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立项及中后期管理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与评价系统研制

科研课题立项及中后期管理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与评价系统研制

史先东[1]2000年在《科研课题立项及中后期管理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与评价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文献复习和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别选出28个指标作为军队科研课题立项和课题结题评价的备选指标,采用Deiphi法对备选指标进行筛选。经过两轮的正式专家征询,分别筛选出19个和21个指标确定为军队科研课题立项和课题结题评价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经过第二轮正式专家征询确定出了两个评价体系的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在完成军队科研课题立项和课题结题评价指标体系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计算机管理系统。 本研究将统计学的计量学方法、系统论、控制理论等原理,引入科研管理工作,研制的管理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经济实用,是适用于现代条件下有效的科研课题立项及结题的评价方法。

彭华国[2]2009年在《运用管理流行病学理论指导科研课题中后期管理系统研制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医药卫生科技飞速发展,国家和各地政府对医药卫生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各级各类医药卫生科研课题越来越多,科研课题管理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分析当前医药卫生科技管理工作的特点,明确把握当前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确实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给全体科研管理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将管理流行病学与卫生管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现代项目管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到医药卫生科研课题过程管理当中,在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影响医药卫生科研课题完成质量的主要因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制了一套科研课题中后期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并将该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初步应用和评价,达到了预期效果。一、理论基础:管理流行病学和现代项目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于医药卫生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管理流行病学和卫生管理学基本理论概述。管理流行病学是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卫生管理活动的一门科学,卫生事业管理是应用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借助流行病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根据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从宏观上和全局上对卫生事业进行科学管理。管理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包括收集卫生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开展社区诊断、掌握基线资料,制定卫生计划、确定策略措施,开展评价和监督、提高管理水平,开展卫生服务调查、提高卫生服务效益,影响卫生政策、提高决策水平等方面。卫生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卫生计划制定、卫生计划实施与质量监控、卫生计划评价等三个基本环节。卫生管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大类,其中现况调查、类实验研究、分析研究是三种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二)项目管理的概念与基本职能。“项目”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调集在一起的资源组合,为了特定的成果而开展的一系列相关活动。“项目管理”是指以项目为对象,通过一个临时性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项目管理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它是一种运用既有规律又比较经济的方法,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手段,并在时间、费用和技术效果上达到预定目标。项目管理的定义中同时也十分清晰地表述了项目管理最基本的职能与任务,那就是项目计划、组织、评价与控制。项目计划就是根据项目目标的要求,对项目范围内的各种活动做出合理安排,使项目在合理的工期内,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质量来完成。项目组织是指为进行项目管理、完成项目计划、实现组织职能而进行的项目组织机构的建立,组织运行机制与组织调整等组织活动。项目评价与控制是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对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进行调整。