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移动阅读_移动互联网论文

论手机移动阅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阅读行为在内的人类信息行为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传统的纸张阅读之外,电子阅读、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的阅读形态正在逐步形成,并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关于手机移动阅读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本文拟对手机移动阅读的概念、组成要素与相互关系、实现过程与影响因素、类型、特点与意义等进行一些分析与探讨。

1 手机移动阅读的概念

阅读是人类最基本的信息行为之一,是对出版物上的内容进行综合利用的行为。在电子阅读出现之前,人们主要对图书、报纸、杂志等纸媒出版物中的文本信息进行利用。随着电子阅读、网络阅读、数字阅读的出现,出版物中的文本信息不再独霸天下,集文本、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的阅读也就转变成对出版物中的多媒体内容的综合利用。

手机移动阅读是用户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终端,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网络访问、接受、下载所需信息,并在移动终端上浏览、收看(听)的阅读活动。其技术实现方式随移动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从SMS(短信息)、MMS(多媒体信息)到WAP、WEB直接上网等。

手机移动阅读是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移动信息技术实现了人类随时随地传播和获取信息的梦想,它是基于无线或移动通信网络平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在国内,自从2000年中国移动推出手机短信息业务,特别是2005年推出手机报业务以来,手机移动阅读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使用。近几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移动互联网逐渐兴起,手机成为多功能的信息终端,成为传播公众信息的新媒体。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阅读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09年我国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比例达24.6%,其中有16.7%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有14.9%的国民接触过手机阅读。另外,有4.2%的国民使用PDA、MP4、电子词典等进行数字化阅读[1]。

手机移动阅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人们应对挑战的产物。传统的出版方式与当前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发生了冲突,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阅读形式的改变就成为必然。大段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读书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手机移动阅读由于不受时间、空间以及阅读介质的限制,而受到了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喜爱,并带来阅读习惯的改变。同时,手机移动阅读也是传统媒体和新兴数字媒体联姻的成果。人们在移动环境下,特别是在旅途中、等候时,常会因为无事可做而感到无聊,人们的传统习惯之一就是带(找)些图书、报纸或杂志来阅读。手机移动阅读可以说是传统的移动环境下的阅读在新的移动互联技术条件下的继续。相比之下,传统的纸介质比较笨重,不方便携带,容易损坏,手机阅读却极其方便和灵活,在移动环境中更受人们的欢迎。

2 手机移动阅读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手机移动阅读是读者对手机等移动载体上的信息内容的认识活动,包括读者、阅读行为和读物三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手机移动阅读的组成要素

读者是手机移动阅读的主体。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目前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是数字化阅读方式中的主流,低年龄、高学历人群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军,这两类人群中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比例相对较高。18-29周岁人群中,有近半数(49.1%)人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比例均超过60%(见表1)。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信息,截至2009年底,我国手机阅读用户已有1.55亿户[2]。

读物是手机移动阅读的客体,包括阅读内容和手机载体。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手机报是最主要的手机阅读内容。在接触过手机阅读的人群中,有近六成(58.7%)的人读过手机报,三成左右通过手机阅读小说或进行网页浏览,两成左右利用手机听音乐或玩游戏。手机影视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影视播放模式,目前的使用者比例还不太高,约为4.9%。

3 手机移动阅读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3.1 手机移动阅读的过程

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信息行为模型,比如被情报学界认为是研究信息行为的元理论的德尔文(Derwin)的“意义建构”理论认为:人在时空背景下,遇到认识上的差距,只有借助于信息寻求与利用,才能获得理想的认知结果,从而进入新的认知状态[3]。可见,在情报学的视角下,人类信息行为包含了信息需求、信息寻求和信息利用等内容。

