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源泉”微型课教学设计与反思论文

“文化创新的源泉”微型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罗开文

(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后,微型课成了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形式。微型课具有目标明确、短小精悍、要素完整和亮点突出的特点。本文以“文化创新的源泉”为例,在分析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并反思。

[关键词] 微型课;文化创新的源泉;教学设计;实践反思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不仅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而且强调考试要坚持育人、能力、实践和专业化四个导向。[1]这一改革,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师资格的认证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要求,各师范院校加强了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力度,通过微型课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便是其中之一。微型课教学设计是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但部分师范生对微型课教学设计尚不熟悉,本文将在对微型课的特点进行总结基础上,以“文化创新的源泉”为例进行微型课教学设计,并进行反思。

一、微型课的主要特点

微型课(Micro-teaching)是为了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训练以及甄别教师素质与能力,在非常规教学情境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地实施的微缩的课堂教学形式。[2]微型课不同于说课,是真正的教学活动;不同于常态课,是“非常规教学情境下”的“微缩的”教学活动。因此,微型课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目标明确,短小精悍,要素完整,亮点突出。

(一)目标明确

微型课是在“非常规教学情境下”呈现的,所以微型课有别于常态课。即便如此,微型课还是属于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有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这决定了微型课教学设计目标一定要准确、具体。一方面要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不必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做到面面俱到,可以精准定位达成某一单一目标。

(二)短小精悍

“短小”是指微型课的“形”。主要表现在时间和内容上,从教学时间上看,一堂微型课时长约15-20分钟,相对于常态课时间短;从教学内容上看,微型课是一节课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知识点,相对于常态课而言内容要少。“精悍”是从微型课的“神”上来说的。微型课时间短、内容少,但始终要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因而微型课选材要“精当”,设计要“精巧”,呈现要“精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要素完整

微型课是“微缩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要相对完整。同时,情景创设、问题设置、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都是需要设计的重要要素。

(四)亮点突出

在导入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功夫熊猫》片段,让学生寻找其中的中国元素,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环节,和学生一道剖析《功夫熊猫》的创新之处和它能够创新的原因,并探究得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这一结论。对《云南印象》的创作历程进行探究,再次印证和强调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微型课教学设计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在教材中的地位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第一目的内容。“文化创新的源泉”主要讲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为讲授文化创新的作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化创新、实践、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层层剖析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学生能够形成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T0时刻:根据风力、光伏的出力预测,冷热电等负荷需求预测,外部电网运行状态、电力市场价格机制等,做出下一步的生产调度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认同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并激发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创新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设疑过渡】 梦工厂所做的这一系列努力,我们称之为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PPT展示实践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

微型课具有教学经验交流或训练、甄别教师素质和能力的作用,这需要教学设计有亮点,没有教学设计的亮点,不仅难以起到好的交流和训练目的,也难以充分展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微型课教学设计的亮点突出表现在教学设计的创意和特色上,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教学环节的巧妙安排,教学板书的巧妙设计,都有利于在教学实施中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达成教学目标。

You cannot leave,real warrior never quits.(你不能走,真的武士决不会退却。)

启发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文化创新的源泉”整个教学设计都贯穿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导入环节,通过设置“梦工厂在创作《功夫熊猫》的过程中是怎样创新、又为什么能够创新呢?”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在讲授环节,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形成对“文化创新”“社会实践”以及“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在课堂小结和课后拓展环节,教师以朱熹的诗句提出“文化创新究竟有哪些作用呢?”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3.讲授法

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难点,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讲授法,并注重略讲与精讲相结合。学生通过探究《云南印象》印证“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精讲关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这一重难点知识。

还有些寓言类杂文,讲述虫鱼草木等等动植物的故事,人格化,寓批评、启蒙于其中,读后觉得趣味盎然,意义深远,掩卷思之,心情愉悦,又有思想收获。此为三乐。

(五)教学环节设计与安排

微型课的教学设计因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此微型课教学过程设计为师范本科大三学生为高二学生模拟授课。

根据调查发现,社会道德与自我观、个人观与群体观之间存在明显的既定关系。当社会道德程度越高时,自我观对于价值观与道德判断能力之间的认知能力也将会越强。且当群体观占据主导作用时,个体观具备的认知能力将会受到群体观整体形势的影响而出现对应改变。由此可以发现,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力之间存在某种特定关系,即自我观与群体观发展程度较高时,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力基本上可以趋于稳定状态。相对而言,个体自我价值感在此阶段的存在感将会严重下降。在此,笔者建议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必须协调好自我观与群体观之间的关联性与平衡性,尽量不要出现某种倾向性过强的情况。

