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治疗对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P50的影响分析论文_潘俊

利培酮治疗对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P50的影响分析论文_潘俊

潘俊

(长沙市精神病医院精神科五病室 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对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P50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76例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80例来院检查的健康者测查其P50作为对比。结果:观察组较之于对照组S1波幅降低、S1-S2减小且S2/S1增高,组间数据差异对比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基线期P50抑制率(S2/S1)与基线期阴性量表分之间呈正相关;但疗程结束后正相关消失。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P50缺陷为精神分裂症稳定的内表型,完全独立于该病症,利培酮治疗很难对该缺陷起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 利培酮;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症;P50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165-02

P50抑制缺陷可作为精神分裂症表型中最为可信同时也是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基于其客观指标的因素,精神分裂症患者P50与临床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成为临床上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就以76例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50特点,并探讨利培酮治疗对患者P50的影响,做如下论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观察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标准[1],其中男48例,女38例;患者发病年龄17到46岁,平均30.5±1.7岁;患者病程1到12年,平均病程6.7±0.8年;其中首发组患者40例,复发组患者36例;对照组为来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者,共80例,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18到55岁,平均年龄36.2±2.1岁,受教育年限5到15年,平均10.2±3.1年;首发组及复发组患者于对照组健康者比较,在各项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观察组76例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患者予以可变剂量的利培酮治疗,持续治疗1个疗程,时间为2个月。在治疗期间禁止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抗狂躁药以及抗抑郁药物。若患者伴有过度兴奋症状,可酌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但使用时间应不超过15天。

1.2.2精神病例症状评价[2]

委派专业的主治医生借助于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加以评估。

1.2.3 P50的测量

依据国际心理生理学会提出的事件相关电位记录原则及出版标准进行对P50的测量;测定指标为潜伏期(ms),其中包括S1-P50潜伏期、S2-P50潜伏期;波幅(uV)其中包括S1(S1-P50波幅)、S2(S2-P50波幅);S1/S2(S2-P50波幅与S1-P50波幅的比值)与差值(采用S1-S2表示)。

1.3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用 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76例患者中,初始予以患者利培酮剂量为每天2mg,在15天内逐渐增加到每天4~6mg,每天口服两次;2个月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较之于对照组S1波幅降低、S1-S2减小且S2/S1增高,组间数据差异对比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观察组基线期与对照组P50对比(x-±s)

指标观察组对照组tP

S1-P50

波幅/mV2.5±0.33.2±0.55.369<0.05

潜伏期/ms57.2±10.355.7±8.40.505>0.05

S2-P50

波幅/mV1.0±0.30.8±0.12.828>0.05

潜伏期/ms57.9±10.255.6±5.70.880>0.05

(S1-S2)/mV1.1±0.22.0±0.49.000<0.05

(S2/S1)/%55.0±7.935.5±5.29.221<0.05

2.2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P50各项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于利培酮治疗前后,P50各项指标变化差异皆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如表2所示。

表2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P50各项指标对比(x-±s)

指标基线期治疗后tP

S1-P50

波幅/mV2.4±0.52.3±0.30.767>0.05

潜伏期/ms57.6±8.359.8±9.20.794>0.05

S2-P50

波幅/mV1.1±0.31.0±0.31.054>0.05

潜伏期/ms58.0±7.357.8±6.40.092>0.05

(S1-S2)/mV0.9±0.21.0±0.31.240>0.05

(S2/S1)/%59.5±8.159.9±8.20.155>0.05

2.3治疗前后P50指标及精神病理症状关系

特别是要注重P50与阴性症状之间的关系,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ANSS总分以及各分量表分值较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存在(P<0.05),PANSS减分率为(52.4±5.6)%;对治疗前后,P50各项指标及PANSS各量表分予以平行、交叉相关分析,虽然可见基线期P50抑制率(S2/S1)与基线期阴性量表分之间呈正相关;但疗程结束后正相关消失;其他各项指标间并无相关性。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重性精神病,且其病因当前在临床上还未能明确,大部分青壮年均为缓慢或者亚急性起病,临床上表现为感知、情感以及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或者是精神活动无法协调。通常来说患者虽然意识清楚,但会表现出严重的认知功能损害。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分析,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50抑制率较正常值要高;且基线期P50抑制率(S2/S1)及基线期阴性量表分呈正相关关系,但疗程结束后又不存在相关性,表明还需深入研究。同时本次研究中采用利培酮进行对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但患者P50抑制率并未有显著改善,表明患者P50抑制缺陷与精神病理症状存在相对独立性,抗精神病药物很难有效治疗该缺陷。

【参考文献】

[1]杨晓敏,张红霞,王慧芳等.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治疗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1年自然观察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11,23(3):137-147.

[2]尹立春.利培酮治疗对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 P50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4,(9):49-50.

论文作者:潘俊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0

标签:;  ;  ;  ;  ;  ;  ;  ;  

利培酮治疗对急性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P50的影响分析论文_潘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