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的危害和碳减排的对策论文_蔡杨

碳排放的危害和碳减排的对策论文_蔡杨

天津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天津 300191

【摘 要】目前,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二氧化碳排放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对环境造成污染。那么如何降低碳排放量成为各国学者、专家以及国家领导人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以减少碳排放为理念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符合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国策。

【关键词】碳排放;危害;减排措施

引言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群资源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根据方创琳等人提出的城市群识别的七大标准,我国已达标的城市群有15个。这些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各省份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地域单元,但同时也是我国能源消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最为集中的地区。高碳式的城市建设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及城市群势在必行。

一、碳排放的概述

碳排放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以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处于动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地球上的碳99.9%以上来自于岩石圈和化石燃料。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被海洋中藻类植物和陆地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植物体本身的碳化合物,然后通过生物、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使得碳化合物又重新以二氧化碳气体的形式回到大气层中。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碳循环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大量固结在化石燃料中的碳元素最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释放到空气中,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又无法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碳,致使过量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

虽然碳排放对人类有巨大的影响,但是以前的人们也排放碳,而碳排放为什么没有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呢?这是因为古代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机械化大生产的经济规模,碳排放量较少,在空气中包含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成分就少,所以吸热性差,让太阳光热传递出去;反之,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工业技术逐渐发达,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大部分工作开始由机器代理,虽然效率提高了,但温室气体排放也多了,吸热性强,把太阳光反射的热量吸收在大气层中,使温度逐渐上升,造成了温室效应。

二、碳排放的危害

科学研究表明,碳排放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以及出现极端恶劣天气,譬如台风、高温、暴雨、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直接诱发因素,而且随着近几年,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加剧,南、北极冰雪也在加速融化,海平面逐年上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且在2009年,美国环保署也首次承认了碳排放增加导致的温室效应将会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所造成的。高能源的消耗就意味着高碳排放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和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大,因此碳排放不断增加,那么研究如何降低碳排放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碳排放的减排措施

1、提倡“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就是尽量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源,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首先,我们应该节约用电,有资料显示,2010年1月,我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531.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14%。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439.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90%。可见,我国用电量巨大,由于用电而产生的碳排放也很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养成以下生活习惯,践行低碳生活:每张纸都双面打印;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如果只用电脑听音乐,可以关掉显示器以节约能源。

2、加大政府支持,建立机制保障

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从制度上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促进水能、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和地热等新的清洁能源的开发,降低碳排放量。与此同时,还应加快《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和环境影响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还应加强监督,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相结合的手段,对支持并参与低碳发展的企业进行鼓励,对其他企业进行引导,切实帮助企业降低能源消费和生产成本,对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的企业,实行技术改造,甚至直接淘汰一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落后产能。其次,政府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在生产环节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使用,在流通环节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消费环节降低对高碳产品的依赖,坚持科学发展观,培养低碳生活方式。

3、建立能源指标体系

国际组织制定了一些强制性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来约束碳排放。尽管节能与碳减排仍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有着协同效应,节能减排的直接结果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减少碳排放。因此,这些节能指标体系仍然对碳排放约束有着直接的可操作性意义。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体系(EISD),该指标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3大领域,包含30个核心指标。

在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对于能源与碳排放指标,联合国建立的指标体系中包括人均年能源消耗、能源使用强度、可再生能源消耗份额、温室气体排放量、SO2排放量和NO2排放量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建立的指标体系中包括能量强度、无铅汽油的市场份额、能源供给和结构。欧盟(EU)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电力价格、天然气价格、温室气体排放、经济能源密度、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额等等。

在我国,为了描述出典型城市能源系统的概貌、健康状况等特征,能源指标体系的建立选择了3个主题,分别是城市能源的规模、强度和可持续性。其中,能源规模间接反映了城市能源系统的规模大小;强度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可持续性反映了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程度。其中,体制因素是城市能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在3个主题之下,又分为8个次主题,包括22个具体指标。

4、创新低碳技术发展

首先是建立激励机制,推广低碳技术,加大各相关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研发部门与企业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合作,开发出有助于企业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增加经济效益的低碳技术,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力量。

其次是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增加各方面资金投入。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技术的开发的资金来源不仅需要政府公共财政的科研经费拨款,政府财税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各行业的支持,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政府进行积极地引导和鼓励,扩大融资渠道,广泛吸纳外资、企业和社会资金。

结语

21世纪,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责任也随之加大。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既是对本国人民特别是子孙后代负责,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是对全人类负责。我们要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低碳经济道路,还万物一绿色空间。由此可见,低碳生产的方式,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各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杨磊,李贵才,林姚宇.影响城市居民碳排放的空间形态要素[J].城市发展研究,2012,(2):26-31.

[2]郭韬.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D].合肥:中国科技大学,2013.

[3]黄斌,吕斌.低碳视角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3,(4):51-56.

论文作者:蔡杨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5

标签:;  ;  ;  ;  ;  ;  ;  ;  

碳排放的危害和碳减排的对策论文_蔡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