(三)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美国项目管理学会于2004年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PMBOK~R),将项目管理的动态进程分为五大过程,也就是项目管理的五个阶段,即:项目的初始阶段、项目的计划阶段、项目的实施阶段、项目的控制阶段、项目的结束阶段。项目管理各个过程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是整个项目周期内自始至终以不同程度相互重叠的活动,一个阶段结束过程的成果(输出)将成为下一阶段启动过程的根据(输入),五个阶段的管理过程共同构成了对项目的有效的整体管理。由此可见,按照管理流行病学和卫生管理学理论,医药卫生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属于管理流行病学和卫生管理学的范畴;按照项目管理理论,科研课题管理是一个典型的项目管理。运用管理流行病学和现代项目管理学理论指导医药卫生科研课题过程管理,必将使科研课题管理更加科学,更加高效。二、现状分析:加强科研管理是提高科研课题完成质量和时效的的关键环节(一)科研课题的特点及科研课题管理的基本过程。科研课题的特点包括:一是创新性。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独创性、新颖性、实践性的人类活动,是为了获得新的科技知识、科技设施、新的产品与服务所作的一次性努力。二是协作性。在任何个人或集体的科研活动中,都包含了其他领域研发人员的劳动和创新成果。三是风险性。科研课题是一种创造和创新活动,其过程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要比其他项目活动大得多。科研课题的管理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即课题的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前期管理,是指从科研课题申请到计划任务下达的过程管理,主要包括课题申报、评审、论证、立项及计划任务确定等。中期管理,是指科研课题从任务下达之后直到结题验收之前的过程管理,主要包括科研人员组织、科研条件的准备、课题进度的检查监督、质量控制、计划变更等。后期管理,是指科研课题提出结题申请到课题移交之间的过程管理,主要包括结题申请、总结报告、组织验收及审计、成果鉴定、材料移交等。科研课题三个管理过程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只有把握科研课题的全过程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能,取得实效。(二)影响科研课题完成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本研究从文献调研和广州市科技局医药卫生科研课题完成情况调查两个方面分析了可能影响科研课题完成质量和绩效的主要因素。大量文献资料表明,影响科研课题完成质量的因素大致有以下6类:一是研究人员问题,课题组成员调动、出国、退休、毕业等,造成研究人员不能按计划及时到位;二是研究条件问题,实验场地受限,关键仪器设备没到位,自筹资金不足等;三是技术问题,由于课题设计不合理导致无法继续进行,不得不延期或终止;四是科研协作问题,课题组成员之间关系不顺,合作不畅等;五是科学态度问题,立项前好大喜功,立项后敷衍了事;六是管理水平问题,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上述6类影响因素都直接或间接与科研管理有一定关系。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手段,对提高课题完成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广州市科技局2003—2005年立项的医药卫生科研课题的完成情况为例,对影响科研课题完成时效和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本研究对上述三年立项的304项课题结题验收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按期完成并结题188项,按期完成比例为62%;延期1—2年后结题101项,延期完成比例为33%;无法继续研究而申请终止15项,终止比例为5%。本研究对116项课题未按期完成的原因按中请延期和申请终止分别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表明,项目延期完成的原因大致相同,主要是计划设计不合理、实验条件不具备和研究人员问题等三个方面,占全部延期完成项目的79%(79/101)。项目申请终止的原因,也主要是技术难题和人员问题,二者共计11项,占全部终止项目的73%(11/15)。由此可见,导致广州市科技局医药卫生科研课题延期和终止的主要原因包括研究人员、实验条件及项目计划设计等因素,如果能加强对科研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和有效解决科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课题完成质量和时效(三)提高科研课题完成质量的对策。本研究还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科研课题完成质量的几点对策:一是项目承担单位要持之以恒加强科学作风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严谨科学、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良好科研工作环境。二是课题组要制订好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研究目标和内容清晰明确,研究方法和路线切实可行,研究进度和经费预算科学合理。三是主管部门要确保科技人员足够的研究时间和科研条件。四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科研课题中后期管理,切实提高科研课题完成时效和质量。三、系统研制:设计研制了一套医药卫生科研课题中后期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一)系统研制的目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特别是有效克服和避免管理监督不到位、信息渠道不通畅、结题把关不严格等影响课题完成质量和时效的因素,本研究运用现代项目管理手段和方法,研制了一套针对医药卫生科研课题中后期研究的动态管理系统。通过动态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立项部门、课题主管单位、课题组三方之间动态信息交流,加强对课题研究全过程的指导监督。该系统的开发使用,对科研课题过程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将起到积极作用。(二)系统开发的总体思路。