基于上述情报学领域的信息行为理论,手机移动阅读的过程包括阅读需求、读物寻求和阅读利用三个阶段。

(1)手机阅读需求。手机阅读是读者在移动环境下的阅读行为,其需求与固定环境下的阅读有所不同。在移动环境下,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相应的信息需求便可以分为与时间相关的需求,比如应急/即时处理、获取实时信息(如新闻动态、金融行情、比赛直播、个人信息即时分享等)、打发无聊等;和空间相关的需求,比如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需求等。图2是笔者对南京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大学生利用手机阅读的主要目的包括了解新闻资讯、休闲娱乐、打发无聊、应急查阅信息。而根据近年来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由于现代人工作节奏加快,许多职业人士“没时间读书”,便利用移动环境中的“碎片时间”来阅读,既填补时间缝隙,又可以通过移动阅读利用信息,这应该是现代职业人士在移动环境下的阅读新需求。

图2 大学生手机阅读的目的

图3 手机阅读用户使用过的内容获取途径

图4 手机阅读用户可接受付费的手机阅读内容

(2)手机读物寻求。手机读物由手机终端和数字内容组成,手机读物寻求包括技术寻求和经济获取两个方面。技术寻求是指读者利用手机终端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检索、选择、获取所需的数字内容,现阶段这样的技术手段包括手机短信、手机多媒体信息(彩信)、手机上网、手机客户端软件等。根据易观国际《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0》[4],在线阅读形式成为用户广为使用的手机阅读内容的获取途径,比例高达63%,其次是短信/彩信形式,主要是手机报等阅读产品。相比而言,客户端软件的用户认知度明显不足(见图3)。手机读物的经济获取是指用户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获得阅读内容,付费方式可以是在线支付,也可以是线下支付。《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0》显示[5],手机阅读用户可接受的手机阅读付费内容形式,比例最高的为小说文学,达36.4%。其次是手机报,比例为33.3%,杂志、教育类内容紧随其后,分别为21.2%、20.2%,对于社区、博客、动漫、资讯等类型的内容付费意愿不高(见图4)。在支付标准上,用户可接受的月均消费主要集中在3-5元。在支付方式上,用户更倾向于选择手机自动扣费的付费方式,但是支付宝、网银等第三方支付方式已经逐渐被用户所认知并尝试使用。此外,25.3%的手机用户表示不愿意为手机阅读内容付费。

(3)手机阅读利用。手机阅读就是读者从手机读物的书面语言和其他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传统纸质阅读基本一致。传统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对由视觉或听觉输入的文字、符号、图形、音视频等信息进行解读,从中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的过程。即作者通过编码将意义变成文字、符号、图形、音视频,通过媒介传播给读者,读者接受后对其进行译码,还原成意义,并可以通过评论等方式进行信息反馈,因此,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认知心理学将心理学与信息理论相结合,认为阅读利用过程是“感知+经验激活+建构理解”。感知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回视和耳朵来获取直观信息(文字、符号、图形、声音),经验激活是借由联想激活读者自己相关的经验(对信息符号的经验和对世界的认识及生活经验),建构理解是读者用相关经验解读信息,建构自己对信息的理解。理解分两个层次:对文字、符号、图形、声音的理解,是结构层次的理解;对作者意图的理解是意图层次的理解。理解的方式有从下而上、从上而下和交互作用三种。自上而下是指: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象,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的理解,如段落、句子、单词等。自下而上是指: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交互作用是指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词汇的、句法的、语义的知识及背景知识都在发挥作用。卡洛1994年在《语言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阅读的信息加工模式:外来信息以原始的、未加工的形态暂存于感觉记忆,同时永久记忆或人脑知识网络中的相关内容被激活和调用以辨认外来信息;被辨认的有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其中一部分信息消失,一部分信息和永久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形成对外来信息的理解和解释信息。因此,阅读利用过程不是一个读者被动吸收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是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并生成新信息的过程。

