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视角下的技术创业研究:兴起、独特与最新探索_技术创业论文

基于过程视角下的技术创业研究:兴起、独特性及最新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性及论文,独特论文,过程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近20年中,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极大的推动了新一轮的创业热潮,基于特有技术能力基础上的新技术企业层出不穷并获得了蓬勃发展(Gans and Stern,2003),日益成为促进出口、增加就业与税收以及推进创新与产业竞争的主力军。有关技术创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作为年轻的但发展迅速的创业研究的一个分支,技术创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与一般的创业活动相比又存在哪些独特性?作为对未知现象的探索,如今成为热点的技术创业研究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探讨过哪些主题,又蕴含着哪些研究机会?

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从技术创业的独特性入手,从创业过程的视角对该领域现有的研究进行总结回顾,针对具体研究主题及研究内容做细致的刻画与描述,旨在探求可能存在的未来研究机会,并对我国学者如何开展技术创业研究提出了具体启示。

二、技术创业研究的兴起及其独特性

如果说创业是对经济关系创造性地破坏和重构的话,那么其核心就是对于技术变革的创业开发(Phan and Foo,2004)。正如在过去20年中所发生的那样,新技术的快速涌现和普及应用极大的推动了新一轮创业热潮。例如,互联网技术带来了电子商务类众多新技术企业的创建,成为了“价值链革命化”、“重新界定了市场模型”的重要力量。同时随着人类基因图谱逐步解析,将可提供大量生物医疗技术与产品开发的市场机会,并促进未来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我们说技术创业远远不止是互联网或生物技术的应用,而是包含了更广泛的领域内基于特有技术能力和创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新企业创建行为。

技术创业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重要方式,是连接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与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桥梁,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重要推动力。许多新兴国家甚至将其作为引爆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实践的发展推动着理论研究的前行,在此背景下有关技术创业的研究逐渐开始获得学者们的关注,成为创业与技术创新体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管理学顶级期刊,如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和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有关技术创业的文章,在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e和Research policy这样一些创业和创新研究的专刊上,也开始有了关于技术创业的专题研究(Shane and Venkataraman,2003;Phan and Foo,2004)和一些以此为主题的研讨会,这对于该领域内知识的积累和扩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技术创业以一种可以赢利的方式将技术和商业结合起来,同技术管理之间有着很强的知识联系,这使得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创业活动区分开来,体现出他的独特性。首先,传统的创业研究关注于创业者与创业行为的独特性;而技术创业则更强调技术、产业技术环境和制度因素在新企业创建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新技术企业的建立依赖于技术系统的建立以及它们所嵌入的制度环境。其次,新技术作为有价值的创业机会最重要的来源,在机会的属性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是机会窗口的短暂性。当其他企业认识到新技术的潜力并致力于模仿这种机会时,机会的价值就会迅速降低。此外,竞争对手可以采用能够替代现有新技术的并行技术开发路径,导致更加新颖的新技术替代最初的新技术(如果它没有被迅速商业化),因此新技术企业面临着特有的成长性管理挑战和约束,它的发展依赖于能否获得促进技术开发的诀窍或资源,以实现快速成长,并降低技术不确定性和管理知识流的活动。第三,新技术的商业化受到专利保护强度以及互补性资产可得性的严重制约。由此可知,在理解技术创业活动时,我们应更多地吸收技术战略、技术管理、技术经济学以及技术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

通过系统的文献分析与整理发现,学者们已经开始对技术创业现象予以关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主题,如人们为什么会成立新技术企业?创业者的个人特征如何影响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什么战略提升了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等等。但总的来说,技术创业是一个探索相对较少的主题,这就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本文将在明晰技术创业的内涵与类型的基础上,从创业过程的视角对于现有的技术创业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技术创业的研究框架,以及今后深入研究的可能方向。随着技术创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渐被认识,对于技术创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理清研究的脉络和发展方向,更好的指导技术创业的实践,显得迫切且富于重要的意义。