以项目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网络为媒介,采用基于B/S(Browser/Server)结构的管理系统基本构架,用IIS、ASP.NET、SQL Server技术作为网站开发平台,设置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项目管理单位、项目负责人三级使用权限,设计项目任务计划管理、年度进度管理、结题管理、成果管理、公告信息管理、统计管理、用户管理等7种功能模块,对医药卫生科研课题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三)系统开发主要网络平台技术。一是ASP.NET技术。ASP.NET是建立在公共语言运行库上的编程框架,可用于在服务器上生成功能强大的Web应用程序,是微软.NET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数据库技术。包括结构化查询语言(SQL)、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开放数据库互联(ODBC)。SQL是高级的非过程化编程语言,允许用户在高层数据结构上工作,不同数据库系统可以使用相同的SQL语言作为数据输入与管理的接口。ODBC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用于访问数据库系统的界面标准,它使用层次的方法来管理数据,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基于数据库系统应用程序的相对独立性。三是IIS技术。网络信息服务(IIS)就是网站管理程序,只要安装IIS并且连接到互联网,那么自己的电脑就可以配置为一个网站供他人浏览。(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采用B/S结构,系统Web服务器采用Windows XP+IIS,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 Sever 2005,Web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开发采用Microsoft ASP.Net技术,采用ADO(ActiveX Data Object)对象访问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取操作。使用该系统的人员可分为科技局主管人员、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三种角色。每个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完成不同的功能。其中,科技局主管人员是整个系统的管理者,具有最大权限功能。根据系统功能的整体规划,本系统总体归纳成以下7个模块:一是立项管理模块:包括对项目基本信息的填报、审核的管理,对项目计划修改、项目人员更改的申报、审批的管理,项目计划任务书的上传、下载、查看等。二是进展管理模块:包括对项目年度进展报告的上传、查看、归档等管理。三是结题管理模块:包括项目结题申请、项目结题预评分、项目结题审批、项目结题报告上传、项目结题情况查看等。四是成果管理模块:对项目成果进行填报、查看。五是公告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政策、法规、通知等公用信息的发布与管理,同时还设计有催交课题年度进展报告、提醒课题结题时间等自动通知功能。六是统计查询模块:既可以对各类课题数量、各类科技成果数量、科研经费总数、结题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对各年度、各单位、各负责人、各研究团队等信息进行快速查询。七是用户管理模块:包括添加用户功能、删除用户功能、用户信息修改功能等。四、初步实践:医药卫生科研课题中后期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的应用与评价为了验证和评价本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我们在广州地区某高等院校承担的广州市科技局医药卫生科研课题2008年度结题验收工作中进行了初步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该高校2008年底到期的30项课题中,有24项申请按时结题验收,6项申请延期。我们运用本系统对上述24项申请按时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了网上评估,对照每项课题计划指标和实际完成情况给予评分。结果,24项申请按时结题验收的项目中,有20项得分在80分或以上,立项部门通过系统给予“同意验收申请”的批复。另有4项课题由于得分低于80分,未能通过系统评估,被责令延期验收。同样,对该校6项申请延期结题的项目,立项部门通过本系统了解了每个项目申请延期的原因,经与项目承担单位科技主管部门核实,同意延期半年至一年,并通过系统给予“同意延期”的批复。本管理系统与目前已有的其他课题管理系统相比,其主要特色和创新点在于:一是该系统主要是针对科研课题的中后期研究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目前绝大多数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主要是用于课题申报、评审和计划管理,极少有专门用于科研课题中期和后期管理的软件系统;二是该系统很好地实现了立项部门和课题组之间的适时动态信息交流,从而真正实现了全过程动态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和管理工作效率;三是该系统具备了适时信息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立项部门和各承担单位都能随时查询和统计某时间阶段各类成果产出情况;四是该系统还独特地设计了课题结题验收申请自动评估功能,该功能对于协助立项部门严格结题把关,提高课题完成质量有重要帮助。本研究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是影响科研课题完成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对课题完成的质量高低和时效与课题中后期研究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二是本管理系统的一些功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在前期管理上加强与计划任务书的制定相链接,后期管理(结题验收)加强与现有的专家数据库链接;三是进一步加强对本系统的效果评价和推广应用,一方面进一步开展该系统的使用效果对照研究,验证该系统的应用效果,同时加强本系统的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本系统的作用。

