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_王凤英

哮病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_王凤英

王凤英

(云南省中医医院肺病科 云南昆明 650000)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004-02

哮病是临床常见、难治病证之一,从古到今有很多相关论述。本文从哮病病名的由来、古代医家对哮病病位病因病机的认识、治则治法、方药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总结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哮病病名

在早期古代文献仅有对哮病症状的描述,而无确切的名称,直到元代才出现了“哮喘”这个病名。《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其后各代名家对哮病进行详细地描述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咳逆依息不得卧”;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因 “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唐代《外台秘要》“久患气嗽,发时奔喘,坐卧不得,并喉里呀声,气欲绝”;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

2.中医对于哮病病位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哮病的病位

(1)中医认为哮病的主要病位是肺。《黄帝内经》曰 “肺病喘咳”,“肺病者,喘息鼻张,肺之奎,喘而两胁满”,《医学实在易·哮证》亦说“一发则肺腧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狼狈相依,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齁有声”等论述,指出本病病位在肺。

(2)脾主运化,脾病失运,则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气机逆乱,肺失宣降而发喘咳,喉间痰鸣等。因此脾病生痰,宿痰伏肺,亦发为哮病。

(3)肺肾皆主气所生病,而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哮病迁延总不离于肾,《灵枢·经脉》言“足少阴之脉……喝喝而喘,坐而欲起”。因肾病不能纳气,气不归元,上下不济发为喘咳,故哮病与肾密切相关。

(4)肝主疏泄,主气升发,与肺之肃降相调和,气机通调则脏腑相安,若肝郁气逆,或阴血暗耗,肝病失养,风摇钟鸣。故理论上有气主于肺,气根于肾,气调于肝的认识。

1.2 中医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哮病的发生,乃宿痰内伏于肺,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 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气相互搏击而致痰鸣有声。古代医家多认为哮喘平素潜而内伏不发病,忽遇六邪感而即发。古代对哮病的病因认识如下:

(1)外邪侵袭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犯贼风虚邪者,……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诸病源候论》言“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明确指出感受外邪可致哮喘发作。

(2)饮食不当

《难经·十九难》所云“形寒饮冷则伤肺”;《内经·咳论篇》有“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的论述。即过食寒凉之品则间接伤肺,肺病则发为哮喘。

(3)先天禀赋不足、体虚、病后体弱

《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

3.哮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哮病的治疗,临证也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原则。《丹溪治法心要·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发作多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发作时治以祛邪治标,豁痰利气,分清痰之寒热,寒痰则温化宣肺,热痰则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正虚为主,故治以扶正固本,但应分清脏腑阴阳,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肺虚者补肺,脾虚者健脾,肾虚者益肾,至于病深日久,发时虚实兼见者,不可拘泥于祛邪治标,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用。

3.1 从肺论治

《素问·五脏生成》中对肺的有关论述: “肺者,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位于上焦,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的侵袭。明确指出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的运行模式,肺气以宣畅、布达为用。治则当用宣浊,以宣通肺气。

(1)温宣法 温宣法是以性味辛温之方药,温散寒邪,宣畅肺气,达平哮止喘之功。症见哮喘因感受风寒外邪,进食生冷而诱发,喉间有水鸡声,气促胸闷,面唇青紫,形寒肢冷,痰白粘,舌苔白腻,脉弦滑等。药方是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加减。

(2)清宣法 清宣法适用于痰热交阻、壅塞气道的热哮证。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清热化痰,宣通肺气。症见喉间痰鸣如曳锯,声高息涌,气粗胸胀,张口抬肩,倚息难卧,以呼出为快,或兼发热,口干,多汗,舌红,苔黄,脉滑数。

(3)祛宣法 祛宣法是指祛逐风邪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祛宣平哮法用于风邪偏胜的哮喘,症见哮喘突然发作,胸闷气憋,咽痒,呛咳,痰少或无痰,舌苔净,脉浮滑,药性轻扬,宣泄上焦” 高雅等[1]以太子参、黄芪、白果、黄芩、炙麻黄、丹参、炙款冬花、枳壳组成基本方治疗缓解期哮喘的患儿。结果证明可较好控制小儿哮喘的反复发作。张立波等[2]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祛痰止咳、解痉平喘、雾化吸入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祛风平喘方。经过两周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8.33%)。两组治疗后咳嗽、喘息、肺部体征、胸闷、咽痒、夜间症状/憋醒、舌质、舌苔、脉象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认为祛风平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可降低呼吸道症状,减轻气道及肺组织损伤。

