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统计图表选择的问题解决与分析_统计图论文

2009年高考统计图表类选择题解题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择题论文,图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统计图表类选择题,是指以统计图或统计表为载体,创设历史情景,考查考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题型,在2009年高考中大放异彩,几乎出现在全国所有高考历史试卷当中。这一现象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笔者不揣浅陋,试就2009年高考统计图表类选择题的解题思路进行简单分析。

2009年高考的统计图表类选择题,从考查的形式来看,以统计图为考查载体的只有一道(江苏卷第12题),其余都是以统计表为考查载体;从考查内容来看,以经济史为主,也有部分是通过经济数据考查有关政治事件,比如海南单科第19题;从考查的能力要求来看,主要分以下三种。

一、分析历史原因

历史统计图表的重要功能,是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2009年高考中共出现了六道从这个角度考查的选择题。现选取两道,简要分析如下:

例1:(2009年江苏卷·12)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分析:这张“中美贸易统计图”提供的直接信息有两个:1.从1979年到1999年期间,中美贸易量持续走高;2.与美国对中国出口量相比,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量,增长幅度更为明显。联系相关史实,第一个信息主要反映了中美建交后,推动了两国贸易的迅速发展;信息二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中国入世在2001年,所以①不符合,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不可能对1979—1991年之间的中美贸易产生影响,而题干要求对1979—1999年间的整体贸易做原因分析,所以④同样不符合题干要求。考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对一些重大历史时间不够敏感,记忆不清,与所学知识难以形成有效对接;其次,对图表的观察不够仔细全面,没有注意到统计数据开始的时间为1979年,忽视图片提供的部分信息;第三,部分考生的视野不够开阔,分析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仅仅从经济本身出发,忽视了政治因素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实际上历史发展不是孤立的,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例2:(2009年全国卷Ⅱ·15)

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分析:统计表中数据显示:197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占77.6%,集体工业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占22.4%,合起来共100%。这说明,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了199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和集体工业两者相加,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共占63.6%,而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合起来共占36.4%,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高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改革方面,把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统计表反映的历史现象和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对接,不难发现正确答案为D。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两个:1.和例1相似,考生要能够把表格提供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形成有效对接;2.准确辨析历史概念,比如考生对选项中涉及的“工业结构”“企业管理体制”“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四个概念一定要有准确的认识,否则极易错选。

二、推理历史结论

历史统计图表与普通数学统计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历史性,历史统计图表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事实的表现形式之一。能否进行准确的图文转换是考生是否真正理解历史事实的重要标准。在转换的过程中,某些考生只注意逻辑转换,容易忽视史实转换,错误的推理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所以,通过图表推理获得结论一定要符合逻辑也要符合史实,不然难免南辕北辙而贻笑大方。

例3:(2009年广东历史卷·1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分析:表格数据显示,我国自1953—1958年,全国工业生产每年都有“增长”。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以及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的是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严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所以B答案,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不符合史实。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时,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不能说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所以C也不对。本题极易错选的是D答案,从表格数据上看,1958年增长率的确是增长率最低的1955年的12倍,但实际上,1958年大跃进运动已经开展,浮夸风盛行,66%的增长率是虚假的、不可信的,显然不符合史实。选A。

例4:(2009年浙江文综卷·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题干中所谓结论“正确”就是强调结论既要符合逻辑也要符合史实!统计数据显示,从997年到1021年农业税有所增长,而到1077年农业税则明显下降;从997年到1077年非农业税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农业税和非农业税的比例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农业税的比例明显下降,非农业税比例显著上升。“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这一结论首先不符合逻辑,因为引起农业税的“消长”有可能与农业生产削弱有关,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比如政府的赋税政策引起的,所以①的说法是错误的。从逻辑上讲,导致非农业税的不断增长的原因有可能是政府加大抑商力度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工商业的发展造成的,所以“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这一结论不符合逻辑,当然也不符合史实。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尽管北宋时期曾经有所放松,但从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④的说法也不正确。②③两个结论既符合史实又符合逻辑,正确。选C。

