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奇怪的民主政治圈_政治论文

泰国奇怪的民主政治圈_政治论文

泰国民主政治的怪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泰国论文,怪圈论文,民主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733.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99(2009)03-0004-07

自1932年实行议会民主制以来,泰国77年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五次循环周期。每个周期几乎都在重复着同一条路径:政变(军人政府)——选举(文人政府)——政治危机——再政变——再选举——再政治危机……。第一次周期开始于1932年的政变(革命),接着是12年的军人政权,后来经过选举,产生了文人民主政府。第二个周期开始于1947年的军事政变,随后建立了军人政府,1975年经大选产生新一届民主政府。1976年政治出现危机,同年军队再次发动政变,开始了第三个周期。这期间军政府和军人主导的政府统治达12年之久,接着举行大选,又开始为期3年的民主政府时期。这届民选政府于1991年被军人政变所推翻,从而开始了第四个周期。这次军人上台引起了大规模的政治危机,从而导致了1992年的大规模流血冲突。接着泰国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民主时期,直到2005年底。然而2006年初,由他信出卖其家族公司股份而引发的政治动乱开始了。这年9月,军人又一次发动政变,推翻了他信政府,从此开始了第五个周期。政变集团任命了一个临时过渡政府,2007年8月过渡政府主持制定了新宪法。根据新宪法,因原执政党泰爱泰党在补选中作弊被宪法法院下令解散,且该党111名中央执委5年内不得参政。为了参加12月的大选,亲他信势力金蝉脱壳,摇身一变加入了人民力量党(简称民力党)。大选结果,亲他信的人民力量党赢得了议会多数,后联合另外5个小党组成了联合政府,沙马任总理。2008年1月,以沙马为总理的新政府走马上任,然而这不是政治危机的结束,而是新的更大危机的开始。

一 泰国新一轮的政治危机

2008年是泰国新一轮危机之年,从危机的酝酿到危机的爆发和升级,最后达到危机的顶点——危机的僵局。

危机的酝酿 农民占泰国人口的大多数,赢得农民即赢得选举。被民力党选为党首的沙马深知他信及其惠民政策深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于是在竞选时便高举他信的旗号,高调宣称“我是他信的替身”、“选我即是选他信”①。他还声称要为他信以及被禁止参政5年的111名原泰爱泰党执委平反昭雪。在沙马的新内阁中也任用了不少他信的亲信,如副总理颂猜就是他信的妹夫,外交部长是他信的律师兼发言人诺巴东,内政部长是他信的老友差林,众议院议长也是他信的得力助手荣育·迪亚拜拉。新政府上台之后便声称恢复一系列“没有他信的他信政策”,下令恢复他信执政时的许多大型建设工程。总理府事务部长乍甲博说:“政府政策架构的全面蓝图,是扩大政变前政府的计划。一些政策将保持不变,修正另一些政策,使它们更完善。”②

沙马说到做到。为了废除对他信和泰爱泰党的惩罚,他决意修改在军政权下通过的新宪法中针对他信和泰爱泰党的限制性法律条文。例如新宪法第237条规定,如果发现一个党的中执委由于作弊而当选民代,其所属政党又没有制止,那么该党必须解散,其中执委5年内不得参政。第309规定,军管时期根据临时宪法制定的一切法律条例均具有永久的合法性。该条文保证了要对他信进行审判,以及贪调会对他信调查的合法性,同时也使包括他信在内的111名泰爱泰党中执委5年内不得参政的判决合法化。沙马认为这种法律规定违反政治常理,目的就是为了让泰爱泰党从此消失。他说,他信究竟得罪谁,以致整个泰爱泰党被解散,而且还不得重生机会。新政府成立不久,流亡海外的他信回到了泰国,还受到了支持者的热烈欢迎。

在沙马和民力党的推动下,2008年5月29日,征集到修宪联署议员131名(只需125名——上下两院的1/5)。然而,第二天,8名上院议员退出联署,致使联署议员剩下123人,导致联署修宪流产,但政府仍打算就修宪问题进行全民公投。

