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成渝经济区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发展战略研究论文,SW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十一五”前期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界定成渝经济区的空间范围,并在分析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成渝经济区范围的界定

1.城市空间吸引力范围的分析

重力模型是一种计算空间相互吸引强度和吸引范围的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此模型对成渝经济区的范围进行界定。由于实际城市联系并非完全符合该模型假定,因此需要对计算的结果进行人为修正。

重力模型:T[,ij]=k(P[,i]P[,j])/(d[,ij][2]);P[,i],[P,j]表示两计算节点之间的指标值;d[,ij]表示两计算节点之间的距离;k为系数,其取值对本问题不影响判断,故而取1。

成渝经济区辐射范围所含县市的确定,可通过重力模型计算各级城市之间的吸引力,有较强联系的城市划入。

吸引等级的划分为五级,200~178.682为一级,178.682~27.713为二级,27.713~10.356为三级,10.356~4.257为第四级,4.257~0为第五级,第一到三级为吸引力较强。可以看出,成都、重庆双核心城市对周围相邻各级城市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已基本形成了具有较强凝聚力的经济区(见表1)。

表1:各级中心城市之间的吸引力等级表

核心城市 GDP(亿元)

相邻城市 GDP(亿元) 城市距离(km) 吸引系数

等级

绵阳 396.58 114.787

56.311 2

成都

1870.89德阳 355.38

61.000 178.682 1

271.7517.373 4

宜宾 291.02

重庆

2375.57 403.0004.257 4

成都

1870.89 181.082

11.429 3

内江 200.32

214.368

10.356 3

重庆

2375.57泸州 216.40 136.197

27.713 2

万州 208.36 225.1489.764 4

2.范围的界定

从目前形成的布局态势看,成渝地区可以发展成为包括两个特大中心城市(重庆、成都)、三个城市经济圈(重庆经济圈、成都平原经济圈、川南城市群经济圈)、四条经济带(成达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带,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带,长江沿线经济带,宝成、成昆铁路和成广、成乐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带)在内的西部最大的跨省市经济区。在轴线上的主要城市包括重庆市的市区、万州区、涪陵区和四川省的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内江市、泸州市和宜宾市。

二、成渝经济区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一是拥有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并且是我国“T”字型国土开发主轴——长江产业轴线上的组成部分及其延伸部分,战略地位及其重要。二是成渝地区连接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是内地进出西藏的门户和西藏的后方基地;经湖南、贵州、广西、云南与珠江三角洲区相连,远及东南亚、南亚诸国;经三峡库区进入长江中游经济区,并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形成龙头、龙身、龙尾共舞之势;北经西陇海经济带进入新疆与中亚诸国。

(2)资源优势:自然资源富集程度高,组合条件好,开发程度低,潜力大。矿产资源品种多,品位高,储量大;水资源拥有量约为3091.0亿立方米;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居全国前列。

(3)交通优势:这一地区交通通道主要是长江上游——成渝——宝成综合运输通道。这种水陆结合的综合通道,能力巨大,运输方式多样,为客货运输提供多种选择,既可以与长江中下游产业带联系,也可以通过渝化铁路(在建)更便捷地连接珠江三角洲地区。该通道是国家干线交通网中区位最重要的东西向主通道,也是客货运输需求最大的地带。

(4)经济实力优势:2004年成渝地区人均GDP为9922元,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2002年,成渝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19亿元,财政收入231.76亿元,分别占西南6省(市、区)的46%和25%。成渝地区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占西南地区的45%和52%以上。这一区域的经济总量约占西部地区1/3左右,经济地位在西部居首位,在全国区域经济区中也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

(5)科技及人才优势:成渝地区科教资源富集,拥有200余所独立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64所高等院校,116万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开发区4个,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产业、核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劣势分析

(1)灾害多发区:成渝经济区位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中南段主要是旱、洪灾,重庆沿江段主要是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自然灾害是这个重点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个限制因素。

(2)各自为政的行政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成渝两大都市之间,由于行政体制的原因,非理性争夺远多于合作,目前两地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零和博弈”,一方得益必然造成一方受损,这种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要解决竞争与合作问题,就要进行成渝两地这种跨行政省市的经济规划。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中央政府介入;除了政府推动,另一个重要力量来自区域自组织机制的形成,即依靠企业自身的协调布局,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3)产业结构趋同和分布分散化:成都、重庆两市均称要做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在产业结构方面,重庆的机械制造业与成都的电子信息业、旅游业都是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当前两行政区均把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其基础配套产业环节薄弱,形成了盲目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

(4)城镇体系层次发育不完善:一是作为双核心的成都、重庆在吸引与辐射功能的发挥方面与其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相比存在差距。二是城镇规模差异巨大。三是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不协调,中小城市的城市人口比重偏低,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3.机会分析

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东部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带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2003年底,成都首次推出城市发展战略,称“今后成都将携手重庆,构筑成渝城市群,成为中国第四大城市群”。2004年初,重庆市近百人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蓉并就《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合作签署了协议,统称为“1+5”川渝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经济区首次进入了中央政府的视野,这对促进成渝地区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和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和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增强城市间的空间聚合度,促进区域内以点、线、面、网络为基础的区域自组织机制的形成,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挑战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经济区(圈),主要有:东北经济圈、京津唐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圈、长三角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咸都市圈、成渝经济区。

