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因果机制论文_周洁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因果机制论文_周洁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1)

摘要:鸦片战争叩响了近代中国紧闭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进程。面对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探寻解救中华民族的道路,从“师夷长技”到“天国理想”,从“中体西用”到“君主立宪”,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在此时,俄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进行革命的科学理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非偶然的,它包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选择;历史逻辑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民进行下一步新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在解决了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遗留下来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难以为继,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刚刚取得革命胜利的俄国彼得堡,放弃曾经扛起的“民主和科学”大旗,转而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下,中国大地上掀起一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古老的中国有了先进的共产党,这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1.辛亥革命失败要求新探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外困境之中,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断的深化。先进中国人为挽救半殖民半封建的泱泱大国,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运动,每一次“救亡运动”都只是激荡起小小涟漪便不了了之了。到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走上救国之路。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影响,孙中山首次提出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取代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构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国方案,并领导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将封建专制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建立了中华民国,成为反帝反封建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们对新建的中华民国寄予厚望。不料,胜利的果实却很快被袁世凯的复辟专制所代替。袁世凯掌权后,倒行逆施,还同帝国主义签订借款条约,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草案。袁世凯的“帝王梦”仅仅做了百日便草草收场。此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政局不稳的状态。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得广大有识之士进行深刻反思并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从根本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以解放国民思想为己任。不批判跟皇权结合的专制文化,不改造国民性,不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就无法建立起西洋式新国家。只有从国民腐朽的思想为切口,才能捅开封建思想的大缺口。

2.新文化运动传播新思想

1915年,一群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成为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延续。新文化运动中,社会各种思潮相互交锋,相互论战,包括: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泛劳动主义等等,这些思潮大都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怎样,思潮的矛头都直指封建专制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唤醒一大批青年志士,促进了由于中国社会思想解放。但是,由于中国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论战经历较长时间后依旧未能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事实上是未能找到适合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指导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俄国十月革命带来新思考

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改造,前途依旧迷茫。一直被视为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在20世纪初也遭到中国人们的质疑。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技术革命的开展,极大推动了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当各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后便掀起了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高潮,一战给西方国家带来沉重灾难,特别是欧洲各国在经历战争后,呈现出衰败混乱之象。战争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弱点,使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通过这场战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失去憧憬。加之出国留学生所描绘的国外状况,更使得广大知识分子思考能否继续走西方式道路?效仿西式的革命道路幻想破灭了,中国已无法继续走西方道路,中国革命该何去何从?李大钊认为要去寻找“中西文明之外的第三种文明。”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将目光聚焦在刚刚取得革命胜利的俄国彼得堡。同样面临内忧外患的俄国,为什么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发动工人武装起义进而取得革命胜利?这给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带来一缕胜利的曙光。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新文化运动领导者认识到资本主义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在反复对比和思考各种救国方案之后,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由此,李大钊成为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

4.五四运动唤醒新启发

1919年5月4日,中国驻巴黎外交会议谈判失败,消息一经传入中国,引起广大爱国学生和工人阶级举行游行示威,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开始进入具有独立政治权利的历史舞台。通过这一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人民群众和马克思主义都有了新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是领导工人阶级劳动群众求解放的科学革命理论。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外国在华资本主义的发展,广大的工人阶级倍受剥削和压迫,工人斗争不断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有了革命的觉悟。同时,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取得成功鼓舞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站起来反抗,推动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培养了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有识之士。

5.中国革命出现新局面

五四运动使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并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准备。陈独秀和李大钊因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而率先酝酿建立共产党之事,他们分别在上海和北京的广大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团聚工人阶级的力量,并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初步建立了上海和北京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后来,在其他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下下,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先后建立了早期的共产党组织,计划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领导工人运动,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正式建立共产党的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1]。

中国的发展进步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取得的。在漫漫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尽管出现过挫折,那都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以其真实的科学性和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第2卷(上)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69页.

论文作者:周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  ;  ;  ;  ;  ;  ;  ;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因果机制论文_周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