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民为主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论文

以农民为主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赵梦宸

【摘要】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性作用,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意识、道德水平,让农民充分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开发等活动,更好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农民主体性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传统文化、建设乡村文明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性作用,只有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服务体制不完善、环保意识缺乏等现实问题

首先,在乡村物质文化建设上,一些乡村面临着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当前,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都缺乏公共文化场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没有像样的乡村文化大舞台、村图书室、村文化活动室等。还有许多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文化服务功能,不能有效满足农民的文化服务需要。一些西部偏远山区的农民面临着没法上网、看不上电视等问题,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

其次,农村文化服务体制不完善,乡村文化服务投入缺失。从总体上看,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分化问题,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少数农村地区的发展程度仍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着文化服务体制不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文化建设评估机制不合理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一些农村地区多将文化场馆面积、藏书数量、电影下乡次数等作为文化建设的评价指标,反而忽视了农民的文化参与度、文化素质提升等内容。

最后,一些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缺乏,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在农村社会中,一些农民都缺乏环境意识,对环境污染问题重视不够。在当代社会中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逐渐成为理想,许多农村都出现了河水污染、林地减少、垃圾围村等问题,使一些农村地区的人文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带来了农村环境文化恶化问题。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民始终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发挥农民主体性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保护。乡村文化是在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在农耕文明中孕育而生的,如民间美术、民间曲艺、传统生活方式、古村落等都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耕作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环境等渐渐消失,从而使传统农耕文明也渐渐走向没落,在这种情况下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物质文化遗产等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总体上看,传统乡村文化往往与农民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充分参与到乡村文化保护中,才能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文化保护。

在经历了莫须有的章鱼“骗局”之后,同学开始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当他们在线阅读时,能够带着辩证的态度分辨信息真假。鉴别假消息的最好方法是阅读更多的内容,查阅更多的资料。针对同一主题,查阅更多的信息,寻找异同,并理智地作出判断。

发挥农民主体性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乡村文化是农民在长期乡村生活与生产中形成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及行为方式,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体性作用,只有培育农民的文化主体性,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增加农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村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导致农村文化日渐凋零,淳朴和谐的邻里关系也日渐淡漠。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培育农民的文化主体性,增加农民对乡村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农民能够自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发挥农民主体性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德、乡规乡约、家风家训在乡村社会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乡村道德文化、制度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农民的有效参与,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文化发展。此外,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保乡村文化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我们要做好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海外中资建筑企业应按照海外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改组”。“专业化改组”也是对企业的充分肯定。尤其海外工程涉及范围较大,中资建筑企业必须按照其具体方向与专业类型进行针对性服务改组。其中,涉及的工程有:铁路工程、房屋建筑、公路水利、新能源以及其他服务产业。由于海外市场份额的局限性,其工程项目数量限制了企业的项目获得与承接。因此,为了避免中资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要对企业参与数量进行削减,这样既保证了优秀企业的发展性也保障了海外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性[1]。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突出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

确立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乡村文化建设不仅受政府支持、制度建设、社会参与等外在因素影响,还受到农民的道德水平、思想意识、文化素质等内在因素影响。农民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决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乡村文化建设的实现程度。然而,在传统社会管理理念下,地方政府往往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多是由地方官员“拍脑门”决策,很少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所以,应当明确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应当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方式明确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保障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充分发挥村委会、农民团体、民间组织、民间艺术传承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打造以农民及农民组织为主、政府部门为辅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意识、道德水平,让农民充分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开发活动。

以乡村文化教育来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的文化素质、主体意识等直接影响着乡村文化建设的实现程度,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一是应当对农民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消解专制思想、奴性思维、等级观念等对农民的负面影响,提高农民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等,引导农民充分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中,应当摒弃空洞无物的理论宣传方式,以贴近农民生活的故事、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将现代民主思想、法治观念、主流价值观等内化为农民的思想认识。二是应当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活动,将诚信、爱国、敬业、友善等价值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故事,提高广大农民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程度。通过榜样示范、文明创建、标语宣传等方式宣传主流价值观,提升农民的民主意识、独立意识、参与意识。

李老鬼笑笑。你小子狗咬石匠想挨锤哩。咋不学好?二十块钱也是咱血汗钱,是咱一个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挣来的。

以乡村文化实践来培育农民的主体能力。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与农民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还与农民的主体能力密切相关,如果农民缺乏文化参与能力、文化创造能力,就无法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农民的主体能力。首先,让农民充分参与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村文化室、乡镇文化站、乡村阅报栏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当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培养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参与能力。其次,在乡村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中,应当大力培养基层文艺骨干、民间文艺社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主体性作用。最后,应当充分发挥农民在乡规乡约、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文明建设等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文化产业,将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①邱少明:《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乡村振兴》,2018年第4期。

②沈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困境与重构》,《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责编/孙垚 美编/王梦雅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标签:;  ;  ;  ;  

以农民为主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