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考试的误区及对策_英语论文

中学英语考试的误区及对策_英语论文

中学英语测试的误区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对策论文,中学英语论文,测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测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是评估学生掌握与运用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测试,素质教育也不排斥考试。但是,我们看到,日常教学中的测试在测试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随意性很大,很不规范,对外语教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有待规范和改进。本文拟通过对教学中测试误区的剖析,探讨改革和规范测试的对策和措施。

语言测试是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跨学科的综合科学。不同的语言测试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按照语言测试的用途来划分,英语测试可分为四类(刘润清、韩宝成,2000):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潜能测试(aptitude test)及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本文所讨论的测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为目的的成绩测试,如随堂测试、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毕业考试等。

英语测试作为英语教育活动的四大环节(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与评估)之一,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为英语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学生通过参加测试可以了解自己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反思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体验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对教师来说,通过测试可以对外语教学的效果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为其调整教学进度、确定教学重难点、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依据,并可根据测试的反馈信息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制定补救措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科学适度的测试能对教学产生有益的反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英语测试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1.误用测试

测试应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服务。戴维斯(A.Davis)在1968年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测试与教学的关系:好的测试就像一名忠心耿耿的仆人,追随其主子——教学(肖春麟等,2001)。然而,目前在许多地方,测试的作用却被严重“异化”,变成教师评价学生、学校考核教师的唯一手段和依据。测试成绩不是用于发现问题、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是用于对学生排名,并作为管理、教育学生的“法宝”,甚至有人借此对学习后进者进行讽刺、训斥,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学校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好坏、教学水平高低的尺度,并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于是,为了追求较高分数,教师被迫加大作业量,搞题海战术,这挫伤、遏制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这种分数决定一切、分数高于一切、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方法,严重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2.以考代教

测试作为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的手段,不能取代或冲击日常的课堂教学这个根本。然而,有些教师却本末倒置,以考代讲,以考代练。他们舍去必要的系统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舍去循序渐进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熟巧训练,舍去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把生动活泼的语言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变成不变的“三步曲”,即上课听讲—课后练习—考试过关,于是课课练、单元练、周考、月考……各种考题、试卷泛滥成灾,学生为应试而疲于奔命。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校把市场上销售的考题,不加选择地“引进”课堂。这些试题不仅缺乏针对性、题型单调,而且大都无磁带录音,无法进行听力测试,有的试题甚至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其结果只能将学生引向迷途,使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产生误解,以为学好英语的方法就是多考、多做模拟题,这种教学方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高分低能。而整日的判卷和讲评使得教师身心疲惫,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提高业务和改革教学方法,久而久之,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只能在较低的层次上徘徊。

3.脱离教学内容,所考非所学

日常教学中运用测试的目的是检查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所学教材,命题范围应为本阶段所教内容,做到“学什么,考什么”。命题时既要考虑某一语言现象或某一单项技能,设计一定数量的语言点和语法单项考查题,同时也要注意对整体语言能力的要求与考查,设计一些综合能力题(如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然而,有些单元测试也仿照高考的题型结构,能力题比重过大,与本阶段教学有关的内容仅有几道选择题,使有些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给他们造成“学课本与做考卷是两码事,学英语与用英语又是两码事”的感觉。如果多次尝试后仍不能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他们可能丧失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甚至会放弃学习。这种脱离教学内容的测试是造成中学英语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和部分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4.测试方法单一,题型单调,客观题过多

日常测试不同于高考。高考是水平考试,是大型的选拔性考试,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合格的人才;而教学过程中的测试是成绩测试,用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情况。两者测试类型和目的不同,题型和试卷结构也应不同。然而,目前大部分测试与练习却一味依照高考题型,甚至平时的一课一练、单元检测等也大量采用客观性选择题。选择题虽然有其形式灵活、覆盖面大、便于阅卷等优点,但这种靠打勾、画圈、写ABCD的答题方式与人们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相距甚远,无法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常常会产生负面的导向作用。一些教师和学生会偏重于接受性技能(receptíve skills)的培养,忽视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的培养,不注意用英文真正地写点什么或者说点什么(高兰生、陈辉岳,1996)。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测试应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和内容,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能力的发展水平,采用恰当、合理的题型。在阶段性测试中,应较多采用由学生实际操作的主观题,以所学单元、本阶段的知识技能的考查为主,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辅。而对于期终考试、毕业考试等,则应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应改变“笔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口语测试,以全面检测学生的英语水平。

5.语言知识考查“偏”、“难”、“怪”

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语言知识的考查主要包括语法和词汇两部分。选择语法项目时,最好制定考查内容细目表,要紧扣句型结构这个语法的核心,从句型搭配和惯用法的角度设计部分试题,既要保证语法知识的覆盖面,又要防止内容过细过全。语法知识的考查应注重其基础性、实用性和常见性,严格遵守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杜绝“超纲”现象。然而语法上的“超纲”题目在一些测试中屡见不鲜。如:

1)____,I would take an umbrella with me.

