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隧道浅埋段三次下穿国道方案设计论文_贾铮,尹海龙

某隧道浅埋段三次下穿国道方案设计论文_贾铮,尹海龙

贾铮 尹海龙

华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29

摘要:某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沙子隧道隧进口端三次下穿国道G326,下穿段为浅埋段,隧道埋深在13.74m~31.4m。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和道路现状设计了三次下穿方案。

关键词:隧道;浅埋;下穿

1.工程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

隧址区为低中山地貌,洞口段地势起伏较大。隧道范围内地面高程450.0m~712.5m,山体自然坡度30°~40°,植被发育。隧道进口位于山前斜坡地带,山体再自然状态下基本稳定。隧道进口经过一片农田地,地势相对较平坦,山脚为集镇,交通相对便利。

第一次下穿段L1K1+546处拱顶距离地表13.737m;第二次下穿段L1K1+600处拱顶距离地表16.421m;第三次下穿段L1K1+650和L1K1+659处拱顶与地表的距离分别为26.335m和26.828m。

1.2地层岩性

根据勘察成果,隧址区大部分基岩出露,仅在山坡上零星分布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灰岩、二叠系中统吴家坪~长兴组(P2w-c)灰岩,二叠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P1q-m)灰岩,志留系中上统韩家店群(S2-3hn)灰岩。

沙子隧道进口端自然山坡坡度约20°,坡向约115°。进口段隧道轴线方向约240°,与等高线斜交。洞口段主要分布冲洪积粉质黏土、砂砾石层,下伏强风化~中风化灰岩,产状95°∠43°,岩石风化强烈,表面有明显溶蚀,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对边坡稳定不利,岩体自稳能力差。

第三次下穿国道处,有溶洞发育,钻孔揭示隧道拱顶上方有溶洞存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呈碎裂状结构。

1.3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地表水不发育,无明显地表水体,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基岩中节理裂隙较发育,但裂隙中充填泥土,且连通性差。裂隙水主要靠降水补给,以沿裂隙渗流形式或受地形切割排出地表。

1.4设计方案

对第一次下穿段(L1K1+520~L1K1+577)、第二次下穿段(L1K1+677~L1K1+629)、第三次下穿段(L1K1+629~L1K1+675)分别制定超前支护、支护衬砌、施工工法等。

三次下穿段的详细方案如下:

1.5第一次下穿段方案

(1)明确沙子隧道沙子端暗洞口位置,设置10m长明洞,采用明挖施工。明洞与暗洞交接位置为L1K1+500。

(2)采用直径φ89钢花管对地表松散体进行分段注水泥浆加固,间距2m×2m,前后排交错布置,钢管前端至隧道外轮廓开挖线外1m截止。

(3)洞口段设置40m,直径φ108的大管棚,在管棚钢花管中设钢筋笼,管棚注浆结束后,管棚钢花管内灌入M7.5砂浆。施工开挖过程中酌情进行φ42注浆钢花管加固。

(4)施工洞口管棚套拱时,为了减少洞口开挖扰动围岩和仰坡上国道,开挖出上半断工作面后,在隧道开挖轮廓边墙侧设置两根桩基作为套拱基础。

(5)从出口向进口施工27m超前大管棚,起始于L1K1+560,终止于L1K1+533,与洞口大管棚搭接长度为7m。管棚钢花管中插钢筋笼,注浆结束后,管棚钢花管内注入M7.5砂浆并填充密实。

(6)除施做超前管棚外的区段,超前小导管采用长度为400cm,直径径φ50mm,壁厚5mm的热轧无缝钢管加工制成。钢花管环向间距为35cm,每环之间的纵向距离为240cm。初期支护系统锚杆采用φ50×5环向注浆钢花管,长4.0m,间距50×120cm(纵×环),梅花形布置,挂20×20cmφ6.5双层钢筋网,拱架采用I22b型钢,纵向间距50cm;二次衬为55cm厚C30钢筋混凝土衬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7)隧道采用CD法开挖,每部开挖后,应立即进行初期支护和临时支应,整个断面完成后,进行仰拱初支,与拱部及边墙初支形成环形的完整的支护体系。中隔壁采用I18型钢拱架临时加固,型钢纵向间距50cm,各排型钢之间使用Φ20钢筋连接成整体,拱架上的连接钢筋按间距100cm环向布置,并将临时支护型钢钢架与主洞初期支护型钢钢架连接紧固。拆除临时支护前做好施作二次衬砌的各项准备工作,以保证二次衬砌的及时性。

