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

环境与发展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经济发展历程而产生的,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大大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进程和质量,威胁着地球生命的延续。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破坏自然、毁灭世界的能力也像其改造自然、创造世界的能力一样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种破坏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使环境质量遭到破坏,另一是使生产力遭到破坏。它们都会毫不留情地破坏发展的前景。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们对过去沿用的发展方式产生了怀疑:人们是否在用自己的双手干着埋葬自己的事情?在人们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是不得不吞咽下环境污染的苦果。但是各国并没有放弃发展的努力,实现富裕仍是追求的一个目标。问题的关键不是追求富裕有错误,而是在于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方式。

良好的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才能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持续的保证。环境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加以考虑。谋求发展必须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把环境问题作为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了,“可持续发展”在此情况下产生了。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是联合国世界各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提出的,以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和接受,1992年被写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成为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项基本的指导原则。保证地球未来的生存力和完整性,以适宜人类和其它生命形式的繁衍和发展,也成为各国人民在行为准则上的座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和推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深化。

二、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一)从国际情况看。

第一,环境问题突破国界呼声日高。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平流层臭氧消耗、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海洋污染、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污染及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使人类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危险。这些问题不受国界限制,对整个人类及生物圈的安全产生影响。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环境浪潮席卷全球。

第二,环境保护从呼吁走向行动。过去,国际社会对此说得多做得少。而今,为保护环境制定的国际条约越来越多、越来越有约束力,广泛影响了各国的生产和消费政策。传统的不利于环境的发展方式受到批判,在环境问题上采取严格管制措施是一个趋向。

第三,环境问题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新热点。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及争夺宝贵资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矛盾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越来越频繁地反映出来。环境问题上的南北对立趋于尖锐,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破坏加剧而使发达国家获利。跨国污染纠纷引人关注。

第四,环境保护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影响加大。环境标准更多地进入了国际贸易领域,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日益受到抵制,绿色消费市场逐渐扩大。国际信贷和经济援助向环保项目倾斜,一些重要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等机构已将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作为主要业务方针。环境政策向各领域延伸。

第五,环境保护需求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引发了很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环境净化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约资源能源和综合利用技术等得到大力发展,与之相应的“朝阳工业”日渐兴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得到推广。

第六,在人口资源压力下作出负责任的选择。据测算,到200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62亿,到2050年将突破100亿。如此,粮食、工业品和能源消耗都需大幅度成倍增加。一个世纪后的地球能否满足我们的愿望和能否有能力满足这种愿望呢?子孙后代如何生存呢?看来,我们必须要作出一个负责任的政策抉择,把环境与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考虑,而不能各行其事了。

(二)从国内情况看。

第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靠高消耗低效益的增长越来越行不通了。我国有12亿人口,每年近以1400--1600万的速度增长,巨大的资源需求和排出的废物使环境不堪重负。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很少:水资源、耕地、林地、草地拥有量分别只占其1/4、1/4、1/8和1/2,很多矿产资源随经济发展将发生短缺。为保持工农业稳定持续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源资源供需将有很大缺口难以填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及落后的燃用方式对环境十分不利,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虽然很低,不到世界人均的1/2,但单位产值的能耗却很高,构成了能源消费的两重性。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造成的损失巨大,治理任务艰巨,加上还要加快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如雪上加霜。我国若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必然要依赖国内资源环境的长久支撑能力,否则,发展的硬道理将在实际中受阻。

第二,我国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如果发展的结果是给自己的家园和子孙带来灾难,就有悖于发展建设的宗旨。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奉行的政策,与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体现了国家长远利益,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第三,从加快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处理好改革、开放、稳定之间的关系这一大局出发,也需要解决好环境问题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良好的社会环境、投资环境和自然环境,可以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第四,打破一国循环式经济主体,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整体运转,是现代国际经济运作的特征。任何实行开放政策的国家都不能摆脱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影响。为使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从全球角度来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靠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拼人力的杀鸡取卵式的生产方式将难以为继,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品和生产技术将失去国际市场,这是不可回避的挑战。

上述情况表明,在发展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一个带有长远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若要使我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保持后劲,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一个环境与经济政策上的战略选择,也是一个含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战略选择。

三、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几个观念转变

(一)环境保护的实质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一些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得其一都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这种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发展经济是否必然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之,保护环境是否就是对经济增长设置障碍?除了前面已从二者关系和发展方式上作了否定回答之外,对环境保护的实质问题尚有深化认识的必要。

通常所指的环境保护,是人类为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障人体健康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被保护的对象来看,包括了人群及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的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城市和乡村等。其中的环境资源通过社会生产被加工成人们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而成为社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劳动对象,它制约着生产发展、生产力结构、生产规模和布局,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以为生产力提供充足的劳动对象。在劳动资料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由于环境污染使生产工具如厂房设备遭到毁坏,同样会制约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保障人体健康,为生产力提供健康的劳动者,也就保障了主导生产力发展的最关键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保护说到底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直接关系。从理论上提高和树立这一观念,可加深对环保工作所具有社会价值的认识。