三、技术创业的内涵与类型

学术界对技术创业的研究持续升温,对于什么是技术创业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分散到逐渐聚拢的过程。Cooper(1971)将技术创业定义为那些着重于开发新技术知识的新企业创建行为。Bollinger,Hope和Utterback(1983)提出技术创业是那些对技术创新进行独立开发的创业行为。Roberts(1991)认为技术创业通常是基于高校创新技术的衍生型新企业的创建行为。Autio(1995)进一步指出,技术创业的技术源来源于高校和既有企业两个途径,是用以开发先进的技术知识的创业行为。综合以上研究,Byers(2005)对技术创业作了比较全面的定义,他认为,作为创业活动的一个分支,技术创业是基于一种具有高潜能、技术密集型的创业机会,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人力和财物资源等),并利用实时动态的决策制定技巧来实现新企业快速成长的新企业创建行为。其技术源可能是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或是渐进性的,它可能关注现有市场或开创一个全新的市场。既有可能成立独立的新技术企业也有可能在既有企业内部。近年来,我国学者也逐步认可了这一概念。张钢,彭学兵(2008)将技术创业定义为“发现并开发技术的市场机会的过程”,并从创业结果,如新创企业数或从事创业的人员比例,以及创业特征的角度,如创新、超前行动、风险意识等,对技术创业进行操作化定义,将其划分为独立技术创业与公司技术创业两种形式。

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看出,有关技术创业的定义逐渐趋于包容和统一,学者们认可技术创业是基于特有技术能力和创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新企业创建行为。其技术源主要是来自公共研究机构,如大型科研机构或大学,或大型既有企业的研发机构。其组织形式可以是独立的创业企业,也可以是在既有企业内部。Upstill和Symington(1999),Thorburn(2000)根据他们与技术源组织的关系将技术创业分为四类:直接研发衍生企业(Direct research spin-offs),是为了商业化研究机构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和著作权在内而成立的新技术企业;技术转让企业(Technology transfer companies)是为了对高校的隐性知识和技术诀窍进行商业化开发而成立的新企业;间接衍生新技术企业(Start-ups or indirect spin-off companies),由高校先前或现任的员工或以往的学生基于他们在高校获得的经验去创立的新技术企业;内衍生的公司创业企业(spin-ins),既有企业通过技术许可或对其他公共研究机构新知识的开发而成立的新企业,可能是独立的实体公司,或在既有企业内部运营的新事业部。我国学者严志勇等(2003)进一步从基础创业源的要素投入和创业机制上,把技术创业分为五种基本方式:研发单位的衍生公司、技术创业家寻求资金自行创业成立的公司、公司内部技术创业的衍生公司、公司技术引进或技术移转而衍生新公司、资本家寻求技术创业家合作发展成立的公司。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基于以上创业机制基础之上的独立技术创业企业及公司创业的技术创业两种类型。