彭华国, 俞守义, 陈清, 莫雪华[3]2009年在《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指导医药卫生课题中后期管理的实践初探》文中指出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当前医药卫生科研课题中后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医药卫生科研课题中后期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并对此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范孟慧[4]2010年在《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监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但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质量差和财政资金利用率低等弊病。从管理角度看,“重立项、轻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走过场”是导致科技计划项目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本文根据科技计划项目的特点,借鉴一般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监理机制及其实施方法,对在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建立监理制度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科技部及兄弟省市正在运行的科技计划项目监理制度的分析,总结出了现阶段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监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而结合陕西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实际,探讨了陕西省省级科技项目监理制度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以及监理的主客体、指标体系构建、监理程序设置等问题,提出了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监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对策,并构建了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监理实施方案(建议)。

张仁开[5]2016年在《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生态系统是以生态学的理念来考察创新系统而形成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创新系统”的“生态学隐喻”;它的提出和兴起,既是创新模式演进的规律使然,也是全球创新实践的共同选择。近年来,学术界和实践界掀起了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潮和持续关注,但从“演化”的视角来审视区域或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学术领域。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生物进化视角揭示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要素、结构、功能及其演化的一般模式和动力机制;参照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的分析逻辑,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要素E-关系R-功能F三维模型(ERF模型),并以上海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为例,从构成要素(创新物种)、网络联系(创新网络)、系统功能(创新功能)等三个层面,探讨其演化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模式;同时,设计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演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演化状况进行综合测度;最后,从政府公共治理的视角提出推动上海创新生态系统良性演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全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从创新生态系统提出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梳理阐释了生态系统、演化经济地理学、自组织理论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发展脉络及其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详细论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结构模型及其主要功能。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创新主体(群落)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复杂的知识、技术、文化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具有一定大小和特定结构的功能复合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扩散、发展驱动和文化引领等功能,一般由知识生产群落(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也包括一些具有知识生产功能的企业研究机构)、知识应用群落(主要是各类企业)、知识扩散群落(主要是指各类服务机构和组织)和创新环境要素(经济、政策、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构成。第二,基于“演化”的基本要义,分析梳理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作为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协同性、路径依赖性和阶段性等特征,一般可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或再生期等几个阶段。演化过程和路径通常受到不同因素和多种动力的共同作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包括6类:一是创新组织(大学、高校、科研院所及中介服务机构等)自身进化因素,二是科技进步因素,三是经济社会因素,四是创新政策及体制因素,五是创新文化环境因素,六是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包括:一是技术拉动,即科学技术进步对创新主体发展及整个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拉动;二是市场推动,即创新产品或创新需求所带来的市场发展变化,从而推动创新主体及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在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中发展演化;三是政策促动,在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中,政府的创新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起着非常重要甚至关键性的作用;四是环境扰动,即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往往受到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影响。第三,参照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逻辑,分析建构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ERF模型。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演化分析可从微观的组织、中观的网络和宏观的系统三个维度展开。据此,文章建构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集“微观要素E(Element)"-“中观关系R(Relation)"-“宏观功能F(Function)"于一体的3D模型(ERF模型):在微观层面或要素(Element)维度,主要表现为创新组织(创新物种)等构成要素的进化,多样性和优势种是其演化的双重逻辑;在中观层面或关系(Relation)维度,主要表现为创新要素(创新组织)所形成的结构关系即系统内部创新网络的变动,地方化和全球化是其演化的两个向度;在宏观层面或功能(Function)维度,主要表现为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不断发展,集聚和扩散是其演化的两大机制。基于ERF模型,设计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成熟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创新要素(物种)演化指数”、“创新关系(网络)演化指数”、“创新功能演化指数”等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1个具体指标构成。第四,运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ERF模型,对上海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路径、模式和成熟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而言,上海创新生态系统处于高阶演化状态,呈现五大演化特征:一是创新物种多样与优势物种缺乏并存,二是政府强势主导与普惠政策不足并存,三是创新开放度较高与自主创新不足并存,四是环境包容性不够与生态错位乱象并存,五是创新资源丰富与支撑发展不够并存。从创新物种演化看,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型企业在市场转型中的适应能力逐步增强,但也打上了政府强势干预的“烙印”;从创新关系演化看,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网络和外部联系逐步增强,地方化和全球化在博弈中逐步均衡,集聚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得以提升;从创新功能演化看,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和研发产业是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的重要突破口。最后,从政府公共治理的视角,研究提出了促进上海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路径,但政府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最能动的参与主体,可以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进行调控,从而使其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上海应培育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创新生态系统,要注重培育创新优势种、提升创新包容度、延伸创新食物链。

