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中党与群众关系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_党的群众路线论文

群众路线中党与群众关系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_党的群众路线论文

群众路线中党群关系的角色定位与功用发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群关系论文,功用论文,群众路线论文,角色定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和实质问题,也是构成群众路线的全部秘密所在。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正确健康的关系表现为:党离不开人民群众,党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人民群众也离不开党,人民群众需要党的正确领导。也就是说,在群众路线中,人民群众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党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构成这种关系的任何一方,地位和作用受到动摇或削弱,党和人民群众正确健康的关系就会受到影响,群众路线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不仅人民群众的利益会蒙受损失。党和党领导的事业也会面临风险甚至招致失败。

一、人民群众是党工作和服务的主体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它包括群众观点、工作方法和价值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工作方法,“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价值目标。群众路线就是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重温党的群众路线,对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首先是要教育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当做党的各项事业和一切工作需要服务的主体、依靠的主体。

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任何政治组织都是一定阶级、阶层或团体的一部分,都代表、维护和实现着一定阶级、阶层或团体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也没有不代表任何阶级、阶层或团体的政治组织。因此,对于任何政治组织而言,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明白自己“来自谁”、“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这是根本问题、原则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以自己的旗帜向世人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党来自人民群众,根基在人民群众,血脉在人民群众,力量在人民群众。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人民群众是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党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一切努力奋斗都是为了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也不谋求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

纵观党92年奋斗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排难除险、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就在于党的性质和宗旨,在于党植根于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为之服务为之奋斗的(对象)主体。“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2]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言论、行动都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党每一项任务的提出,每一个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合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否则,革命就毫无意义。”[3]不仅革命毫无意义,建设和改革也毫无意义。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真正地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也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是衡量党的一切努力奋斗的最高的价值标准。要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身言行的标准。

二、人民群众是党依靠和信赖的主体

不仅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党一切工作为之服务为之奋斗的主体,而且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党一切工作必须依靠的主体,从人民群众中获取战胜一切困难、解决一切问题、取得最后胜利的不竭动力。这样做不仅取决于党的性质和宗旨,更根本的是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谁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谁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谁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这些问题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唯心主义夸大个人特别是少数领袖、天才、英雄甚至精神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把一部人类历史说成是少数领袖、天才、英雄及其思想创造和决定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人民群众始终处于配角的地位,发挥着盲从的作用,只是供少数领袖、英雄或天才驱使的工具。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承认领袖、英雄等少数个人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但认为归根结底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和推动力量。任何领袖、英雄等“天才”人物,能力再强、再了不起,离开了人民群众,都将一事无成。历史、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主体永远是人民群众,历史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永远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和意志。

中国共产党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党。党在成立之初就在党的章程中清楚地写道:“党的一切运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中去”,并且明确指出,中国革命运动将来的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和依靠群众。因为,人民群众的力量最伟大最深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无穷无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毛泽东同志的这句经典名言以中国的语言、中国的风格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准确概括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党为什么必须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部奥秘,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把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人民群众身上的根本依据,也是党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和正确联系人民群众的根本依据。

回顾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各项事业之所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在曲折中前行,在困境中崛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根本原因就在于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陈毅同志在谈到淮海战役时曾激动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决策时曾豪迈地说,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创造发明权是中国农民。事实上,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史,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党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热情支持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主体性和创造力充分彰显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有几段话总结得非常深刻,在谈到革命战争时他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5]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人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6]在谈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他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7]可以将群众组织起来,向一切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他特别强调:“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8]

“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正确态度,也是排难除险、克敌制胜的法宝。它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方面:一方面,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人民群众的自觉和自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社会的主人,人民群众有智慧有能力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中国共产党只是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通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人民群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谋取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实现和维护。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都必须坚持一条基本原则:要出于群众自愿,要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党员干部替群众下决心。“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9]“‘尊重’,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是一种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从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讲,是一种对群众主体地位、合法权益、基本意愿的充分维护。”[10]“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又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11]另一方面,要做到真正依靠群众,还必须努力向人民群众学习。党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除了组织上、思想上忠于人民,还必须有知识、有经验、懂科学,为此就必须注重学习。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先做群众的学生,后做群众的先生。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和主要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学习问题,特别强调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党员领导干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要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因为群众的知识,群众的经验最丰富最实际,群众的创造能力最伟大。

