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丹参田间生产技术规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丹参论文,田间论文,无公害论文,技术规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地环境
产地的土壤符合土壤质量GB15618二级标准,灌溉水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GB 5084标准,空气符合空气质量GB 3095二级标准。
二、繁殖
(一)种子繁殖
1.种子(质)选择。选用丹参优良品种或品系(丹参酮含量不低于0.2%,丹酚酸B含量不低于3.0%),作繁殖材料。
2.播前准备。育苗地深翻30厘米以上,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1500~2000公斤,耙细、整平,作畦,畦面宽1.2米。
3.播种。在3月底至4月底播种,每亩地用种子1.5公斤,掺细沙2~3倍混匀,撒播于苗床上,盖1~1.5厘米厚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宜。用麦秸或干草盖严,适量浇水保湿、保墒。
4.苗期管理。播后保持苗床湿润,12~15天出苗,幼苗出土后揭去盖草,进行中耕锄草一次。6月上、中旬追肥壮苗,每亩用尿素10~15公斤。
(二)根茎(芦头)扦插繁殖
1.选种苗。每年秋季收获丹参时,选择粗壮、色红、无腐烂、发育充实、无病虫的一年生根条做种根,用湿沙贮藏,第二年3月初挖出种根,剪成6~8厘米左右的根断,扦插于温室内的沙床上,保持沙床湿润。
2.选地、整地。选择前茬为禾本科作物,土壤比较肥沃,土层深厚,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块。整地与苗床准备相同,作畦,畦宽1.2米。
3.栽植。4月下旬开始,选择苗健壮、根系生长良好的植株进行移栽,株行距20~25厘米×25~30厘米,穴深8~10厘米,覆土压实,栽后浇适量定植水,每亩栽10000~13000株。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在五六月份杂草初长时期分别进行两次,用锄除草,深度宜浅,5~6厘米,并将杂草清除出田间晒干烧毁,8月以后,由于丹参生长旺盛,无法中耕,只能将杂草及时拔除。禁止使用除草剂。
2.追肥。6月下旬,植株生长旺期每亩追施尿素20公斤。7月中下旬用0.2%磷酸二氢钾或2%过磷酸钙浸出液进行叶面喷肥。
3.排灌水。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根部腐烂。5~7月份遇干旱及时浇水。
4.摘蕾。除留种田外,现蕾时分期分批摘蕾,宜早不宜迟。采摘时注意不要损伤茎叶。
四、主要病虫害防治
丹参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条件见表。化学防治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没有标明的农药品种,收获前30天禁止使用。
1.根腐病。①农业防治。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②选用无病种栽,健身栽培。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壮苗。③化学防治。播种或栽植时沟施药剂: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2公斤,用细沙土10公斤混匀制成药土,连同3%锌硫磷颗粒剂3~4公斤,在播种或栽植时顺栽植沟撒施,然后下种或栽植。防治立枯病、根腐病,并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和线虫病。生长期药剂防治:发病期用50%多菌灵800液或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灌根,发病株每株灌药液250毫升左右,7~10天灌一次,连续2~3次。也可用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喷雾,每隔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强调药液喷洒到茎基部。
2.线虫病。①农业防治。同根腐病。②生物防治。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灌根,或加入1/3量(常规推荐用量)的0.3%苦参碱,每株300~400毫升,7天灌一次,连灌2次。③化学防治。用15%阿维·丁硫微乳剂每亩75~120毫升兑水浇灌或喷淋。
3.叶斑病。①农业防治。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清洁田园。收获后将枯枝残叶及时清理出田间,集中处理。增施磷钾肥。增施磷钾肥或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液。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
表:丹参常见病虫害及发生条件
4.地下害虫(主要是蛴螬、金针虫)。①农业防治。精耕细作,深耕多耙。结合整地、深耕土地时进行人工捕杀。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②化学防治。见根腐病之“化学防治”。幼虫发生期用40%锌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0公斤浇灌。或用90%晶体敌百虫粉剂50克兑水1~1.5公斤,拌入炒香的麦麸或饼糁2.5~3公斤,或拌入切碎的鲜草10公斤配备毒饵,或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1.5~2公斤,拌炒过的麸皮5公斤,于傍晚时撒于田间诱杀幼虫。
五、采收
1.种子采收。9月中下旬,丹参果穗2/3的果壳变枯黄时,用剪刀剪下果穗,去掉果穗顶端未成熟的部分捆扎成束,置通风处晾2~3天,及时脱粒。然后净选去掉秕粒、杂物,保存备用。
2.药用(根)部分采收。丹参在大田生长一年或一年以上,于11月初,地上部开始枯萎,土壤干湿度合适,选晴天采挖。
注:1.本部分适用于河北省露地丹参无公害田间生产过程。
2.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北省植保总站、安国市植保站。
3.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彦杰、田丽、王会琴、郑俊坤、田伟、李同增、王静。
联系电话:0311-8581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