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536017
【摘 要】目的:探析基层医院运用改良剖宫产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来我院分娩的产妇13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传统剖宫产术,而观察组则运用改良剖宫产术式,对两组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均较短,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VAS评分以及出血量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良剖宫产术式不仅具有恢复快、损伤小、手术时间短等诸多优点,还能提高新生儿的出生质量,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关键词】基层医院;改良剖宫产术式;临床效果
剖宫产术是妇产科比较常见的一种术式,虽然能够帮助产妇顺利完成分娩,但是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剖宫产术的缺点也逐渐凸显出来,如腹壁粘连、阴道流血时间长等,严重影响产妇术后恢复[1]。因此,本文对改良剖宫产术式运用在基层医院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来我院分娩的产妇13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6例。对照组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为(39.2±1.6)周,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为(28.5±7.2)岁,其中15例为经产妇、51例为初产妇;观察组中16例为经产妇、50例为初产妇,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为(39.4±1.1)周,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为(28.7±7.3)岁。两组的孕周、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传统剖宫产术,即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操作如下:选择下腹部正中作为手术入路,做一个纵向切口,按照常规方法,将子宫各层和腹壁切开后,将胎儿娩出,术后对子宫肌层进行单层缝合,对膀胱子宫反折腹膜进行缝合,并对各层皮肤和筋膜进行缝合。
1.2.2观察组
观察组则行改良剖宫产术,如下操作: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后,选择两髂前上棘连线下约2-3cm作为手术入路,做一个长度约为12-14cm的横直切口,在切口正中部位将皮下脂肪切开约2-3cm,术者运用食指和中指用力向两侧将皮下脂肪撕开,将腹直肌前鞘横向切开约2cm,对其进行钝性分离直到皮肤切口处,顺着中线向两侧对腹直肌进行分离,使腹膜充分暴露,在子宫下段1/3处,将膀胱子宫腹膜横向切开约2cm,顺着两侧圆韧带方向将腹膜钝性撕开后进入腹腔,在子宫下段肌层做一个小切口,朝着两侧将肌层撕开约10cm后进入子宫腔,胎儿顺利娩出后,将宫腔内的残余羊水吸净,对子宫两侧血窦进行钳夹,运用20u缩宫素对子宫肌层进行注射,对子宫进行按摩,对脐带进行牵拉,需要注意的是,不需要对胎盘进行剥离,使其自然剥离。同时,运用纱布对宫内血液进行擦拭,运用1号可吸收线对子宫切口进行缝合,间断缝合腹直肌,运用1号可吸收线对筋膜进行连续缝合,运用4号可吸收线对皮肤和皮内进行褥式缝合,采用Allis钳进行2-3min的钳夹,然后将无菌敷料覆盖在切口上,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VAS)、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组间Apgar评分、VAS评分以及手术时间等各项计量资料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且VAS评分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相比较传统剖宫产术而言,改良剖宫产术具有诸多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横切口,容易对合皮肤皱襞处纹理,术后不容易留下瘢痕,对腹壁美观的影响小,并且对皮下脂肪进行钝性分离,能够使脂肪层血管的完整性得到保留,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伤口恢复[2];②在对筋膜和皮下脂肪进行分离时,运用撕拉法,不仅可以使切口充分暴露,在直视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分离前鞘切口与腹直肌,牵开两侧腹直肌,扩大手术野[3];③运用血管钳对子宫断端进行钳夹,不仅可以有效止血,还能避免羊水回流而诱发羊水栓塞;④运用一次连续锁扣对子宫切口进行缝合,一方面可以确保切口血运,避免缝线过多刺激组织,另一方面还能使手术时间缩短,使愈合率提高[4]。同时,改良剖宫产术式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等诸多优点,能够减轻手术对肠管的刺激,迅速恢复胃肠功能,促进产妇恢复,有助于早期泌乳,确保母乳喂养[5]。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运用改良剖宫产术式不仅能够使新生儿的出生质量提高,还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永梅.改良剖宫产术135例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8(5):538-539.
[2]刘引贤.三种子宫切除术式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3):296-298.
[3]陈萍.改良剖宫产术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5,32(8):47-48.
[4]邱国英.新式改良剖宫产术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7(7):190+192.
[5]郑良芬.改良剖宫产术354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11(7):96-97.
论文作者:谭章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
标签:子宫论文; 切口论文; 手术论文; 两组论文; 评分论文; 基层论文; 时间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