四、基于过程视角下的技术创业研究探索

有关技术创业的研究逐步兴起,相关的主题层出不穷,作为创业研究的一个分支,关注创业过程的规律,将其视为可以管理并且需要管理的系统性活动过程的研究主张已经得到主流研究领域的认可(Gartner,1988,2001;Low and MacMillan,1988;张玉利,2007)。因此本文将基于创业过程的视角回顾现有的技术创业研究成果,这对于理清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机理和成长模式,理解创业活动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贡献的机制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实践中的创业者,以及创业投资者的行为策略选择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而言,新技术企业的创业过程是围绕着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创业机会的涌现,创业者识别和捕捉具有价值的创业机会创建新技术企业,并实现技术创新价值的过程而展开的。一些学者基于公共研究机构衍生企业的实证研究归纳出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阶段,如Hindle和Yencken(2004)以及Clarysse and Moray(2004)将其划分为:基础研发产生创新技术或新知识→技术创新转化为创业机会和构想→技术开发和新企业创建过程→商业模式的确立。他所提出的线性模型中,包括了通过环境扫描发现新的创意与机会,以及不同阶段创业能力的开发,包括将创意转化为机会的能力、获取资源(人力/财物资源)以及知识的能力,较为全面的囊括了新技术企业从创意构思到初期成长的过程,以及其能力演化的机制。Vohora,Wright和Locket(2004)则提出新技术企业的创业过程是一种反复的,非线性的过程,其发展的过程遵循着先后顺序,其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某一阶段后才能发展,并经常需要重新回到之前阶段。具体包括:技术研发阶段、机会框定阶段、新企业成立的预组织阶段、重新定位阶段以及持续成长阶段。在两个阶段的过渡阶段面临着关键的资源和能力转折点,即机会识别、创业投入、新企业谋求合法化以及获得持续回报。新企业要向前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开发资源和内部能力,而跨越转折点的过程,也就是新企业自身资源、能力提升的过程。相反新企业若无法克服这些困难,便会因缺乏持续的收入以及初始资源禀赋的耗尽而导致失败。

本文认为,新技术企业的创业过程起源于创新技术机会的识别,并围绕新技术的商业化以及不断降低新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的活动展开。由于机会窗口的短暂性与易模仿性,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应反复审视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重新定位,以跟上技术的更新换代,更加突出了动态性、反复性和非线性的创业过程。本文从技术创业过程的视角,主要探讨三方面的内容,即新技术企业创业机会的来源;新技术企业初期成长的影响因素;新企业获取技术创新回报的商业化战略选择。这三个问题之间有着如下一些内在逻辑:新技术通常被认为是创业机会的一个重要来源,创业者能够通过创建新企业来开发产生于外部环境的技术机会。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期面临着极高的死亡率及成长障碍,哪些因素决定了其初期生存与成长以及创业者如何选择适宜的商业化战略获取技术创新的利润,实现新企业的成长。

1.新技术企业创业机会的来源

创业被界定为新组织创造的过程(Gartner,1988;Garnter et al.,1992),是个体采取一系列行动将组织从无到有创建的过程,因此机会发现和创业意图的形成是理解创业过程的核心,因为它构成了成立新组织的根基(Krueger,1993),可以被看作是组织创建的长期演化过程的第一步,因此本文对技术创业过程的梳理从新技术企业创业机会的来源开始是有道理的。

技术变革与新企业创建之间的联系是商业组织研究中最古老的关系之一。新技术企业是创业者利用技术将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的组织方式变为现实的重要机制。新技术作为创业机会的重要来源影响了新企业生成的概率,但是发明者并不总是通过创建企业来开发这些技术的,有时会将技术转让、出售(Casson,1982)或仅仅是放弃(Roberts,1991),也就是说新技术的产生和创业机会的来源并不等同(田莉,薛红志,2009)。对从发明到新企业创建过程中多个阶段的考察,使得研究人员提出了影响新技术企业创业机会来源的三类因素,可分为微观层面的个体和技术属性因素,中观层面的产业技术环境因素以及宏观层面的制度因素:

第一,从微观的个体层面看,现有研究从创业者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有的个体能够发现创业机会而其他人却不能”,强调创业者个体层面因素决定了新技术是否构成创业机会,如创业者的心理(Roberts,1991)或他们的职业经历(Carroll and Mosakowski,1987)等因素。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或心理学理论假定人们在特定技术变革中会发现同样的机会或发现与创业者个人特征没有任何关联的机会。奥地利经济学派挑战了这些假设的有效性,认为在特定机会变革中不同的人会发现不同的机会,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先前经验。Shane(2000)通过对那些开发大学新技术的创业者的深入案例研究显示:①任何特定的技术变革都会产生一系列创业机会,但这些机会并非对所有潜在创业者而言都是同样明显的;②任何特定创业者将只能发现与其先前知识相关的机会。Lee和Wong(2004)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Research Scientist and Engineer,RSEs)通过职业锚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价值观及才能,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业意图,进一步,那些具有创业意图的RSEs,职业锚又将决定他们创建怎样的企业。研究表明,具有较强的安全锚的RSEs对创业意图的形成具有负面影响,具有较强的管理锚的RSEs通常会有积极的创业意图。总的来说,已有的研究认为当发现了技术机会的个体在企业创建上更有经验、更具创造性、更具想象力、更加风险容忍、更具成就需求或更加容忍不确定性时,他们一般会成立新企业来开发技术。