A.Had I been you B.I were you

C.Were I you D.I had been you

[答案C]

首先,虚拟语气这个语法项目在中学阶段只要求学生理解,并不要求运用;其次,这种文绉绉的倒装形式在日常交际中极少使用,既不自然,也不得体,缺乏真实性。

还有些试题似乎故意设置陷阱,引诱学生上当。如下面这道题目:

2)When I met Jack last Saturday,it was the first time I____him since Christmas.

A.saw B.have seen

C.had seen D.have been seen

[答案C]

不少同学由于没有注意到主句中的过去时态而误选B。这种题目达不到测试的目的,只会搞得学生晕头转向、胆战心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违背了测试的原则。

6、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

1)某些题型在选材、设计等方面不够规范,影响测试的效度。

例如,“听力理解”是考查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的传递通常是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进行的,因此听力理解的选材要求:①必须是口语材料;②材料要真实,内容贴近生活,题材应多样;③材料应有足够的信息量和明确的语境;④语言难度不要过高。目前,“听力测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选材非口语材料,如有的独白材料选用故事,甚至说明文、议论文;②有些听力测试中含有较多的生词和不常用的习惯用语,影响学生的理解;③有些听力测试题目过分强调逻辑推理,学生很难在答题时间内(一般为15秒)作出判断;④录音质量不高,内容不够清晰,噪音太大;有的学校由于条件所限,只能让任课教师本人或学生录音,造成有些录音语音、语调不规范,语速过慢,影响测试的效度。

再比如“短文改错”。短文改错作为写作测试的一部分,用来测试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意义的准确性,即发现、检查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短文改错选材最好来自学生的“原创作品”,内容应为学生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所设错误应为中国学生常犯的运用错误,而且应具典型性和普遍性。然而,不少测试却把短文改错用来“大考特考”语法知识,有的选用材料不当,内容太偏太专,其错误设置随意性大、难度高。有些学生由于原本头脑中尚未形成正确的表达形式,却不得不面对种种错误,结果造成思想更加混乱。需要指出的是,短文改错只是间接考查了写作能力,其效度和存在的必要性一直为人们所质疑。教学过程中的日常测试可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改用句型转换、组词成句、汉译英等题型,这样能更直接有效地测试写的能力。

2)题干语言玩文字游戏,滥用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如: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t be used to explain th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except____?

According to the writer,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cceptable?

带有否定的题干,容易引起思维混乱,容易引起歧义,应予以避免(刘庆斯,1998)。

3)试题包括不愉快的内容。如:

The newspaper says:“An old man was knocked down and killed by a car when____the street.”

A.crossing B.to cross

C.crossed D.being crossed

如果刚好有学生遭遇类似上述题目所谈之事,他(她)一定会感到伤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也就不可能全神贯注地完成下面的题目。所以,编写试题时应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不快的内容,如死亡、离婚、疾病等。

另外,有些测试还存在答案不唯一、无答案、答案在试卷中有暗示、版面设计不科学等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二、走出测试误区的对策

1.普及语言测试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测试的理论与技巧

语言测试是一门科学。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对外语测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很不够。许多教师选编和命制试题时仅凭经验和感觉,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思考,造成有些试卷信度、效度很低,区分度较差,因而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无法为教学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因此,要保证测试的质量,命题者应首先学习语言测试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测试的基本原则、试题命制的方法要求、试卷质量的评价方法等。各级各类的英语教师培训应该将语言测试作为其重要内容,为他们提供测试理论上的指导和方法上的帮助。其次,应认真分析和研究高考英语试题。高考英语试题经过不断改革,扭转了低效的语法定向的考试方向,改变了单纯测试知识的传统目标定位,发展并完善了基于语篇的有效测试手段,加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考查。虽然现行试题仍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如主观题比重较小、缺乏口语测试等,但其“强化语境、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的命题原则和坚持“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

2.积极探索和实施口语测试,实现测试形式的多样化

口语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内外大型英语考试(如:IELTS、CET等)均增加了口试内容。作为检测学生语言能力形成情况并为教学服务的日常测试,理应把口语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考核范围。《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们注意到,近几年来,英语交际教学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听说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和加强,许多地方中考英语试题中都实施了口语测试。江苏省已从2000年起率先在全省高中毕业生中进行英语口语等级测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口语测试的实施。

3.规范测试管理,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对测试的规范管理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首先必须确保命题质量,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科学地规范地设计每一份试卷,控制试题的难度。有条件的学校可尝试建立各个年级的外语测试题库。其次,必须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防止出现以测试冲淡甚至取代教学的做法。最后,应淡化测试的甄别、评判作用,强化其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的做法,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毋庸讳言,外语测试出现的种种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行的评价方式和考试制度造成的。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评价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一种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必将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将十分重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新的评价体系主张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评价方式多样化。做到测试与非测试、口试与笔试、课内与课外、百分制与等级制或评语制的结合;

2)评价内容应具全面性。不仅要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及智力的发展作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非智力因素作出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要改革和完善测试的内容和结构,保证其科学性,注重其实效性;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思考并参与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能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教育评价的新模式。

标签:;  ;  ;  ;  

中学英语考试的误区及对策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