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革命老区后堀村论文

走访革命老区后堀村

蒋 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纪家镇工作,曾被派往该镇的曲港村委会驻点4年。当时的党支部书记是后堀村人,因而我经常到后堀村来,也由此对该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我离开后堀村已有19年了,依然心怀思念。近日,受雷州市老促会的委托,我特地来到该村采访。旧地重游,虽然今已旧貌变新颜,但仍让我倍感亲切。

经过治疗1~4次的治疗后,疣体面积减少小于50%的患者占比为41%、45%、43%、49%,当中疣体面积治愈百分之百的占比为10%、26%、24%、35%。面积减少小于50%的疣体占比为57%、52%、58%、56%,除此之外,疣体面积增大的百分比为27%、29%、28%和59%。

后堀村是革命老区村庄。解放战争时期,隐藏过许多革命人士,如本地革命领导人黄培桂、黄培兰、胡汉华等。该村现有人口570多人,水田58亩,坡地300多亩,主要作业是种稻和造林。由于是一个水浸区村庄,大部分良田难以作业,且土地少,地方偏僻,道路闭塞,生产经济发展很落后,许多人都靠外出打工为生。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在党对革命老区村庄建设政策的指引下,相关部门对革命老区村庄引起高度重视,因而该村的变化也比较快。现在,该村不仅是农民的住房基本实现了楼房化,改变了过去大风雨来坐立不安的状况,还在交通局的支持下投资近160万元建起了部分环村路,和在热爱家乡建设的企业家陈炳宜先生的支持下捐资8万元建起了篮球场,并由他捐资20万元,村集体出资10万元,移民办出资40万元将村的巷道全面硬底化,既让村民们在空闲时间里得以锻炼身体,也解除了出门难问题。同时,在农业局的支持下,投资53万元解决了饮水难问题。以及在移民办和住建局的支持下投资60 万元解决了排污问题。

就目前来讲,包括杂文在内的传统严肃文学生存环境并不是很好,加上全国性能发表杂文的报刊阵地逐年萎缩,杂文写作正处于尴尬而又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境遇。

可以说,对后堀村建设支持力度最大的是移民办了。该单位除了拨款协助建筑以上两项工程外,还拨款159万元帮助建好该村至合城村的联村硬底化道路,建了运动场、文化广场,以及在建的文化楼。最近,体育局也送来了价值约3万元的运动器材,从而大大地改善了该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现在,虽然文化楼仅仅是建了一个框架,另外还有一半环村路未建好,一个休闲公园正在筹资建筑,但在相关部门的扶持和本村群众的努力下,相信那三项工程很快会得到解决。那些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已列为扶贫对象户,也必将得以脱贫,逐步走向小康生活。

村民们都说,多谢党的关怀,让我们革命老区村庄群众的生活得到不断改善,让我们村的环境越来越美。

标签:;  

走访革命老区后堀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