孙丽萍[6]2009年在《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与团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而农业科研创新团队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是提升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优秀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在创新能力和创新团队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农户走访、专家座谈等方法,利用半结构化访谈、关键人物访谈和小组座谈等经济学工具,研究了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团队的发展变化,对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创新能力的历史发展与团队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并重点剖析了该所转基因抗虫棉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发展和自主创新历程。在历史资料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我国未来农业科研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科研创新团队的政策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农业科研创新包括农业科学基础创新和农业实用技术创新。农业科研创新根据创新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人创新、小组创新和集团创新等三大类;创新的要素包括资助方、创新团队、创新产品和应用方四个部分。农业科研创新团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载体,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将成功提升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能力。2、农业科研创新团队的系统结构源自五个组成部分,包括团队带头人、核心层成员、执行层成员、辅助层成员和协作层成员。农业科研创新团队根据从事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团队、应用研究团队、开发型团队以及综合型团队。3、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包括人员素质、科研创新投入、科研创新产出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本文采用人员素质、科研投入(包含科技经费和科研项目)和科研产出(包含科技成果、技术转让)等三个方面指标对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能力的变化表现在创新队伍素质大幅提高,农业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课题渐趋稳定,单项支持力度加大,人员相对固定,科研产出能力增强等方面。4、我国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经历了初创期、弱化期、重建期、改革期和素质提升期等五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素质提升阶段。理想的农业科研创新团队要求团队带头人应当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社交能力和个人素质,并兼具师长和伯乐的特点。创新团队的发展应当追求关系平等、环境良好、充分尊重个人的成长。团队的管理应当采取民主的方式,给予成员较大的空间。5、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该所转基因抗虫棉分子育种团队的研究表明,国家科技政策和科研立项支持促进了研究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发展带动了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创新团队领军人物带动了所在研究领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了整个研究所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实力增强。发展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是促进农业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点。6、为加快农业科研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国家应当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通过立法规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地位;以建设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为抓手,促进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以持续提高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为手段促进农业科技贡献的提高。

张文强[7]2013年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实现联盟式合作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工具。我国技术创新经历了建国之初以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大院大所为主体、改革开放初期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以及现在的国家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演变过程。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的目标不尽一致,但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实现产业升级,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从产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理上看,它是以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扩散为重点过程,通过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开发(或引进、吸收消化)、生产、商业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与此同时,产学研合作作为新形势下我国科研、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既充分整合了高校、科研机构在科研能力、环境、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又体现了企业资本优化利用的趋势,它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成果与市场结合,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的必要手段,而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的过程,也可以视作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创造溢出效应的过程。因此,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既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知识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系统交叉互补、协同发展的契合点。本文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概念的界定、理论的分析、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概念的分析,指出两者之间的结合,既是其概念的边界,也是概念延伸和交汇的表现,两种概念重合的结果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式的出现;第二、按照参与合作的主体,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同时对我国企业、不同学研机构和政府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并分别指出其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构建了企业、学研机构、政府等不同参与主体、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路径及模式构建;第四、指出了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评价的原则与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企业、学研机构、政府在内的三区评价体系,对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效果进行了理论评价;第五、通过对河南天冠企业集团与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采用罗氏等级评分法与问卷调研等方式对评价体系运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了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路径和模式,并构建了针对企业、学研机构和政府的评价体系,论文最后以河南天冠集团和南阳师范学院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进一步发展了产业技术创新理论,为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提供了较好的支撑,并为企业、学研机构和政府的产业创新活动提供了决策参考。

