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教学记录_法国大革命论文

法国大革命教学记录_法国大革命论文

“法国大革命”教学实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国论文,大革命论文,教学实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23-06

一、背景介绍

这是一堂市级公开课。曾有学生好奇地问我:“老师,你准备上哪一课?”当得知是《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他们略有不屑地说:“这一课啊,我们初中就已经上过了,不就是这几个阶段么……”的确,作为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或许超出了其他的高中生。那么,“如何将高中的《法国大革命》上得与初中不同”显然就成为教学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否可以尝试教给他们更多不同角度的思考呢?是否可以给出新的观点、引导他们阅读文献、换一个角度来探究历史呢?

本单元“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上承中世纪的变革,直面现代化的酝酿与肇端,下启工业时代的降临,展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步——迈出了政治制度向资本主义民主化、法制化演进的第一步,逐步明确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价值观。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虽然方式各异、成就不同,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作别了旧制度,构建了新制度。因此在这个单元中,横亘各国革命之中的启蒙思想,实乃统领整个单元的灵魂。英国革命催生了启蒙思想,成为启蒙运动的土壤;美国革命是启蒙思想经过法国思想家的系统化、理论化之后的首次实践,对启蒙思想是一次毋庸置疑的肯定。但其民族解放的另一重意义则使其对于处在旧制度下的欧洲文明而言,缺乏可供效仿的典型性。唯有法国大革命,在旧制度下的欧洲大陆首先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为渴望冲破旧制度樊笼的欧陆各国提供了可资效法的楷模。并且,它不惜以强制性手段将启蒙思想这一冲破樊笼的武器亲手塞到左邻右舍的手中,对旧制度在欧洲大陆上的崩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找到了这节课的高度和切入点——在工业文明社会的确立和西方巨变的空间中重温和探究:

1.法国大革命是启蒙思想与18世纪晚期法国社会现实碰撞的产物;

2.法国大革命是启蒙思想改造社会现实、冲破旧制度的实践过程,也是人们深化对启蒙思想认识的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引起的阶级力量、社会关系的变化,应当在这个可歌可泣的思想曙光、时代精神和似乎有那么多外在的、偶然因素的政局动荡中,显出其内在和必然的根基。

二、研究过程

(导入:播放《马赛曲》,ppt:部分歌词。)

师:上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大声朗读屏幕上的这两句歌词!

生:(齐声朗读)武装起来,公民们!组织好队伍,前进!前进!

师:非常好!同学们请坐。刚才大家一起朗读的歌词就出自现在我们听到的这支歌曲,谁能说出它的名称?

生:马赛曲。

师:对!这就是《马赛曲》,现在的法国国歌。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那正是法国大革命风云激荡的年代。当时,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军队正试图用武装干涉来扑灭法国革命。法国各地的人们就是高唱着这支充满力量的歌曲奔赴前线,为保卫祖国战斗。一位乐队指挥曾经这样对曲作者鲁日说:“你的《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

是什么让小小一首《马赛曲》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是什么点燃了那个革命年代的激情?又是什么将革命一步步向前推进?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18世纪的法国,去感受那26年的激情岁月,理解法国人的激情迸发,思考法国大革命的真谛所在……

(环节一:启蒙思想与波旁王朝的倾覆)

师:1789年7月14日,路易十六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简短的文字:“14日,星期二,无事。”恰恰就在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里,距离王宫20公里外的巴黎市民用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武器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就此开始了它急风暴雨般的进程。当大臣们匆匆赶进宫,向国王报告这一消息的时候,路易十六却一脸茫然地问道:“怎么,造反了?”

路易十六没有觉察到革命的发生,尤其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次突发的市民骚乱怎么就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并且最终颠覆了他的王朝呢?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会怎样来解答路易十六的困惑呢?

