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环境研究论文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环境研究

徐玫瑰1,韦浩然2,王冀宁2

(1. 南京工业大学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1816;2. 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摘 要] 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整合各类人才资源的创新团队正在逐渐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基于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以江苏高校9个创新团队为研究样本,利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归纳总结出创新团队在孵化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三个不同阶段所需的发展环境支持,构建了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因素理论框架,其中,孵化期发展环境包括高水平项目的获取、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团队成员的初步集结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成长期发展环境包括团队成员结构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团队创新氛围的打造、团队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及充分放权的管理部门角色转型;成熟期发展环境包括团队竞争和协同机制的建立、团队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团队投融资体系的完善以及完整产业链的打造。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建设提供实践指引。

[关键词] 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发展环境;扎根理论;组织生命周期理论

一、 文献综述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科学研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分散而单一化的研究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的重大科研项目需要。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逐渐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国家综合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备集体智慧的创新团队研究模式对于有效保障国家创新成果的不断产出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团队是一种进行知识探索的科研组织形式,它可以更好地依靠团队内部成员间的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实现创新成果的不断产出[1]。区别于个人或一般研究团体,高水平创新团队能够完成更具探索性的高难度科研任务[2-3]。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已被逐步提升为国家战略[4-5]。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看,只有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才能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因此,如何确保创新团队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团队创新成果的持续产出,已经成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时代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并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团队发展环境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团队内部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在推动团队创新、提高团队绩效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目前,学界针对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展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团队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这两方面。

这则新闻中,所用数字比如“8万人”“3倍”“21.5万”“43辆”“半个小时”“十一点”“40名”“100名”“65人”“150人”“60吨”等,都非常精确;事件发生地点“南京中山陵”,发生时间是“昨天”,用词都十分准确;多用陈述句,语气肯定,情真意切,言之凿凿。对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中,南京中山陵景区的人流量、管理应急措施、工作状况等做了准确叙述,由此输出的修辞语义也是准确的。

创新团队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目标、资源、制度、结构和文化等方面[7-8]。Wang等研究了不同组织内部环境对团队成员技术压力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管理更集中的团队成员通常会感受到更大的技术压力,且技术压力与团队创新绩效呈负相关[9]。Zain等通过研究发现,团队文化对团队内部竞争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并且团队内部竞争会显著影响团队创新绩效[10]。张惠琴等从内部环境影响个体认知水平进而对团队成员行为决策产生影响的研究路径出发,分析了团队创新氛围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氛围可以有效推动个体创新行为的产生和扩散,同时,团队间人际信任程度与团队规模在模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11]。刘云等研究发现由于团队内部存在着管理权责划分模糊、人员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力物力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从而使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12]。还有研究表明团队创新绩效受到创新氛围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共同影响,营造良好的团队创新氛围并增强团队内部成员的知识共享可以有效促进团队创新活动的开展[13-14]

与内部环境直接影响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不同,团队外部环境则从整体上对团队发展产生影响[15]。创新团队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扶持、社会创新氛围以及政府服务等方面,创新团队能否有效地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16]。Freel研究了外部环境动态性与团队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面对高动态性的外部环境时,团队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会采取创新的战略选择和行动,从而提升团队创新绩效[17]。创新模式的高效运行也要有开放的外部环境氛围,在开放共享的社会氛围下,组织可以吸收利用来自外界的创新火花、创新资源,不断加快创新进度,实现自身的科研目标,并持续保持团队的创新优势地位[18]。因此,主管部门需要以时代的发展背景和社会的外部环境为依据,因势利导,逐步培育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以此推动创新活动的深入展开[19]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已有一些针对团队发展环境的研究,但大多是从单一环境因素入手,缺乏对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因素的全面梳理。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选取江苏高校9个创新团队作为研究样本,与团队成员进行深度访谈交流并深入团队日常运行中进行长期参与式观察,广泛系统地搜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编码分析,基于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将团队发展阶段划分为孵化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归纳总结出创新团队在不同阶段所需的发展环境支持。同时,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优化创新团队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为我国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 研究方法设计

