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论文_徐新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论文_徐新

徐新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兴学街小学 255000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036-02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呢?

一、设计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应做自己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实现学习上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因此,教师认真研究好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根本,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出既简单又开放的小研究,能让绿色课堂更有生命力。而且能更大限度的提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是学习《小数除以整数》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而设计的课前小研究。

《小数除以整数》课前小研究

旧知回顾:列竖式计算224÷4,说说每一步是怎样算的。

探究新知:“王林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22.4千米。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

1、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你的方法写在下面。

2、你能用竖式计算吗?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3、对照课本上的竖式计算,想一想:每一步余下的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为什么加小数点?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尝试练习:独立试着做课本16页做一做,说明每一步是怎样算的,商和余数各表示什么?

课前小研究中的每个题目,问题明确,直指教学目标,学生看得见、够得着。给了学生无限的课前自主研究的空间,同时也给了课堂无限生成的空间。

二、创造自我发现的契机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条件,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带有方格的几个三角形,问学生谁能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很快算出了结果。接着出示不带方格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最后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探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并抽象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说明,只有学生自始至终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所发现;而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及获取的学习方法和结论才是深刻的。

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欲望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如:在教学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节时,写出一个数“146”,问学生能否被3整除,一学生说能,理由是个位数是6,6能被3整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又出示一个数“111”问学生,一学生认为不能被3整除,理由是个位数不是3 。显然,是受到刚学完以个位数为标准判断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错误的运用了同样的判断方法。我让学生将以上两个数除以3试试,他们知道都错了。既然不能只看个位去判断,那么该如何判断呢?能被3整除的数有何特征呢?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浓厚兴趣,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吸引力。

四、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自主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当今教育则是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巧妙的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这种思想,我曾尝试过,让学生“讲”,教师“听”,效果有时比想象的还要理想。

例如,在较“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事先我就把结论告诉给学生:“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一听这话,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来了,有的同学动手量,有的同学做三角形等等,一阵紧张而激烈的争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都争先恐后的到台前把自己的证明方法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有的同学用量角器量了三个角,再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正好是180度。有的同学剪了个三角形,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了平角。还有的同学把一个正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分成了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各是正方形内角和的一半,所以也是180度。

同学们讲出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的方法比老师预想到的还要好,真是令人震撼,可见学生是有创新潜力的。让学生自己讲解,至少有三个优点:(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2)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刻;(3)促使学生动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8加几”时, 一个小朋友选择了用小棒摆8加5,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小朋友提问题。

生1:“你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

生2:“为什么要凑十?”

生3:“为什么拿2根,不拿3根或者1根呢?”

生4:“为什么你从5根里拿小棒和8凑十,不和右边的5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又如,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生1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得到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后,生2提出:“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生3提出:“你为什么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第三个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也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探讨,把36和72的质因数与12和18的质因数进行比较,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学、主动的去探索。为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热爱学生。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无疑是“移情效应”的具体体现。

2、 发扬民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激励学生在互问互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才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可以这么说,师生关系高度民主化的课堂,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

3、 互助互爱。在学习小组中,给每个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学友发表见解时,要求同组其他学生认真听取,并帮助修正,形成小组意见。在集体交流是,引导学生做到要先肯定他人的优点,在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的发挥出来。

论文作者:徐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论文_徐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