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风险投资运作机理研究

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风险投资运作机理研究

覃伟华[1]2000年在《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风险投资运作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必须以高科技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发展风险投资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性课题。 高科技产业的微观主体是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产业以高科技企业为载体,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传统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二是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高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特殊性,使其很难从传统渠道融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投融资体制提出新的更广泛的要求,从而向传统投融资体制提出全方位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投融资机制。 国外成功的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最主要的投融资机制,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风险投资为高科技产业提供金融支撑,并不取决于融资资金的绝对数额,而是取决于客观上是否存在一套有效的资本运营模式。风险投资作为纯商业性的投融资机制,其支撑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仍然是利润,并通过成熟完善的投融资运作机制实现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风险投资就其运作机理而言,可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资金循环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两位学者Lermer和Gemgers提出“风险投资循环模型”,将风险投融资运作机制分为三个阶段:筹资阶段、投资阶段和撤资阶段。三个阶段相互影响,有机运作,构成风险投资有效运作机制。在该模型基础上我认为,风险投融资运作过程适应高科技企业成长的融资需求特殊性,通过权益资本的多阶段投入,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规范化的运营过程,能有效整合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获得权益资本的价值增值,实现“筹资一投资一撤资一再投资”的资金良性循环,培育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从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己由工业经济向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转变,知识创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速度己成为全球经济竟争的核心问题。高科技产业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大金融支撑的力度。 中国风险尚处于初始阶段,还不具备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科技产业发展亟待中国的金融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回顾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实践历程,并对中国风险投资微观个案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单一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还不足以支撑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因此,在高科技发展战略上应从中国的客观条件出发,建立一套以风险投资为核。0,多元化资本运营模式并存的金融支撑体系。 本文从高科技产业微观主体的分析角度切入,从金融支撑功能上探讨高科技产业发展与风险投资的联系,重点对风险投资的运作机理进行综合透视研究,并在新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提出政策建议。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期,风险投资正处于起步阶段,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完善,这一研究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应当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赵玉海[2]2006年在《新经济时代支持创业的两种工具研究》文中提出新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发展高科技、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世界的潮流,也是我国在21世纪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由之路。而作为新经济时代支持创业的两种工具——孵化器和创业投资,它们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外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孵化器和创业投资将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风险,并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增加就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鉴于此,本文对二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在新经济、孵化器和创业投资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就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第二章,新经济时代的创业工具。对新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新经济时代的创业模式、创业工具进行研究;接着着重对企业孵化器和创业投资这两种新经济时代的创业工具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三章,孵化器的基本形态。对企业孵化器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以及孵化器的类型、性质、任务、功能、特征等进行详细阐述;从商业形态视角对孵化器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孵化器的自身运作和孵化器的运作机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设计。 第四章,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对我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着重对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器、上海互联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这三个专业技术孵化器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运营和服务特色、发展战略、服务对象和方式、具体功能、进入程序等方面对中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进行了模式设计。 第五章,创业投资的商业模式。从创业投资的要素、创业投资的投资准则、创业投资的投资策略、创业投资的投资决策模型以及创业投资的盈利模式等方面对创业投资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修正后的创业资本投资决策过程模型;对创业投资进行了阶段划分,提出了创业投资的过程和步骤,并对每个步骤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设计。 第六章,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对孵化器和创业投资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企业孵化器和创业投资融合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对孵化器与创业投资二者融合发展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七章,孵化器、创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创业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对企业孵化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解决方案。 第八章,发展创业投资和孵化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总结。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郭利平[3]2005年在《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更加突出和明显,人们据此曾大胆预言世界产业布局将更加分散和均衡,但世界经济的布局并没有均衡化发展。相反,经济重心更趋向于地理集中,出现了产业更加集聚的空间现象——产业群落。产业群落是指基于一定的区域文化、制度背景,围绕某一特定产业的大量企业和相关机构通过竞争和合作关系,以专业化分工基本生产方式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产业空间组织。产业群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空间集聚性和产业关联性,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它是一种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自组织复杂适应性系统。它不仅主导了当今世界的经济地图,而且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是世界经济地图财富与权力的聚集高地。 作为有效的空间组织模式,产业群落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动力源和创新中心。产业群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不仅广发分布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大量存在。尽管产业群落很早就已经出现,但直到最近二十年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产业群落已成为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战略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同时,也引起决策部门和规划部门的极大关注。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外关于产业群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群落的机理、技术创新、群落学习、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产业群落的关系以及基于产业群落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从现有文献看,产业群落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但产业群落还属于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时间较短,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还欠缺,因此目前的研究仍有些缺陷与不足。特别是对产业群落成长机制和空间演化模式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内生性产业群落受到学术界的追捧,而外生性产业群落尽管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却往往被研究产业群落的学者们所忽视;空间一直被主流经济学家所忽视,最近克鲁格曼和波特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空间的重要性,但产业群落的空间演进和空间产出机制却没有引起学者们更多的兴趣,产业群落的自组织演化模式研究还很薄弱。因此,研究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另辟蹊径,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产业群落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是将空间研究重新纳入产业群落研究的重点,将产业演化和空间演化相结合,明确提出了产业群落空间演化的三种模式:阶段渐进式、突变式和回旋式,并提出所有产业群落的空间演进都经历四个阶段:创生阶段、自增强阶段、