危机的爆发 就在征集议员联署的关键时刻,反修宪势力采取了行动。发动2006年反他信政府示威运动的民盟在沉寂了半年多之后,于2008年5月25日重又发动了街头示威,抗议政府修宪,从而爆发了泰国新一轮政治危机。

最初,示威人数仅数千人,但当沙马宣布可能使用暴力驱散示威者时,人数骤增至10万人。民盟要求政府集体辞职,清除他信体系,明确表示不修改第237、309宪法条款,对他信贪污案件进行审判。

与此同时,国会中的唯一反对党民主党也启动了对沙马和7名内阁成员的弹劾案,但是最终由于寡不敌众,弹劾案在众议院遭到否决。

沙马政府对旷日持久的示威活动置之不理,于是,民盟于2008年7月20日将数万名示威者移师总理府门前,并拆除警方的路障,封锁了门前的大道。民盟建起了两座演讲台,决定长期驻守,直到沙马政府辞职。但沙马公开表示“决不辞职”。

2008年8月11日,他信前往英国寻求政治避难。成千上万的民盟示威者前往英国驻曼谷使馆示威,要求英国政府五条件遣返他信夫妇。

危机的升级 3个月的示威并没有把沙马赶下台,民盟不得不发动更大的攻势,决定2008年8月26日发动更大规模的示威运动。2008年8月25日傍晚,大批民盟支持者从外地赶到曼谷,第二天示威者分头在总理府、教育部、交通部、能源部等一些政府部门前举行示威,并冲击曼谷市警察局。2008年8月26日上午,民盟的支持者冲破警察设置的封锁线,进入国家电视台大院。民盟领导人林明达随后宣布,民盟已经完全占领了国家电视台,并“命令”国家电视台转播民盟控制的ASTV的节目。随后,示威者还冲破财政部预算局的前大门,占领财政部。最后民盟抢占了总理府,并声称将持续占领下去,直至沙马政府下台。

沙马通过泰国第九电视台发表紧急声明,要求民盟的集会者尽快撤离政府部门。沙马说,泰国现政府是大选产生的合法政府,他不会辞职。同时,政府下令警察部队驱散总理府内的示威者,结果有85名示威者被捕。第二天,警方通缉5名民盟的领导人,但他们在示威者的保护下决意占领总理府继续向政府施压。尽管刑事法院下令民盟撤出总理府,否则将判处6个月至6年的徒刑,然而他们仍置之不理。与此同时,由于火车司机罢工致使北部和东北部火车运输瘫痪。示威者还封锁了合艾、普吉和甲米3座机场。

2008年9月2日,数千名政府支持者和反政府示威者在曼谷发生激烈冲突,造成至少1人死亡,43人受伤。随后,沙马宣布曼谷地区实行紧急状态。政府命令军队驱散占领政府大楼的示威者,然而军队出而不动,只是维持秩序,避免流血冲突再起。正当危机处于僵持局面,宪法法院于2008年9月9日判决沙马作为总理主持烹饪电视节目收取报酬违反宪法,沙马被立即解除总理职务。

危机的顶点 沙马被解职后,副总理兼民力党副党魁颂猜(他信的妹夫)任代总理直到新总理选出。颂猜宣布解除曼谷地区的紧急状态,但民盟继续占领总理府进行示威。不久颂猜被选为新总理,然而民盟拒绝接受,仍然坚持示威,原因是新总理和新内阁仍是亲他信势力,仍会推行亲他信的政策。2008年10月初,早已被警方通缉的詹隆等两位民盟主要领导人被捕,这立刻激起了更大规模的民盟示威。民盟动员了数千示威者从政府大厦移师国会大厦并封锁国会,阻止新任总理前往国会宣读施政报告,从而阻止政府履行职能。为了保证国会会议顺利举行,警方出动大批警力,并向示威者发射催泪弹,造成1人死亡,350多人受伤。在政治形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总理宣读施政报告的会议草草收场,颂猜总理及随从翻过围墙,搭乘直升机离开国会大厦。

