践经历、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收入等级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整体状况较好,但在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管理能力较低;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显着的影响,其中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存在显着的正向作用,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存在显着的负向作用。本研究最后提出了优化家庭教养方式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与路径。在优化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强化父母的主导性是前提,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是关键,增强子女的主体性是根本,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多元沟通与和谐互动是保障。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应进一步优化社会成长环境,坚持正确宣传引导;充分利用高校优质资源,探索科学管理模式;培养自我管理意识,重点提升实践能力。

秦己媛[10](2019)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储备了力量,新时代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哈尔滨市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的调查,找出不足并分析不足的原因,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合理的策略和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研究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形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调查问卷,问卷通过时间管理、学习管理、身心管理、人际关系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和网络管理等六个维度对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黑龙江大学这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在人际关系、身心和职业生涯管理上表现尚可,而在时间、学习和网络管理方面却不尽人意,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加强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养。积极心理学提倡人们用自身的积极力量去克服困难,强调人们用自身的积极品质去解决问题。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就是要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大学生,用更加积极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情绪体验理论、积极人格特质理论和积极组织系统理论等,为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当中,为高校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浅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浅说(论文提纲范文)

(2)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以汕尾市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中职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二、人才市场需求要求中职学生必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三、中职学校不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管理能力密切关联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一、中职学生
        二、自我管理
        三、中职学生自我管理
        四、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五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彼得·德鲁克的自我管理理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汕尾市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现状
    第一节 汕尾市中职学校选择
    第二节 问卷设计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职学生认知自我管理调查
        二、中职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调查
        三、中职学生生活自我管理调查
        四、中职学生情绪自我管理调查
        五、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调查
        六、中职学生职业规划自我管理调查
第四章 汕尾市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二、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三、生活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五、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六、职业规划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第二节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中职学生自身原因
        四、社会原因
第五章 加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学校要从多方面出发,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充分发挥学生会的纽带作用,提高组织和管理水平
        三、开展各类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活动
        四、优化专业结构,开设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课程
        五、加强家校沟通,共同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节 家庭要为加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付出努力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
        二、家长要树立榜样
        三、家长要转观念
    第三节 从学生自身出发,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二、激发中职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创设潜移默化的积极舆论
        二、树立“见贤思齐”的正面典范
结语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的调查问卷(学生调查)
附录 B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访谈提纲
附录 C 中职学生检查人员考核标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和意义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特点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构成
        1.时间管理能力
        2.学习管理能力
        3.规划管理能力
        4.健康管理能力
        5.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6.网络管理能力
    (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时间管理能力弱
    (三)健康问题突出
    (四)沉迷网络现象较为普遍
三、造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
    (一)学校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四、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一)高校要转变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模式
        1.转变管理理念
        2.改进培养方案
        3.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树立典型
        4.给予学生权威指导
    (二)家庭和社会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实践环境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2.在家庭中实行民主管理
        3.社会加强宣传力度
        4.社会多提供实践机会
    (三)大学生要提升自我管理意识,掌握自我管理方法
        1.提升自我管理意识
        2.掌握自我管理方法

(4)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以S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地访谈法
        1.3.3 观察法
        1.3.4 问卷调查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5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6.1 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必要性
