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管理的新特点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论现代管理的新特点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试论现代管理的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特别是进入八九十年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管理理论与实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权变管理

在现代管理中,人们对各家诸派的管理理论兼容并蓄,形成当代系统化的管理理论体系;同时,结合管理的具体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因而,形成了管理理论的融合性和理论应用上的权变性等特点。

1.管理理论的融合性。一个世纪以来,管理理论由产生到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全方位的动态变化过程。从纵向上看,经历了古典管理、现代管理乃至最新管理等不同阶段;从横向上看,每一个时期又同时存在着多种角度、多种观点的探讨与研究。从而,形成了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的局面。美国管理学家孔茨(KoontzH)曾把这些众多的学派比喻为“热带丛林”。这些学说虽都不很完善或存在应用上的局限,但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当代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lanffy,L)提出了系统理论后,管理学界在六十年代,开始以系统论的观点建立现代管理理论体系。现代管理学体系,正是古往今来一切科学管理学说的融合和系统化。现代管理理论体系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一个子系统,即不具备明显的某一家学派的标志,又同历史上各种不同学说之间存在着某种渊源关系。它既是对以往学说的兼容并蓄,又是在突破、创新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适应现代环境,反映现代管理本质要求的有机系统。

2、理论应用上的权变性。系统的管理理论,绝不意味着可以把它们作为适应一切管理环境的通用模式或对一切对象都发生作用的万能灵丹。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卡斯特(Kast,F,E)、罗森茨韦克(Rosenzweing,J,E)合著《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探索了系统理论与权变应用的问题。权变管理最重要的观点是否认存在普遍的、适用于所有环境的管理原则与方法。当代社会的组织类型庞杂多样,各自的目标与任务、组织性质、人员构成及各种条件差异较大;同时,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不可能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统一管理模式。组成现代管理理论系统的各种学说,各有其优势与局限,各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不能得出哪一学派提供的是唯一最优的方法的结论。而只有将理论、方法与适宜的具体条件结合起来,才会有最优的管理。例如,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高度协作性、连续性和缜密性要求,应强化管理的组织技术功能;根据调整生产关系的要求,应高度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与管理。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及侧重程度只能依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总之,应该根据不同组织任务与目标、具体条件及不同环境、时机,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观念、原则、方法与技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随机应变,酌情处理。这就是现代管理的权变性特点。

二、创新管理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管理理论,而在坚持管理的科学原理的同时,不断更新管理观念,鼓励采用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方法手段,实行一种开创性管理。

1、非理性主义倾向。针对以管理科学为代表的纯理性主义的管理倾向,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非理性主义的管理趋向。管理的非理性主义的代表作是美国学者彼得斯(Peters,T,J)、沃特曼(Waterman,R,H)合著的《成功之路-美国最佳企业的经验》。该书批判了企业管理中的纯理性倾向。在纯理性管理理论影响下,一些人一味追求管理中的定量化、精确化、严密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以及明确的分工与严格的控制,力求把管理作为一门纯粹的科学来对待。而实际上,管理活动是复杂多变、极不稳定的,特别是涉及到人的管理,更有一些无意识因素在起作用。这说明管理绝不是纯科学,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不能只靠逻辑推理与精确计算,还要靠热情,甚至是直觉。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违背管理理论条文的“反常”之举,可能会出奇制胜。《成功之路》的作者甚至提出:“最有用的主意都是从最奇怪的地方涌现出来的”。因此,非理性管理主张,在坚持必要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应特别注意创造与革新,要致力于独出心裁,并善于运用情感等人的心理因素,创造性地进行管理。

2、全方位地开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爆炸,各种经济联系日趋国际化,市场瞬息万变,竞争趋于白热化。处于这种技术、经济、社会环境中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开拓进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成功之路》的作者认为,最“出色”的企业,首要的在于具有高度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不只是“能研制出新品种之产品或服务”,而是“能对迅速变化的环境十分繁感,能灵活敏捷地作出有效的反应”;这是当今激烈竞争条件下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首要条件。因此,现代管理者应全方位开创。要高度重视战略管理,要树立明确的市场观念,制订有创见的、能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权变计划;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适时地调整产品结构;要建立灵活、分散、自主的创新组织形式与完善的支持系统;要充分挖掘职工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创造性;在日常管理中,敢于突破传统观念,不墨守成规,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革新工作程序,开展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只有坚持在各方面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成绩卓越,取得成功。

3、鼓励内部竞争。在过去传统观念的支配下,竞争只是外部的;而在企业内部只强调合作统一,一致对外。现今条件下,为强有力地应付激烈的外部竞争,许多企业大胆地将竞争机制引进企业内部的各个领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一分为二,组成了生产与销售两大公司,在内部实行公平竞争。我国一些企业,大胆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企业成员之间在岗位、职务、奖酬、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等各方面实行公平竞争。这种公平竞争不但不能搞垮企业或削弱对外竞争实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素质。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对外竞争的实力。