随后,颂猜发表讲话对冲突中造成的伤亡表示遗憾,但他也谴责示威者的违法行为。2008年10月17日,军方公开表态,劝告颂猜辞职,反对党民主党也要求颂猜辞职,但他表示不会辞职,除非流血冲突调查结果证明他有罪。

2008年10月20日,形势再度紧张,在总理府前的示威者遭到手榴弹袭击,造成1人死亡,23人受伤。随即,民盟决定示威升级,发动一次“最后示威”,迫使政府辞职。2008年10月23日晚,民盟从外地调集大批民众,集结了大约10万人准备包围国会,阻止国会讨论修宪议题。2008年10月24日国会被示威者包围,会议被迫取消。接着民盟占领并封锁了曼谷两个民用机场。从秘鲁回国的总理颂猜所乘坐的飞机不得不在清迈降落,并在那里主持了内阁会议。鉴于机场形势的严峻,颂猜总理宣布在两机场实施紧急状态。然而示威者仍然占领和封锁机场。政府和民盟处于尖锐的对峙状态,直到宪法法院于2008年11月2日判决民力党等3个执政党因选举舞弊被解散,其3党执委5年内不得参政。这一判决导致颂猜政府的下台,民盟长达半年多的示威也宣告终止,结束了长达一年的政治危机。

二 泰国政治动荡的成因

泰国政治动荡的最根本原因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推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泰国自1932年革命以来,效仿西方君主立宪的议会民主制,虽然走过了77年的历程,然而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这期间,有52年是军人统治,民选的文人统治只有25年,因此,民主实践的经验极其缺乏。然而,导致泰国民主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缺乏经验,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和制度缺陷。

(一)社会撕裂和阶级对立

泰国的传统政治有四个主要支柱,即王室、军队、官僚机构以及同财团结合在一起的政党。长期以来,这些力量之间的互动左右着泰国政治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中产阶级开始崭露头角,二是军队出现了职业化趋势,开始逐渐淡出政坛。他信上台后传统政治权力结构发生了进一步变化。为了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基础,他信不惜挑战传统的政治势力,从而导致了各政治势力之间、社会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使泰国出现了社会分裂和阶级对立。

一方面,他信采取各种措施,培植自己的社会政治基础。首先,他信拉拢和利用了一批大财团支持他建立强大的政府。为了将这些财团变成其政权稳固的中坚力量,他信为这些财团提供了诸多方便条件,例如变相偷税漏税、国有企业私有化等。其次,他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开发计划,以及直接惠及农民民生利益的社会保障措施,例如“30铢医疗计划”、“一村一产品计划”等,这些政策深受农民的欢迎。这样,以他信为代表的商业阶层同广大农民的结合就成了他信政府的坚实基础。

然而另一方面,他信有意识地削弱传统的政治势力。首先,他信竭力在泰国民众中建立自己的亲民形象,这势必被认为是在挑战国王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同时,他以物质利益竭力拉拢王储,与其保持密切关系,这种明显的分裂王室的动作很自然引起国王的震怒。其次,他信为了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对泰国传统官僚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一大批政府部门剥离出官僚体系,变成非政府机构,从而激起了官僚们对他的不满。其三,他信一方面推动军队的职业化和国家化,但同时又试图加强对军队的渗透和控制,他竭力安插他的堂哥晋升陆军总司令曾引起了军队的不满。

