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过程: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演化论文

历史与过程: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演化论文

历史与过程: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演化

李海霞1,2

(1.西安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摘要 :马克思的思维方式用“历史”来概括,他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历史过程演绎着人与世界的内在关系;怀特海的思维方式可以用“过程”来概括,他把“永恒客体”贯穿于人与世界相内化的过程中,使世界万物由潜在转向实在的生成,这种生成过程演绎着世界万物的内在关系。通过对比研究,不仅对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立论点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怀特海;思维方式;过程

哲学思想的变革主要是历史演化过程的一种表现,是解决理论矛盾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与怀特海批判并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他们为解决理论困境而进行了哲学思想的变革,这不仅是顺应潮流的发展趋势,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世纪开始的现代哲学,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拒斥形而上学”超越传统本体论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后来的怀特海哲学,也是这种哲学变革的两大流派。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有很多相通之处: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批判、扬弃传统本体论,克服它的抽象性、机械性、二元对立等缺陷,建立动态生成观和有机整体观。

如何从“抽象”转向“现实”,从“既定”转成“生成”成了马克思与怀特海共同面对的问题,马克思与怀特海分别以“历史”与“过程”作为各自哲学思想的特点,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把“抽象”转向了“现实”,把“既定”转成了“生成”。其转向与转成的动力成为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思想的变革之因。

一、 从“必然”到“自由”的发展

“必然”到“自由”的发展过程演绎了人类历史活动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即生产力水平提升过程使得人的发展经历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人的关系”三个阶段。人的实践活动必然使得人类历史的发展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们为生存,必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来维持自身机体的需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劳动活动来满足自身的精神愉悦。前者是必要劳动活动,后者是根据人的意愿、爱好,自由选择的活动。前一种带有被迫、必须、必然的性质;后一种带有选择、愉悦、自由的性质。马克思“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动性地进行生产工具改进、改造,通过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类的生存方式逐渐由“必然”走向“自由”,实现人类的终极目标,即让人类拥有“选择权”“自由”“精神愉悦”“物质无忧”的生存状态。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速度决定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进程。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时,人们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有限,人的劳作不是自由选择的活动。在这个阶段,为了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人不得不相互合作,共同利用简单工具获取资源维持生命的需要。人与人的合作需要、相互依赖成为这个阶段的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细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广泛扩展,人类的物质生产达到了空前的提高,在这个阶段,人们追求“物”的生存,受制于“物”的掌控,人对“物”的依赖性强度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再受制“物”的异化,而是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劳动。

2) 烘丝机筒壁Ⅰ区、Ⅱ区升温速率优化:即当烘丝机筒壁Ⅰ区、Ⅱ区温度控制器启动后,通过新增配方参数对烘丝机不同加工模式下的筒壁Ⅰ区、Ⅱ区额定升温速率进行限制(表1)。

在这个阶段,人们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为自我精神愉悦或理想生活而自由选择活动,这个阶段是人实现个性自由的阶段。马克思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所以说,“必然”到“自由”的发展过程,借助人的实践活动推动历史呈现一种由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的发展过程,这种循环上升的发展助推人类历史经历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人的关系”的发展阶段。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在政党治理方面需要努力破除的是传统的家长制和人治型的政治文化,因为与现代文明所需要的民主法治精神格格不入。家长制从其最初意义上看,是一种伦理性家庭、家族的组织结构,后来由于治国安邦的需要而发展成为国家的组织形态。家长制政治文化所熏陶和培育的是“权威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等复杂的政治意识和阿谀奉承、虚伪欺骗、奴性仆从等政治人格[3]23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但是,破除传统的家长制和人治型政治文化仍然是任重道远。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在符合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才能跨越国度,即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适应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

二、从“永恒客体”到“现实实有”的发展过程

在宇宙中,无论是单个事物的形成还是世界的构成都是从“永恒客体”到“实际实有”的发展过程。从“永恒客体”到“实际实有”的发展过程就是从“潜在性”到“现实性”的发展过程。每一暂时性事物(现实存在物)的存在都包含着永恒客体(潜在因子)。“永恒客体永远是各种潜在的现实存在。”[4]

暂时事物的存在样态及各种暂时事物,构成世界形态的过程是否定性感受的功劳。否定性感受如何成为“潜在事物”转向“现实事物”的动力呢?

