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东风唤不回——走在历史课程改革探索之路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风论文,不信论文,走在论文,不回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标的大胆实践——研究性学习打响历史课改的前哨战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积极投入课改的行动之一,我选择的课题之一是《深圳文化遗产的忧患和城市文明的塑造》。我和学生充分调动了深圳市的土地资源和网络资讯,先后组织师生调查核实了南山、龙岗、宝安、罗湖的地方史料,以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身份向市政府、市人大与国土局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主张和意见,得到了媒体的呼应,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另外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主题是:我们如何有效地恢复对钓鱼岛的主权?在题为《钓鱼岛主权风波的警示》的报告会上,学生激情澎湃,义正词严,引用了《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向中央机关、国防部、海洋局、邮电部的叔叔阿姨们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至今,我们读后,依然会热泪盈眶,深受鼓舞,并且为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会有如此效果而深感欣慰。
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我们终于明白培养公民意识的重大意义。什么是公民意识呢?公民意识就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认同。显然,正确的公民意识是正确的国家意识和正确的世界意识的综合。由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公民意识的缺失,我们尤其需要在历史课的自主学习中补上这一课。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广泛参与是人民民主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培养人民的公民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的政治热情,真正把自己看作国家的主人,把政治观念回归到“公共事务”上来。作为学校教育,尤其在历史教育中,必须强调公民意识。
新课标的创新实践——构建师生互动知识平台
1.深挖教材,树立“问题意识”,将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我的《教学探究活动课(岳麓版)——警钟长鸣》一课,就大胆地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拓展。“南京大屠杀与七三一细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惨剧,也是法西斯暴行的集中曝光。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罪恶,敬畏人的生命,是每一个历史教师都会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南京大屠杀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人类饱含血泪的坎坷经历使每一个反思者从内心发出对永久和平的呼喊。不过,我们不应该把反思看成只是每年固定日期在血腥记录前悲痛一番,更不应该只沉浸在对遇难者的怀念和对战争罪犯的谴责之中,重要的是切入历史深思:以仁义博爱宽厚著称的中华民族,是否缺乏应变世界的准备?前事不忘,警钟长鸣,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担负的责任。忘记历史,意味的不仅是背叛,而且是荒诞。
对比战后德国对战争期间所犯罪行的深刻反省,近年来日本民间、官方的一些言论就显得颇不负责任、令人不齿。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有必要呈现在学生面前。欧洲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地举行的纪念活动规模很大,对此的了解也可作为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的途径。
当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到奥斯维辛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日本军国主义肆虐的亚洲却没有类似的“奥斯维辛”?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我没有把这堂课的中心思想放在鼓动学生的仇日情绪和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上,而是深入到评价中日两个民族的文明与野蛮问题的标准当中,分析“二战”后国际关系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去深层思考……这不是单纯激起学生的复仇心理,而是引发他们在课后继续思考:如何在未来中日关系上做出既具大国理性而又不失原则血性的决断。
在处理上,我将传统传授课变为前半场由老师激情传授,愤怒揭露德国法西斯罪恶行径及其根源以及人类应吸取的教训,但也刻意留给学生一个悬念:“为什么中国没有申报类似的奥斯维辛?”