此外,对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的漠视,以及对其利益的侵害也是他信致命错误之一。他在关照农民利益的同时却损害了中产阶级利益,例如“30铢医疗计划”的实施降低了医院的利润,减少了医生的收入,法政大学所属医院曾因入不敷出宣布退出该计划。政府用于扶贫项目的支出主要来源于中产阶级(包括医生、律师、教授、工程师等各种专业人士)所得税的不断提高。他信推行的“教师脱离公务员体系计划”也引起了大批年轻教师的不满。国有企业私有化、股份制使得自来水、煤气、电力等公司的职工下岗。所有这些导致了曼谷城市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的不满,这些人成了反他信的主体力量。他信作风霸道,打压媒体,控制舆论,压制批评,这些做法几乎激怒了整个知识界。他信把传统势力和中产阶级挤压到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他信势力。

这样,他信5年的执政完全把泰国社会撕裂成两部分,一是弱势但占人口多数的乡村农民,二是强势但占人口少数的城市中产阶级。这就形成了泰国奇特的政治现象:“农村选出政府,而城市推翻政府。”2008年泰国政治舞台上出现的“黄衫军”和“红衫军”恰好代表了泰国社会的这两大社会集团,你方唱罢我登场,从5月份以来,黄衫军的反政府示威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现在,民主党上台后,红衫军的反政府示威方兴未艾,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二)政治文化的发展滞后

泰国尽管长期以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但其政治文化仍然比较传统和落后。

庇护制社会关系(patron-client) 实行民主制的条件之一是,民众享有平等的地位、自主的人格、独立地表达自己意志的能力。然而,在泰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着传统的“萨迪纳”封建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整个社会形成了金字塔式垂直的社会关系,人们根据土地占有的多少分布在高低不同的等级之中。这种制度强调等级差异和人身的依附关系,处于较高等级的要保障较低等级的利益和安全;而较低等级要对较高等级表示忠诚和依附。这种制度在19世纪中期被废除了,但作为一种文化,它依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发挥着作用,其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知恩图报,这种社会关系在选举的时候就派上用场。竞选的政客抛洒大笔贿选佣金给一个府的若干大的权势家族,这些家族再把金钱抛洒给中等权势家族,如此类推,直到村落头人家族再把好处分发到人头。得到好处的农民唯一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手中的选票投给被指定的候选人。他们非常乐意这样做,而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这完全符合他们头脑中知恩图报的处事原则和行为规范。他们没有,也不需要自主的人格和独立的判断,更不需要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志。政治家恰恰利用了这种社会关系,以金钱为诱饵,为自己获取多数选票。在大多数选民尚不具备独立人格和独立意识,以及不能独立表达意志的情况下,选举民主无非是一场骗局。他信泰爱泰党的取胜基本上得益于此,这就是反他信的民盟反对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则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有觉悟的城市中产阶级应该享有比农民更多的代表权。

朋党主义(cronyism) 泰国政治中充斥着朋党主义,不论政府官员的任用和政党的组成均建立在家族和亲信体系基础之上。泰国的政党制度虽然有了70多年的历史,但除了民主党以外几乎没有一个长命的政党。大部分政党的历史只有几年,十几年,很少有超过20-30年,人亡政息,树倒猢狲散的现象极为普遍。一个新政党的建立往往是某个权势人物利用他的亲信关系网拉起的一个政治山头。党的大小强弱取决于该党的金钱实力,也取决于该党能给亲信提供多少可供分配的权力资源,因此,泰国政党带有浓厚的利益集团性质。泰国民主党是唯一的有浓厚意识形态的政党,其他政党几乎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只有共同的利益和亲信关系。泰爱泰党是朋党主义的典型例子,该党是当时泰国电信大亨他信及其22位亲信于1998年正式注册成立的,后有不少新政客加入。当2007年泰爱泰党被解散后,其成员摇身一变,又以另一个党“人民力量党”出现在政坛上,该党仍然是亲他信的政党。当人民力量党被解散后,它又脱胎成为泰党,仍然忠于他信。沙马是他信的代言人,取代沙马的颂猜更是他信的亲信(他信的妹夫),这就是2008年反政府运动一波接一波,穷追猛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德完美主义 泰国是一个崇尚道德的社会,这是小乘佛教熏陶教化的结果。在这个佛教社会,大多数男子一生中都要有一段时间出家,少则几周,多则数月,甚至终身为僧。小乘佛教主张自我解脱,超凡脱俗,远离贪欲。所以僧侣被认为是最诚实、纯洁、高尚的好人,备受世人的尊敬。这不仅是做人的标准,也是衡量政治家的尺度。在这方面,普密蓬国王做出了榜样,他的高尚品德有口皆碑。枢密院主席炳·廷素拉暖也洁身自好,在泰国也德高望重。他告诫人们,“皇上陛下一向教导我们应该严以律己成为一个好人,……应该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好是坏,对那些不好的人所做的事所说的话给予抵制。”他说,“好人和能人之间是有区别的,……首先应该是个拥有道德素质的好人,其次才应该是个拥有才干的能人。”③泰国人对政治家的品德有点苛求,要求近乎完美,这实际上有些脱离实际。