三、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

观点决定方法,方法是观点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必然要求或必须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人民群众作为党服务和依靠的主体,当做力量的不竭之源,也必然要求把人民群众当做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当作智慧的不竭之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领导群众以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非常重视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在这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者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是瞎说一顿。”[12]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或者使用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等错误的方法,那么,什么任务也不能完成。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明确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工作路线,并且强调,这既是认识路线,即根本的认识方法,又是工作路线,即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其他一切具体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工作路线的引申,都可以归结为这一工作路线。

所谓“从群众中来”,就是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把群众中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符合群众实际需要的意见、计划、办法。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有许许多多的“诸葛亮”,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用知识。尽管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意见,一般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其中有正确的或有部分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错误的,但只有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和诉求,才能体现民意,集中民智,集思广益,掌握对客观事物全面的而不是零碎的,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感性材料,才能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达到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制定出切合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方针、政策、意见、计划和办法。凡属正确的意见,只能从群众中来。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和所行,是领导者制定正确的政策、意见、计划、办法的唯一源泉,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的关键环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领导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过程,就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科学抽象过程。简言之,就是了解情况、认识世界和发现真理的过程。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从群众中获得的正确的认识还必须回到群众中去,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所谓“到群众中去”,就是把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计划、办法,回到群众中,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工作,使党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变为群众的意见,进而变为指导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群众中形成的意见、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需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和发展。只有群众的实践,才是检验这些意见、计划、办法正确与否的唯一尺度。任何意见、计划、办法,不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就达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通过检验和总结,使那些受到大多数人拥护、给大多数人带来福祉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更加坚定地贯彻下去,将那些不完全正确的意见加以修正,剔除和完善其中不合理不完善的因素。通过人民群众实践的检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趋完善、成熟,更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所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人民群众掌握政策、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是检验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唯一尺度。“从群众中来”,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和“群众—领导—群众”是一致的。实践和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一个无限循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者,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以感想代替政策,迷信自己,独断专行;习惯于听汇报、看材料,不愿深入群众做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这种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必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损害党群关系,降低党的威信,贻误党的工作。要克服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必须坚决纠正“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最后拍屁股走人”的现象。要真正贯彻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领导者就要有虚心的态度和民主的作风。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命令主义超过了群众的觉悟程度,害了急性病,是错误的;尾巴主义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害了慢性病,因而也是错误的。所以,既要从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实际需要出发,又要放手发动群众,积极性领导群众前进,这是群众路线所要求的基本原则,离开这个原则,就会犯错误。

四、贯彻群众路线的关键在党

党和人民群众是构成群众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一方面,从制定和实行群众路线的出发点、立场、方法和归宿看,人民群众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如果群众路线里只有党而没有群众或者党高高在上,群众只处于从属地位,只是党实现自身任务的工具,那就不叫群众路线。另一方面,从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看,党、党的组织、党员和干部是主体。是党、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人民群众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能不能得到保证,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党,在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打铁还需自身硬。党作为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组织者、宣传者和领导者,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等都直接影响着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对于群众路线贯彻执行的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

经过92年的发展,我们党的组织、队伍、地位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基层组织从建党时的10余个,发展到今天的420多万个,党员从建党时的50多名,发展到今天的8560多万名。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转变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搞建设的执政党,从在封闭状态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人民搞建设的党转变为在开放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人民搞建设的党。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领导干部已经基本上或全部退出各级领导岗位,一大批50后、60后甚至70后的领导干部走上党和国家各个重要岗位,党的干部队伍完成了整体的新老交替,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人民群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利益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作为质与量相统一的社会历史范畴,与新中国成立前甚至与改革开放前比,人民群众的范围显著扩大,思想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物质文化利益及其他权益需求日益多样,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解放军战士等,而且还包括新出现的六种人,他们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多样化。但不管怎么变,作为执政党,全国各族人民、所有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都属于党要为之服务、为之工作、为之奋斗的对象,即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党和人民群众的巨大变化,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使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面临着许多新的重大考验。

从当前工作来看,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群众观念淡漠、宗旨意识淡薄、群众立场动摇。这种脱离群众、精神懈怠、不负责任的作风,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提高警惕加以解决。

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突出群众的利益主体性,重视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强调群众的价值主体性。明确群众路线的价值目标。第一,党员领导干部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做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切实代表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人民民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培养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自愿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行动。第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大力度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第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包括领导队伍和党员在内的自身建设,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务必全面把握这个理论体系,突出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新时期继续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正如十八大所强调的:“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3]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论群众路线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党的关键作用》。

标签:;  ;  ;  ;  

群众路线中党与群众关系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_党的群众路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