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消痞汤治疗痞满证脾胃虚弱型50例疗效观察论文_尹雪英

尹雪英

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 北京密云 101500

【摘 要】目的:观察益气消痞汤治疗痞满证脾胃虚弱型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辨证为脾胃虚弱型痞满患者随即分为2组,对照组44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消痞汤治疗。2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主要观察临床疗效,胃镜疗效。结果:2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益气消痞汤治疗痞满证(脾胃虚弱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益气消痞汤;痞满证;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5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513-01

笔者自2011年5月-2014年5月,运用益气消痞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痞满证, 脾胃虚弱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中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制定,临床表现为不用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慢性胃炎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常发生于劳累、情绪激动、刺激性食物、受寒、吸烟时,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营养不良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病、慢性肾上腺功能减退和干燥综合征患者同时伴有萎缩性胃炎者亦较多见。胃部其它疾病如胃息肉、胃溃疡等也常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见:粘膜充血、水肿,成花斑状红白相间改变,且以红为主或成麻疹样表现,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当腺体萎缩明显时,粘膜失去正常的橘红色,可呈淡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色泽深浅不一,皱襞变细、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粘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成的颗粒,萎缩的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可有糜烂灶。中医诊断和分型参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有关痞满脾胃虚弱型辨证拟定。症候表现为:脘腹痞满、食物后加重,食欲不振、恶心欲吐、疲乏无力、大便稀溏,面色萎黄、体型瘦消,舌淡暗,少苔,脉弦细。排除重度胃溃疡,不作为观察对象。

1.2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反复发作2月以上。

1.3 排除标准

经检查证实辩证不明确或有过多兼夹证;合并消化性溃疡、胃粘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者;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患者;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18岁以下、65岁以上者;

1.4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门诊慢性胃炎患者,共96例,将9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9.15岁,病程3月-3年,平均1.6年;合并吸烟15例,嗜酒史11例,长期饮食不节12例。对照组4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8.5岁,病程4月-3年,平均2年,合并吸烟11例,嗜酒史10例,长期饮食不节12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5mg,每日三次;复方铝酸铋颗粒2.6mg,每天3次;合并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有效控制血压及血糖。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益气消痞汤治疗。基本方:生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大枣10g,清半夏10g,干姜10g,枳实8g,黄连3g,白芍12g,炙甘草8g。元胡10g,玫瑰花10g生麦芽30g炒谷芽30g,加减:反酸、烧心加海螵蛸12g,浙贝母10g;疼痛明显者加降香10g,延胡索12g、川楝子12g。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2次服,每次180ml。

两组患者患者治疗均以8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戒烟、限酒,适宜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少吃过酸过甜食品及饮料,规律作息。

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X?检验。

4 疗效标准和治疗结果

4.1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痞满证的中医症候疗效标准拟定,显效:治疗后症候积分改善>70%;有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3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30%;加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0%.

4.2 胃镜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型疗效判定标准:

4.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4.4 治疗结果

4.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68.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5 讨论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着我国经济和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均寿命的延长,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痞满”范畴,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症候。伤寒证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云:“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其病机总以脾胃失和,升降失司所致,多因伤寒误入,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因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为阴土,主运主升,胃为阳土,主纳主降,而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肺气的宣发肃降,协助脾胃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精微的输布和糟粕的排泄,若误用攻下、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脾气不升而下陷,则乏力、便溏,胃浊不降而上逆则脘痞呕恶,此即<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之谓,故其治则重在调补脾胃,升清降浊,中气枢转,则痞症自消。

益气消痞汤组方之义有四:首选黄芪配白术、党参、大枣益气健脾,其中黄芪甘温味淡,轻虚不壅,于补气之中含上升外达之性,对中气不足,脾气升达乏力者,为首选之良药,故当重用,此其一;其二:尊仲景治痞证用药之法,取干姜辛热,少佐黄连之苦寒,辛开苦降而和中消痞;其三:肝脾同调,肝为风木,脾为湿土,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克伐脾土,致脾气愈虚,故健脾益气同时,亦当安木,安木当柔养疏达;方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脾;玫瑰花、生麦芽疏达肝气,安抚风木,使其难以犯脾;其四:气血并治,气为血帅,脾胃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亦滞,方中元胡、玫瑰花均入肝脾二经行血和血,无瘀防生,有瘀能化。【3】

此外,方中重用谷麦二芽,因二者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而无耗气伤阴之弊,且麦芽补脾而主升,谷芽入胃而主降,能使脾胃和协,升降有序,诸药配合,共奏益气补中,升清降浊,行气和血,运脾开胃之功。

本观察表明,益气消痞汤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总有效率94%,胃镜总有效率78.8%,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5%,均优于单纯的西药常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 实用内科学 【M】 第1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494-1500

[2]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师科技出版社,2002.68-73

[3]王东祥 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345-958。

论文作者:尹雪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  ;  ;  ;  ;  ;  ;  ;  

益气消痞汤治疗痞满证脾胃虚弱型50例疗效观察论文_尹雪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