        1.6.2 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可行性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生社区
        2.1.2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2.2 嵌入理论
        2.2.3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第三章 S高校学生社区基本概况
    3.1 S高校学生社区基本情况
        3.1.1 学生社区及周围情况
        3.1.2 学生社区生活状况
        3.1.3 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情况
    3.2 学生社区管理状况
        3.2.1 学校后勤化管理情况
        3.2.2 辅导员管理社区情况
        3.2.3 大学生自我管理社区情况
        3.2.4 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管理情况
    3.3 S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特点
        3.3.1 大学生自我管理逐步推进
        3.3.2 学生社区社区文化逐渐建设
        3.3.3 社区管理能同学生工作进行改革
    3.4 S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问题
        3.4.1 多部门综合管理,未能形成有效信息统一
        3.4.2 院系楼宇治理,无法形成统一的社区文化
        3.4.3 传统管理制约,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
第四章 S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需求调查和分析
    4.1 S高校学生社区服务需求
        4.1.1 社区生活服务需求
        4.1.2 社区后勤服务需求
        4.1.3 社区文娱体服务需求
    4.2 S高校学生社区支持需求
        4.2.1 学生辅导员支持需求
        4.2.2 社区朋辈支持需求
    4.3 S高校学生社区共治需求
        4.3.1 大学生自我管理需求
        4.3.2 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需求
        4.3.3 大学生参与社区自治活动需求
    4.4 S高校学生社区文化需求
        4.4.1 社区文化活动参与需求
        4.4.2 特色社区文化需求
第五章 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社区实务探索
    5.1 社会工作嵌入社区管理方案
        5.1.1 确定社区需求
        5.1.2 确定嵌入方法及活动内容
    5.2 S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方案实施
        5.2.1 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共治
        5.2.2 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服务
        5.2.3 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文化
        5.2.4 社会工作嵌入学生社区支持
    5.3 实务反思
        5.3.1 社会工作嵌入社区管理受限
        5.3.2 社会工作者专业性有待提升
        5.3.3 社区资源信息需要进一步综合
第六章 社工嵌入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构建
    6.1 社工嵌入式模式界定
        6.1.1 理论支撑
        6.1.2 嵌入层面
        6.1.3 管理目标
        6.1.4 遵循原则
    6.2 社工嵌入式学生社区管理体系架构
        6.2.1 系统构成
        6.2.2 系统运行
    6.3 社工嵌入式学生社区管理实施路径
        6.3.1 完善“双工”社区队伍
        6.3.2 优化学生社区管理机制
        6.3.3 搭建社区网络平台
        6.3.4 构建社区支持体系
        6.3.5 提供社区专业服务
第七章 社工嵌入式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优势与局限探讨
    7.1 应用优势
        7.1.1 理论上构建了新型学生社区管理模型
        7.1.2 理念上凸显了学生主体性
        7.1.3 方法上嵌入了社工专业优势
        7.1.4 载体上强化社区载体平台
    7.2 应用局限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研究综述
        2.1.1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概述
        2.1.2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现状研究
    2.2 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研究综述
        2.2.1 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概述
        2.2.2 学校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
    2.3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学校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综述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研究设计
    4.1 理论模型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被试
    4.4 测量工具的选用
        4.4.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量表
        4.4.2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4.5 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4.5.1 信度检验
        4.5.2 效度检验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总体特点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5.1.1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总体特点
        5.1.2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人口统计学差异
    5.2 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总体特点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5.2.1 学校适应能力总体特点
        5.2.2 学校适应能力人口统计学差异
    5.3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学校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
        5.3.1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学校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
        5.3.2 控制变量与学校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
    5.4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学校适应能力的回归分析
        5.4.1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学校适应能力总体的回归分析
        5.4.2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人际关系适应的回归分析
        5.4.3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学习适应的回归分析
        5.4.4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校园适应的回归分析
        5.4.5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择业适应的回归分析
        5.4.6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情绪适应的回归分析
        5.4.7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自我适应的回归分析
        5.4.8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5.4.9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分维度与学校适应能力的回归分析
    5.5 研究假设的检验
6.讨论
    6.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总体特点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6.1.1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总体特点
        6.1.2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人口统计学差异
    6.2 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总体特点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6.2.1 学校适应能力总体特点
        6.2.2 学校适应能力人口统计学差异
    6.3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学校适应能力关系的讨论
        6.3.1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学校适应能力关系的整体讨论
        6.3.2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人际关系适应关系的讨论