陈仲伯[4]2003年在《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基础上的。那时,我们还可以以价廉产品争取部分国际市场。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将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之上,竞争的焦点不再是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而是各种知识活动的成果,技术创新成为各国抢占21世纪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对于依赖“新生代”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保持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 一个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应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仅为现有的增长点提供技术保障,也为将来五年,甚至十年后的增长所需的新技术进行前瞻性开发,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因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缺乏而面临持续发展困境。透过引起困境的各种要素,我们看到,持续技术创新的内涵应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的延续性、创新动力机制的持续性、创新过程的能动性、创新战略的适宜性、创新活动的时效性、核心技术的领先性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特征,包括以企业为核心的持续技术创新的“主体系统”、橄榄型的持续技术创新系统结构、“档位战略”型的持续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技术创新目标、螺旋上升的持续技术创新过程、公共政策营造持续技术创新的“效率环境”和人文环境、持续技术创新的评价是一种系统性评价等。这就是本文研究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出发点。 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分为四部分(共九章): 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主要阐述为什么要着重研究企业持续创新的问题,企业持续创新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通过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回顾、技术创新的现状的分析和技术创新国际比较的探讨,加深了对持续技术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使持续技术创新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 第二部分(第四、五、六、七、章):主要构建企业持续创新体系的框架,通过对持续技术创新基础要素、体系构成元的分析,引伸出了持续技术创新的策略范式和风险管理策略,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持续技术创新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三部分(第八章):为推进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主体各构成层次有不同的职责任务和措施,本部分通过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二次创业”职能定位,提出了加强持续创新的对应措施; 第四部分(第九章):通过对湖南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联重科实施持续技术创新战略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意义。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区己跨入“二次创业”阶段,其持续技术创新的机理和制度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本文围绕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这个主题,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持续创新的内涵、演化机理、体系构成、策略范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创新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具有前瞻性的新思路。 (1)从概念上讲,本文认为持续技术创新体系是围绕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建立的创新要素、创新策略、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效益不断增强的技术创新系统。即一个完善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应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从理论方法上讲,本文在以往研究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即由研究一般性的企业技术创新上升到重点研究最具技术创新活力的群体一高新技术企业,由一般性的研究技术创新要素士几升到研究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因子、构成元和与公共政策的互动等。 (3)从体系构成看,本文认为持续技术创新不是一种利用本系统内部资源单项的、间断的创新,而是一种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从宏观面上看,多个研发与产业化实体的单项、间断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便形成了整个社会不断的持续创新;从微观点(单个企业)来看,技术创新与持续技术创新在体系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创新导向、创新组织、创新队伍、创新管理、创新内涵、创新源泉、创新过程、创新环境、创新评价等方面。一般技术创新往往侧重单纯的技术经济评价;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则必须从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绩效分配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否则,就不能达到促进、推动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目的。 (4)从演化机理上看,本文探索了持续技术创新的演化规律。即在充分考虑了创新内外环境因素、技术和制度因素、系统和过程的因素、动态和持续因素的基础上,从优化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层面上指明了企业进行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并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环境因素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5)从策略范式来看,本文提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技术创新的建设性策略。如利益导向、制度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市场竞争、CIMS应用、二次创业、核心培?