生甲:我认为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挥霍无度、农业歉收和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所造成的财政危机导致了革命的发生。因为国王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所以才召开三级会议,增加税收,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引发了革命。

师:好,甲同学从经济角度考虑认为是财政危机引发了法国人的革命。(板书:财政危机)

生乙:我觉得他只看到了表面现象。为什么会有财政危机?其实是路易十六不理朝政,听任王后和宠臣处理国事,导致他们挥霍无度造成的。法国是从十六世纪开始就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掌握着最高的权力,一旦国王不理朝政,后果就会很严重。所以我觉得,是君主专制制度导致了革命。

师:乙同学注意到了革命前法国的政治制度,认为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导致了革命。(板书:君主专制)

生丙:我想补充甲同学的观点。我认为财政危机可以通过税收来弥补,但是法国的税收制度是不合理的。法国有三个等级。第一、第二等级是教士和贵族,他们占有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却可以不纳税。所有的税收都由第三等级来承担。所以我认为等级制度的不平等导致了革命的发生。

师:丙同学更深入地分析了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结构,认为是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导致了革命的爆发。(教师板书:等级制度)

同学们的讨论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革命前法国社会的重重危机。在我们传统的历史研究中也确实把这些危机作为革命爆发的原因。然而,这些危机的存在是否就等于革命的必然爆发呢?

说到财政危机,18世纪后半期法国经济处在发展和转机阶段,工商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额度都不断上升。所以一些历史学家看到:“这次革命并非爆发在一个贫穷的国家里,反而是在一个正在极度繁荣的国家里。”

要论君主的专制程度,路易十六远远比不上他的先祖——一百多年前那个宣称“我就是法兰西”的路易十四。而且,路易十六在位期间也不是无所作为,他一直尝试进行改革,他减轻农民的赋税,取消商业税,甚至还要求教士和贵族与第三等级一样纳税。

至于等级制度,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等级制度只存在于18世纪后期的法国吗?它出现在什么时候?

生: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大概中世纪。

师:既然等级制度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出现,在法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之久,为什么过去的岁月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革命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路易十六是怎么理解革命爆发的吧。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3年后——路易十六在关押期间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这才如梦初醒般、辛酸地叹息说:“是伏尔泰、卢梭灭亡了法国!”可是,伏尔泰和卢梭早在革命爆发十一年前就已经去世了。那么启蒙思想真的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吗?回顾法国的启蒙运动,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对于封建的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越来越不满,而他们中的一些精英则对于现存制度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以伏尔泰和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用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旧制度的种种专制和束缚,又用平等、自由、自主和法律来勾画理想中的时代。

(ppt:17-18世纪巴黎印刷品的两组数据)

这是17-18世纪巴黎印刷品的两组数据。从左边的柱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书籍的出版情况怎样?

生:急剧下降、迅速减少。

师:那么同一时期启蒙书籍的出版情况呢?

生:不断再版。

师:是的,不断再版。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每一次的再版都在1000到2000册之间。从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启蒙书籍的畅销,启蒙精英们的理性思考正日益被内化为法国社会的普遍认同。

(ppt:《费加罗的婚礼》部分台词)

《费加罗的婚礼》是革命前在法国广受追捧的一部喜剧。喜剧的主角费加罗是贵族的男仆,但是现在,他却对自己的主人——贵族老爷说了这样一段话:“因为您是大贵族,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你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同学们体会到费加罗对贵族是怎样的语气?

生:嘲讽、轻蔑、不屑、蔑视。

师:好。再让我们来听听费加罗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至于我……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本领,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费加罗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生:骄傲、自豪、自信。

师:费加罗,一个身份卑微的仆人,在他对贵族老爷极尽嘲讽和自我标榜的背后,我们可以隐约听出被压迫等级要求平等权利的呐喊。作为一部受到整个法国社会热捧的剧作,它用最通俗的语言向普通大众阐明了原本抽象的启蒙理念。最终,这本宣称第三等级是一切的启蒙小册子,让第三等级重新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由价值期望(理想)与价值实现能力(现实)之间的落差所造成的相对剥夺感乃是人们造反的心理原因。”启蒙思想用批判让法国人感受到了旧制度的重重枷锁,用平等和自由表达了法国人对理想的诉求,用振聋发聩的呐喊将法国人从受奴役的麻木状态下唤醒,最终点燃了法国人革命的激情。

如果说1789年7月14日的国王路易十六没能察觉到革命的发生,那么1792年的囚徒路易十六却在无意中一语道破了革命的天机——正是伏尔泰和卢梭们所宣传的启蒙思想灭亡了旧制度下的法国!