1.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环节分为三个部分:创境激趣、导入新课环节(播放《功夫熊猫》视频,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引出“文化创新的源泉”课题,计划用时3分钟);剖析案例、探究新知环节(包括文化创新探究、社会实践探究、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探究;计划用时15分钟);知识梳理、升华情感环节(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巩固提升,布置学生课后思考题,计划用时2分钟)。

请来动物学家向制作人员讲解五种动物的特性、骨骼结构、如何做到某些动作等细节问题。

2.教学过程设计

瘦男人先帮女人跟踪了一段“田科”,这是他为那个姓田的税务干部起的绰号。再偷拍了一些照片,都是“田科”工作时间出入一些娱乐场所的身影。后来女人又让他搞了些“田科”去查某些对口管辖单位,暗中收礼的情形,当然这些证据很难掏弄,到手的几个细节极其珍贵,女人给他加了钱。

(1)环节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欣赏动画片《功夫熊猫》精彩片段,并仔细观察视频中出现的中国元素。(播放视频)

【设疑过渡】 《功夫熊猫》自第一部到第三部上映以来,票房不断攀升。(播放票房攀升PPT),它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票房成绩,赢得中外观众的热烈喜爱,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那么,梦工厂在创作《功夫熊猫》的过程中是怎样创新、又为什么能够创新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文化创新的源泉》。(板书)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两次测评,时间是在进行疼痛护理和疼痛护理干预之后,两次测试间隔为15d。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2)环节二:剖析案例,探究新知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不同学生价值观取向不同,也直接决定其个人行为方式的差异。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及社会利益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外,再加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日渐实用化及价值评判标准的日渐多元化,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逐渐呈现出一系列全新特点。

大家还记得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中国元素吗?再看看这些图片(播放《功夫熊猫》中含有中国元素的图片),继续寻找其中的中国元素,然后以接龙的方式依次回答。

【教师点拨】 《功夫熊猫》是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电影,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借鉴和汲取多种中国元素并融入到影片中,体现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同时,《功夫熊猫》也是一部带有典型美国风格的影视作品。请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些句子。

2.启发式教学法

Enough talk,let's fight!(少废话,决斗吧!)

You just need to believe,You must believe.(你要做的就是相信,你必须完全相信。)

通过学生的读和翻译,引导学生得出《功夫熊猫》继承了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和价值观念。梦工厂将中国元素与美国精神相结合的这种做法就是在创新。

(3)环节三:知识梳理,升华情感

【教师讲解】 参与创作的动画人员其实都是功夫迷,他们在创作前认真观看了大量港产动作片,并在武术教练指导下亲自上场习武,以便具体了解各种功夫招式。

在20例眶内容物剜除病例中,大于61岁的患者有11例,以眼睑恶性肿瘤为主要病因。在大于40岁的患者中结膜恶性黑色素瘤占第1位。2例5岁以下患者均因视网膜母细胞瘤眶内侵犯而行眶内容物剜除术。病理结果分析见表3。

为了让《功夫熊猫》中的背景、服装、道具等都充满中国元素,美术总监花了八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建筑、山水风光等。

《功夫熊猫》的动画人员在创作过程中担心出现错误或失真,特别邀请成龙观看已经完成的片段。

若f(x)∈C[a,b]I D[a,b],则∃ξ∈(a,b),使得 f(b)+f(a)=f′(ξ)(b-a)。

【教师讲解】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活动都不是社会实践。只有“人”才有“人脑”,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动物的活动只是本能。所以,老虎、猴子都不能创作出《功夫熊猫》,“人”才是创作的主体。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人”就能创作《功夫熊猫》?

当然不能。为了创作《功夫熊猫》,梦工厂花了大量时间专门研究功夫、动物和中国艺术,努力寻找“中国元素”与“美国精神”之间的桥梁。“人”是社会的“人”,人类只有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作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梦工厂能够创作出《功夫熊猫》根源就在于社会实践。所以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综上,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板书)。

【案例展示】 杨丽萍是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也是孔雀舞的典型代表。她创作了大型生态歌舞剧《云南印象》,这是一部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PPT展示《云南印象》的创作历程)。

【设疑引思】 《云南印象》的创新之处在哪里?杨丽萍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的创新?