感受是在主体直接感受原初材料与概念感受客体性材料综合的过程中肯定永恒客体(确定性潜在因子),同时,否定了永恒客体(不确定潜在因子),肯定感受使确定性潜在因子进入现实事物(暂时事物),而否定感受排除欲将转换成现实事物的不确定潜在因子。肯定与否定的过程就是推动潜在性事物变成现实事物的过程,即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主体在感受材料的过程中,在“肯”与“否”的相互搏动中成为“潜在性事物”转向“现实性事物”的动力。肯定性感受成为现实事物,否定性感受作为永恒客体的一部分并不会凭空消失,它作为潜在因子永恒存在着,也就是说,否定性感受随时或在未来的某时被主体作为肯定性感受变成现实事物。所以否定性感受在此为“否”在彼为“肯”,它的更变成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纽带。

笔者以下图来解释否定性感受的“动力”与“连接”作用。

A→B→C…

过去 现实 未来

图 1否定性感受动力图

图1中,A、B、C分别代表过去事物、现实事物、未来事物。主体(人)在A事物感受的过程中,把直接感受原初材料与概念感受客体性材料融合为“一”(融合为综合感受材料),即肯定感受材料和否定感受材料的活动。在肯定与否定相互搏动的过程中,主体(人)把肯定性感受材料作为潜在因子传递并转化为现实事物(B),而把否定性感受材料作为潜在因子存放在潜在性阶级(未成为现实事物的阶段)。A事物成为逝去事物,B事物作为现实事物(暂时性事物),主体(人)对现实事物的感受在综合材料的感受阶段进行“肯定”与“否定”的活动过程中,把肯定性感受材料转化成未来事物(C),把否定性感受材料作为潜在因子存放在潜在性阶段。这样,从形式上看,事物从A到B到C的过程就是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发展过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事物在A感受阶段的运动,把肯定性感受材料转化成B物,而非C物。也就是说,从A到B到C的发展过程中,A阶段的感受到达B阶段可能被主体作为否定性感受材料或肯定性感受材料,在B阶段,保留肯定性感受材料排除否定性感受材料,而转化为B物的肯定性感受材料在下一阶段,比如C阶段,这个肯定性感受材料可能被主体作为肯定性感受材料加以保持,或许被作为否定性感受材料被拆除。

对于改变内在世界,马克思说:“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人内心深处的意识领域中,而经济的异化则是现实生活的异化,因此异化的扬弃包括两个方面”[6]。扬弃现实生活的异化,使人获得现实自由,扬弃人内心深处的意识领域中的异化,使人获得内心解放。怀特海认为上帝与所有实际实有生成同在,即存在于实际实有的生成过程中,他以抽象状态与原初材料一同存在,但又不具有原初材料的性质(现实性);他只能感受概念性感受,但它又不同于概念性感受,他不具有概念性感受性质(不具有意识)。

作为公司治理机制形成的基础,股东结构反映了企业家之间的契约关系,其决定了重要商业决策的制定。但是由于私人控制权的存在,一个大股东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去损害少数股东的利益,大多数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平衡大股东的机制是保护小股东利益的重要公司治理基础,可促进公司的业绩和价值。

从“永恒客体”到“实际实有”的过程是事物成形的过程,也就是说,存在即过程。怀特海认为世界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不断运动的网络,而且是一张无限扩大的网络,我们只有把视域放在这种网络中才能认识事实及人与世界的关系[5]。他把过程作为他哲学体系的终极概况。