张华[5]2003年在《高技术企业成长研究》文中认为高技术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我国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力军,是知识经济社会主要的企业形态。因此,对高技术企业及其成长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以高技术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国内侧重于一般性的现状分析和某一方面的对策研究,国外则侧重于高技术研究和技术进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的研究。而直接以高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把高技术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来研究其成长的理论成果尚不多见。本文以高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影响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因素出发,发展出了一个新的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影响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本文首先概括了高技术企业及其成长的一般理论,为全文的研究打下一般的理论基础。为了建立一个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从企业本质的研究出发,在回顾了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后,提出了正确认识企业本质的方法论:(1)将企业的本质与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的起源加以区分;(2)企业既具有生产功能,同时也具有生产功能;(3)企业既具有同质性,又具有异质性。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认为企业是建立在一系列契约基础之上的一个能力体系,其目的在于创造财富。高技术企业则是在财富创造过程中大规模运用高技术的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受制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企业内部,核心能力是高技术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独特的知识,它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作为一个系统,高技术企业的核心能力由三个层次的能力构成,它们分别是治理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相应的,高技术企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业的核心能力取决于公司治理、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本文沿着这一思路,分别研究了高技术企业的所有权安排、高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以及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公司治理是决定企业核心能力最为基础的因素。对于公司治理,本文集中研究了高技术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在概括介绍了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相关理论以后,提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一样,拥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权利。然后针对主流企业制度存在的三个根据,指出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日益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和人力资本的信号显示能力逐渐增强。由此认为,企业所有权的安排,有一个从资本雇用劳动到劳动雇用资本演进的趋势。具体到高技术企业,就是创新者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充当创新者或者选择创新者的优先权。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在实践中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个是股票期权制度,一个是员工持股计划。本文主要以美国的实践为例,介绍了这两种制度。 企业管理是决定企业核心能力的第二层次因素。高技术企业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企业,’高技术企业的管理就是知识管理。在高技术企业内,知识主要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企业内的知识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的形成和传递,一个是知识的利用和保护。有效的知识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保证机制与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研究了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认为编码化与个性化作为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可选择的两种战略,各有优势,适应不同的企业。而高技术企业具体的知识管理包括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高技术企业对内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在企业内部培育“知识共享文化”;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以知识管理为基础设立职位;挖掘、共享企业知识;为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创造微观环境;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技能培训;开发建设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系统.高技术企业对外的知识管理则主要包括科研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售后服务部门对外的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核心能力第三层次也是最为直接的因素。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能力重要的构成部分,而从技术层面看,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可以称之为核心技术能力。在发展中国家,核心技术能力一般经历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将科技成果物化为产品、工艺和服务,并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动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态过程。本文探讨了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过程以及创新战略,然后从提高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认为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政策激励以及科技发展,而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因素、能力因素和其他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系统,即产权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以及企业激励。 从第六章开始,本文的研究转入影响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外部因素。在企业外部,区域创新网络对于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高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集聚现象。与传统企业不同,高技术企业集聚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即产业的本地物质联系、?

解学梅[6]2005年在《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系统运作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科技产业集群通过创新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出现了许多科技产业集聚区,然而在我国目前的体制环境下,难以形成集群的区域化创新,难以培育持续创新的能力。因此,进行科技集群持续创新系统运作研究,对于解决目前我国地方集群存在的“集群不经济”、“创新系统失灵”等问题,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促进区域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构建了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系统的运作模型,并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求实现科技集群持续创新的内在机制。 本文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章叙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主要介绍了科技产业集群与持续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点明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原则。 第二章是基础理论及其相关概念界定。通过对科技产业集群和持续创新的相关内容进行界定,提出了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概念和价值链模型。 第三章是集群持续创新系统运作的周期演变分析。构建了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周期演变的过程模型,并阐述了集群生命周期和持续创新周期演变的相关关系。 第四章是集群持续创新系统要素集成和运作模型设计。这是本文的核心,该部分通过分析科技集群持续创新系统的集成要素,构建出持续创新系统的运作模型,以此来探讨集群持续创新的内在机理。 第五章是集群持续创新系统运作的综合评价:实证研究。该部分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集群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开发区10年的持续创新情况,并根据评价分析结论,提出促进集群区域持续创新的对策建议。 在论文最后,总结全文要点,提出创新之处,建议今后的研究方向。

孙建胜[7]2015年在《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风险投资作为金融创新工具,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成长性的特点。虽然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性,但是依然受到高新技术园区的青睐,高新科技园区中企业和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符合风险投资的需求,因此风投资金都倾向高新科技园区的企业与项目。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与高收益性,但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成立的初期其风险性比较大,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风险投资的失败率高达50%,因此对于风投资本来说,如何确保风险资金不会亏本,而且能够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尤为关键。高新科技园区是以人才密集型、环境开放性为特点,以开发高科技项目作为目标,集结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努力,促进科研、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高新科技园区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综合性基地,在高新科技园区中,如何控制投资风险以确保项目的投资成功,成为高新科技园区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成立于2009年,根据初步设计,其初衷为不断增强园区内的科技自主创新,不断加强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力图将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学术影响巨大、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创新基地。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中物院以及成都、双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作为高新技术园区,其风险性极大,纵观国外发达国家,其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都是以社会资本为主,政府财政辅助,因此目前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以政府财政拨付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控制体系,开辟完善的融资渠道,引入社会化资本促进园区企业与项目的发展,成为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本研究以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题是围绕如何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是绪论部分,该部分对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进行阐述,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本文在对风险投资与高新科技园区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国外发达国家与我国国内典型地区的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的建设情况,并提出借鉴。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的设计思路,从设计风险投资基金体系、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健全宏观投资环境、完善信息不对称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思路。并通过对铜铟镓硒法制备薄膜光伏板项目风险投资进行分析,提出该项目进行风险投资的可行性方案。最后,分析中物院高科技园区风投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中物院的行为,从而完善中物院高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