【分析释疑】 《云南印象》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当然,如果离开民间采风等社会实践,也不能创作出如此独具特色的《云南印象》。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剖析案例,演绎推理出知识要点,并通过对《云南印象》创作历程的探究,进一步印证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电机通过齿轮带动顶部的盘面回转,一组模子放置在盘面的边缘;为使模子可方便地翻转从而取出限阳极板,采用如下方式:模子两边各带一个轴头,轴头分别装入带座轴承,并随之固定在盘面上,另外设置一个不连接的支点,这样既可使模子保持水平,又可方便地翻转模子。在设计过程中,还采用了其它各种措施,使得回转盘结构紧凑,且运行平稳。

【设疑引思】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此二者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那么,《功夫熊猫》是如何创新的呢?来看看它的制作秘籍(播放《功夫熊猫》创作秘籍)。

我国著名理学家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播放朱熹的《观书有感》PPT)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比喻人们要达到新的境界,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而文化要得到发展,也要不断注入新的东西,也就是要进行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总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和文明的体现。那么文化创新究竟有哪些作用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我认为,人们会想要完成所有那些事,”瓦尔科维奇说——去往月球,去往火星,派更多飞船前往太阳系中的其他地方,“许多争论来自这项事实,即太空探索要耗费大量资源,而资源投入是有限的。”那意味着有限的财政资助(尤其是因为就算是那些私有的太空探索公司,常常也要仰赖于政府的合同)和有限的时间:假如探索者聚焦于月球,就算是作为探索的前奏的话,那也很可能耽搁人类的火星之旅。

设计意图:活用经典,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升华情感,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3.板书设计

第二,经济支持。(1)税收支持。泰国政府通过低息贷款或减税等政策,支持购买昂贵的医疗技术等;印度政府降低进口医疗器械的关税,以外汇方式支付的医疗服务“视同出口”,享受同样的出口激励。(2)财政补贴。泰国政府投资数百万美元补贴“医疗中心项目”。

大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实践,先通过一系列课程的补充,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重新构建;通过项目实践解决问题,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撰写论文和专利,得到最终的成果。实践证明,以项目开发为主线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有利于建立跨学科的学生科研团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石油行业具有勘探、开发、石油工程、生产保障、后勤服务等多兵种作战、多系统集合的特点,从全省高度客观系统记述石油行业的发展本身就有难度。二轮修志面临的客观现实更加复杂:改革力度大,调整重组多,机构变化快,单位关系杂,业务拓展多,资料保存难,文秘人员少,加之修志周期长,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抽调修志人员难,按时高质量完成山东省部署的石油工业志编纂任务,单靠只手难负重任,需要油田上下各条战线方方面面密切配合,唯有“众手”才能成志。

三、“文化创新的源泉”微型课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文化创新的源泉”微型课教学设计是一边设计,一边模拟试教完成的。反思整个教学设计和模拟试教实践,主要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肖川认为教学要摆脱外在的诱迫,应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3]。“文化创新的源泉”微型课教学设计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在讲授新课环节,设计了三个合作探究;用诗歌进行课堂小结;在课后拓展环节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都是秉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知识逻辑层次

同常态课一样,对微型课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在对教材研读、理解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本身就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约翰逊(Loch K.Johnson)在《有效教学的要素》一文中指出高效教学的根本是精通所教学科。[4]精通来自于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没有对教材文本的深入钻研、思考,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必然会大打折扣。“文化创新的源泉”微型课教学设计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理顺了设计内容的内在逻辑层次,在知识的处理上坚持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关系这一逻辑顺序,逻辑层次清晰明了。

(三)要精选教学素材,搭建教与学的良好平台

教学素材是联系教与学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是依托教学素材展开的,同时思想政治课综合性学科特点也对教学素材的精当有着更高的要求。“文化创新的源泉”微型课教学设计选取的《功夫熊猫》和《云南印象》两个典型材料,既结合了教材,又贴近学生实际,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搭建了良好平台,做到了契合性、趣味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四)要强化模拟实践,夯实实际教学操作能力

“文化创新的源泉”微型课教学设计完成后,试教教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模拟演练,最后进行公开展示,试教教师的整个教学展示过程流畅、紧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然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试教教师的临场感有些欠缺,肢体不够放松,激情不够,导致整个授课展示亮点不够突出;二是试教教师的课堂真实感略有欠缺,上课的韵味不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EB/OL].(2013-08-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308/t20130821_156643.html.

[2]潘超.数学微型课及其教学设计[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80.

[3]肖川.完美的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0.

[4]Frederick J.Stephenson.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M].周渝毅,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5.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5823( 2019) 09-0105-03

[收稿日期] 2019- 06- 23

[基金项目] 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基于教师资格‘国考’的地方高校师范生‘U-G-S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7YC573)。

[作者简介] 罗开文(1975-),男,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白彩霞]

标签:;  ;  ;  ;  ;  

“文化创新的源泉”微型课教学设计与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