三、从“潜在”到“实在”的发展过程

“过程”作为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共同点,是指事物从“潜在”到“实在”的发展,是事物在矛盾博弈中的发展。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纽带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成为推动人类活动发展的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力;怀特海把否定性感受与肯定性感受相互博弈作为事物发生的动力,即事物由“潜在性”转向“现实性”的动力。矛盾与博弈都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任何矛盾都是“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博弈。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是“肯”与“否”相互之间助推而产生的,生产力是人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向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的生产活动,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在生产物质资源运动过程中的社会形式。所以生产力总要求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然而,生产力总是不断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生产活动中,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稳定的状态)与之不相适应。也就是说,在生产关系容纳生产力时,它与之相适应,在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生产力时,它与之不相适应。相适应(即肯定)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相助相长;不相适应(即否定)时,生产力就要打破与之不相适应的关系,它会突破束缚关系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生产关系。如,小孩长个好比生产力发展,孩子长个,一年一个样,随着孩子个子增高,家长要给孩子更换合适的衣服,而小孩的衣服好比生产关系,当衣服适合小孩穿时,小孩感觉舒适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反之亦然。怀特海从“永恒客体”到“实际实有”的发展过程中,“肯定”永恒客体又“否定”永恒客体,在“肯”与“否”的博弈中助推事物从“潜在”走向了“现实”。确切地说,感受是在主体直接感受原初材料与概念感受客体性材料综合的过程中肯定永恒客体(确定性潜在因子),同时,否定了永恒客体(不确定潜在因子),肯定感受使确定性潜在因子进入现实事物(暂时事物),而否定感受排除欲将转换成现实事物的不确定潜在因子。肯定与否定的过程就是推动潜在性事物变成现实事物的过程,即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主体在感受材料的过程中,在“肯”与“否”的相互搏动中成为“潜在性事物”转向“现实性事物”的动力。如,人在做判断时,总会思考哪些是正确因素,哪些是错误因素,经过深思熟虑往往会排斥错误因素而肯定正确因素,在深思熟虑的过程中,人对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进行排查、筛选的过程总会被“肯”与“否”的博弈相左右。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走一条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道路,前者是人类的生存领域,后者是人类的自由领域。在人类的生存领域,由于生产力比较低,物质资源比较匮乏,人主要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为生活目标;而在人类的自由领域,由于生产力比较高,物质资源丰富,人把生活的目标从追求物质转向了追求精神,由于物质欲望的满足,人不仅脱离了生产物质资料的束缚,而且在精神上得到空前的释放。在必然王国中,即在资本主义(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以牺牲多数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在这个直接处于人类社会实行自觉改造以前的历史时期,实际上只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费个人发展的办法,来保证和实现人类本身的发展。”[2]由于生产力比较低,生活资料比较缺乏,人只会围绕着生产满足自身生存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生产活动。在生存领域中,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就是追求物质财富,而在这个领域,只有掌握和控制物质财富的少数人才能实现人生目标价值,而多数人在物质异化中挣扎,在非人的生存条件中受少数人的支配与控制,不仅丧失自由身,而且束缚了独立的个性。在自由王国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必然跨越必然王国走入自由王国,“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然而,总有一天,人类的理智一定会强健到能够支配财富……单纯追求财富不是人类的最终命运。自从文明时代开始以来所经过的时间,只是人类已经经历过的”。生产力发展的永不停息,物质财富的丰富能够满足社会每个人的需求,人们势必会把追求物质财富的目标转向追求发展自身。“将要经历的生存时间的小部分。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这(即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3]

马克思与怀特海从不同层面上把人从束缚自身发展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中释放出来,本就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调整,使人寻找更加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换句话说,人总是追求自由的生活环境,追寻自由的精神境界。在人类实现自由理想过程中,马克思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让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由的从事创造性活动,“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7]。马克思认为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怀特海认为实际实有的生成及各事物生成的过程是各事物相互连接构成世界万物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物与物交融必须是相互联系且不断运动的样态,只有在这个样态中我们才能论及物为何物?世界为何世界?人为何人?人在相互联系且不断运动的世界样态中也保持着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自由的自我发展。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的世界中,提高生产力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必然条件;怀特海认为,万物生成的过程也是人自我发展的过程。虽然马克思与怀特海对实现人类自由发展的前提不同,但二人都是在人或物的运动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即人是在历史与过程的样态(这个样态是世界万物运动且相互联系的样态)中获得自由。