例5:(2009年海南历史卷·17)

表1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分析:表格显示,1925年在绥远、湖北、广东三省的国民党员构成比例中,学生、工人、农民都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1925年的国民党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是符合逻辑的;联系所学知识,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国民党成为四大阶级的联盟,所以,1925年的国民党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同样符合史实,选C。

三、概括历史特征

统计数据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量化表现,它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特征,通过统计图表分析历史特征,也是统计图表的重要功能,高考也加强了这方面的考查。

例6:(2009年辽宁文综卷·31)

表1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竞争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显示,从1870年到1900年,美国钢铁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但工人人数、产量和投资额都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19世纪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美国的钢铁工业生产和资本走向高度集中,进入了垄断阶段。选B。

例7:(2009年山东文综卷·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分析:这道题一方面是考查考生记忆时间的准确性,一方面更是考查考生概括时代特征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几个信息:1.这三年来我国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稳中有升,所占比重略有下降;2.农业在这三年中所占比重较小,而工业所占比例已经超过70%,这说明我国工业取得了重大进步,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3.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比较均衡。根据以上三点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49—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1953—1955国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重工业的比重较高;1958—1960年,我国实行“以钢为纲”的大跃进运动,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我们可以判断,这符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选D。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整理解答统计图表类选择题的具体思路,如下:

思路1:阅读图表。提取信息

阅读图表,提取信息是解答统计图表类选择题的第一步。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取信息呢?考生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先读题干再读图表。题干中含有丰富的解题信息,特别是题干中的中心语、限定语和求答项,这些信息从“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等角度直接指导考生如何阅读图表。所以读题干很关键,是阅读图表的指南针。2.先读外部再读内部。图表内部和外部都有解题信息,考生往往十分重视图表内部的信息,却忽视了图表外部的信息。比如2009年海南单科第17题,如果考生忽视图表外的信息“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员构成表”,就不清楚表格中的数据是什么意思,不理解数据的含义,怎么解题呢?3.先读整体再读细节。提取信息一定要全面否则容易犯错,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重视整体,了解整体趋势,又要重视细节。上面提到的2009年江苏卷第12题,考生从整体上可以看出中美贸易量持续走高;与美国对中国出口量相比,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量,增长幅度更为明显。但考生仅仅了解这两点是完全不够的。考生要顺利解答此题,还需注意到一个重要细节—统计图的起止时间是1979—1999年,否则,考生非常容易错选①或④两个选项。

思路2:分析信息。联系史实

分析信息,联系史实是成功解答统计图表类选择题的关键,考生如果不联系所学知识肯定是无法正确解答以上所列各题的。那么,如何有效联系所学知识呢?1.能够联系所学知识,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只有形成结构的知识才能够有效迁移!所以,考生复习的首要任务就是构架完整而准确的知识结构。比如例7,考生如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经济建设状况和特点不能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很难正确作答。2.用时间联系时代,用时代联系史实。统计图表的历史性体现在统计图表的时间上,通过统计图表的时间首先判断是我们学习过的哪一时期,明确了时间,自然就联系上了史实。3.扩大视野,以经济数据为原点,拓展联想。经济现象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产生的影响也是多元的。比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阻挠、长期战争的破坏等因素的影响,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所以,考生联系所学知识,一定要注意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联系,为图表提供的信息寻找到更准确的史实定位,从而实现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完美对接。

思路3:依据史实,逻辑判断

依据史实,逻辑判断是准确解答统计图表类选择题的落脚点,如前文所述,历史不但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逻辑性,所以根据历史统计图表得出的有关结论既要符合逻辑也要符合史实。如果考生顾此失彼一定会出现失误,比如例3、例4、例5都是典型的例证,应当引起考生重视。

对症下药才能妙手回春,思路明晰才能解答准确。以上分析,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标签:;  ;  ;  

2009年高考统计图表选择的问题解决与分析_统计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