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第一步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首先将原始资料逐句进行拆分,再将拆分好的句子按照其表达意思的不同进行分类,并概括出每个语句表意的本质,即将其概念化。在概念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模板以集成和优化类似或相同的概念,并不断地对概念进行比较、修正和完善。概念化过程越到后期,出现的概念与之前的重复概率会越来越高,一直到没有新的概念生成,即概念化的过程全部完成。

图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设计

2. 深度访谈和资料收集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将访谈对象确定为参与创新团队创新活动的相关人员,主要包括团队学术带头人、团队部门分管领导、一般科研人员以及科研后勤服务人员。本研究通过问卷采集访谈对象的个人信息,并对访谈的时间、情景及内容等进行梳理,最后形成访谈文本。由于针对扎根理论研究的样本选择已有一套被广泛认可的取样方法[21],本文基于此选取了25个访谈对象作为研究样本,其涵盖生物学、食品学、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共计9个创新团队,如生物工程、化工膜分离以及金融风险创新团队等,9个团队覆盖创新团队在孵化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样本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除访谈外,本研究还通过其他各种渠道收集了相关资料,其目的是通过多元化的信息对研究结论进行补充与交叉验证[22],以提高理论框架的构建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共收集资料数据共计4万余字,主要来源如表2所示。

表1 样本描述性统计

三、 资料编码与分析

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合的过程,这一步骤要求研究者将资料数据进行文本化,并按句子进行拆分,比较分析每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将其概念化,随后整合相似的概念,并提炼出能概括同类概念的范畴。

表2 资料数据的来源及编码

(1)概念化

扎根理论是1967年由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在其专著《扎根理论的发现:质化研究的策略》中提出的,其强调渐进式地进行案例选择和资料收集以及理论与资料之间的往复比较[20]。应用扎根理论,要求研究者跳出之前相关研究的思维束缚,以全新的立场对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并通过编码分析收集到的大量资料数据以建立新的理论或者丰富现有理论,具体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其中,Y表示被解释变量,X表示解释变量,λ为空间自相关系数,W是空间权重矩阵,WX和WY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β和θ表示回归系数,ε表示误差项。

(2)范畴化

攀西地区钛铁矿的浮选工艺,一般为先浮硫化物后浮钛铁矿的工艺流程。在硫化物的浮选过程中,以H2SO4作为pH调整剂、黄药作为捕收剂、松醇油作为起泡剂;在钛铁矿的浮选过程中,以H2SO4作为pH调整剂或活化剂、用烃油与MOS或R2作为捕收剂,它们的化学成分及相关性质见表3。

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因果、结构、时间等关系,将上一步得到的范畴进行整合,并在进一步分析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得到主范畴。本研究基于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得到三个主范畴,分别为孵化期创新团队发展环境、成长期创新团队发展环境以及成熟期创新团队发展环境,主轴编码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开放式编码示例

表4 主轴编码结果

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选择一个“核心范畴”并将上述两步骤中得到的范畴和主范畴统领起来的过程,与此同时还要验证范畴是否完整,并通过故事线将范畴串联起来得到一个具有逻辑性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围绕“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因素理论框架”这一核心范畴形成故事线。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团队从创建到发展再到成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按照组织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创新团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孵化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在团队建立伊始,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匮乏,因此,孵化期的创新团队亟须外界的大力支持,首先就是获取科研项目,这是创新团队建设的根基;然后是学术带头人的挖掘和引进以及团队成员的初步集结,团队的科研人员是团队进行科研活动的主要力量;最后是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些均是团队初步建立的基本条件,是进行科研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团队基本要素形成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是各方面的条件仍然不完善,团队若想发展壮大,必须要从团队成员结构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团队创新氛围的打造以及团队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团队的创新能力。在这一阶段,主管部门必须给予团队更多的自主权,使团队更加自由地展开创新活动,从而逐渐发展成熟。创新团队在经历孵化期和成长期的发展后,已经具备较强的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开始逐步进入成熟期。在此阶段,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以及市场化运作成为其面临的重要问题,相关部门要完善市场机制,为创新团队提供投融资支持以促进产业链的快速形成,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为社会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此外,此阶段还需保证团队创新成果的持续产出,这样一来团队竞争和协同机制的建立以及团队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其可以保障创新团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 理论饱和度检验