        6.3.3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学习适应关系的讨论
        6.3.4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校园适应关系的讨论
        6.3.5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择业适应关系的讨论
        6.3.6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情绪适应关系的讨论
        6.3.7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自我适应关系的讨论
        6.3.8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与满意度关系的讨论
        6.3.9 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分维度与学校适应能力关系的讨论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致谢

(6)高校支持对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全国12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需要层次理论
        2.1.2 个体-环境拟合理论
        2.1.3 认同-参与模型理论
        2.1.4 院校行动模型
        2.1.5 SSLD模型
    2.2 高校支持文献综述
        2.2.1 高校支持的含义
        2.2.2 高校支持的类型
        2.2.3 高校支持的研究
    2.3 学校归属感的文献综述
        2.3.1 学校归属感的含义
        2.3.2 学校归属感的测量
        2.3.3 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2.4 专业认同的文献综述
        2.4.1 专业认同的概念
        2.4.2 专业认同的现状研究
        2.4.3 专业认同的测量
        2.4.4 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2.4.5 专业认同的结果变量
    2.5 自我管理文献综述
        2.5.1 自我管理的概念
        2.5.2 大学生自我管理
        2.5.3 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2.5.4 自我管理的测量
    2.6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提出
    3.1 模型构建
    3.2 访谈的流程、对象与结果
        3.2.1 访谈流程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结果与模型修正
    3.3 研究假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和预调研
    4.1 问卷设计及实施
    4.2 研究工具
    4.3 预调研样本描述
    4.4 预调研结果反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支持对归属感的影响研究
    5.1 正式调研
        5.1.1 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5.1.2 调查方法
        5.1.3 问卷回收与汇总
    5.2 被试的人口学特征
    5.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4 描述性统计及差异分析
        5.4.1 高校支持的现状及人口学差异
        5.4.2 专业认同的现状及人口学差异
        5.4.3 自我管理的现状及人口学差异
        5.4.4 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及人口学差异
        5.4.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5 相关分析及共线性诊断
    5.6 高校支持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主效应检验
    5.7 专业认同的中介效应分析
        5.7.1 高校支持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5.7.2 专业认同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
        5.7.3 专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5.8 自我管理的调节效应分析
        5.8.1 自我管理在高校支持与学校归属感间的调节作用
        5.8.2 自我管理在高校支持与专业认同间的调节作用
        5.8.3 自我管理在专业认同与学校归属感间的调节作用
        5.8.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管理启示与建议
    6.1 研究讨论
        6.1.1 高校支持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
        6.1.2 专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6.1.3 自我管理的调节作用
    6.2 高校管理建议
        6.2.1 树立“人性化”育人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6.2.2 完善高校支持,提供成长服务
        6.2.3 提升专业认同,促进学习投入
        6.2.4 培育管理氛围,引导自我管理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2.1 量化高校支持的指标,构建高校支持的指标体系
        7.2.2 构建高校支持对学生归属感的影响机理模型
        7.2.3 融合多学科变量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个案访谈提纲
附录2: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含义
二、“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调查
四、“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表现
    (一)大学生自我时间管理缺失。
    (二)大学生自我安全管理缺失。
    (三)大学生自我情感管理缺失。
    (四)大学生自我财务管理能力的缺失。
五、“双创”背景下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途径
    (一)以目标管理为导向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二)以教学课堂为抓手,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实践能力。
    (三)摒弃传统以学习成绩评价大学生优秀与否的方式。
    (四)多角度构建平台,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五)创设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育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六、结语

(8)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自我管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现状
        1.2.2 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现状
        1.2.3 自我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价与展望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手机依赖概述
        2.1.1 手机依赖的界定
        2.1.2 手机依赖的特征
        2.1.3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2.2 自我管理概述
        2.2.1 自我管理
        2.2.2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
    2.3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关于物的依赖性理论
        2.3.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我塑造理论
第三章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管理的内在联系
    3.1 主体属性的丧失与复归
        3.1.1 手机依赖是手机异化造成的主体性丧失
        3.1.2 自我管理本质上体现个体的主体性复归
    3.2 理性认知的模糊与建构
        3.2.1 手机依赖根源在于个体的非理性认知
        3.2.2 理性认知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
    3.3 价值观念的偏差与补正
        3.3.1 手机依赖与价值观偏差形成消极循环
        3.3.2 自我管理是补正价值观念的有效途径
    3.4 行为偏差的原因与结果
        3.4.1 手机依赖是大学生自我管理不足的结果外显
        3.4.2 自我管理不足是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内因
第四章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管理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工具
        4.1.3 调查程序
    4.2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管理的调查结果
        4.2.1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4.2.2 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
        4.2.3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管理的关系
    4.3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管理的特点
        4.3.1 手机依赖与自我管理不容乐观