平心而论,他信是泰国多年来难得的有才干的政治家。他在位短短5年,对泰国的发展成绩卓著。他带领泰国很快从金融危机中摆脱出来,使经济恢复增长;他使泰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成功发起了ACD的国际对话机制。他信本人也曾一度被看成东盟的新领袖。但他也确有个人操守问题——以权谋私。尽管他有突出才能和贡献,品德上的缺点是泰国人不能饶恕的,这就是为什么民盟非要把他信一棍子打死,再踏上一只脚,让他5年不得翻身。不仅如此,就连他信的所有亲信也一概被打倒。

民主的怪胎——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本不是泰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自民主观念和制度引入之后,人们对民主有了许多误解和曲解,以为民众的一切要求和行动都是合理合法的,民众的要求和运动高于一切,超越法律。这种把民众要求和愿望极端化、绝对化的言行是典型的民粹主义。

当不满沙马政府时,人们有权利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表达对政府的不满,甚至要求政府下台,这无可厚非。但是当这种要求未能满足时,民盟就无休止、无节制地示威,甚至无视法律和法令,非法占领政府办公大楼,占领国际机场,不惜绑架整个国家为人质,要挟政府下台,这就不再是民主政治,而是暴民政治,这就是民盟民粹主义所导致的结果。

实际上,他信也在利用民粹主义。他信深信民主的真谛——多数表决,于是,为了获得权力他信推行了一系列的亲草根阶层的政策。问题不在于这些政策本身,而在于推行者的动机存在着民粹主义的考量,即尽可能满足下层民众的利益要求,而不顾中产阶级等其他上层精英集团利益。把大多数贫困阶层调动起来,作为自己掘取权利的工具,以致出现“多数暴政”的意味。这种民粹主义同民粹主义的对抗导致了泰国民主政治乱象持续不断。

(三)泰国民主制的缺陷

法治建设不到位 民主是同法治相伴生的。在民主制度下,法律至高无上。法律是民主游戏的规则,法律是对所有人权利的保障。任何人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必须限制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否则就会危害别人权利或公共利益。然而,在泰国的民主制中,法律和执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法制建设严重滞后。首先,法律缺少神圣性和威严性。泰国实行议会民主以来的70多年,先后颁布了18部宪法,平均每4年多一部新宪法。宪法成了政客们手中的玩偶,随意玩弄,把修宪变成了一种儿戏。每个政治势力都把修宪变成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力的手段,法律失去了公正性和公益性。其次,法律没有对民主权利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约束,以致民主权利范围的无限放大,从而危及他人与公众的权力和利益。民盟的反政府示威是行使民主权利,但是,示威阻塞交通,妨害了学校教学,甚至占领政府大楼和封锁机场,造成成千上万外国旅客滞留,这还能算行使民主权利?没有法制的民主就是无政府主义。最后,泰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能力低下也是法制建设缺位的又一个关键环节。泰国历史上所有违宪或违法的政治家几乎都没有依法给予惩处,包括20世纪40年代的披文总理,更不必说这次民盟占领政府大楼和国际机场了。不遵守规则的游戏只能是一场闹剧。

