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诊断胆固醇性息肉中临床价值论文_崔文洋

超声在诊断胆固醇性息肉中临床价值论文_崔文洋

黑龙江省富锦市妇幼保健院 156100

摘要:胆固醇性息肉临床上十分常见,且绝大多数为多发。超声检查时常常将这种多发的胆固醇结晶笼统地诊断为多发性胆囊息肉。超声造影有助于判断胆囊息肉的性质,血流速较低,阻力指数不高,同步于肝实质减退及蜂窝样增强对于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胆固醇性息肉是炎性息肉还是腺瘤性息肉,需要切除息肉后的病理检查。

关键词:胆固醇性息肉;超声造影;血流速;肝实质减退;蜂窝样增强

超声造影有助于判断胆囊息肉的性质,是胆固醇性息肉还是炎性息肉或者腺瘤性息肉,但并不能确诊,确诊需要切除息肉后的病理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对人体没有太大伤害,确诊率高。一般认为胆囊息肉大于或等于1厘米才需要手术治疗,小于1厘米每3-6个月复查B超。少量造影剂进入人体血循环后,利用气体与血液间的声阻抗差别,极大程度地增强了血液的回声散射强度,能克服常规彩色或能量多普勒超声的局限性,有助于评估微小血管内的低速血流。同时结合特异性造影成像技术,去除和/或分离出组织信号,提取造影剂信号,能特异性地显示血管结构[1]。本文结合32例术后病理证实的胆固醇性息肉图像资料,分析总结超声造影技术在诊断胆固醇性息肉中价值意义。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整理2011年5-2014年9月间我院住院部收治的胆固醇性息肉32例图像资料,男15例,女17例,年龄,22-56岁。体征:胆固醇性胆囊息肉主要为大量泡沫细胞C炎性细胞吞噬胆固醇后的集聚少量胆囊上皮突变细胞其表面糊膜上皮细胞。多为多发性,位于底部或体部少数位于颈部,息肉直径均较小,表面不光滑,多无蒂,无血供,回声较强,胆囊壁正常或稍厚,疼痛等症状不明显。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通过普通超声检查可被发现。本组病例中有间歇性右上腹痛12例,无临床症状病例23例,伴有胆囊结石7例。

1.2检查仪器与方法:PHILIPS IU22、SIEMENS-ACUSON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造影剂,SONVOVUE;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入选的32例病例,常规超声检查,低回声5例,等回声18例,高回声9例;胆固醇性息肉不足10mm共14例;胆固醇性息肉大于10mm18例,单发11例,多发21例;长椭圆形12例,菜花形20例。胆固醇性息肉大于10mm1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及血流,见到明显增强,胆囊病灶的回声变化。15例病灶增强快于肝实质,6例与肝实质同步增强。减退方式上,13减退慢于肝实质,17与肝实质同时减退;2个增强方式上,蜂窝样增强24例,5例整体增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一般腺瘤样息肉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且绝大多数是单个存在的,很少出现两个或者几个并存的现象。而胆固醇性息肉则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且绝大多数为多发,很少为单发。B超检查时常常将这种多发的胆固醇结晶笼统地诊断为多发性胆囊息肉。其实,这类所谓多发性胆囊息肉的病人,手术摘除胆囊后,剖开胆囊检查,里面往往没有真正的息肉,有的只是一些沉积在胆囊粘膜上的非常松软的胆固醇结晶体。胆固醇性胆囊息肉主要为大量泡沫细胞C炎性细胞吞噬胆固醇后的集聚少量胆囊上皮突变细胞其表面糊膜上皮细胞,用PLR和限制酶尚测序法,上皮C内存在少量活性K-RAS基因活性低,而G-RAS基因活性高。多为多发性,位于底部或体部少数位于颈部,息肉直径均较小,表面不光滑,多无蒂,无血供,回声较强,胆囊壁正常或稍厚,疼痛等症状不明显。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肉两种,得了此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假如息肉恶变,成为胆囊癌,其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又不愿意手术者,应当严密随访,定期复查B超,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20余种,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

胆囊息肉中40%的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其隐散性较强,不被人们发现,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常有腹泻、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主要体征为右上腹区压痛,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较明显,对人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胆囊息肉常用检查方法有B超、彩超、CT、核磁共振、胆道造影等,而最常用、最经济而且确诊率最高的方式是B超,对<5mm者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由于胆囊息肉体积较小,在CT及核磁共振检查中容易被遗漏,胆道造影是有一定痛苦及危险性,故极少应用。胆囊息肉主要依靠B超检查诊断胆息肉,但常难以定性,临床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如发现多发高强回声,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为胆固醇息肉,位于胆囊底部的小隆起,病变中有小圆形囊泡影和散在回声光点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据病变回声性质、蒂的有无和粗细,病变处的粘膜改变,对区分良恶性疾病有一定价值。组织学基础胆固醇性息肉是由于胆囊内脂类代谢的紊乱,胆固醇沉积于胆囊壁黏膜层被巨噬细胞吞噬成为泡沫细胞,而后胆囊黏膜增生包裹覆盖,这些泡沫细胞形成。超声造影剂是血池示踪剂,由于息肉黏膜成分的存在,胆固醇性息肉均出现了增强。增强方式胆固醇性息肉多表现为蜂窝样增强,成簇的吞噬了胆固醇的泡沫细胞的存在是不均匀增强的病理基础。本组病例中蜂窝样增强均出现在较大的胆固醇息肉中,整体增强则出现在较小的息肉组中;是否越大的胆固醇性息肉其内泡沫细胞簇越大,造成了这种现象,尚待总结病例从病理学方面研究。所以,超声造影可提高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血流显示率。慢于或同步于肝实质减退及蜂窝样增强对于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吉斌.现代介入性超声诊断与治疗.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472-493.

论文作者:崔文洋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  ;  ;  ;  ;  ;  ;  ;  

超声在诊断胆固醇性息肉中临床价值论文_崔文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