接着,由学生上台展示。学生结合《致联合国的一封信——申报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日本军队731细菌战遗址为世界警示文化遗产的报告书》进行了讲解,图文资料丰富,讲解声情并茂,体现了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热忱以及驾驭人文科学的创新实践能力。最后由老师总结和点评。整节课台上与台下彼此呼应,探究思索,激情洋溢,达到了传统传授课和探究活动课的完美结合。
2.设计课堂活动氛围,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历史“活”起来,就必须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让课堂主体——学生动起来。当然,这个“动”主要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的动,情感的动。换言之,就是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和生成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眼光、思想和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的《罗马法的起源》一课的设计,可谓别出心裁,寓意深刻。我以法庭说案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唇枪舌剑的辩论,依照罗马法的内容与程序,结合课本内容去判案。我设计的案例是: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请学生去讨论、评判、感悟:法官会判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为什么?这种现象合理吗?怎么解决托勒密·恺撒“罗马籍”问题?这个案例另辟蹊径,大胆创新,使课堂教学逐渐变“灌”为“导”。在这样的教学中,“教材”“教师”与“学生”一起,都成为历史学习的“课程资源”。学生逐渐养成自由讨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也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场历史活动课的设计和实践,告诉了我一个正在尝试的真理:历史课堂只有焕发活力,才能成为生命教育的绿洲。
《音乐与美术》一课的教学是个难点。学生在初中教材中涉及世界文化史内容偏少,对于贝多芬、莫扎特、凡高、毕加索这些如雷贯耳的艺术大师仅有朦胧而肤浅的印象,对于艺术精品的时代内涵及艺术特色的深层次把握更无从谈起。或许惟其如此,一旦有人点拨,引他们步入艺术的殿堂,他们一定会与教师多一份默契,从而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堂课对教师的艺术修养要求较高,既要教师本身气质优雅,又要教师用语形象,能够尝试着从学生的感知出发来讲授,激发想像、诱发情感,引导学生渐入艺术佳境,让他们的思绪若漫步徜徉又似遨游驰骋,能够感知具体美的物象,又能获得审美和情感的陶冶,从而有志于追求高尚与健康的情趣。教师用语事先需设计,描绘与呈现或需浓墨重彩或要细致入微,观察与思考或要理念新颖或需比较鉴别。师生沟通互动的平台,就这样随着一扇扇知识的大门被层层叩开而自然搭建起来。
《音乐与美术》一课,是学习西方近代艺术发展史,但又不是单纯的艺术类鉴赏课,而是作为人文艺术的鉴赏课,不仅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同时还要理性地去诠释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观,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艺术家在创作传世佳作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的炽热的人文情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对艺术真谛的执著追求。这才是更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教学价值所在。
教材是以时间顺序将音乐与美术两方面的知识糅合在一起来呈现的,这固然有助于对理性概念的体会,但无助于音乐与美术各自线索发展脉络的把握与艺术特征效果的总体领悟,学生在品悟音乐与美术艺术特征时容易混杂。鉴于此,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大胆地改变了授课程序,将音乐与美术截成前后两个板块分开叙述。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印象派音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我播放了典型篇章让学生欣赏与品味;古典绘画、印象派绘画和现代派美术的精品,则制成课件让学生鉴赏与品味;台上老师的激情表达,台下学生的心领神会,台上与台下交流互动、随意对话、各抒己见、彼此呼应,质疑与点拨恰如其分、雅俗兼得,无非想使学生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也能真正得到提高。师生在如此欢愉轻快的氛围中,深切地体验和感悟人类文化遗产永恒的魅力,正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宗旨,事实证明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3.布置开放性作业,让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浮现出来
皮连生教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曾说:“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有可能。”在布置作业时,开放性作业就是一个创新。例如,我在《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课的作业中,就引导学生进行了“关于近现代社会中国人生活状况的变化”的社会调查验证。由于调查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探究兴趣不激亦强,况且我还动了心思激发他们。先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把学生分成四个组,以便学生探究的目的性更明确,也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运用查阅文献资料、上网搜索、访问专家学者、询问家中老人、寻找历史遗迹等多种手段收集材料,对近现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分析。经过引导,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鉴别材料,如何利用手中掌握的材料来提炼、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撰写了论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其中包括生动的图片、丰富的历史资料、有力的论据和他们有见地的思考。有些学生甚至认为,现代人的住房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却失去了特色。他们写道:“当高楼大厦取代院落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载体,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也日益淡漠,城市的面孔变得日益模糊。当你站在公寓中向外看去,看到社区的万家灯火,你怎能知道究竟身处哪一座城市,东京还是纽约?北京还是上海?”可见,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的方法,还引起了对历史以及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
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师与生的磨合,心与心的交流。苏东坡《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指头,两者巧妙统一,才能优美动听。教育学生也一样,只有师生融洽,心灵相通,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现代信息社会,教师的学识不可能通晓一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完全有可能在某些地方胜过自己的老师。教师应该放弃权威观念,采取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与思考,不要怕露短与出错。只有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学生才会消除畏惧心理,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从而释放出自己的个性,不时闪现出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师生之间也才能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学知识、共享智慧、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