4、给职工以一定的自由处理度。要充分发挥职工的创新潜能,获得更多的新成果,就要在各方面给下级或职工以一定的自由处理度。当前国外、国内的许多企业,大力推行目标管理,实行自我控制。在订立制度、制定规范、下达指示、规定任务目标等方面,要留有一定幅度的空白或余地,在这个规定的自由处理度内,由下级或职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去自由处理,去放手改革、创新。这是鼓励并保证职工创新的重要措施。

三、无形资产管理

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人的社会心理需要的增强,在现代管理中,越来越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在传统的管理中,企业只重视对所拥有的以物质或资金形式表现出来的有形资产进行管理。在现代社会,有形资产效益的发挥已越来越有限,而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效益却越来越显著,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建设、管理与开发利用。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除有形资产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资产,主要包括知识成果和精神成果。

1、管理者主要对信息进行管理。在现代社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直接同事物本身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更多的则是同事物的信息打交道。信息在经营管理中的价值与效益急剧增大,信息已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管理者如果不重视或不善于同信息打交道,而仅是热衷于同事物本身打交道,就可能陷入见木不见林、挂一漏万的危险境地。现代管理者,必须建立高效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切实加强对信息资产的管理,以求获得更大的信息效益。现代企业已普遍建立起高效能的信息管理系统,电子计算机已成为现代化办公手段和决策的重要工具。

2、追求技术进步。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现代企业高度重视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管理者追求进步,加强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使本企业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这是现代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

3、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管理重点。企业文化,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形成新的管理理论。它源于美国学者所开展的日、美两国企业管理比较研究。其代表人物是日裔美国管理学者威廉·大内(Ouchi,W,G)。其代表作为《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挑战》。我国近年来也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研究。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全体成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的集中表现。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凝聚力、经营机制的活力,进而决定着企业的兴衰。现代管理者把抓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塑造视为一项最根本的管理工作。

4、大力开展公共关系工作,重视企业形象塑造。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间的各种纵横联系交错复杂,而这些无形的“联系”在经营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益。这种客观形势,要求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公共关系,并自觉运用各种公关手段,加强传播与沟通,联络感情,密切关系,在广大公众心目中建树良好的组织形象,以促进业务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的融洽关系与凝聚力,企业在外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软资产”,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公共关系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5、重视非正式沟通。随着三十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到现代行为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在交流信息、协调关系的过程中,非正式沟通越来越受到重视。管理者借助正式组织和职权关系进行沟通是必要的;但进入现代社会,高明的管理者已日趋重视动用非正式组织,实行非正式的个人间沟通。后者的沟通更迅速、更有效。而且,可以产生缩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密切双方情感,增强企业向心力的效果。现代管理者已将非正式沟通作为有效实现管理目标的一大法宝。

四、人本管理

现代管理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根本的管理。早在二三十年代进行的霍桑试验,就已引起了管理者对人及人的行为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人的因素越来越受重视。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已由过去主要靠体力转变为主要靠智力。人是决定管理绩效及整个企业效益最根本性的因素。所以,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对人的研究被置于管理研究最首要的位置上,从理论到实践创造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有关人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对人的管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进行这样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是当代管理最为突出的特点。

1、感情管理。在现代管理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职工的社会心理需要问题。现代管理是建立在“复杂人”假设基础之上的。管理者不仅要关注职工物质方面的需要,还要更多关注职工的精神需要,特别是感情的投资。职工感情的融通,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是职工劳动积极性调动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就会极大地、持久地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联络感情,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社会心性需要。

2、全员参与。在传统管理中,管理只是管理者的事,职工只是被管理者;而且,过分强调管理的职业化、专门化。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等级森严的界限正在被模糊,两者出现了大量渗透。管理者出现某种兼职化倾向;相反,普通职工——这些被管理者正越来越多地参与管理;许多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担负着一部分管理职能。例如,全面质量管理中的QC小组、职工建议制度、初级董事会等等。管理已不再是少数专职管理者的事了。一种全员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正在兴起。

3、权力分散与自我控制。现代管理在保持必要的集中控制同时,更多地注重权力分散。在为了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和尽量满足职工的社会心理需要的双重压力下,各级组织都在研究如何实行权力分散问题。在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划小责任单位。上级将责任单位所必需的权力下授,使这些责任单位及下级人员拥有足够的完成任务的自主权。然后,由下级根据目标,实行自我控制。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下级的社会心理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并能更灵活地适应外部环境,更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例如,在组织设计上的事业部制和项目组织;在控制方式上的目标管理和领导者授权。在我国,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以上,从权变性、创新性、重视无形资产管理和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等四方面,探讨了现代管理的新特点。这些特点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这里不再赘述。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与实践,都必将出现更新的特点与趋势。

标签:;  

论现代管理的新特点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