改变人的双重生存境界。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双重性,马克思认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1]。人双重地存在,是人内在与外在的生存条件,即健全人生存的必备条件——精神与物质。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现实世界是人实践活动的场所,是人生产物质资料的环境,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关系的有机整体性环境;精神世界是人的内心世界,是展示人的素养、进行自我反省、追求高尚情操的内心需求。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内在关系中,两个世界共同构成人的生活世界,人的生活世界的改变也就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怀特海的“摄入”是人外在感受与内在感受的统一(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统一)。人感受实际实有生成的过程也是统一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过程(实际实有生成过程包含着物质极与精神极)。马克思与怀特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也就是批判传统世界的生活方式。马克思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的解放,怀特海的终极关怀是有机体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由发展)。解放人类不仅仅是要去除束缚人类发展的外界世界(现实世界),而且要把人从内心世界中解放出来,人从内外世界的释放才是真正的解放,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而怀特海重构形而上学。马克思批判传统哲学家在观念领域内论述人与世界的关系,他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实践活动来论述人与世界的关系;怀特海同样批判传统哲学家,他在观念领域内抽象地论述人与世界的关系,构建了思辨的观念体系,但他的观念体系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怀特海观念体系的根基是经验,“我们经验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得到解释”[4]。他通过人对经验的感受来论述有机统一的人与世界。马克思与怀特海的立论点不同,前者立于实践,后者立于生成。前者推翻传统形而上学,建立实践思维方式;后者批判传统形而上学,重构形而上学。马克思的思维方式是对社会现实与经济的分析,怀特海的思维方式是对命题世界的探析,可见马克思与怀特海的思维方式各立雄峰,互不相及。

预约服务是一种均衡工作量的有效方式,通常会提高工作质量和团体协作[4]。输液预约为患者提供了优质护理服务,为医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院的输液预约系统体现了人性化和个性化,并且注重服务环节的每个细节,保证用药的安全。该系统应用2年来受到护士、静脉配置中心药师等相关科室的一致好评;患者等候时间大幅减少,满意度明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患双方共同参与,任何一方没有准确有效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都很难实现满意服务的结果。护士及管理者应该倾听患者的诉求、总结经验,注重细节,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所以,否定性感受材料作为潜在因子在潜在阶段以动态的形式活动着,它可能随时或在未来的某时被其他主体在感受的过程中纳入肯定性感受材料,进而转化成另一事物,或继续保持动态的形式以潜在因子保持在潜在性阶段。换句话说,肯定性感受材料转化为某物,在某物消逝的过程中,它可能作为肯定性感受材料转化为它物或可能作为否定性感受材料以动态的形式成为潜在因子。主体感受“肯”与“否”的相助搏动,推动事物产生、发展、灭亡。否定性感受“是从被感受到的宇宙中消除掉某些东西的摄入。它是现实发生摄入大多数永恒客体的方法”[4]。“怀特海认为构成过去之整体的所有存在及所有永恒客体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其他万物具有某种关联,虽然这种关联是渐进的并且越来越弱,直到可以忽略不计。假定存在这种关联性,不包括某物只不过是不做任何事。它是一种积极的排除。这种行动可归之于新发生的主体性形式。”[4]

“历史”与“过程”分别代表着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特征, 从“潜在”到“实在”的发展过程作为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某一相似点,其相似处体现于改变人的双重生存境界、改变外在世界、改变内在世界。

3.精益求精,力争打造教、康、保三位一体整合服务模式的典范。教、康、保三位一体整合服务模式现阶段还处于实践阶段,由于操作时间短,个案量和个案经验都非常有限,在今后的工作中,庄园将会为更多孤残儿童提供教、康、保整合的服务。通过实践,不断精进,打造出可以推广的、较为先进的服务模式。

