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激情”十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激情论文,十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完成和持续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激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产生积极、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认同,增强教学效果。这里,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以下十种“激情”方法:
谈话激情法
谈话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主要渠道。运用娓娓动听的谈话,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如在学习《做妈妈的小帮手》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就这样说:“同学们,妈妈每天要上班,辛辛苦苦地工作,回到家里,还要给我们做饭,有时候还要缝衣服、抹地板……她多么辛苦啊!你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减轻妈妈的负担呢?”学生兴致勃勃,纷纷举手发言。这样,教师和学生亲切地对话交谈,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爱妈妈,主动当好妈妈小帮手”的情感。
电教激情法
运用投影、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直观氛围,不仅能增强信息的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效应,诱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如在学习《我爱祖国》一课时,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展现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名胜古迹的图片,播放桂林、黄山、张家界等著名风景区的录像,介绍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展示导弹升空、卫星上天等现代科技的累累硕果。优美的图、文、音、像构成的和谐场面,吸引和感染了学生,使他们目视神往,触景生情,兴趣盎然,在愉快的学习中增强了珍视祖国文明、热爱祖国河山、立志振兴中华的炽热情感。
对比激情法
对比是最有说服力、最有感染性的情感诱发剂。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在学习《新旧社会两重天》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访爷爷、问奶奶”,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遭受残酷的剥削、压迫的苦难,结合教材上“仁慈堂”的孩子在旧社会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与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对新社会的无比热爱的感情。
榜样激情法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积极向上喜欢模仿,因而榜样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激励和影响作用,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准确地根据教材的动情点,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受到感染,激起强烈的仰慕之情、效仿之情。如在教《一心为人民的好党员》一课时,教师抓住了焦裕禄明知自己身患癌症,已到后期,但仍然念念不忘治理沙丘的动人表现,特别是他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沉重”话语:“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送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大家把沙丘治好!”引导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激起情感的波澜,立志向焦裕禄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表演激情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表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激发道德情感。如在学习《客人到我家》一课时,教师在小结了课文的内容后,向学生提出了待客的具体礼仪要求,让学生自由结合,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扮演客人、小妹妹、奶奶、“我”等角色,进行现场表演。同学们兴趣很高,表演得惟妙惟肖,童趣浓郁,激发了大家尊重客人的情感,促进了礼貌待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讨论激情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在讲《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时,教师联系批判“法轮功”,人人学科学的实际,组织学生讨论:“李洪志宣扬‘法轮功’害死了多少人?有病不吃药,光靠练功,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联系实际,结合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事实,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他们对封建迷信的憎恶之情,特别是对李洪志宣扬“法轮功”毒害群众、危害社会的无比愤慨之情,提高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身教激情法
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身情感的投入,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以便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共鸣。如在讲《孝敬父母》一课时,一位教师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父母为了供自己上学,省吃俭用,卖了家中唯一的老黄牛,给自己交学费、杂费等,然后拉犁耕作,费尽千辛万苦,使自己完成学业的动人情景。带着感情,讲给同学们听,抒发自己无限感激、极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孝敬之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将父母的养育之恩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心田。
鼓励激情法
好胜、求成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小学生更是争强好胜,表现欲旺盛,总想比别人好一点,在老师、同学面前露一手,在人们的肯定、赞扬中获取成功的愉悦。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信,激励学生竞争,鼓励学生克难制胜,获取成功。如在学习《积极进取》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事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给自己提出过目标?实现目标的愿望强烈不强烈?有没有产生动力?有没有像郎平那样,不断向上,不断进取?同学们兴致勃勃,争着发言。教师因势利导,对一些同学积极进取的好表现予以表扬,有效地增强了学生“为了实现理想,顽强奋斗、坚持到底”的精神,激发了“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感。
换位激情法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得到升华,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运用心理换位、角色换位等方法,效果也很明显。如在学习《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假设自己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或者是一个聋哑人),会有什么痛苦?如果有人嘲笑自己,甚至对自己恶作剧,自己会是什么心情?自己希望别人对自己怎么样?学生通过角色换位体验到残疾人有渴求别人理解、同情、关心和帮助的心理,从而激发了“为残疾人献一份爱心”的情感,同时体验到因残疾而遭到别人嘲笑、侮辱、捉弄时的痛苦、愤怒的心理,从而激发起“同情残疾人”的情感。
活动激情法
心理学指出:有些人的情感非常强烈,却很少转化为实际行动;有些人情感平静、含蓄,却常常能够支配自已的行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道德认识逐步转化为道德情感,才能“动”中育情,以情促行。如在学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一课时,教师围绕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穿衣服、钉纽扣、整理书包、洗红领巾等比赛,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享受劳动带来的喜悦,进一步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标签:思想品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