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研究论文_李允龙¹ 赵巍² 李长艳¹

1七台河市人民医院骨科 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0

2哈尔滨第一医院 骨科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摘要】目的:对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7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探究组(n=13例)和对照组(n=14例),对照组患者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探究组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探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5.38%)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7.14%)相比较来说显著较低,P<0.05。结论: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均有效,但相对来说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并发症较低,且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并发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会对患者的腰部和下肢造成放射性的疼痛与麻木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创手术因安全性较高,预后效果好而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对此,将本院2017年4月~2018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7例,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来进行治疗,并对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所研究的病例对象是选取2017年4月~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进患者分为探究组和对照组。探究组(n=13例)本组患者年龄为27~66岁,平均年龄(42.67±2.66)岁;其中男性患者有7例,女性有6例;病程1~4年,平均(2.51±0.24)年。对照组(n=14例)本组患者年龄为29~70岁,平均年龄(45.36±1.94)岁;其中男性患者有9例,女性患者5例;病程0.8~3.9年,平均(2.66±0.54)年。所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经过长时间的非手术治疗但无效。患者和家属对此次的研究均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显示,探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手术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实施气管插管,体位呈俯卧位,使其腹部悬空,将需要实施手术的腰椎部位使用C型X线机来进行透视定位,并做好标记。将标记部位正中线旁边1cm处切开约1.8cm左右,进而逐渐的扩张,通过工作通道来对实施手术的节段进行再次确认,后安装椎间盘镜系统。将推板间黄韧带显露出来并进行开窗,范围是1cm×1cm,对神经根进行保护,在椎间盘突出部位做一横向切口,将髓核组织取出,并对内部情况进行探查,清洗后放置引流管,缝合[2]。

探究组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对患者进行实施局部麻醉,协助患者取适合的卧位,使其腹部悬空,使用德国Spinendos器械来实施手术。对手术节段使用C型X线机来进行透视定位,做好标记,同时使用利多卡因(1%)进行分层阻滞,在正中线旁边10cm左右处标记好方向,使用穿刺针来经皮椎间孔穿刺,进入椎间盘突出的靶点,对穿刺位置进行再次确认后,将皮肤切开0.8cm,置入导丝,将穿刺针拔出。建立好工作通道后,安装内镜系统。通过双极射频来进行电凝止血,找出突出髓核后将其取出,探查神经根减压充分且神经根表面供血情况良好,若无活动性出血后将工作套拔出,实施皮内缝合切口[3]。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包括神经根损伤、术后出血、手术切口感染、黄韧带粘连。

1.4统计学方法

并发症相关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发症发生情况用%表示,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探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5.38%相比较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7.14%来说显著较低,P<0.05。见表1.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症,随着我国的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腰椎病患者也在逐渐的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程较长,主要的发病机制还未明确,但大部分与患者长期的站立、搬运重物以及扭伤有关,且患者在进行长期的保守治疗无效后往往选择通过手术来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临床上通过使用微创置入内镜治疗的方式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有相关研究表明,微创手术的精确性、安全性更高,且手术切口小,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4]。

本文研究表明:探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5.38%)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7.14%)相比较来说显著较低,P<0.05。两种手术治疗存在差异,主要原因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可以通过防止的工作管套在直视的情况下将髓核祛除,且通过使用双侧射频电凝止血使得手术视野清晰,能够尽可能的保证椎间盘纤维的完整。椎间孔镜相比较于椎间盘镜更细,使手术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低。而且局部麻醉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影响较小,预后较好[5]。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并发症较低,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林,卓祥龙,陈昱,等.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19,22(01):31-34.

[2]李东,常志泳,蔡平,等.经皮椎间孔镜与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33(09):921-924.

[3]卓瑞立,梁维,陈兴民.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8,38(04):332-333.

[4]闫志刚,施建锋,刘壮,等.经皮椎间孔镜下行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的相关分析及其预防处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8,21(01):120-122.

[5]黄克伦,滕红林,朱旻宇,等.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伤,2017,30(02):121-124.

论文作者:李允龙¹ 赵巍² 李长艳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研究论文_李允龙¹ 赵巍² 李长艳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