但是,路易十六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的是——启蒙思想的威力绝不仅限于此。伏尔泰、卢梭们不但要摧毁旧制度的法国,更要为新生的法兰西勾画蓝图并且指导法国人在革命中一步步将理想变成现实。

(环节二:启蒙运动与法国社会的嬗变)

师:1789年8月26日,革命爆发一个月后,制宪会议通过了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ppt:《人权与公民权宣言》节选)

师:(示范分析):这份文件的第一条宣称:“就权利而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终如此。”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启蒙思想所宣扬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人权宣言》用启蒙思想的理念否定了旧制度神权至上理论和森严的等级差别。同时,作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又从原则上明确了人在即将建立起来的新世界中的地位和权利。

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即自由、财产、安全及反抗压迫。”在这一条中,《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所宣扬的什么理论?

生:社会契约理论、天赋人权理论、自由和平等。

师:从宣言所提倡的自由、财产、反抗压迫来看,它否定了旧制度的什么?

生:君主专制、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师:作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宣言强调“财产权是天赋人权”和“政治结合的目的在于保护人的这些权利”,明确了怎样的原则?

生: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的原则。

师:宣言符合哪一个阶级的利益?

生:资产阶级

师:好。再让我们来看第四条。“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这一条的作用是什么?

生:解释自由的定义。

师:好。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自由。(教师指点“有权”二字)自由首先是一种……(停顿)

生:权利!

师:这是不是意味着自由可以不受限制、为所欲为?

生:不是。自由必须“无害于他人”。

师:好。现在我们知道,《人权宣言》更清晰地阐明了启蒙思想所宣扬的自由的定义。自由,是一种有序的、理性的、受法律保护同时也受法律界定的权利。

师:再来看第十一条。“……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这一条强调了什么自由?

生: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师:它针对的是旧制度法国的什么状况?

生:君主专制、教会统治思想。

师:是的。从第十一条中,我们看到宣言对于旧制度神权王权统治下的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的否定。作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所勾画的未来社会中文化应当是怎样的呢?

生:开放的、多元的。

师:正因为《人权宣言》用启蒙思想否定封建旧制度、勾画了自由、平等的未来法国,所以,它被马克思称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与新制度的出生证。

在1791年9月的立法会议上,《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连同它所体现的启蒙精神一起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指导原则。这部宪法宣告了法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随着旧制度下一切封建特权的废除,法国人就此从国王陛下的臣民变成了法兰西的公民。

法国革命的特殊性在于,法国人从来都没有机会安安静静、不受打扰地决定自己国家的前途命运。面对普奥联军的武装干涉,1792年7月11日,立法议会正式宣布“祖国在危急中!”规定凡能够拿起武器的公民都必须动员起来,领取武器,保卫祖国。这些在启蒙精神感召下觉醒了的法兰西公民们把对启蒙理想的热诚,转化成捍卫祖国自由的战斗力量。

在战斗的1792年,《马赛曲》诞生;在战斗的1792年,公民们在瓦尔米高地取得了第一次军事胜利,将普奥干涉军赶出了法国;在战斗的1792年,当君主立宪派无力捍卫祖国的时候,主战最坚决的吉伦特派被推上政治前台,法兰西第一共和成立。在战斗中,当国王的通敌行为危及法兰西国家的生存的时候,公民们也决不容忍一个叛徒。1793年1月21日清晨,蒙蒙细雨间国王的人头落地,围观的人群中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人们高喊着:“共和万岁!自由万岁!平等万岁!”法兰西的公民们踏过旧制度的残骸,向着自由、平等的理想挺进。

但是革命的法国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在国外,除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与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在国内,反抗派教士煽动迷信的农民在西部省份发动了大规模叛乱,而持续不断的财政与社会危机导致人民运动风起云涌。为了应对外部反法同盟和国内叛乱势力的夹击,法国人将更为激进的雅各宾派推上争执前台,取代了相对温和的吉伦特派。

雅各宾派上台后不久,人们围着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嚷嚷着说,革命中“流的几滴血还没有把人民的脸蛋染红”,嫌“断头台的工作太慢了”。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什么?”人们问。罗伯斯庇尔回答说“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可是公民们继续嚷嚷:“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