张宁[8]2014年在《产学研合作项目治理风险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产学研合作项目作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实施载体,在发挥高科技在产业中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转型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与创新型国家(美国、日本、芬兰等)相比,我国的创新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创新的绩效产出方面,我国更是落后于这些国家。另外,我国的高科技促进政策较多侧重于“专家”与“人才”的引进,较少关注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过程的管控与监督,造成近几年来科研经费滥用、重要科研成果造假的事件频出。产学研项目主要是产业界或企业界与高等院校双方/产业界或企业界与科研院所双方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合作交流关系,而产业技术创新投入高、风险大、系统性和复杂性强,参与单位之间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直接影响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而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制度层面和要素层面,忽视了如何对产学研创新的载体—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有效治理方面的研究,这种缺陷导致制度层面的研究不能落地、要素层面的研究缺乏载体,这必然会影响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成功执行。项目治理的主要问题是对项目利益相关方风险的控制以及关系的维护,而产学研项目治理则是将高校、研究院、企业、政府等组织在为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各类行为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即将产学研合作项目治理风险的研究作为核心内容。因此对产学研合作项目治理风险的有效定义和界定、对风险的精确度量和评价不仅能保障项目参与方具有可靠、稳定的管理环境,还从管理机制上提升项目的运行可靠性和效率,使得项目管理者在面临治理风险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项目最终失败。本文对产学研合作项目治理风险的评价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文献综述,本文在第二章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项目治理角色、项目治理风险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治理角色的概念和应承担的责任与任务;另外还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要素/制度风险研究、关系风险研究、以及产学研项目治理平台及其风险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本文将突破传统研究中以要素、制度等风险因素切入的思路,对治理风险进行重新分类。第二部分主要分为两项内容,其一是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寻了对产学研合作项目创新绩效影响较大的治理活动,并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治理活动进行分类,进而得到了社会网络关系中的治理角色的分类。其二是以项目治理平台的建设作为切入视角,验证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属性风险的分类以及指标。第三部分构建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双中心社会网络模型,并对其中的网络要素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本文在第四章对双中心社会网络中的主要指标与管理内涵进行了阐述,并选取了代表产学研合作项目利益相关方关系风险的指标(限制度、有效网络规模等)。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五、六、七章的内容。本文在第五章建立了基于网络层次模型的项目利益相关方治理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将关系风险和属性风险都纳入到网络中的元素组中,提出了不同利益相关方治理风险定量排序的求解方法;另外在第六章以深港产学研基地创业项目为例,对模型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演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本文提出了研究的结论、创新点和未来的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产学研合作项目治理风险可以从利益相关方角度划分为属性风险与关系风险。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将产学研合作项目治理角色归纳为规划角色、执行角色、资源维护角色和监督角色,同时验证了五类治理属性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另外,对五类治理平台风险中的子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二级子指标能较好的反映出产学研合作项目五个治理平台风险方面的情况,这为建立治理属性风险评价指标提供了依据。2.双中心社会网络能有效的表达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并且通过对一系列指标的分析与比较,结构洞测度指标中的有效网络规模和限制度能对利益相关方在网络中的关系风险进行量化。在双中心社会网络中,利益相关方的有效规模和限制度能够体现其在网络中受到其他各方的限制程度、以及控制资源、信息渠道的能力,这可以对应其在网络中的关系风险;基于此,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应该根据自身在网络中的位置,制定自身的应对策略来提升网络的运行效率。3.通过建立基于ANP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治理风险模型,能够将属性风险与关系风险之间搭建逻辑关联,并能较好的量化出利益相关方面临的治理风险。案例演示的全过程也证明了该模型的可操作性。由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治理风险评价问题是一个多维度评价,既包含属性风险,也包含关系风险;另外,由于利益相关方之间彼此之间并不独立,也就是评价元素组里的元素是彼此关联的,所以运用ANP方法可以使得关系风险得以体现。本文将属性风险与利益相关方都作为网络层次模型中的元素组,通过相关关系矩阵来获取属性风险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双中心社会网络中的有效网络规模与限制度来定义利益相关方组内元素之间的关系,经过运算,可以得到利益相关方的治理风险大小的列表。通过将该模型应用到深港产学研基地的创业项目中去,可以得到属性风险的各个要素以及项目中各个利益相关方对目标的影响程度。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本文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治理风险分类理论,从治理平台视角对属性风险进行了分类,并对属性风险与项目治理角色进行了验证。本研究克服了现有产学研合作项目风险研究特殊性的局限,而从利益相关方的视角出发将治理风险划分为属性风险与关系风险,这类划分方法比其他研究更具有普遍性,更利于运用统一的方法论对相关方的治理风险进行量化分析。2.本文提出了项目治理平台的研究假设,并对产学研合作项目属性风险与项目治理角色进行了验证,这种发现对建立属性风险框架提供了统一化的新视角,其对项目治理角色的分类和验证也为建立相关方之间社会关系的过程奠定了理论基础。3.本文将双中心社会网络理论引入到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关系风险阐述中,并建立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双中心社会网络模型,也对网络中的指标内涵与管理意义重新进行了界定。这种模型弥补了传统社会网络理论不足,更便于呈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网络态势和状态,更能鲜明的体现相关方之间的关系风险态势。4.本文提出了基于治理统一框架的综合治理风险评价方法。