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开展效果评价论文_高瑜

高瑜

(解放军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 陕西宝鸡 721004)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开展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按照平行对照法分为研究组(循证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干预后健康知识知晓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模式的效果更为理想,能提升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缩短住院时间,且能改善其护理满意度,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2-0262-02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症状包括气促、胸闷、心悸等,病死率高,需尽早干预[1]。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加上受病痛折磨、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极易导致其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不利于康复。故有效护理干预在该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常规护理仅重视患者相关治疗及操作干预,具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护理效果。而循证护理重视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循证问题和循证依据,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护理措施,在多种疾病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各类心律失常。4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实施前瞻性对照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平行对照法分组。研究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30~87岁,平均年龄(51.21±10.05)岁。对照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51.28±10.10)岁。两组临床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可对比。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密切观察病情、基础护理、随机情绪疏导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实施循证护理,内容包括:

1.2.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成立专业的循证护理小组,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循证护理知识及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循证护理实施要点。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及科室护理特点,查阅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文献资料,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归纳文献资料中针对性措施,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1.2.2护理措施

(1)认知干预:结合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选择恰当方法进行认知干预,包括发放健康手册、一对一讲解、开展专题讲座等。认知干预内容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症状体征、现行治疗方案、护理配合要点等,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消除顾虑。注意认知干预少量多次,以加深患者及家属印象,使其更好理解和掌握健康知识。

(2)心理干预:告知良好心理状态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通过心理暗示、音乐疗法、深呼吸、全身放松、理性情绪疗法等技巧帮助患者调适情绪;介绍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叮嘱家属多安慰、鼓励、帮助患者,给予其家庭温暖,帮助其调节心理状态。

(3)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食物;针对存在进食困难、精神状态差者,指导其食用清淡、稀软、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汤、稀饭等;减少食用酸奶、饮料等刺激性食物。

(4)康复锻炼:按照患者病情、个人喜好等,为其制定个体化康复锻炼方案,如呼吸功能锻炼、肢体功能锻炼等,并注意控制运动量,循序渐进。一旦康复锻炼过程中出现气促、胸闷、心率>110次/min等现象,需立即停止,充分休息。

(5)出院指导: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告知日常生活中相关注意事项,如遵医嘱服药、规律运动、规律饮食等;告知复查时间;通过电话、微信、家访等方式进行随访,掌握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康复指导。

两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以自制问卷调查两组健康知识知晓率,满分为100分。不知晓为0~59分,部分知晓为60~89分,完全知晓为90~100分。知晓率=完全知晓率+部分知晓率。(2)观察两组住院时间。(3)以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且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n>40,但1<T<5 时,用校正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健康知识知晓率

干预后,研究组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住院时间

干预后,研究组、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0.62±1.05)d、(14.80±1.85)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t=9.375,P=0.000)。

2.3 护理满意度

干预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8.20±0.98)d,高于对照组的(93.25±1.11)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t=15.876,P=0.000)。

3.讨论

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存在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对疾病认知水平较低,影响治疗及护理依从性,需实施有效、规范、专业的护理干预[3-4]。循证护理是临床上普遍探索的护理模式,强调在现代护理理论指导下,查阅大量有价值、科学性的临床研究,提出循证护理及依据,制定相应护理措施,解决临床护理中相关问题[5]。

本研究对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全面贯彻循证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询证依据,并展开组内讨论,制定具有个体性的护理方案,并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能克服常规护理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的弊端,更符合患者个体化需求。本研究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健康知识知晓率更高,且住院时间更短,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凸显出循证护理应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实施循证护理,能提升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甘仙雯,曾艳,周朝虹,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23(S2):352-354.

[2]苏红梅,周云,曹静,等.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9):1106-1107.

[3]李莉,钟林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S2):116-117.

[4]阎雪.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8):995-996.

[5]陈英.探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J].世界中医药,2016,11(B03):507-508.

论文作者:高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开展效果评价论文_高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