顾海[8]2000年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理论、实证和实践三个层面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运行机制和成长路径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论证,并对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出了有关对策和建议。 本文共有三个部分十一章 第一部分从第一章至第五章,是理论探索部分。运用了科学技术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内容遵循以下的逻辑思路进行: 科学知识和技术是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重要基础和源动力,而技术创新又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们利用现有的科学原理进行创新,而其中突破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会诞生高新技术,而且极有可能形成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过程是其各个系统如动力系统,转化系统和环境系统以及保护机制等到共同协同的结果,一旦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并且发展成熟,又由于是新兴产业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是主导产业,会通过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以及旁侧效应对其它新兴产业产生技术带动作用,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技术渗透,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技术结构水平提高,实现以产业结构不平衡增长为手段达到平衡增长的目的,使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此外,在考虑国际因素时,应充分考虑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向前发展。 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为第六章。 本章以江苏为例,通过建立数量模型,以近十年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对GDP贡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其次以人材、资金、科技成果三要素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和不同时期的贡献率影响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这些要素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不同时期的影响特点。 第三部分从第七章至第十一章,是实践部分 阐述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的实践中,信息产业及新兴产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以它们的发展为先导和支撑点,带动整个经济协调发展。通一 乙‘过建立高新技术园区,包括科技园区、孵化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显示了其示范效应和发展模式,同时也促进了非高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而这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投资凤险基金的扶持,因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不仅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这与其自身发育成长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文还提出了如何以市场为导向,使更多、更好的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产、学、研结合是最佳现实途径,最后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相应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冯晓莉[9]2005年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从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论出发,对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外化为市场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又明显的表现为价值链的重组。当今世界,企业在不同价值链区段上的产业分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研究开发的水平和深度所决定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9%以上,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03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已突破1000美元,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瞩目的国家,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却令人堪忧。克鲁格曼(1994)认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其资源的惊人动员而取得迅速的经济增长的。虽然克氏的论断过于片面,但是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显然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基础在于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技术竞争力,然而,我国企业的竞争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引进国外技术,自主技术开发能力较弱,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技术黑洞”现象,企业创新动力普遍不足,这对于高速发展的国家来说是很危险的。在这种背景之下,研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二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激励分析;三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及机制分析;四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及机制新模式构建;五是促进我国企业有效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其中包含着笔者的创新之处:一是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应包含技术创新的动力、技术创新动力模式及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三方面的问题;二是我国技术创新政策整体发展正在从个体创新激励为主转向机制创新激励方向,技术创新政策受到多个关键政府部门的关注,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协调促进;三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是多方面的。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有四类:技术自身的推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力、政府行为的强制力和企业内部的支撑力,其中,企业内部的支撑力又受到另外三种力量的影响;四是我国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整体上不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模式的典型征是“政策-市场”综合作用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五是需求预测型技术创新动力模式是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已有创新模式的不足,以未来潜在的顾客为主

孙立梅[10]2004年在《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高科技企业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历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逐渐凸现,其经济贡献水平逐年攀升。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实际上是对企业发展潜力的解读,是企业自身发现成长弊病的手段以及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重要决策依据,可是,就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目前的成长状况让人堪忧,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更是问津者寥寥。因此,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企业生态角度,研究了中小高科技企业的生命现象,认为环境适应能力是企业成长的最终表现,企业成长的基础是资源,对资源的有效获取和利用是企业成长能力的本质。企业能力是企业素质的表征,环境是影响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二者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规定了企业成长路径,这两个方面因素也是进行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 本文对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着眼于企业能力和宏观环境,以学习能力、抗危机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宏观环境作为测评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性的主要方面。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在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成长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也表征了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区别于非中小高科技企业的不同之处。本文在考虑了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将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因阶段的不同特征来搭建,同时根据体系中指标的特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以提高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 依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点滴成果,从企业自身完善管理和加强宏观环境支持两个角度,本文还对促进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成长策略作以尝试性探索,以期为解决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问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风险投资运作机理研究[D]. 覃伟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00

[2]. 新经济时代支持创业的两种工具研究[D]. 赵玉海. 河海大学. 2006

[3]. 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D]. 郭利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4].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陈仲伯. 中南大学. 2003

[5]. 高技术企业成长研究[D]. 张华. 四川大学. 2003

[6]. 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系统运作及实证研究[D]. 解学梅. 山东科技大学. 2005

[7]. 中物院成都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研究[D]. 孙建胜. 电子科技大学. 2015

[8].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D]. 顾海.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9].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 冯晓莉. 西北大学. 2005

[10]. 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立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风险投资运作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