二元权力中心 从形式上看,泰国采用的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这种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主不掌实权,不干预政治。但在泰国的政治实践中,国王有时在政治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在对立双方势均力敌,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的时候,国王常常扮演仲裁人的角色。国王的作用不是直接公开的干政,而是通过某种间接渠道传递出某种信号。这种信号对泰国广大民众有巨大的影响力,从而使力量平衡即刻倾斜,最终,一方屈服于另一方,危机得到化解。普密蓬国王的这种影响力不是来自于宪法,而是来自他的人格魅力,来自他对臣民的关爱,以及民众对他的崇拜。公正地讲,历史上这种国王对政治的干预是有益的,有时也是必要的,它毕竟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使国家一次次度过政治危机。以往,国王的干预多发生在军人独裁者和反独裁的民众之间,是非界限分明,国王常常站在民众一边。然而,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一边是大多数的下层民众,另一边是中产阶级,两部分都是他的臣民,他站在哪一边?一边是他不喜欢的亲他信政府,然而它又是合法的政府,另一边是他喜欢的民盟,然而它不守规矩无法无天,他能支持谁呢?这的确很难抉择。当双方紧张对峙的时候,人们都在期待国王发出信号,然而和往常不同,国王一直在保持缄默。泰国人第一次在政治危机中迷失了方向,包括军队和警察,他们也无所适从。这就是为什么当政府宣布紧急状态后责成军队驱赶示威群众时,军队却出而不动,像旁观者一样任凭示威者继续占领政府大楼和国际机场。这次危机把泰国潜伏着的二元权力中心的制度性矛盾最充分地暴露出来了。

三 泰国民主制的前景

同其他许多非西方国家一样,泰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产阶级和市民社会还不够成熟;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人民的觉悟程度和民主法治意识还比较薄弱;由于民主实践历史的短暂,人们还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独立表达自己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要实行西方式的民主不可能不出乱子,不可能跳出民主—危机—集权—再民主—再危机—再集权的政治怪圈。

尽管如此,人们也不应该指责泰国对民主理想的追求和实践。任何一种好的制度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甚至倒退。但是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去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民主化道路,使国家和人民尽可能少走弯路,少遭受挫折和失败。西方走过了一条漫长的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相互伴生、相互促进的民主化道路,很显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大多数非西方国家不可能重复这条路。

可以肯定地说,民主制是人们普遍的理想追求,但通过何种方式,建立何种民主,必须依国情而定,要审时度势渐进地实现。追求民主不能以牺牲发展为代价,只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向民主的目标前进,因为只有发展才能为民主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泰国正面临着这种抉择。

泰国究竟选择何种民主化道路,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描述,但可以从众多非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得出几点启示。

首先,不能照搬西方的自由式民主制。目前的西方自由式民主制过于先进,因而也过于脆弱,因为这种制度的正常运作过于依赖于人们高度的法治观念和自觉的守法习惯。包括泰国在内的许多非西方国家民众尚不具备这种素质。政治家收买选票,以权谋私,而民众则无视法律,迷恋街头暴力。可见,比赛的双方都不遵守游戏规则。在许多非西方国家,社会矛盾比较复杂而尖锐,伴随着各种集团利益的激烈冲突,如此脆弱的民主制应付不了这种矛盾和冲突。人们看中的是获取利益,而不是尊重规则,为了追求利益而不惜践踏规则,这就是泰国民主乱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权威主义民主应该成为民主化的初级过渡阶段。泰国当今仍处在民主化的初级阶段,适合这个阶段的不是自由主义民主,而是权威主义民主(或称半民主)。这种民主的特点是:第一,采用民主的机制,如允许多党竞争和自由选举,但更强调建立一个稳定而强有力的政府。第二,为了保证有一个强势政府,对言论、出版等人权要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其目的在于保证政局的长期稳定。第三,该政府要在政治稳定的条件下大力推动社会经济繁荣,改善民生,发展教育,为达到更高的民主创造条件(包括强大的中产阶级、成熟的市民社会和现代的公民文化)。第四,这种权威主义民主应该贯穿整个漫长的由集权到民主的转型期。毫无疑问,随着这些条件的逐步成熟以及法治的健全,权威的强势政府应逐步向民主的弱势政府转化,最终由民主政府所取代。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泰国需要的不是,也不可能是理想化的自由主义民主,而是权威式民主。