当无法通过获取额外数据进一步发展新的范畴时,即达到了理论饱和,这也是决定何时停止分析的依据。本研究的访谈对象覆盖以及资料收集途径广泛,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团队,保证了数据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此外,本研究还在编码前预留了两份样本资料,在编码完成后,使用相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编码,没有发现之前未出现的概念生成,因此,上述理论框架是饱和的。

四、 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因素理论框架

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将创新团队分为孵化期、成长期及成熟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发展环境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在上述得到的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1. 孵化期:创新团队的雏形形成

(1)高水平项目的获取

范铸是先秦时期最主要的铸造方法,尤其盛行于西周。范铸法是用陶范组合成铸型,然后进行浇铸。范铸工艺又可分为“浑铸法”和“分铸法”①,浑铸法是一次浑铸而成;分铸法又称为“多次铸造法”。虽然分铸法在商代就已被使用,但并未盛行于西周,浑铸法仍占据着主流。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将创新团队成员聚集起来的基础,也在团队发展初期为其提供了资金来源,并且一个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可以使团队迸发出惊人的创新能力,从而快速发展壮大。为了更好地设立高水平项目,有关部门应立足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及规划,并结合社会的需求,为创新团队设立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从而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对国家和地方建设的引领作用。

依照国家标准GB/T 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计算该井地热利用的节煤量、减排量及节省污染治理费。

(2)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

团队成员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一个创新团队只有实现了在不同成员结构上的合理配置,才能确保科研创新成果的不断产生。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主要体现在老、中、青三个层次成员的比例上。其中,老年成员主要负责做好对青年人员的传、帮、带工作,同时老年成员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阅历,所以其可起到把握学术方向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中年成员负责老年、青年成员的科研传承和团队的主要科研工作,是团队的中流砥柱。青年人员则是团队发展的后续动力,保证了团队未来科研成果的可持续产出。此外,创新团队的职称结构也应具有阶梯性。在团队职称结构的问题上,首先,教授和副教授占团队全体成员比例是科研实力的重要保证。其次,对于职称较低的年轻老师来说,因为职称的晋升与其科研成果产出相挂钩,所以能够提升其科研的积极性。但如果团队中同一层次职称的成员过多,在职称评定时,必然会导致其在科研成果归属和分配的问题上产生矛盾,从而影响团队整体的和谐稳定。

方干又有诗《题龟山穆上人院》,据《宋高僧传·越州妙喜寺僧达传》载:“释僧达姓王氏,会稽人也,稚齿英奇不参戏,参与龟山妙喜道场。”又有《宋高僧传·唐洪州宝历寺幽玄传》:“未几移居湖心龟山妙喜古寺。”[11]可知龟山便处于镜湖当中。

(3)团队成员的集结

创新团队的人员构成基本上均应包括学术带头人、部门分管领导、一般科研人员以及科研服务人员。其中,团队学术带头人是整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能够为团队明确研究方向,并领导课题申报和实施,同时负责团队整体工作的统筹规划等。部门分管领导主要负责团队中某一部门的日常运行,其工作为团队带头人减轻了压力。一般科研人员是团队科研工作的中流砥柱,根据团队学术带头人以及部门分管领导的安排,实施具体的科研任务。科研服务人员则致力于为学术研究人员免去除科研任务外的其他琐事,主要负责团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4)基础设施的完善

