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行“古诗新唱”教学的认知与实践

高中语文试行“古诗新唱”教学的认知与实践

李莉华[1]2003年在《高中语文试行“古诗新唱”教学的认知与实践》文中提出本文本着优化高中古诗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提出了“古诗新唱”的教学设想,进而在认知上作了一些探讨,并结合了笔者本人在普通高中的古诗教学实践,来进行探索和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堂试行“古诗新唱”教学,无疑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歌与诗自古为一体,为“古诗新唱”提供了内在依据;当前语文教改的勃起,为“古诗新唱”提供了外在环境;教学手段现代化,为“古诗新唱”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高中语文试行“古诗新唱”同样具有必要性,这是由于它可以:弘扬优良传统,抵制媚俗文化;倡导艺文合一,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教学效果,优化学生气质。 本课题的重点在于结合高中语文第叁册古诗教学进行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这是对“古诗新唱”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很好证明。为此笔者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古诗新唱”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意向性问卷调查与分析。对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效果,主要用了两个案例来说明,案例一是“《雨霖铃》课堂实录”,案例二是“学生作业精选”。最后还进行了效果评价问卷调查与分析。 “古诗新唱”教学实践证明了:“古诗新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运用的可行性;“古诗新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较大的突破性的积极意义。同时,笔者也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自己的思考。

刘琰[2]2018年在《ZMD高级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凝聚着历朝历代文人的才思,以独特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学习者,在今天社会也依然绚丽夺目。读者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中,感悟人生百态。品味古诗词,能洗涤人的心灵。除了古诗词自身的卓越魅力之外,在我国许多选拔性考试中,与古诗词相关的题型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新课标将上一版课标的“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也由14篇增加到了 72篇。根据新课标可知,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我国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因而探究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十分有必要。驻马店高级中学建校于1927年,是河南省首批示范中学,该校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辉煌的办学成绩。全校共有师生6000余人,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共发放600份学生问卷,12份教师问卷。本文以驻马店高级中学为例,调查对象为该校的师生,调查教材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主。力求科学分析驻马店高级中学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全文通过四个部分来论述,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问题的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以及意义、国内外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驻马店高级中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围绕着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该校古诗词教学取得的成绩等叁个方面;第叁章总结分析出该校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第四章是笔者针对第叁章中的问题给出可行性的建议。经过笔者的研究调查可知,驻马店高级中学的古诗词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十分注重背诵和创设情境。虽然该校在古诗词教学上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处理教材能力差、教学方法固化、教学以提高分数为目的,不注重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等。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古诗词学习兴趣淡薄,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差、无法体系化学习古诗词。最后,希望本人的调查研究不仅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借鉴意义,也能够为当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李迎春[3]2012年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积淀、培养人格精神、陶冶情操、提高民族素质的积极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教学应使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然而,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却不容乐观,长期处于被忽视、被冷落的地位。正如钱梦龙所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本文以邵阳市第十一中学的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角度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教师的视角分析反思现有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并根据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的要素分析,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文言文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以推动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改革,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邵阳市第十一中学为例,设计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视角对现有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反思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运用现状整体不容乐观,令人难以满意,教学方法单一而陈旧,亟待改革创新现有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明确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从教师的视角来分析反思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指出现有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没有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更进一步明确现有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第叁部分,从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的含义,特点及其原则叁个方面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的要素进行分析,明确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行性及应遵循的原则。第四部分,主要从创设开放式的文言文教学环境、构建网络化的文言文教学平台、采用超常规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这叁个方面来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特别是从情趣导学法、涵咏诵读法、语感训练法、课本剧表演法、“实”中求“活”法这五种超常规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来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