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属性风险与关系风险的逻辑关联,本文放宽了以往以某一类风险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从属性与关系双重角度对相关方的治理风险进行了度量,为产学研合作项目利益相关方的治理风险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治理风险评价入手,试图以全新的角度阐述和表达属性风险与关系风险,并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一次新的尝试。但是由于研究手段的局限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本身的复杂程度,仍有以下局限性:首先是仍未将结构风险中的网络风险考虑到评价体系中来。其次是根据项目规模、行业和资金来源的不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社会关系会有一定的差异。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引入更多的社会网络类型,并进一步考虑网络关系的分类、各类关系间的独立性,以及关系的综合赋权方法。第三是在产学研合作项目社会网络的指标与度量方法的选取过程中,本研究仍缺乏从多个管理维度进行论证的过程;第四是随着产学研合作组织的发展形式日益多元化,治理风险评价也应该从基于单组织的项目治理风险评价转变成基于战略联盟下的多组织项目群治理风险评价,因此多个社会网络之间的影响和协同问题也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黄迪皋[9]2011年在《从外推走向内生》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酝酿期(1949年-1951年)、初创期(1952年-1956年)、成型期(1957年1965年)、停滞期(1966年-1976年)、重整期(1977年-1982年)、规范期(1983-2000)、完善期(2001-今)等七个阶段。60年的历程,作为我国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它是怎样产生的?它具有哪些独特价值和优势?国外有没有相应的制度?它对新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21世纪的今天,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条件不复存在,它遇到了哪些挑战?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将走向何方?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疑虑,恰好成为了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取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相结合、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时间与问题结合的方式安排结构框架,力求在了解各个阶段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新中国6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产生、演变与发展的变迁,并结合世界各国教研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着重分析了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本研究认为,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体系,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都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基本理清了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新中国这种从上至下的“外推型”教研制度的主要价值、意义和现实困境,并在总结世界各国教研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外推走向内生,改变自上而下的单一教研模式,推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制度。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与本论文有关文献研究进行了分析以及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及设计。第二章: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初创与定型。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的出现既是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水平、改造旧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需要,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不可否认,它的出现对于提高新中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教研制度基本确立了以行政力量推动教学科研发展的“外推型”教研制度的体系。第三章: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新中国教研制度产生以后,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发展变迁都有其领域内外的环境变化并对教研制度产生重大影响。“文革”之初,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的破坏,政府教研机构名存实亡,教研制度的建设陷入低谷,教研活动无法开展;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小学教育面临着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的艰巨任务。这一时期,全国省、地、县级教研部门陆续恢复重建、改建或新建,中小学普遍设立了教研组,四级教研体制基本形成,成为中国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进入新的世纪,“外推型”教研制度进一步规范发展但也遇到了现实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外推型”教研制度失去了原有的基础,教研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第四章:“外推型”教研制度的经验与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研制度,因局势动荡而起伏,也伴随着时势的稳定而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走的是一条从上至下、由外力推动的“外推型”教研制度。这种制度在保障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的集中供给、保证国家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推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种制度,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但是随着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外推型”教研制度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障碍。本章试图理性分析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主要成就,揭示这种制度的现实困境。第五章:中小学教研制度的走向与构建。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从国外舶来移植,在艰难中创生,经历了激进式的教育革命、制度流变与偏离、规范化发展。目前面临着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重心的下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面对众多的现实困境,推动教研制度的改革是顺应时代需要、继续保证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也是国际中小学教研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推动校本教研,努力使“外推型”教研制度向“内生型”教研制度转变,那就要确立以校本教研为核心,以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改革教研体系结构,创新教研实施机制。