(8)施工过程中,国道需保持畅通。对下穿段以上国道行车道铺满防滑钢板,保证车辆通行,同时将车辆荷载扩散到周围岩土体中。

1.6第二次下穿段方案

(1)采用直径φ89钢花管对地表松散体进行分段注水泥浆加固,间距2m×2m,前后排交错布置,钢管前端至隧道外轮廓开挖线外1m截止。

(2)在L1K1+622~L1K1+617将初支轮廓线向外扩大100cm,扩挖范围沿隧道方向长5m,扩挖段即管棚工作室按以下方式支护加固:I22b型钢,型钢间距50cm,采用4.5mφ42×4mm注浆小导管作为径向锚杆,梅花型布置,锚杆环纵间距为分别80cm和50cm;C20喷砼20cm,挂20cm×20cmφ8钢筋网。管棚工作室在满足φ108×6mm钢花管布设和角度的设计要求下可根据现场酌情调整。

(3)设四榀作为导向套拱。钢架间距60cm,沿拱架按环向1.0m的间距布置I14连接型钢,将其连接为整体。将φ127×4孔口导向管用φ25固定筋焊接连接于I18型钢拱架上。每榀I18型钢钢架的拱脚位置设置2根4.5m长φ42×4mm注浆小导管锁脚。

(4)设置24m大管棚,管棚钢花管中插钢筋笼,注浆结束后,管棚钢花管内采用M7.5砂浆填充密实。

(5)除施做超前管棚外的区段,超前小导管采用长度为400cm,直径径φ50mm,壁厚5mm的热轧无缝钢管加工制成。钢花管环向间距为35cm,每环之间的纵向距离为240cm。初期支护径向锚杆采用φ50×5环向注浆钢花管,长4.0m,间距50×120cm(纵×环),梅花形布置,挂20×20cmφ6.5双层钢筋网,拱架采用I22b型钢,纵向间距50cm;二次衬为55cm厚C30钢筋混凝土衬砌。

(6)开挖工法及支护方案与第一次方案相同。

1.7第三次下穿段方案

(1)在L1K1+671~L1K1+666将初支轮廓线向外扩大100cm,扩挖范围沿隧道方向长5m,扩挖段即管棚工作室按以下方式支护加固:I22b型钢,型钢间距50cm,采用4.5mφ42×4mm注浆小导管作为径向锚杆,梅花型布置,锚杆环纵间距为分别80cm和50cm;C20喷砼20cm,挂20cm×20cmφ8钢筋网。

(2)设四榀作为导向套拱。钢架间距60cm,沿拱架按环向1.0m的间距布置I14连接型钢,将其连接为整体。将φ127×4孔口导向管用φ25固定筋焊接连接于I18型钢拱架上。每榀I18型钢钢架的拱脚位置设置2根4.5m长φ42×4mm注浆小导管锁脚。

(3)设置27m大管棚,本段管棚钢花管中不插钢筋笼。注浆结束后,管棚钢花管内注入M7.5砂浆并填充密实。

(4)施做超前管棚以外的区段,超前小导管采用长度为400cm,直径径φ50mm,壁厚5mm的热轧无缝钢管加工制成。钢花管环向间距为40cm,每环之间的纵向距离为240cm。初期支护径向锚杆采用长3.5m的φ25中空注浆锚杆,间距60×120cm(纵×环),梅花形布置,挂20×20cmφ6.5钢筋网,拱架采用I20b型钢,纵向间距60cm;二次衬为50cm厚C30钢筋混凝土衬砌。

(5)隧道采用CD法开挖,每部开挖后,应立即进行初期支护和临时支应,整个断面完成后,进行仰拱初支,与拱部及边墙初支形成环形的完整的支护体系。中隔壁采用I18型钢拱架临时加固,型钢纵向间距50cm,各排型钢之间使用Φ20钢筋连接成整体,拱架上的连接钢筋按间距100cm环向布置,并将临时支护型钢钢架与主洞初期支护型钢钢架连接紧固。拆除临时支护前做好施作二次衬砌的各项准备工作,以保证二次衬砌的及时性。

参考文献:

[1]JTG D70-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2]黄才华,雷位冰. 温福铁路琯头岭隧道下穿公路隧道施工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2008(1):12.

[3]许亚军. 超浅埋暗挖隧道下穿高速公路的施工技术[J] 隧道建设,2009,29(1):101- 104.

论文作者:贾铮,尹海龙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  ;  ;  ;  ;  ;  ;  ;  

某隧道浅埋段三次下穿国道方案设计论文_贾铮,尹海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