四、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比较为何是“历史”与“过程”相对应,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逻辑关系来讲,“实践”先于“历史”,“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根基,“历史”是马克思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本应说,“实践”应对“过程”更为恰当。但是,本文是对比较方的特点进行对比,即马克思与怀特海的思维方式比较主要是对二者的“过程”特征进行对比,从形式对应上来说,“历史”对应“过程”能更好地区分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通过对比研究,读者不仅能领略两位哲学家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还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

对于改变外在世界,马克思用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外界世界,通过改造外界世界获取物质资源来提高人的生活方式,而人的实践活动在提高人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进化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怀特海在以实际实有生成过程驳倒传统形而上学观念引领现实的理论,虽然怀特海的思想依然是形而上学,但他的形而上学是以经验为基础,在现实世界中解释每一种实际存在物是具有自我造就能力的生成,而每一种实际存在物的相互联系构成整个宇宙,包括人、自然和社会。

(2)施工必须权责分明,使施工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施工出现渗漏问题,往往都是施工不当所引起的所以,在施工中如果工程质量出现了问题,要立刻能够找出责任人,对其进行责任追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

通过比较使马克思的哲学视野聚焦更为清晰。从过程的视角把握马克思最为核心的实践范畴:现实的人、实践、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7]从马克思的这句话可以判断,历史、实践、现实的人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我们换成这句话就好理解了,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以实现人类自由的生活的方式就是历史形成的过程。所以,历史的特性就是它的过程性。从过程的视角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核心范畴,可以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首先,从过程的视角把握现实的人。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过程思维主体是人,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感受活动是事物生成过程的活动,主体是活动过程的主体,离开活动过程,主体非主体,事物非事物。现实的人存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生成,人是从过去走向现在面向未来的过程性存在,人的过程性存在表现为他们的现实生活的过程。而人的现实生活过程首先是人基本生存需要的过程,即实现人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在人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人成为活生生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现实的人自我展开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7]。现实的人通过劳动获取物质资料,人的劳动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8]。人的劳动不仅仅是人自身生命的生成过程,而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联的过程。“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7]世界历史也是人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历史。所以说,马克思的实践思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过程思维,那有些人会问,为何马克思用“实践”解释动态整体世界而不用“过程”来解释呢?在马克思的哲学术语中,表述过程的词汇是历史,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7]。“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6]历史形成的根基是人的实践活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及世界历史的形成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生成,实践作为人与世界关系最核心的范畴,马克思用实践解释他的思想,用历史表述人的实践活动过程。所以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也是过程思想。

从过程视角来把握现实的人能深化我们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个人的生存方式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而他们现实的生活过程构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历史过程,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历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人的自由发展需要过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是指引人不断全面自由发展的运动过程。“人最终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式”[8]

其次,从过程的视角把握实践。在怀特海的过程思维中,事物生成的动力是转化,从A事物转化为B事物的“转”(潜在事物转化为现实事物的过程是事物生成的过程),怀特海的这个“转化”深化了马克思的实践,马克思通过人的劳动作用于自然的过程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过程,人的实践活动起到了“转化”的作用,人与自然界的桥梁是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呈现了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这个生成过程中,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动态整体关系(过程——关系)。立足人的实践活动,人或事物的生成、发展才有可能,人的生存条件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物生成的必要条件也在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即是人生存又是物生成的条件。换句话说,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人或物都不是既定存在的,而是在永恒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的存在。怀特海的过程中同时包含着物质极与精神极,过程统一了物质与精神,同样,马克思的过程(实践活动过程)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存在与思维的统一)。实践活动的过程是过程性的展开,“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9]。实践是过程的实践,人与世界的关系只能在这个动态整体中得以理解。

最后,从过程的视角把握历史。事物的生成都经历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共时发展。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展开过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产物。“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9],“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9]。从过程的视角把握历史,能深化马克思的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9]。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过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这一决策就是认识到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过程把握历史,既要认识到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又要认识到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我们特殊的国情采取特殊的政策。