(二)对环境资源价值的再认识。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由于受思想认识和理论局限性影响,人们排除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有价性,自然资源可被无限度地开采,废物可向环境中无限制地排放。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排除了环境资源损失费用,是环境遭受破坏的一个重要经济原因。事实上,任何可用的资源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都是有限的。人们对有限资源用途增加,意味着该资源消耗的增加和可供资源量的减少,随之造成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可用性和稀短性的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程度也决定了物物交易上的相对价值水平。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能够为所有的生产者服务,是对经济活动的一项投入,生产过程使环境质量降低,消耗的是环境质量这一资本。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未计入这一费用会使生产者获利。但这一费用并未消失,而是转嫁给了社会来承担,造成生产外部的不经济问题。如果每一位生产者都使用环境资源而不为此付费,最终会导致环境资源的毁灭。因此,要维护国家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国家总体资本存量,而它除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外,还应包括环境资本。资本存量就像储蓄在银行中的本金一样,若透支使本金不断减少而不能补充,终究有一天其收益会降为零。

目前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着“障眼法”弊端,在计算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没有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退化费用,以及由此造成未来生产力潜力收入的损失。据研究,这部分费用往往占较大比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比例更高。若扣除这部分费用,国民经济增长将打很大折扣。总之,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资源是整个社会真实财富的组成部分,不能对它忽略不计或对其采取随意的态度,因不能随着它的稀缺性的增加,再也不能“免费供应”了。

(三)道德伦理构建的新支点。

70年代以后,随着认识上的深化,自然生态观念唤醒人们越来越多地对传统道德伦理作重新思考。生态文明冲击着工业文明,尊重自然规律成为更多人的共识,以往被忽视的环境权益得到愈来愈多的尊重,人们有享受良好环境质量不被侵害的权利,我们的后代也应和我们一样在利用地球资源和生存环境上有均等的机会。我们不能寅吃卯粮,把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遗留给子孙。我们的行为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后代负责。传统观念认为,谋财害命是极不道德的犯罪行为,但是工厂排污侵害公众财产和健康却远不如前者那样得到应有的指责和追究。虽然污染损害与谋财害命不同,但结果却相似,甚至更隐蔽。它有时不能直接看见或感受,健康在不知不觉中被“无形杀手”夺去,财产也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损失了。你能认为这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吗?约束自己,制止他人危害环境行为,是应树立的现代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我们应改变“人定胜天”这样的征服自然的英雄理念,而更多地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伙伴关系。

四、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

(一)在新形势下调整和健全环境保护政策的总体框架。

根据新形势,一方面要革除与现实不相适应的政策,修改或巩固仍然有效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开拓、创新符合持续发展要求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环境政策框架体系,在综合配套,发挥政策体系整体效能上下功夫。我国过去制定的环境保护大政方针是符合国情的和有效的,应当坚持。具体政策尚有不完善和需要深化的领域。总的讲,当前环境管理政策主要是改革深化的问题;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制定创新的问题;环境技术政策主要是健全完善的问题。在调整健全政策时应注意:1.实事求是,以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客观实际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以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考虑环境与发展的总体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2.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和特点,在环境保护上扬长避短。如发扬市场经济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一面:对优化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平等、公开、竞争下产生高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强化法制手段。规范市场秩序等等。同时要遇到市场经济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一面:克服在国民经济总量平衡、长远目标和全局性经济结构上,难以有效地自我调节而对环境带来的影响;防止用不能自我解决外部不经济性行为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发展不能自行组织像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城市基础设施这样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注意解决贫富差距扩大激化贫富地区之间在环境问题上产生的矛盾等等。3.加强政策的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提高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切实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发展方针上,各地区各部门都应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制定规划、平衡发展、协调行动的基本指导思想,认真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彻底改变长期沿用的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实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优化,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根据产业政策坚决淘汰那些重污染、高消耗、布局不合理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迁,提高企业技术起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现代工业新文明。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注意建立环境保护自我约束机制。实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方针,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完善资源产权制度,理顺资源管理体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多层次循环和综合利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在能源利用上开源节流,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清洁能源,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扶持环保产业发展,奠定环保事业发展的基石。

(三)强化环境管理,健全环境法制,落实行动计划。

1.首先,要把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重大决策范围,将科学与民主方法引入决策过程并实现法制化,解决环境保护游离于决策之外造成决策失误的问题。对重大政策的制定实行征求群众意见和进行科学论证相结合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二,建立各级政府科学考核政绩的指标和办法,避免或减少短期行为对环境的冲击。第三,加强环境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素质。特别是基层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应作为重点;第四,更多地采用以市场为基础的调控政策,发挥税收、信贷、投资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制手段应成为环境管理的基本和主要手段。一方面加快环境立法步伐,增加法律责任特别是刑事责任的条款,使环保法律真正发挥引导、教育、促进、保障、制约、镇慑作用。在环境执法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坚决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建立环境保护的新秩序。3.采取务实精神落实《中国21世纪议程》和各项环保规划和行动计划,抓住重点企业、地区、流域,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扩大战果,打好几场环境治理战役,切实在环境治理改善上见实效。

(四)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树立群众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环保工作长期坚持的方针。

1.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环保工作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基础,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支持,对传统发展方式根本性变革是不可能的。启蒙先于变革,要使新的发展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就必须使环境宣传教育融入社会,深入生活,提高公众的关切度并更广泛地创造公众参与的机会。2.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应作为重点之一,因为他们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者。环保国策意识的高低和环保知识水平,也是衡量干部素质的一个方面。要使各级决策者知晓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利害关系,在指挥工作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杜绝环保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将环境保护知识列入各级党校教学和干部培训的内容。

标签:;  ;  ;  ;  ;  ;  ;  ;  ;  

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