3.2 从肺脾论治

《医方集解》云:“哮虽为肺病,然肺金以脾土为母,故肺中之痰浊亦以脾中之湿为母。”洪日等[3]认为从肺脾肾论治,发时以邪实为主,治以祛痰利气,攻邪治标;日久则由实转虚,治当扶正祛邪兼施,同时补肺、健脾、益肾。李敏[4]对难治性哮喘患儿30例进行治疗前的基线评估,随后在患儿原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润肺健脾益肾汤剂(中药口服汤剂组成: 防风、沙参、熟地黄、炒白术、茯苓、丹皮、苏梗、乌梅、五味子各10g,黄15g,石菖蒲、橘红、黄芩各6g)口服治疗3个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病情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认为从肺脾肾论治儿童难治性哮喘符合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临床疗效确切。

3.3 从肺肾论治

《类证治裁》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入升降失常,斯喘作焉”。马进[5]将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茶碱缓释片0.2g/次,每日2次治疗;治疗组给予固本止咳平喘颗粒(由炙麻黄、太子参、补骨脂等组成)口服,每次5g,每日3 次。而固本止咳平喘颗粒的疗效为补益肺肾,化痰定喘。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水平升高(P<0.05),对照组肺功能无变化(P>0.05)。认为固本止咳平喘颗粒改善哮喘患者肺功能疗效显著。郭武[6]自制苏陈九宝汤、补肾地黄汤(紫苏、炙麻黄、陈皮、大腹皮、杏仁、桑白皮、薄荷、桂枝、甘草)治疗小儿哮喘,结果显示苏陈九宝汤、补肾地黄汤治疗小儿哮喘后急性发作期体征消失时间及维持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

3.4 三脏同治

万诚[7]认为哮喘本质在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津聚成痰、伏藏于肺而发病,其给予50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玉屏风散+六君子汤+肾四味组方治疗,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哮喘发作次数均比治疗前明显少,哮喘急性发作持续时间均比治疗前短,认为肺、脾、肾三脏同治对缓解期支气管哮喘具有良好疗效。徐丽等[8]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论证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研究显示肝脾同治在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应用前景。刘继斌[9]基于中医三脏同治理论自拟三补定喘方治疗哮喘缓解期的患儿,药方包括人参、北沙参、麦冬、蛤蚧、紫河车、黄芪、地黄、五味子、虎杖、厚朴、茯苓、白术、白芍、麻黄、陈皮、炙甘草等16 味中药。经过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认为三补定喘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三脏同治中医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5 从痰瘀论治

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痰是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10]。叶天士说“久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11]。李香玉[12]从风气痰瘀论治小儿哮喘,认为祛风、化瘀是治标,固肺、脾、肾之气,是治疗哮喘之根本。杜渊等[13]认为本病发病根本在“风、痰、瘀”三个因素,其治疗核心应是“祛风化痰活血”。吕晓武等[14]总结张士卿教授从痰瘀辨治小儿哮喘的用药经验认为,在小儿哮喘辨治过程中强调从痰瘀论治,用药灵活,善用经方,辨“症”加减;药用平淡,寒温佐制;虫类搜风,化痰祛瘀。

【参考文献】

[1]高雅,田丽,李芳,等.基于益气固本、理肺祛邪法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J].中医杂志,2016,57(16):1428-1429.

[2]张立波,邓妍妍,朱建勇.祛风平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7,32(12):2331-2335.

[3]洪日,徐艳玲.徐艳玲从肺脾肾论治哮喘缓解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7):19-21.

[4]李敏,丁丹丹.从肺脾肾论治儿童难治性哮喘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3):426-427+446.

[5]马进,乔铁,乔世举.固本止咳平喘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30例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4):15-16+100.

[6]郭武.苏陈九宝汤、补肾地黄汤合西药治疗小儿哮喘近期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0,33(5):25-26.

[7]万诚,肖波.肺、脾、肾三脏同治缓解期支气管哮喘50例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6,34(2):194-196.

[8]徐丽,张雅凤,郭振武,等.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0):2475-2477.

[9]刘继斌.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三脏同治的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106-107.

[10]周仲瑛.中医内科学第2版[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80-81.

[11]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305.

[12]李香玉,王永吉,王烈.王烈教授以风气痰瘀论治小儿哮喘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9):921-922+926.

[13]杜渊,王蔚,马君蓉.从风痰瘀论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J].四川中医,2014,32(2):47-48.

[14]吕晓武,吴丽萍,史正刚.张士卿教授从痰瘀辨治小儿哮喘的用药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13,9(3):1-3.

论文作者:王凤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9

标签:;  ;  ;  ;  ;  ;  ;  ;  

哮病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_王凤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