阅读利用行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行为指标来表示,这些指标包括阅读态度、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时间、阅读地点、阅读效果评价等。当然,与固定环境下的阅读行为相比,手机阅读行为在阅读时间、内容、方法上都有显著的区别。根据《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0》,手机报、网络文学、资讯信息是手机阅读用户经常阅读的内容形式,而对于资讯信息,用户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综合新闻类、生活时尚类、体育娱乐类、金融财经类四个方面。其中,“文字+图片”形式是目前手机阅读用户最为接受的内容呈现形式[6]。图5-图10是笔者对南京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一些特点,比如大学生的手机阅读时间多在睡觉前、等人时、课间休息时、候车乘车时、上厕所等时候,大部分人每天的阅读时间在一小时以内,他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是新闻、小说、生活资讯等,主要内容形态是网页和手机报,阅读篇幅倾向于短篇,阅读方式主要是速读。

3.2 手机移动阅读的影响因素

影响手机移动阅读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手机阅读服务机构、手机阅读移动环境等,内部因素包括读者特征、读者阅读需求、联网技术、手机移动终端、读物内容、读者的经济购买力、读者的阅读能力、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等。

图5 大学生手机阅读发生时间

图6 大学生手机阅读每天平均时间

图7 大学生手机阅读内容

图8 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读物形态

图9 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读物篇幅

图10 大学生手机阅读的阅读方式

图11是手机移动阅读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当然,这只是对手机移动阅读的影响因素作了一个概念框架的分析,要想更为清晰地揭示这些影响因素,还需要对其进行定量的测量与分析。

图11 手机移动阅读影响因素的模型

在外部因素中,社会环境是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节奏的加快,催生了手机移动阅读,手机阅读是社会环境演变的产物,也必将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在微观层面,影响读者进行手机阅读的因素则包括手机阅读服务机构和读者所处的移动环境。读者在进行手机阅读之前,需要选择手机阅读服务,服务机构的品牌和服务等都会影响读者的选择。而在具体的手机阅读开始之时,读者所处的移动阅读环境(见表2)也会对读者的移动阅读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1)手机移动阅读与固定阅读有个很明显的区别,在固定阅读环境下,如家里书房/桌、办公室/桌、教室、会议室/会场、图书馆、网吧等,阅读是读者的第一行为,而移动环境下人的阅读行为往往并非人的第一行为;(2)读者在固定环境下也会有一些利用移动阅读服务的行为,比如睡觉前、如厕时、会议和听课/讲座间隙等,我们也将这些时空纳入到移动阅读环境。

在内部因素中,手机阅读过程的每一个组成要素、每一个行为环节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图11提到的内部因素都是比较重要的因素。读者特征是指读者的年龄、性别、职业/身份等个体属性,读者阅读需求则包括阅读动机与需求内容、类型等,联网技术是指读者的手机等移动终端所使用的无线、移动连接方式及网速带宽等,手机移动终端包括终端类型、配置、功能、阅读软件等,读物内容是指获得的手机阅读内容,经济购买力是指读者购买手机阅读服务的经济条件,阅读能力是指读者利用读物内容的综合能力,传统阅读习惯则是指读者阅读传统纸质文献所形成的一系列行为习惯。以上这些内部因素可以分为读者相关因素、读物相关因素和阅读行为相关因素,它们是手机阅读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特征和变化带来了不同的手机阅读过程。比如,大学生和年轻白领都是目前主要的手机读者群,但不同的身份背景、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手机阅读互有区别,加上他们的阅读需求、阅读内容、终端条件、购买能力等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手机阅读行为表现。

4 手机移动阅读的类型

手机移动阅读的细分,可以从读物和阅读行为两方面进行。

(1)根据读物的不同进行分类。

①以读物载体即移动终端为划分标准,目前移动阅读终端包括手机(普通手机、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PDA、MP4、电子词典等,可以将手机移动阅读分为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DA等其他移动阅读;

②以读物中的信息符号为划分标准,可以将手机移动阅读分为纯文本阅读和多媒体阅读(集文本、音、图、视为一体);

③以读物内容形态为划分标准,可以将手机移动阅读分为手机报、小说、杂志、网页、音乐、影视、动漫、图书等阅读;

④以读物内容专业属性为划分标准,可以将手机移动阅读分为手机新闻、文学、体育、气象、娱乐、生活时尚、金融财经等阅读;

