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打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论文_蒋芝芳

用心打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论文_蒋芝芳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蒋芝芳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预设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教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目标的确立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空、激励等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具有全面性、科学性、适切性。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认真分析学生和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三维的目标。反思我们的备课,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反思我们的课堂,在教学目标的理解确立上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重知识与技能,轻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

二是重面面俱到,轻科学合理;

三是目标定位不准,随意的拔高或降低。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来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我认为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具体的原则去理解和把握,应该在整体把握某一知识领域的目标的基础上,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根据学段目标,我把本节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体验交流“分数基本性质”这一知识学习活动过程,发展数学思维,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改写。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交流,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会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这些目标教师还要整体把握,哪些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哪些方面可以淡化处理,要克服一刀切的弊端。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合理选择素材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如果说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那么精选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的素材则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选择和准备材料时,不仅要看它是否是现实的、有趣的,还要看它能否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即还应考虑其目的性、有效性、客观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教学《分类》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从口袋里取物品的比赛,然后分别让取得较快的和较慢的各自说说原因,孩子们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体验到分类摆放物品的重要性。课的末尾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并向大家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整节课,学生人人动脑、个个动手,从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一节课的成功,我读懂了有效教学。

三、精心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地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我们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一课时,通过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整理后,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课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两个问题:“你们今年几岁了?”学生抢着回答:(“我今年8岁了”。“我今年10岁了”等等)。再问:“你们知道家里其他人的岁数吗?”学生又争先恐后的抢答。(有的说:我妈妈今年35岁了;还有的说:我爸爸今年36岁了。)这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其中一个学生的年龄及家人的年龄:小明今年9岁了,她的妈妈今年35岁了,接着又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马上提出了许多问题:(妈妈比小明大几岁?小明比妈妈小几岁等问题)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有关“相差”的问题,并列式解答。最后,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比较多少的问题,同时把它们板书出来加以解答。

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不但解决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新理念

四、教学方式的选择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1.创设有效情境

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学生才会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2.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因为孩子的所思、所想是课堂中最真实的资源,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思考。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德华.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黑龙江教育, 2005,(06) .

[2] 李慧. 试论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 2005,(06) .

[3] 高向斌. 例谈数学游戏的教学[J]教学与管理, 2003,(02) .

论文作者:蒋芝芳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  ;  ;  ;  ;  ;  ;  ;  

用心打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论文_蒋芝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