郑如霞[4]2016年在《高中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案例研究》文中认为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为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近年来,随着叁级课程理念的推广、教育权力的不断下放,更多学校开始思考如何对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来体现学校特色。同时,由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缺失、“语文教材的局限”以及“不同的语文教师具有不同的语文理解”等方面因素的限制,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就具备了现实的需求。为此,本研究选取有特色的叁所重点示范性高中,就他们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探索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与进步,为其他高中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基于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与其他学科,诸如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收集了北京十一学校、南京市第十叁中学以及杭州高级中学的大量资料,并花费了较多时间进行资料的整理。之后,综合运用了案例研究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构建了高中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案例研究的框架。在论述了高中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现实需求之后,将叁所高中语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案例研究作为本篇论文的重点部分。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研究小结。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叁所案例学校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面的探索,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叁个角度进行了总结概括。第二,目前叁所高中语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多种探索富有成效。首先,使用自编教材。北京十一学校和杭州高级中学一改其他学校课程改革常态,放弃一贯使用的人教版与苏教版使用教材,而是结合了本校实际情况,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重写编写语文必修教材。而南京市第十叁中学,虽然使用的还是苏教版的教材,但是它在原先教材的基础上,会结合具体的篇目,比如说根据苏教版教材里面的诗歌鉴赏篇目,编写《大树下的古风新唱》的小册子,供学生课外拓展。其次,开设校本课程。北京十一学校、南京市第十叁中学与杭州高级中学,都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校本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当地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学校。最后,构建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标准下,编写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纲要,让“课程的观念”真正落到实处。第叁,指出高中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本化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课型单一、教师培训不足、学校管理与评价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等方面;另一方面是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尤其是针对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必须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科内与科外、教材与教学、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胡亚利[5]2009年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古诗词是诉诸心灵的、内心精神世界的文学形式,是人类美好情感体验的结晶。它们是通过读者的感悟、咀嚼、体味、深思、积累而慢慢地内化为自己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诗词鉴赏讲究浸润,讲究体验,讲究对文字的敏感、对语言的感悟、对意蕴的体悟。诗词鉴赏教学要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感悟语言文字、发现作品意蕴的能力,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我国诗歌自古具有教化功能。在诗词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人的价值,强化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但当前国内中学诗歌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弊端:教学过程程式化、忽视古诗审美特点、忽视古诗同现代文的区别,无视诗歌写景抒情、借物明理、格律节奏、情感饱满等特征,予以“解题——释词——串讲——总结”式处理;忽视学生主体性,课堂成了教师“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被动接收,不能根据个人体验个性地解读;诗歌鉴赏功利化,过分注重鉴赏技巧的把握,解赏析考题方法的传授,而少鉴赏能力、文学素养的真正提高,违背了诗词鉴赏规律。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还得靠学生“同化”文本,学生参与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研究让学生主体参与鉴赏,去亲近诗词本身,去体悟诗词意象美、意境美,并不多见。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中,应该致力于如何使学生感悟诗词语言文字、品味丰富的情感内蕴、领会诗词传达的人文的精神,提高学生诗词欣赏水平。本人认为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具备足够丰富的鉴赏知识素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引导学生回归到诗词本身,抓住诗词的外在形式美,抓住诗词的基础意象、诗词的灵魂意境的审美特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品味诗词的形式美、意象美、意境美,从而使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受到优秀古典文化的熏陶,培育美好的精神品格。学生应充分发挥主体参与性,诵读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抓住诗词意象,领略意象美,探索诗歌的意蕴和艺术魅力,领悟诗词美质,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味、提高诗词鉴赏水平的目的。本文研究的侧重点是,在古诗词教学中贯彻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性原则,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诗词鉴赏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鉴赏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创造性,引领学生从诗词本身固有形式美、意象美、意境美出发逐渐学会鉴赏古诗词。学生发挥主体参与性,诵读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抓住诗词意象,探索诗歌的意蕴和艺术魅力,领悟诗词艺术美质,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味、提高诗词鉴赏水平的目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贯彻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性原则,多角度多层面发掘鉴赏方法,本文注重从学会诵读、想象联想、知人论世、比较鉴别、自主探究、写作促鉴赏等方面进行古诗词的鉴赏。

肖卫平[6]2012年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情境式作文教学》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于2001年6月启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同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至2008年秋季高中课改全面实行,基础教育领域在新的改革目标指引下,倡导新的理念,开始了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10年来的课改实践为高中作文教学注入了活水,也使广大师生经历了挑战。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处于青年前期,开始进入心理发展断乳期,在语文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思辨性、独立性方面,较初中阶段已有明显进步,在作文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针对高中学生特点,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阶段力求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新课标的要求指引着我们把作文教学引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学生生活一部分。在回归生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在现实、思辨、假想情境中作文;提供他们抓住灵感及创作的动力,更好的表达交流自己的个人体验、情感和见解。作文教学注重情感体验的训练,以利学生作文志趣的形成、习作习惯的培养、方法的传授、乐学境界的到达,成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师的追求。本研究以高中情境作文教学为核心,在相关教育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考察和分析,尝试构建高中作文教学的新模式,从而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开辟新途径。论文首先概述了中学情境作文教学方法提出的背景,分析了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界定了相关概念及情境作文教学方法在中小学实施的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在高中实施情境式作文教学的观点。其次,论文从当代语文教育学、写作学、文艺创作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分析了中学情境作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和作文教改实践,初步阐述了操作性较强的情境式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列举了情境式作文教学的几个实施范例。高中情境式作文教学策略研究强调了情境创设的方法、情境再现、情境积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丰富了高中课堂作文教学的研究,可为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高中语文试行“古诗新唱”教学的认知与实践[D]. 李莉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ZMD高级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刘琰. 延边大学. 2018

[3].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 李迎春.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 高中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案例研究[D]. 郑如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5]. 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D]. 胡亚利.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情境式作文教学[D]. 肖卫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高中语文试行“古诗新唱”教学的认知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