(1)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发展的“极化效应”:近些年来发展比较快、比较成功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当属这三个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已经从“小珠三角”扩大到“大珠三角”,不久前又提出“泛珠三角”;长江三角洲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建立健全了超越行政区划的协作关系,产业结构和分工趋于合理,目前,长三角正在积极推进“15+1”机制;再加上大北京的规划,这些势必会加强对西部生产要素的吸引,如人才、资金等,这样就会扩大与成渝地区的经济差距。

(2)东北、中西部区域的挑战: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计划、中西部区域的迅速崛起,如西安、兰州等地区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竞争,都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形成了激烈的冲击。

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成渝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与外界的合作领域、资本引进规模、进出口贸易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致使优势产业得不到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工业制成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高,外贸规模偏小。随着中国加入WTO,成渝经济区面临的国内外双重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应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经济社会透明度,使政府有更高的效能,企业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成渝经济区总体发展战略

1.依托双核优势,沿一级发展轴线,构建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

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作为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只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建成以这两个大都市为中心的双核城市群,才能成为中国西部最具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的战略支撑点。第一,重庆在西南处于门户地位,应该强化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窗口的功能。三峡大坝建成后,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重庆的物流中心地位将得到强化,使成都、川西成为重庆港口的腹地范围会有进一步拓展,还可以吸引四川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向重庆转移。第二,重庆和成都的整合。成都的城市发展是向东、向南,基本走向就是沿着原来老的成渝高速公路,实际上是往重庆方面靠。重庆是向北发展,包括向江北、渝北发展。最近重庆正在修建到成都的遂(宁)渝铁路和高速公路,这样会使两地形成第二条通道,重庆的物流量将迅速增加,使得两个城市基础设施的整合更加扎实。

2.优化产业结构,协调职能分工,形成协作型城市产业分工体系

(1)保持第一产业发展优势。成渝地区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粮食、油料、蚕茧、生猪、水果、蔬菜和多种经济作物的主产区,是西部以至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一优势应继续保持,并在研、产、加、销等农业活动的全流程中应用高新技术,构造现代农业生产和加工网络,并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

(2)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布局调整。成渝地区工业生产粗具规模,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工业生产空间组织系统的框架也基本形成,但是产出效益不理想,按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本利税率计算,2003年该地区两项指标为6.8万元/人和6.9元/百元,相当于长江干流地区均值的61~66%。而且,市场基础薄弱,工业增长方式相对粗放。成渝地区第二产业布局调整构思见图1:

附图

图1:成渝经济区第二产业布局调整图

要抓好“两线”建设,将重点发展行业和企业沿主要交通运输干线展开。“南北线”是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地区,加工工业部门比较齐全,但原材料制造业能力明显不足,应重点发展电子及通讯设备(绵阳)、普通机械(成都、德阳)、化工原料(德阳、乐山)、医药制造以及食品加工业有机化工原料的生产(成都)。“东西线”的工业原材料生产能力较强,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较弱,应在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重庆、内江、万州)和饮料(宜宾、泸州、万州)等制造业的同时,不断加大以天然气、盐、磷矿和有色金属等为主的原材料加工工业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地区内部原材料与加工制造业的配套平衡水平。

(3)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保持商贸业的发展势头,继续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发挥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依靠高校集中和国防科研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升级换代,综合利用地区特色的产业发展优势,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的第三产业,建成我国西部地区高科技产业化走廊,推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充分重视中等城市的定位与发展,形成优化的城市规模结构体系

在成渝经济区中,二、三级中等城市都是地级市,具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职能,在规模、职能等级上与一级核心城市成都、重庆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分工,这些中等城市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绵阳的建设要以科技产业为主导,发挥电子、军工的整体优势,优化结构,组建集团,形成以电子、轻纺为主导产业、乡镇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体系。涪陵要定位于建成重庆都市经济区的制造业基地、辐射重庆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乌江流域的物资集散地,在产业发展上,要着眼于如何与重庆市区形成密切的垂直产业分工,发挥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建材、农产品加工、交通储运等产业。万州是川东地区的物贸基地、交通枢纽,工业基础相对较好,随着达万铁路、梁万高速公路、五桥机场的开工和建设,特别是三峡成库以后水位上升、港口条件改善,万州将会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深水良港和交通枢纽,成为重庆市域的第二大都市;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在产业结构上,要重点发展服务业、电子和机械工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渐培植起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群。

成渝经济区应积极发展各类城市,适度增加设市小城市的数量,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大的城市规模结构体系。

4.加快区域的对外开放

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扩大成渝地区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将外资引进拓宽到贸易、金融、旅游和房地产领域。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外商投资项目以BOT、TOT、ABS等融资方式进行资源开发、区域开发、流域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东引西扩战略,加大对内开放力度,充分利用长江水道和西南出海通道加强与华中、华东地区和云南、贵州、广西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标签:;  ;  ;  ;  ;  ;  ;  

成渝经济区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