不久,罗伯斯庇尔就颁布了一项法律,它要求革命法庭只在死刑和宣判无罪间作出选择。根据他的这项法令,

1793年11月8日,公民罗兰夫人——吉伦特派的革命领袖被送上断头台。同时处死的还有22名法国公民,也都是吉伦特派的领导人。

1794年4月5日,公民丹东,雅戈宾派的领袖,被处死。

据统计,1793年4月到5月,巴黎审判庭共审讯和处决了大约2750人,在6月的新一轮审判中,短短7周之内,仅在巴黎就有1376人死于非命。巴黎成了一座革命气息和恐怖气氛交织的城市。一年之中,法国有3.5万人被处决。在此期间,保护被告人的法律极其软弱,不允许有辩护证人,甚至也不许请律师。

(ppt再次展示《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第四条关于自由的定义)

自由的定义是什么?法律的作用是什么?革命的理想和革命的原则,在革命的愤激中遭到背弃,曾经闪耀的理性光辉在血色的浸染下变得暗淡。

1794年7月27日,热月党人发动了政变。在国民公会的大厅里,罗伯斯庇尔,雅戈宾派的领导人,曾经在这里接受过法国人民最真诚的拥戴和最热烈的欢呼。而现在,这个被认为是革命原则最坚定的捍卫者、被人们称呼为不可腐蚀者、最激进的革命领袖,还是在这个大厅里,却被送上了断头台。

对于热月政变,有人斥责说这是革命的倒退,也有人肯定说这是理性的回归。同学们赞同哪一种观点呢?

生丁:我认为是理性的回归。因为在前一个阶段中,雅戈宾派的统治已经变成了恐怖统治。人权宣言所规定的自由和法律已经被破坏。而热月政变结束了这种恐怖统治。所以这是对启蒙思想的回归。

生戊:我认为这是革命的倒退:雅戈宾派的统治可以保证法国革命不受外来干涉,现在处死了罗伯斯庇尔,国内的政局会更加混乱,革命更容易受到干涉。

师:两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评价,都有各自的道理,却也都只各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恐怖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局动荡。热月党人以处死罗伯斯庇尔的方式结束了恐怖,试图让革命重归启蒙思想的理性轨道。但这一群文弱书生组成的政府却没有强大的力量来恢复革命的秩序、抵御外来干涉。

(环节三、启蒙运动与军事帝国的沉浮)

师:法兰西需要一柄锋利的宝剑来稳定秩序,革命需要一个理性的头脑来让启蒙精神重新闪现光芒。而一个从科西嘉岛来的小个子,适时的粉墨登场了,他就是拿破仑。可是,这个“科西嘉怪物”是不是真的能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呢?

(ppt:1793-1794年中拿破仑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

在1793年以来的10年中,他用一次次的军事胜利稳定了法兰西的政局。在此期间,他还时刻关注着一部重要法典的编纂。1804年3月,拿破仑颁布了由他亲自参与编纂的《法国民法典》。

(ppt:并列《拿破仑法典》和《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节选)

(读文本、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在法典的第8条赫然写到“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这简洁有力的一句话,体现了启蒙思想所宣扬的什么观念?

生:自由、平等的观念。

师:比对《人权宣言》,我们能否看出,法典第8条的内容和《人权宣言》的哪一条接近呢?

生:第一条。

师:那么作为法典,它与《人权宣言》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是法律,具有强制力。

师:是的,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典, 《拿破仑法典》从法律上赋予了法国人公民的权利。再来看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比对《人权宣言》,我们能否看出这一条和《人权宣言》的哪一条内容接近呢?

生:第二条。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法典遵循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而不同点在于,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典,它从法律上认可并确保了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

拿破仑,用他的军事天才和他的民法典证明了他就是那个理性的头脑、那柄锋利的宝剑。在5月的选举中,3572329名法国公民投票赞成拿破仑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

1804年12月2日,巴黎圣母院的盛大典礼上,拿破仑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自己戴到了头上。拿破仑帝国在第一共和的废墟上宣告建立。而那些曾经亲眼目睹路易十六人头落地并为此而欢呼过自由、平等、共和的公民们,现在又以同样的热情对着拿破仑高呼“皇帝万岁”。

在击退一次又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的过程中,帝国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张。奥地利、普鲁士、波兰、西班牙、荷兰、俄国……拿破仑纵横欧洲大陆。而在帝国所征服的地方,《拿破仑法典》也同样推行。恩格斯说:“拿破仑在法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秀的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法典,犹如强大的磁场,将每一个法国人维系在国家的保护下,让公民们同等地享有自然所赋予的权利。帝国,犹如坚固的盾牌,抵御一切外界的侵扰,维护着稳定和有序。