景阳[10]2017年在《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制进度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清洁型能源,积极推动核电行业的发展,截止到2016年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核电在建项目和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系统即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又称为集散控制系统,是采用分散控制、集中显示的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近几年来,国内新建的核电厂均采用了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该系统被称为核电厂监视、控制和保护系统的神经中枢,具有高可靠性、开放性、快速性等特点。本文所研究的正是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制进度风险管理。进度风险是产品研发过程中重要风险之一,同时也是实际项目管理所应防范的重要风险。在核电行业,国内外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与著作主要关注于核电厂建设过程中的进度、选址风险和核电产品的质量管理风险分析,对于核电设备研制过程中的进度风险管理研究的参考文献数量较少。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制进度风险管理,以改善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制进度风险管理为目标,制定出具体的风险管理预案,综合运用沙盘推演、调查问卷、专家打分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等项目管理方法,对进度风险进行了识别、分析与控制。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总结了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发项目进度风险管理的特点。结合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发项目的特点和开发流程,归纳总结出本研发项目的进度风险特点,即研制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等。(2)识别并分析了影响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发项目的关键风险源。根据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发项目的进度风险管理涉及到的因素,编制并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使用沙盘推演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发项目的进度风险清单,最终得到了25项影响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发项目的进度风险因素;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进度风险要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各风险因素的权重,得到了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发项目的进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3)建立了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发项目的进度风险管理方案。针对研发项目进度风险的不同来源,提出了具体的进度风险管理内容、措施及管理原则。通过对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进度风险管理的研究,建立了本研发项目的进度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和管理方案。对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发项目的进度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确保所设计的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满足核电厂的供货进度要求。最后通过对实际的项目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本课题对于进度风险管理方法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科研课题立项及中后期管理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与评价系统研制[D]. 史先东. 第一军医大学. 2000

[2]. 运用管理流行病学理论指导科研课题中后期管理系统研制与实践[D]. 彭华国. 南方医科大学. 2009

[3]. 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指导医药卫生课题中后期管理的实践初探[J]. 彭华国, 俞守义, 陈清, 莫雪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09

[4]. 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监理制度研究[D]. 范孟慧. 西北大学. 2010

[5].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D]. 张仁开.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6]. 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与团队建设研究[D]. 孙丽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7].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D]. 张文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8]. 产学研合作项目治理风险综合评价研究[D]. 张宁. 山东大学. 2014

[9]. 从外推走向内生[D]. 黄迪皋.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10]. 核电数字化分布式仪控系统研制进度风险管理研究[D]. 景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  

科研课题立项及中后期管理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与评价系统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