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水厂;运行管理;供水安全性
一、水厂运行管理和供水安全性的现状
1、水厂工艺设备、设施老化及源水水质差
当前,由于大多数水厂的建设年限较长,导致其工艺设备比较老化,随着我国的水质标准在不断的提升,而水厂的工艺设备却没有及时的进行更新,会影响使用效率,从而使供水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往往会引发供水安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工艺设施的老化,影响了水厂的供应不能达到设计供水能力。同时,水源受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许多水源地周围都有工厂或进行农业种植,在工业生产中的用盐以及在进行农业种植中使用的农药都会对水源产生影响,导致水质污染、蓝藻爆发等恶略影响,从而影响水厂的水处理。
2、水厂的检测水平仍需逐步提高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水质检测和控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能完全接轨,水厂的检测水平仍需逐步提高,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水质检测和控制能够强化,许多水厂采取合资的方式,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工艺及管理,制定新的检测标准,从而提升检测水平。
3、人员储备较少技术不足
现在有些城市的水厂存在专业性较低、高素质人才少的问题,这些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市。容易造成水质不可控,同时没有制定预防性维护及纠正性维护计划,需要维护或技措大修理的设备、设施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设备设施长期带故障运行,从而引发供水风险。
同样,这些城市对技术人员的储备不足,主要是缺乏技术管理人才,使得水厂工艺管控比较落后。这些问题最终都影响到供水安全性。
4、管理文件缺失或更新不及时
通常,为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及供水安全,水厂内部会根据相关水务部门的要求编制相关管理文件,如体系文件、制度文件、操作指导文件、应急预案文件等。如水厂内部文件缺失,或更新不及时,会造成管理漏洞。如遇到源水水质突变,或原水供应受限、停电、输水管道受限、自控系统中断等突发性事件,会造成无法及时响应,引发供水风险。
二、管理在供水安全性方面的应用
1、完善厂区内的自控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在各个企业、工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水厂也不例外。提高水厂的自动化水平,对水厂的管理及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水厂的各个工艺环节完善自动化水平,完善运行逻辑,安装监控仪表,实现原水、送水泵组以及混凝、搅拌等工艺设备的一步化启停,实现混凝、消毒药剂投加系统的比例投加,实现滤池的自动运行及反冲洗等。将全厂设备信息集中到中心调度室,由调度人员进行日常监控,远程操作。同时,制定本地巡视制度,实现本地设备、设施的巡检。
2、加强对水质的持续监测
配置完善的水质在线分析仪表,在线检测水厂内各个质控点的水质情况,将在线数据统一传输至中心调度室。由调度人员密切关注水质信息,对水质信息进行持续监测,以此为依据来控制混凝剂、消毒药剂的投量,从而保证水厂的水质安全。
通过完善的在线监测系统,有效的实现对生产的控制和指导。不仅仪表自身的性能和精度影响使用,仪表的安装工艺、日常维护和采样点的选取都影响到仪表功能的发挥。因此,为了保证仪表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要加强对仪表的维护和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日常的工作中,安排专门人员对仪表进行维护保养及清洗工作,为了保证仪表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定期对仪表进行校验。取样点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水质质控点的选取,通常能够第一时间反应水质情况,通常设置在原水、工艺水和成品水的各个工艺环节。
完善工艺系统画面和报警系统,将各子站PLC信息统一传输至中心调度室,同步显示各子站运行数据,完善人机交互画面的显示信息,在上位机进行设备操作时,系统通过对话框的形式,由调度人员进行操作确认。加强报警信息的管理,对各个水质质控点的水质信息进行设置,当水质超出设定范围时,系统发出预警,有助于监控人员第一时间发现水质异常情况,避免水质事故风险;同时完善设备报警信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异常时发出预警,监控人员可及时进行处置,避免水质事故风险。
3、加强生产设备的保养维护
(1)发挥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主动收集设备运行信息。
随着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根据厂区生产情况进行职能划分,合理进行人员配置,运行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不同的分工与协作机制,厂区的设备设施预防性及纠正性维护、保养、检修等工作落实到专业技术人员,水厂设备设施运行、操作,水质监控、本地巡检落实到运行班组。
为避免重复设置机构和人员,使专业管理的要求与日常生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岗位之间执行好分工协作机制,变计划维修为生产维修。各班组的生产人员在日常运行中收集设备运行情况,根据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提出维修意见,做好预防性及纠正性维护,使设备在最佳运行状态的运行。
(2)制定运行管理制度,加强对水处理构筑物及设备设施的管理。
制定技措、大修理计划,按照计划对清水池、沉淀池、污泥处理系统和原水调节池进行清淤、清洗和消毒,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
如对对清水池一年清洗一次,清洗完成后加次氯酸钠进行浸泡消毒24h,防止池里细菌等滋生,保障供水安全;絮凝反应池、沉淀池、污泥处理系统每年清泥一次,清除沉积在池底的淤泥;原水调节池视实际运行情况每3~5年进行一次清淤。对各排泥阀进行检查、维护,保证排泥系统正常工作;对沉淀、过滤系统进行每年两次的冲刷,对原水格栅进行每年两次的冲刷、清理;对运行设备按照设备说明,按照运行台时周期性的进行注油维护;对水厂压力容器,委托具备相应检验资质的单位定期进行检验。
4、完善文件系统,提高文件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水厂的管理文件,如体系文件、制度文件、操作指导文件、应急预案文件等。不断更新文件内容,将水厂运行中遇到的各类事件完善进入管理文件,提高文件的可操作性,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可按照文件内容进行应急处置,避免引发供水风险。
三、结束语
想要做好供水服务,保障供水的质量和安全性,水厂是十分重要的前沿阵地,做好水厂水源地的水体质量和安全性控制,提高水厂水质安全检测系统的运行水平及自动化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突发性水质风险的应急手段,都是通过提高水厂运行管理来保证公众饮水安全的重要方式和策略。因此,水厂管理层必须重视对水厂运行的管理,建立更加健全的水厂运行制度,保证水厂供水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居民生活用水和社会生产用水提供更加优质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森杰,郭晶鑫.水厂运行管理与供水安全性探讨[J].居舍,2018(1):169+82.
[2]李静,刘克.加强水厂运行管理降低能耗的分析[J].居舍,2018(2):166~167.
[3]汪超.浅谈影响水厂运行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2):111.
作者简介:张皓 1985年1月 男 汉 工程师 研究方向:水厂工艺管理供职单位:天津津滨威立雅水业有限公司
论文作者:张皓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水厂论文; 水质论文; 文件论文; 设备论文; 安全性论文; 人员论文; 仪表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