创新团队的基础设施是其进行科研工作的必要条件。其中,团队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办公和实验场所,还包括团队进行科研工作所必需的仪器设备以及试剂耗材等。完备的基础设施不仅能够为团队免除后顾之忧,专心投入科研工作,而且可以增强对外界人才的吸引力,为团队引进更多高水平人才,从而大规模提升创新成果的产出。

将多孔生物明胶微载体3D动态培养的脂肪干细胞和2D培养的脂肪干细胞分别培养1、3、5、7 d后(培养时起始细胞量为50万),用胰酶消化后计数,得出细胞增殖曲线。取培养3 d的2D、3D细胞,用凋亡试剂盒(FITC/PI)检测两种不同培养方式细胞的凋亡情况。

2. 成长期:创新团队的日益完善

(1)团队成员结构的完善

学术带头人是指在团队内部通过影响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来实现团队最终目标的角色。其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为团队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并带领团队实现创新成果的不断产出。一个优秀的团队必然要有一个学术带头人,与一般的人力资本相比,高水平学术带头人较为稀缺,因此增加了引进难度。本研究发现,与硬件设施以及薪资待遇等条件相比,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更加重视地方软环境的建设支持。所以相关部门在引进人才时,要着重于优化服务和完善人才政策,为高水平创新团队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其科研效率。

(3)团队创新氛围的打造

相较于孵化期的团队需要更多的外部干预及支持,成长期的创新团队已经具备了独立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因此,应当适当转变原先管理部门作为主导者的角色,给予团队更多的自主权。管理部门应作为服务者为创新团队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通过一系列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举措为人才智力能力的施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促进团队快速发展壮大。

(2)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

团队创新氛围是指团队成员在日常工作环境中的共享自觉,其能够影响团队成员的工作态度、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决策。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能够为高水平创新团队注入更多的科研活力,使成员能够不遗余力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从而提升团队创新成果的产出。

(4)团队激励机制的建立

激励机制是激发团队成员潜能并且调动其科研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在建立激励机制时需要充分考虑团队的层次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团队成员建立适用的激励机制,充分肯定各个岗位成员对团队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要做到奖惩分明,对于那些消极怠工或者违反团队规章制度的成员也要给予严厉的处罚,从而促进整个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样品的结晶特征,对扫描电镜照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图 5。可知颗粒尺寸主要集中在40 ~ 100 nm之间。利用高斯函数对分布图进行拟合得到颗粒平均粒径为(69 ± 24) nm。可见,滚镀工艺获得的镀层的结晶远小于氰化物镀银[18],但大于ZHL挂镀工艺的晶粒[15]。

(5)充分放权的管理部门角色转型

此过程是在上一步得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将同类的概念进行整合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抽象和浓缩,从而得到可以概括同一类概念的范畴。经过“原始资料→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后,本研究首先得到76个概念,在此基础上得到13个范畴,分别为:高水平项目的获取、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团队成员的初步集结、基础设施的完善、团队成员结构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充分放权的管理部门角色转型、团队创新氛围的打造、团队激励机制的建立、团队竞争和协同机制的建立、团队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团队投融资体系的完善以及完整产业链的打造。这13个范畴是在访谈过程中被提到次数最多、最普遍的因素,即为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关键发展环境因素。由于资料体量过大,无法将开放式编码过程全部列示,表3为开放性编码的过程示例,所有编码过程均按此模式进行。

人才是创新之根本,优秀的人才会使创新团队的组建更为合理,从而使得团队有更好的科研成果。创新团队属于知识密集型团队,成员的能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从而对团队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团队人员固化的问题,形成团队成员的渐进式更新渠道,同时避免团队人才脱节、后续科研力量不足等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从教育入手,建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3)OLT向管理云上报ONT自动发现通知消息,包含ONT的所在OLT的框/槽/端口,以及ONT的SN。