更加值得强调的是,在讲授文献检索相关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文献管理软件。随着收藏的文献数量的增多,为了有效对文献进行分类管理,文献管理软件随之应运而生,比如:NoteExpress、Endnote等软件。文献管理软件可以迅速查找到某篇文献;在阅读文献时,还可以随手标记,添加注释、评论,在论文写作时也能方便地插入正文;office word软件与之兼容,还可以在论文写作中快速准确地添加参考文献,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格式要求,在文稿中自动生成相应的参考文献列表,是提高文献管理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过程”作为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相似特征,其特征展现了事物发展的动态性、过程性。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的矛盾,即“否定”到“肯定”的发展是事物从“潜在”到“实在”的发展,马克思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把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人的生活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像串珠线一样,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串成一个圈,扭成一个整体的形状。串珠线作为“过程”的线条行走在这个圈的每个环节,离开这个“过程”的线条,一切皆为散沙。同样,怀特海以事物生成过程为基点论述“生成”的过程(存在即过程),把“永恒客体”向“现实实有”转化的过程作为贯穿于事物与事物相互联系的纽带,“转化”的过程好比万能胶,它只能在转化之际产生,就在这产生之际,万能胶把事物与事物连接起来,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都是在事物转化过程中的相互连接,所以“永恒客体”向“现实实有”的转化过程把世界万物连成整体。

“总之,”老贾试着给第一节的知识点做个小结,“小平钱直径一般是2.4厘米左右;折二钱2.8厘米左右;折三钱3.1厘米左右;折五钱3.5厘米左右;折十钱4.0厘米左右。古代人就是这么根据大小来区分钱币的面值的。”

马克思的思维方式主要任务是解放人类,实现人的自由;怀特海的思维方式主要致力于弄清“存在于其他存在之中”。人的生存与发展及人的价值实现在马克思的思维方式中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枢纽,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者关系扭结为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思维方式的任务职责所在;“存在于其他存在之中”即是指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相互联系,在相互联系的活动过程中形成既定的存在物,这是怀特海过程思想的本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与“相互联系的活动过程”形成宇宙世界“动”的样态,即是人类活动或现实事物“历史”与“过程”的演化。

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过程思维聚焦了世界万物生成与动态整体的过程,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于这个过程中,人与世界的关系离不来动态整体的过程,任何事件生成于这个动态整体的过程,改革开放作为动态整体过程的生成事件是符合“过程”原则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据世情、国情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调整重心,面对我国当前的时局,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极力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体现了事物生成过程的整体发展。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尊重了事物生成的原则,即人、自然、社会的生成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过程,是在同一体中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

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最古老的水上交通路线之一,它曾深刻地改变了古代中国,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当今运河沿岸的人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49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0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97-398.

[4] 〔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6,517,518,3.

[5] 李海霞.超越“传统本体论”立言“过程论”——论怀特海的过程思维方式[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65-69.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9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8,67,67,76,160.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131.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73,88,89.

History and Process :Evolution of Thinking Way of Marx and Whitehead

LI Hai-xia1,2

(1.School of Marxism ,Xi ’an Shiyou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065,China ; 2.School of Marxism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065,China )

Abstract :Marx’s way of thinking is summed up in “history”. He emphasized that human practice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from lower level to higher lever.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deduc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Whitehead’s way of thinking can be summed up as “process”. He put the “eternal objec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ternalization of man and the world that made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turn from potential to reality. This generation process deduce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we can not only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Marx and whitehead’s mode of thinking, but also have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Key words :Marx; Whitehead; the way of thinking; process

中图分类号 :B561.52;A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37(2019)02-0090-07

收稿日期 :2018-12-05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转向研究”(2017A019);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马克思的过程思维方式转向研究”(18JK0598)

作者简介 :李海霞(1983- ),女,山西临汾人,法学博士,西安石油大学讲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价值思想研究。

(编辑:张文渲)

标签:;  ;  ;  ;  ;  ;  

历史与过程: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演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