⑤以读物内容篇幅为划分标准,可以将手机移动阅读分为长篇阅读、短篇阅读。

(2)根据手机阅读行为的不同进行分类。

①以手机移动读物寻求的技术实现为划分标准,可以将手机移动阅读分为短信息、多媒体信息(彩信)、上网(浏览器)、客户端软件阅读等;

②以手机移动读物寻求的连接状态为划分标准,可以将手机移动阅读分为在线阅读和下载(离线)阅读;

③以手机移动阅读方式为划分标准,可以将手机移动阅读分为快速浏览和精心细读。

5 手机移动阅读的特征

与纸质阅读、网络阅读比较,手机移动阅读具有以下特点:

(1)从时空环境看,手机移动阅读突破了时空局限,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手机移动阅读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读物可以随身携带,并可以通过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在线支付即时获取阅读内容,从而实现了随时随地地阅读。这在阅读史上是一次革命,给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是手机移动阅读的首要特点。

(2)在阅读内容上,手机移动阅读主要以各类新闻、金融财经实时信息、体育实时赛况、其他动态资讯等时间敏感性阅读内容和与读者所处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为主。与纸质阅读、网络阅读比较,非严肃性内容居多,很多属于文学娱乐等消遣性的内容。内容篇幅更倾向于短小精悍的微型阅读。

(3)在阅读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快餐式阅读。由于读者身处移动环境,时间短,干扰因素多,无法静心阅读,阅读节奏较快,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特征突出。

(4)呈现个性化阅读特点。移动阅读终端对应的是一个个的读者,尤其是手机,具有较强的私人属性,一人一部手机,不会出现多人共用的现象。因此,手机移动阅读能充分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个性化阅读特征非常明显。

(5)与固定环境下人们阅读时将阅读作为第一行为相比,手机移动阅读并非人们的第一行为。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手机移动阅读大都为临时性阅读、浅阅读,并不能代替固定环境下的专门阅读、深度阅读,属于辅助性阅读。当然,也有一些读者在固定环境下利用手机移动阅读。

(6)缺点也很明显。手机作为阅读载体,缺点是屏幕小,操作不够方便,长时间阅读容易造成视觉疲劳,阅读舒适度远不如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电子阅读器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但目前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如手机。

6 手机移动阅读的意义

手机移动阅读是传统阅读向新的阅读模式转型的成果之一,既是对数字阅读、网络阅读的延伸,又与网络阅读、数字阅读一起共同构建新的阅读文化。

6.1 对读者的意义

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手机移动阅读满足了人们在移动环境下的阅读需求,是传统移动阅读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发展。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用于阅读的时间少,通过手机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手机移动阅读使人们拥有了可以随身携带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既方便携带又信息丰富,不仅达到了休闲娱乐的效果,而且可以利用零星时间充实自我。

另一方面,手机移动阅读在满足人们移动信息需求的同时,将会激发、促进人们的移动阅读行为,形成新的阅读行为习惯。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逐步成为多功能信息媒介,阅读等信息接受与利用行为或许将会更多地基于快捷便利的移动信息平台实现。

6.2 对服务者的意义

手机移动阅读的兴起与普及将带动手机移动阅读服务的崛起,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繁荣。读者对移动阅读的需求是移动阅读服务的驱动力,一个充满魅力的手机阅读服务大市场正在形成,吸引着众多传统的、新兴的信息服务机构投身手机阅读服务行列。目前,我国手机移动阅读服务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电信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互联网服务商(新浪、盛大等)、移动互联网服务商(3G门户等)、移动终端提供商(苹果、诺基亚、汉王等)、传统出版机构(报刊社、出版社)、数字(手机)出版技术供应商(方正等)、图书馆等各类信息服务机构都在纷纷进入手机阅读服务领域,并且取得了斐然成绩。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制定相关政策与标准,积极扶持手机阅读业务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0年6月27日

标签:;  

论移动阅读_移动互联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