3. 成熟期:创新团队的发展壮大

(1)团队竞争和协同机制的建立

在团队中引入竞争和协同机制可以打破团队中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团队科研活力,是促进团队知识创新和智慧整合的重要措施。竞争能够促进团队创新不断涌现,协同是对团队力量配置的优化,同时竞争和协同机制也是规范团队成员行为、保证团队稳定的调节器。

(2)团队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

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完善团队的绩效评价体系逐渐成为团队的核心工作之一。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对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引导与促进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创新的内涵日新月异,团队绩效的构成要素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也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和完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团队创新工作与科研管理不断迈向新台阶。

竹林年龄结构保留在3度竹以下,1度、2度和3度竹比例以1∶1∶1为宜,立竹量为140~180株/667 m2,竹子眉径为7~9 cm,最大不超过11 cm。竹子全部钩梢,留存盘数为12~15盘,第1盘开枝越低越好。区块内留竹不宜过度均匀,最好预留2~3个 3 m2 以上的空档地带,以便透光通气,为集中育笋创造条件。

(3)团队投融资体系的完善

完善的投融资环境能够为团队解决其在市场化进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完善投融资体系能够有效盘活社会各界资金,从而增强对投资机构的吸引力。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也能够为高水平项目的实施提供更充足的软硬件设施,并且为产业链的打造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从而为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更适宜的条件。

(4)完整产业链的打造

1.1一般资料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的375例异常血液样本作为对照组,同期选取了正常血液样本350例作为观察组,对这些样本进行了血涂片检验,观察组共有192例男性和183例女性,患者年龄19岁到79岁,平均(44±12.97)岁。对照组有181例男性和169例女性,年龄20至81岁,平均(45±13.01)岁。两组一般性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在团队成熟期,必须打造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形成“孵化-加速-产业化”的产业培育模式,为创新团队的组建、高水平项目的获取实施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提供有效的实施路径。在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成长的同时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引领产业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五、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应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环境进行探索性研究,选取江苏高校9个创新团队为研究样本,基于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因素的理论框架,其中,孵化期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包括高水平项目的获取、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团队成员的初步集结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成长期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包括团队成员结构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团队创新氛围的打造、团队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及充分放权的管理部门角色转型;成熟期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包括团队竞争和协同机制的建立、团队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团队投融资体系的完善以及完整产业链的打造。

根据研究发现,为优化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环境,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首先,建立系统化的学术带头人遴选机制。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是整个团队的核心,学术带头人的综合素养直接决定了团队的整体科研水平以及创新氛围。研究发现,有关部门在遴选团队学术带头人时应着重考察四个方面,其一,是否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向的把控上是否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战略眼光,从而带领团队走在学术创新的最前沿;其二,是否具有相关团队管理的经验,能否很好地统筹规划整个团队的日常运行;其三,是否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与人格魅力,在团队出现问题时,能否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将问题妥善解决;其四,领导风格是否民主、科学,适宜的领导风格可以增强团队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且有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从而提升创新团队的科研绩效。

2.1 连作障碍严重 连作会使土壤养分严重失调[3],产生次生盐渍化和酸化,土壤微生物种群失调,土传病害和虫害增加,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劣[4]。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渭河流域韭菜种植已有30多年的历史,许多地块已连续种植多年。由于极少采取休耕、倒茬等农业措施,产量已由以前的6万kg/hm2下降到现在的3.75~4.50万kg/hm2,减产25%以上;原来较少发生的病害如韭菜疫病、灰霉病也开始发生,严重影响着渭河流域韭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建立合理的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随着团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完善团队的绩效评价体系逐渐成为保证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研究发现,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应当引入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评审组织,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评价时点的把控上也要做到定时定期进行。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种类的创新团队应该建立适应其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实施创新团队的分类评价。例如,如果团队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基础研究,那么主要评价原则是学术创新价值为主,潜在经济价值为辅;如果针对偏重应用研究的创新团队,则要以产品经济效益为主,学术创新价值为辅。此外,在对创新团队的专著、论文、获奖、知识产权等成果数量进行考察的同时,必须彻底改变以往单纯以学术论文为主的绩效评价导向,更加关注质量并注重其是否可以落地从而在实践中体现出价值,从而满足科学研究与国家实际需求。