最后,实现稳定强势政府的有效途径是一党优势制。近些年的民主政治中,泰国一直通行的是多党制。其特点,一是政党林立,最多达30多个;二是政党的规模不大,基本为中小型的地方性政党;三是内阁为多党联合政府,最少包括5个政党;四是多党内阁松散而短命,几乎没有一个联合政府能完成自己的任期。泰国的多党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甚至无所作为。许多关乎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长期议而不决,议会成了政党为了一党私利相互斗争倾轧的角逐场,贻误发展的良机。由多党组成的联合政府的部长们也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政府从来没有长远总体的发展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短期行为。以泰国新机场为例,该项目曾由多届国会进行辩论,前后耗时十多年,但在他信政府之前,该项目从未上马。而差不多同时,马来西亚也在讨论吉隆坡的新机场项目,然而,吉隆坡新机场早在他信上台之前的1998年投入运营,而曼谷的新机场2006年9月份才开始投入试运行。

泰国人意识到了这种过于分散的多党制的弊端,于是在制定1997年的宪法的时候,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引导小党向大党转变。这些措施包括:实行小选区制,即一个选区一名议员、政党名单制议员(即有100名众议员席位不在选区中选举产生,而在参选的政党中按得票多少进行分配,而且得票率达不到5%的小党无资格参加席位分配——笔者注)等,这些规定都有助于大党获胜。

2001年大选,泰爱泰党独占鳌头得益于这一宪法上的改革。后来,泰爱泰党又以它的雄厚财力先后吞并了自由党和新希望党,使泰爱泰党一跃成为议会的多数党。由于泰爱泰党领袖他信在其第一任期内奉行颇受广大下层民众欢迎的亲民路线,又使该党在2005年大选时一举夺魁,赢得了500个席位中的377席,第二大党民主党只获得了96席,真正形成了一党独大的局面。随后他信组成了泰爱泰党的一党内阁,泰国第一次终止了多党联合内阁的历史。应该说,这一结果是新宪法制定者们的初衷,一党独大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

但是,在他信执政的中后期,特别是在第二任期建立了一党内阁之后,越来越多的泰国人开始担心泰爱泰党的一党独大将越来越难以制约,他信政府有可能变成独裁政府,实行“议会专制”。从后来他信政府的表现看,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但是,是否因此就否定一党独大制,重蹈多党林立的过去呢?显然不行。正如我们前文讲到,泰国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需要的是一个强政府,而不是貌似民主的弱政府,弱政府只能导致动荡、低效和停滞。

当然,一党独大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某种程度的专权和腐败。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都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只能在权衡得失之后,选择更为有利的一面,尽可能抑制不利的一面。如果一党独大制支撑的基本上是一个公益性的强政府,那就应该肯定这种一党独大制;反之,如果支撑的是一个私利型强政府,那就应当诉诸法律手段弹劾这一政府,或者等到下届选举将其抛弃。

总之,在社会的转型期,我们不是把民主,而是把发展作为优先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党独大制比多党制更为有效。

收稿日期2009-05-26

注释:

①谢豫山:《泰国新政府绕着他信转》,《世界新闻报》2008年2月1日,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2764/2008/02/01/2945@1933430.htm

②曹云华:《东南亚地区形势:2008年》,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6/20/content_13597065_3.htm

③《秉上将:选新陆总,首重品德》,(泰国)《世界日报》2007年9月8日,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07/0908/article_22644.html

标签:;  ;  ;  ;  ;  ;  ;  ;  ;  

泰国奇怪的民主政治圈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