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论文_张颖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论文_张颖

-------理论反人道主义

张颖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会计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8

摘要:阿尔都塞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以“保卫马克思”的身份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并提出“理论反人道主义”这一具有颠覆性、论战性的口号,以此来保卫马克思的科学性。阿尔都塞从论证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一个“认识论断裂”,到对意识形态和科学这两个阶段的区分,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他的“理论反人道主义”这一思想服务的。他想要向人们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他不但有理论的自信心,也有提出论战的勇气和魄力。因此,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定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从青年时期的“理论人道主义”向成熟时期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的转变来实现的。

关键词:人道主义;理论反人道主义;意识形态;

一、理论的人道主义

阿尔都塞在考察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发现,在青年马克思那里支配他的思想的理论总问题是人道主义。在《手稿》中所论述的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等问题,都是建立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来解释一切政治和历史的。按照阿尔都塞的观点,人道主义的本质是一种非科学的意识形态,因而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青年马克思时期的著作,我们应该只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过渡性的论著,因此,他说:“如果我们认为这些早期著作反映了青年马克思的兴趣—像他所有的后继者一样,他在一个由黑格尔哲学控制的世界中进入了思想的竞技场,但在内在批判、历史经验和科学知识的帮助下,他为了创造出一种原创性的理论而隐藏了这一出发点—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些早期著作当作过渡性的,并在其中寻找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轨迹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他认为,理论上的人道主义是近代典型的意识形态,一般可以概括为神话故事。既然理论人道主义被归为一种神话故事,那么说明这种理论人道主义并不是经过系统的、逻辑的科学论证,是一种缺乏客观知识体系的理论。这样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危害是相当大的。

因此,很有必要对人道主义的理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阿尔都塞说,“它是由精确概念结合而成的连贯体系。它包括两个互为补充的假定,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对它们作了这样的规定:1、存在着—种普遍的人的本质;2、这个本质从属于‘孤立的个体’,而他们是人的真正主体”。在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前提下这两个假定的存在和作用才能实现。并且它们是两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假定,在一个统一的总问题中相互颠倒后,原来的理论逻辑同样成立。先来说主体的经验主义和本质的唯心主义,如果作为一个具体的主体确定地存在着,那么就会使人的本质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主体的经验主义。如果每个人都具备了作为人的全部的本质,那么就会使这些经验的个体成为人,这就是本质的唯心主义。以同样的逻辑推理,我们也可以推导出概念的经验主义和主体的主体的唯心主义。从上述分析看来,人道主义过分强调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价值,从而忽略了从社会结构或是社会关系上来客观解释一切历史的政治的重要性。因此,以“理论人道主义”为总问题的思想,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定位造成歪曲和影响。再加上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所表现出来的“体验”、“想象”的关系,就使得“理论人道主义”思想与科学的理论越来越远。

二、理论的反人道主义

“认识论断裂” 之后,马克思的理论总问题就从青年时期的“理论人道主义”转向了成熟时期的“理论反人道主义”。什么是“理论反人道主义”,首先,从字面上来讲,按照日本学者今村仁司的观点,阿尔都塞之所以用“理论”一词,是因为“不管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为了批判以各种各样的姿态登场的道德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必须从其理论上、哲学上进行彻底的批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是自这种意义上,阿尔都塞才给人道主义冠以‘理论的’词语”。也就是说,阿尔都塞的“理论”一词是从哲学上、理论上来进行批判的,就像他之前说过理论反人道主义首先是一种哲学上的反人道主义。因此,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我们要辩证地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方面,从哲学上、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是反人道主义的;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需要强调的是,阿尔都塞并不一般地反对作为实践和价值意义上的那种人道主义。说到“反”字,其实阿尔都塞是想要表达马克思主义“不是”理论上的人道主义,他之所以用“非”是为了强调这种断裂的彻底性与批判的坚决性。其次,从“理论反人道主义”包含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指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与一切人道主义的总问题相决裂,反对把人的本质作为理论出发点的任何理论;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在全新的概念上建立起了科学的理论。因此,阿尔都塞说:“必须把人的哲学神话打得粉碎;在此绝对条件下,才能对人类世界有所认识。援引马克思的话来复辟人本学或人道主义的理论,任何这种企图在理论上始终是徒劳的。而在实践中,它可能建立起马克思以前的意识形态大厦,阻碍真实历史的发展,并可能把历史引向绝路”。

三、“理论反人道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定位

“理论反人道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路径,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从青年时期的人道主义总问题向成熟时期的科学阶段的转变。阿尔都塞认为,这一历史的转变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理论方面:第一,在一些崭新的概念基础上,比如社会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经济起最后决定作用以及其他特殊的决定因素等等,制定出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第二,与任何哲学人道主义的理论进行彻底的批判。第三,把人道主义归结为意识形态。这三个概念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在确定人道主义的本质是意识形态后就与人道主义的理论相决裂,从而在崭新概念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理论。于是马克思的理论结构就变成了:人的本质被确定为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的范畴属于历史的和社会的新理论。阿尔都塞强调,虽然这些新概念在旧的思想体系中可以找到,但是新概念所表达的意义与旧概念的意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支配这些概念的总问题已经发生了转变,马克思已经从过去的意识形态阶段转到了科学阶段上来了,实现了他的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

综上所述,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在发生“认识论断裂”之前的总问题是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是不科学的理论。而在1845年“认识论断裂”之后,马克思才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所以,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马克思取消了原先人的本质、劳动异化及主体等陈旧的概念,而代之以社会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经济起最终决定作用以及其他特殊决定因素等新概念,并在这些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由此实现了由青年时期的“理论人道主义”到成熟时期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的转变。“理论反人道主义”这一概念是阿尔都塞哲学体系中的核心线索,是区分马克思主义青年时期和成熟时期,以及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的重要分水岭,梳理、分清这一概念的定义和转变过程,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理论定位,即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中央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法】阿尔都塞:《黑格尔的幽灵——政治哲学论文集【1】》,唐正东、吴静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法】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7]【法】约瑟夫 祁雅里:《二十世纪法国思潮》,吴永泉,陈京璇,尹大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日】今村仁司:《阿尔都塞:认识论的断裂》,牛建科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 金瑶梅:《阿尔都塞及其学派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10]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张颖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  ;  ;  ;  ;  ;  ;  ;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论文_张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