最后,构建和谐共享的创新团队文化氛围。创新文化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崇尚创新的核心价值观、理性质疑的科学态度、严明的管理制度、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等。开放、和谐、共享的创新团队文化氛围有助于促进团队成员迸发出无限的创新性想法,从而保证团队高水平创新成果的持续产出,提升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和谐、共享的创新团队文化氛围,一方面要求团队领导者支持团队成员间知识信息以及技术资源的共享,从而最大化地利用团队资源;另一方面,团队需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为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行动指导,引导其建立竞争和协同关系,形成以竞争推动合作的良性循环,从而形成开放、和谐、共享的创新团队文化氛围。

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有关创新团队发展环境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展开了研究,构建了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环境的理论框架。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得到的理论框架是通过对小样本访谈资料的质性研究得出的,其普适性还未得到检验。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通过大规模的调研以获取相关数据,分析和验证不同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因素间的协同关系,以弥补质性研究的不足。

为分析流水对植生混凝土底层土壤的影响规律,对混凝土的反滤性能进行研究,试验分组设计如表2。试验装置固定放置完毕后,将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护坡模型置于试验装置上,进行植生混凝土反滤性能试验,实验结果如表2,图2。

[参 考 文 献]

[1]晋琳琳.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要素研究:来自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0,22(5):29-34.

[2]张崴,王续琨.科研团队结构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基于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软科学,2013,27(7):104-108.

[3]原长弘,姚缘谊.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氛围对成员知识创造影响的跨层次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7):192-199.

[4]桂人研.《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J].人事天地:人才资讯,2010(22):28-30.

[5]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0(23):4.

[6]张国卿,吴海燕,朱少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研究:基于PEST框架[J].改革与战略,2016,5(32):131-136.

[7]CAPON C.Understanding organisational context: Inside and outside organisations[M].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2004.

[8]侯光明.组织系统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WANG K, SHU Q, TU Q.Technostress under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6):3002-3013.

[10]ZAIN M,KASSIM N M.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environ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on firms competitiveness and performance[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5:26-32.

[11]张惠琴,宋丽芳,吴静.团队创新氛围对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23):15-22.

[12]刘云,王刚波,白旭.我国科研创新团队发展状况的调查与评估[J].科研管理,2018,39:159-168.

[13]郭英远,张胜.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7):146-154.

[14]朱少英,齐二石,徐渝.变革型领导,团队氛围,知识共享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J].软科学,2008,22(11):1-4.

[15]SHAFRITZ J M,OTT J S,JANG Y S.Classics of organization theory[M].Stanford:Cengage Learning,2015.

[16]GIBSON C B,DIBBLE R.Excess may do harm: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team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external activities in team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13,24(3):697-715.

[17]FREEL M S.Patterns of innovation and skills in small firms[J].Technovation,2005,25(2):123-134.

[18]CHESBROUGH H W.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Cambridge: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3.

[19]康旭东,王前,郭东明.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5,23(2):232-236.

[20]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21]FASSINGER R E.Paradigms,praxis,problems,and promise:Grounded theory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research[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5,52(2):156.

[22]STRAUSS A,CORBIN J.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J].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1994,17:273-285.

[中图分类号] G64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7087( 2019) 06-0101-10

引用格式: 徐玫瑰,韦浩然,王冀宁.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环境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01-110.

[收稿日期] 2019-07-10

[基金项目]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项目“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特质与发展环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药品安全的信息透明、智慧监管与公众健康保障机制研究”(19YJAZH08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指数及评价研究”(2017ZSTD005)

[作者简介] 徐玫瑰(1985-),女,安徽芜湖人,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学研协同创新。

[责任编辑 周丽娟]

标签:;  ;  ;  ;  ;  ;  ;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发展环境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