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行为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为艺术论文,企业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切都是表演,一切都是传播,一切都是艺术。在这个消费者主权日益扩大的时代,每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尤其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公司企业家,都应该是行为艺术家。企业家本人的一举一动,变得比企业的任何企划、广告、宣传、公关都更为重要。
在企业史上,企业家行为艺术经历了三重境界:从初级阶段现身说法的"推销员",到中级阶段倡导时尚生活的"偶像派明星",最终到"政教合一"的企业精神领袖。 ^事实上,很难找到比企业家自己身体力行、现身说法更有效的推销员。当年老亨利·福特通常只开福特汽车出行,当他偶尔试开对手生产的车子被记者发觉时,他便会告诉记者"我正在休假,并不急着赶路,所以没有开福特车。"在那个车速仍然是竞争焦点的时代,这样的表白显然暗含杀机。而可口可乐的小伍德拉夫和他的"伙伴"艾森豪威尔、肯尼迪总统最喜欢在记者的镜头前,举起可口可乐一饮而尽。
"推销员"境界的企业家行为艺术较易达到,在眼下中国,你肯定无法看到七匹狼的周少雄穿着杉杉西服、娃哈哈的宗庆后喝着农夫山泉、东风的苗圩开着别克君威、李宁脚穿耐克运动鞋。然而,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不遗余力地实践、倡导某种时尚生活方式(当然是需要购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的生活方式),则是企业家行为艺术的中级水平。
当王石背上行囊攀登珠峰、坐着热气球飘过空中时,万科的房子被BOBOS(布波族)所青睐。当张朝阳化身为"玉面飞狐"和"射雕英雄"时,SOHU短信也吸引了青少年的目光。
然而,相比于不但将自己的业余生活、还将自己的家庭生活暴露在镁光灯下的潘石屹、张欣夫妇,王石和张朝阳还"秀"得不够彻底。潘张二人的衣着品味、业余爱好,甚至家庭的争吵都频频在媒体出现。对于公众而言,一个偶像往往胜过一万次说教--SOHO现代城成了"潘张时尚"追星族的乐园。尽管被有些"高雅艺术界"的人讥为"暴发户的乐园",但并没有妨碍"SOHO现代城"成了"品味"追逐者的乐园。
当然,中国企业家们的行为艺术,与欧美的大腕相比,可能还略逊一筹。美国"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创办的以她名字命名的家庭用品公司,几乎包揽了美国人生活中需要的一切,这个号称"美国最有品味"的女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最有钱的女人之一。英国维珍公司的理查德·布兰森则是最抢镜的"嬉皮士资本家",驾驶热气球环游地球、与美女一起裸奔宣传产品、驾驶坦克驶入纽约时代广场、在海湾战争时驾驶自己的飞机进入巴格达解救人质……他以奇迹般的速度造就了维珍唱片、维珍航空,还有在欧洲销量超过百事的维珍可乐。
然而,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偶像派明星,或者将公司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人格化,仍然只是一种公众宣传艺术而已。如果明星沾上丑闻(如玛莎·斯图尔特),或者不幸离世,企业的光环也将不再。而最杰出的企业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将个人风格加以企业化,哪怕本人辞世多年之后,企业里仍然活跃着他的基因,这就是"政教合一"的企业精神领袖--企业家行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比如托马斯·沃森父子,将几代IBM人染成了"蓝色",沃森"尊重员工、高品质服务、精益求精"的3条核心理念如今仍然是"IBM宗教"的核心教义。
既然是"政教合一"的企业家,就不光是公众眼中的"明星",也是企业内部员工的"样板",具有某种宗教的"教主"性质。这一点,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把沃尔玛的"节省一切费用"的立店法宝,融化到了他的骨子里面。1985年他被列为美国第一号富豪时,报纸登了他常去的理发店,每次只花5美元理发的巨幅照片,并特别注明:他从来不给小费。而他开着一辆便宜的皮卡满世界转悠,更是家喻户晓。
不但在私人生活上,即使在慈善事业上,他也是以吝啬著称,甚至有时因为在捐赠上的过于"精明"招来质疑。比如有一次在破坏极大的飓风灾难之后,沃尔玛宣布捐赠110万美元的商品,且不说这是按沃尔玛的零售价计算的110万美元--沃尔玛的进价要比这低不少--这些商品中的大部分,据说根本不是沃尔玛提供的,而是它的供应商掏的腰包。尽管萨姆·沃尔顿的守财奴形象为许多人所讥笑,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这种"节约每分钱费用"的宗教般的坚持,让"沃尔玛的商品就是便宜"的概念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
在大众传媒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今天,成为公众的偶像并不难,而要成为企业内部员工的"政教合一"的精神领袖却是难上加难。中国当前最需要这样的企业家。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国内的企业家,甚至包括那些产品天天和消费者见面的企业的企业家,大多数仍然面目模糊,千篇一律,几乎没有"行为艺术高手"。这正是中国本土品牌、本土企业家的短板。
标签:企业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