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_公民意识论文

在政治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_公民意识论文

在政治教学中强化公民意识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民论文,意识论文,政治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许多国家将公民教育置于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利用专门的场所、配备专职的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或集体活动形式,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公民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我国的中小学还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而是将公民教育整合到相关的学科教学中。根据政治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在初中阶段,公民教育的主要目标有: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简言之,就是通过传播公民知识,让学生了解一系列必要的法律知识,提高思想道德觉悟,通过修养、教育、实践等环节,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在高中阶段,公民教育的主要目标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在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良好的品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意识,具备一定的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价值、知识和技能。

公民意识的养成是公民教育的基础。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本文以人教版政治教材为例,对政治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展开探讨。

一、挖掘教材中公民意识养成的内容

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是中学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在内容安排上,要处理好公民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的关系,不能把公民教育等同于公民知识传授,公民教育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带有基础性和普及性。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要整合公民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习惯。

人教版教材中涉及公民意识养成的主要内容有:

1.公民的主体意识

即对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选民是公民的一种常见角色。涉及的内容有:八年级下册“国家的主人”,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2.公民的法治意识

主要培养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和用法的意识和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以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涉及的内容有:七年级下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3.公民的责任意识

即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集体、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涉及的内容有:七年级下册“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八年级上册“处理与父母、老师、朋友的关系,学会交往的艺术”,九年级“承担责任,服务社会”,政治生活“学会了解和处理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等。

4.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这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由法律所赋予和规定的,公民在行使宪法法律所赋予自己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相应地履行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涉及的内容有:八年级下册“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政治生活)。

5.公民的参与意识

这是公民主体意识的体现,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去,学会通过合法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和各种政治活动,激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提高自身的素养,增强参与活动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涉及的内容有:九年级“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

二、拓展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正面讲授,丰富公民知识储备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在学生还没有弄清什么是“公民”和“人民”,不知道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的前提下,讲授更是必不可少。所以,对于公民的一般知识、我国的政治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公民参与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参与的程序等,必须采用正面讲授的方法进行。当然,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他们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甚至纯粹“以师为师”,成为教师教学的附属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学导式教学等,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有效结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丰富的公民知识。

(二)角色扮演,提升公民责任意识

角色扮演是在课外收集、阅读材料、编写剧本、分配角色演练的基础上,在课堂上由学生担任角色来展示有关事件或人物活动的教学方式。角色扮演的操作过程往往是由教师提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考虑,形成自己的观点;接着设置情境,进行全班角色分配,在学生了解、适应角色后,进行表演,最后汇报。角色扮演的关键环节就是汇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推理和总结。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把现实中的正面、反面事例都引入课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时,教师可预先给出主题、明确要求:公民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等方面,由于个人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就负有不同的责任。请同学们搜集素材,挖掘社会现象,分析不同的人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写好剧本,分配角色,课上扮演。一周后,学生把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代表,甚至连汶川地震中的谭千秋和“范跑跑”都搬上了舞台,在角色的碰撞中淋漓尽致地演示了每一种社会身份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学生在自我收集素材、自我演示、自我感悟中提升了自身的责任意识。

(三)反思探究,形成公民价值判断

反思探究是以培养学生批判反思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学习策略。对所学知识中的僵化观念、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行为,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我反省,这是公民在民主社会中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必备素质。政治教学面临着现代社会庞杂的社会信息的冲击,在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都存在着不少的争议性问题。避而不谈,这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同样,对于争议性的问题,仅仅告诉学生一种观点,也不是科学的解决办法。现实生活中与公民密切相关的问题本身就是综合的和整体的,而这种以争议性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策略,有助于学生应用跨学科的知识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记忆、简单认同的层次上,而应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开放的胸襟,对争议性问题能够独立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采取符合宪政民主社会价值要求的社会行动,提出政策建议或影响决策去改变现状。比如,对政府房屋拆迁中的强拆行为,学生就能运用学到的辩证思维方式,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从政府依法行政的手段方面、公民依法履行义务方面,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以小论文的方式进行交流,锻炼了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四)活动体验,增强公民主体意识

教育活动是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活动体验是一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身心活动,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并从理性认识扩展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先行后知,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它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停留在认知、理性的范畴,而扩展到情感、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过程,更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比如,江苏省海门中学从2003年开始,把打扫学校公共厕所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每班轮一周,学校各个角落的厕所都有学生负责,每天早晨、中午、晚上各打扫一次。最初班级少的时候,一学期轮一次,现在几乎是一年轮一次,但不管时间多长,只要有过一次经历,就会终生难忘。基于此,教学“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时,就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打扫厕所引入话题。学生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从捂着鼻子、觉得又脏又累开始,到得心应手地冲洗、整理手纸袋,除了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外,还体验了劳动分工与协作的快乐,更认识到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公共环境,学生除享受学校提供的一切教育教学服务外,也应当尽一定的义务。这种活动体验,使学生在毕业离校踏入社会后,很快就能适应“扫天下”的滋味。

(五)社会行动,加深公民参与意识

公民不是社会的旁观者,也不是社会的从属者,负责的公民要担负起建设社区服务和振兴民族的责任。如果公民意识到这种责任,具有对责任的承诺,就会积极地参与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增强公民参与意识的有效杠杆,它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从课内走向社会、参与生活实践的过程。公民实践锻炼活动更能增强学生的公民身份体验,使学生对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也更加喜爱。比如,2007年12月1日是海门市、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最集中的一天,海门中学也设了一个投票选举点,年满18周岁的学生都坐在了选举会场。雄壮的国歌奏过,主持人宣读了选举办法,通过了监票人、计票人名单,介绍了投票填写的方法后,宣布投票开始。学生经过一番斟酌,慎重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履行了自己的选举权,加深了对政治生活中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知识的理解。另外,还应利用业余时间,把课堂探究延伸到校外,通过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笔者班上曾经有一位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施救了一位被别人撞伤的老人,后来却反被冤枉。这件事让这位学生郁闷不已,但同学们相信他,组织了团队去收集证据,寻找目击证人,最后帮他洗清了“冤屈”。经历了这个过程,全班每一位学生仿佛一下子都成熟了许多,再问这位学生:碰到类似这样的事时,你还会施以援手吗?学生的回答让人动容:“被人冤枉的滋味确实很难受,但世上还是好人多,我不会因此而惧怕做好事,这是一个公民应该做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已深入学生的心灵,他们正在长大,“助人”既是“乐人”,亦是“助己”。

当然,公民意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公民不仅是一种身份标签,更是根植于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力量。它兼顾了社会的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既享有充分的权利,又体现和承担着社会责任。培育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

标签:;  ;  ;  ;  

在政治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_公民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