        4.3.2 手机使用的自我管理意愿较强
        4.3.3 自我管理对手机依赖影响较大
        4.3.4 自我管理实践中存在知行不一
    4.4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自我管理归因分析
        4.4.1 自我管理意识存在片面性
        4.4.2 自我管理能力缺少均衡性
        4.4.3 自我管理实践缺乏系统性
第五章 自我管理视角下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5.1 培养自我管理意识树立理性正确的价值观
        5.1.1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
        5.1.2 正确认知自我提升主体意识
        5.1.3 全面认识手机培养媒介素养
    5.2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个体的坚定意志力
        5.2.1 强化情绪管理增加积极体验
        5.2.2 优化时间管理提升办事效率
        5.2.3 落实行为管理培养良好习惯
    5.3 搭建自我管理平台培育理性的手机辨识力
        5.3.1 开展团体辅导疏导心理问题
        5.3.2 开发课程平台构建智慧校园
        5.3.3 完善制度平台促进行为转化
    5.4 加强自我管理实践降低现实的手机依赖度
        5.4.1 参与校园文化增强现实交往
        5.4.2 制定发展规划坚定人生目标
        5.4.3 发挥群体作用同辈示范带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9)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2.研究设计
    2.1 理论依据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2 社会认知理论
        2.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家庭教养方式
        2.2.2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3 研究内容及思路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思路
    2.4 研究工具、方法及假设
        2.4.1 研究工具
        2.4.2 研究方法
        2.4.3 研究假设
    2.5 研究创新
    2.6 样本构成
    2.7 数据检验
        2.7.1 数据正态性检验
        2.7.2 数据信效度检验
3.当前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现状
    3.1 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概况
    3.2 家庭教养方式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3.2.1 家庭教养方式的个人因素差异
        3.2.2 家庭教养方式的家庭因素差异
4.当前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现状
    4.1 自我管理能力的总体概况
    4.2 自我管理能力的人口变量差异
        4.2.1 自我管理能力的个人因素差异
        4.2.2 自我管理能力的家庭因素差异
5.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5.2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路径分析
        5.2.1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总体状况
        5.2.2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具体路径
6.优化家庭教养方式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
    6.1 优化家庭教养方式的对策
        6.1.1 强化家长的主导性是优化家庭教养方式的前提
        6.1.2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是优化家庭教养方式的关键
        6.1.3 掌握科学教养方法是优化家庭教养方式的根本
        6.1.4 多元沟通和谐互动是优化家庭教养方式的保障
    6.2 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
        6.2.1 优化社会成长环境,坚持正确宣传引导
        6.2.2 挖掘高校优质资源,探索科学管理模式
        6.2.3 培养自我管理意识,重点提升实践能力
7.研究结论、不足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部分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被访者信息
致谢

(10)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提升人才质量亟需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学生教育指明新方向
        (三)终身教育的时代要求呼唤自我管理能力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积极心理学
        (二)自我管理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四、文献综述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综述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情绪体验理论
        (二)积极人格特质理论
        (三)积极组织系统理论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三、德鲁克自我管理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的设计
    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一)问卷的信度检验
        (二)问卷的效度检验
    四、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总体现状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不同背景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时间规划不合理
        (二)自我定位不准确,自我认知不到位
        (三)自我修复能力弱,身心管理不科学
        (四)网络自控能力差,生活方式不健康
        (五)职业规划缺失,职业生涯不清晰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足
        (二)家庭教育的疏忽与欠缺
        (三)学校教育的不均与失衡
第四章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一、学校有效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一)树立高校“以人为本”的积极育人观
        (二)创建大学生自立、自理、自强的积极教育环境
        (三)创新改革学校的管理制度
    二、教师有效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一)打造积极的师生关系
        (二)拓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法和手段
    三、大学生积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一)在自我管理修炼中保持积极情感
        (二)用乐观解释风格克服自我管理中的困难
        (三)使积极人格特质内化到自我管理之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调查开放问卷
    附录2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3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访谈提纲及内容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大学生自我管理浅说(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结构、现状与提升策略[D]. 蒋丽媛.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 ——以汕尾市中职学校为例[D]. 施瑞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7)
  • [3]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J]. 杜铷.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20(03)
  • [4]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以S高校为例[D]. 侯勇.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5]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高校为例[D]. 李立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高校支持对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全国12所高校的调查[D]. 董柯. 广西大学, 2020(07)
  • [7]“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究[J]. 张鹤.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19(07)
  • [8]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自我管理的视角[D]. 冯立元.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9]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D]. 靳丽婷.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10]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 秦己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