然而在1815年,这面盾牌却被彻底击碎了。

在法国以外的地方,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滋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法国人的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既然拿破仑推行的法典从法律上确认了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反抗压迫的权利,那么现在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人们欢迎启蒙精神的传播,却厌恶一个武装的传教士。

(ppt:以战场上的累累白骨的画面同拿破仑家族成员的王位尊号形成对比)

而早在1810年,法国人也已经发现他们曾经为之欢呼,为之奉献出生命与鲜血的帝国突然变得如此陌生:尽管反法同盟已经土崩瓦解,可是战争还在继续。越来越多的法国公民倒在亚平宁半岛、倒在北欧低地、倒在西班牙平原、倒在俄罗斯大地的皑皑白雪之中……而累累白骨换来的却是拿破仑亲信和波拿巴家族头上一顶又一顶的王冠。面对公民们的牺牲,拿破仑的回答却是:我就是法兰西!

“我就是法兰西!”这不正是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们所要摧毁的东西么?法国人或许可以接受一个皇帝,却不能容忍一个背叛启蒙原则的专制君主。既然皇帝已经背弃了登基时用法与剑保卫的启蒙理想的誓言、背叛了给予他权力的法兰西国家与法国公民,那么现在,公民们也要抛弃他们的皇帝了。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宣告了帝国的覆灭。

在拿破仑最后的岁月里,在那个远离大陆喧嚣的宁静小岛上,拿破仑时常一个人静静地眺望浩瀚的大西洋,若有所思。是壮志未酬?是深刻反省?我们无从得知。但拿破仑的这番回忆能让我们捕捉到他的一缕思绪:“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梯也尔曾经感慨地说:“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也包含着对于公民们的教训。它教导他们:决不应该让他们的国家听任一个人的权力去摆布,不管他是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师:(马赛曲响起)1988年,当大革命的风云激荡200周年之际,断头台成为酒吧的摆设、拿破仑在巴黎荣军院长眠。而这一年,以《人权宣言》为革命标志的选择高居调查的榜首。这一年,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早已成为欧洲大陆各国民法典的蓝本。这一年,诞生在革命年代的三色旗帜依然在法兰西的大地上高高飘扬。

三、教师说课

本课通过描述“启蒙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碰撞”,引导学生关注18世纪末的法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动向;为了凸现启蒙思想对法国革命的作用,采用了“驳论”的方式,设计了路易十六的困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按常规得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个足以“翻船”的问题,引出话题。从效果来看,这种“欲擒故纵”的方法能较好地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假如只有新颖的观点而没有充分的史实依据,这一做法就有哗众取宠之嫌。因此,我运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文字、数据和图片资料,说明启蒙思想从社会精英的思考逐步得到大众普遍认同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而鲜活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地感受18世纪末的法国社会、深入观察和理解启蒙思想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对法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在“大革命进程”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能清晰地凸现启蒙思想对于法国革命的引领作用,教学重点放在对于《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的文本解读上。经验表明,高一学生解读历史文献,尤其是理解历史文献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我将以上两份文献的解读设计为“体现了……原则”、“批判了旧制度法国的……”、“明确了未来新社会中的……”的模式,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将文献中的关键词汇重点标示,示范讲解,较为顺利地解决了这一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文献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得以从真实的历史文献中感受启蒙精神如何贯彻于大革命的进程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启蒙对于革命的引领作用。

由于受自身学识所限,这节课存在将启蒙思想过于简单化、公式化的倾向。将启蒙各家的思想一概笼而统之地等同于抽象的“自由、平等”,而未能加以说明,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历史教学内容不仅就其本身来说,是一个前后衔接的系统,而且还必须和学生的发展契合为有建构意义的系统——假如没有此前《启蒙思想》中的充分铺垫;如果没有让学生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时代特征,懂得《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的精神所在及其重要价值,学生没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分析、解释和评价历史文献,没有思维上的醒悟和情感上的体验……那么,即使记住了“法国大革命”的所有细节,这堂课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课构思与设计过程中承蒙李惠军老师悉心指导和帮助,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收稿日期】2008-10-07

标签:;  ;  ;  ;  ;  ;  ;  ;  ;  ;  ;  ;  ;  

法国大革命教学记录_法国大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