从微观的技术属性因素看,新技术是否构成创业机会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属性。技术在某些维度上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这就影响了它是否能构成创业机会。关于技术创新和产业进入领域中的研究已经提出了技术机会的几个属性(Christiansen & Bower,1996;Audretsch,1995),这些属性影响了新企业被创建以开发这些机会的概率。但总体上直接考察新技术本身的属性对构成创业机会的研究还比较少。直到Scott Shane(2001)利用1980-1996年间麻省理工学院(MIT)1397项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的重要性、突破性和专利范围三个维度对于新企业被创建概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发明者的技术发现越重要(所能带来的潜在经济价值越高),发明的突破性越高以及专利保护范围越广,它将通过新企业创建而被商业化的概率就越高。这三个属性捕捉到了技术机会的不同维度,并且这些维度提高了新企业创建的概率。田莉,薛红志(2009)进一步深化了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六个维度的技术属性,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突破性、被专利保护的范围、技术的类型、技术知识的特殊性与缄默性以及新技术的商业化导向,分别提炼了研究命题,并结合产业技术环境维度的分析,构建了二者匹配视角的新技术企业创业机会构成的框架图,更好的回答了新技术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构成创业机会这个技术创业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在中观层面,新技术能否构成创业机会取决于产业技术环境。有关产业技术环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Nelson和Winter(1982)以及Winter(1984)的研究。他们构建了仿真模型研究产业技术环境对于创新密度、产业进入率等存在的影响。他们提出两种类型的产业技术环境:创业型技术环境和惯例型技术环境。在创业型技术环境中,创新基础随着新企业的进入和既有企业竞争以及技术优势的削弱而不断扩展,促进了新企业进入产业,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新技术更有可能构成创业机会。而惯例型技术环境则促进了产业内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新技术就不太可能构成创业机会。具体而言,产业技术环境包括市场结构(Audretsch,1995)以及技术体制(Technology regime)(Winter,1984)。在市场结构层面研究人员认为技术开发模式的差异是企业层面竞争动态性的函数,考察了平均企业规模、资本可得性、研发强度和产业集中度对新企业创建的影响(Cohen and Levin,1989;Kamien and Schwartz,1982)。而演化经济学家则截然不同,认为技术生命周期(Utterback and Abernathy,1975;Gort and Klepper,1982)和独享性(Arrow,1962;Levin et al.,1987;Nelson and Winter,1982)条件的差异解释了不同产业在新企业创建率上的差异。他们关注创新所发生的技术体制或知识系统条件对新企业创建的影响。Scott Shane(2001)利用麻省理工学院(MIT)1980-1996年间1397项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体制的四个维度:技术生命周期、细分市场、独享性及互补性资产的情况对于新技术企业成立的系统性影响。得出当某一技术领域越年轻,市场细分的程度越高,专利保护越有效以及互补性资产在营销和分销的环节越不重要的时候,一项发明通过新企业创建而被开发的概率就越高。该项研究为演化经济学家提出了技术生命周期跨产业差异(Utterback and Abernathy 1975;Gort and Klepper,1982)以及为解释可独享性条件如何影响新技术企业创建的论点提供了实证支持。

第三,在宏观层面,制度因素在技术创业活动的机会生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了新技术企业创业机会的来源。而有关环境因素、制度变革和创业机会之间的联系很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Sine和David(2003)通过追踪美国电力产业在1935-1978年40年中的制度变化,利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检验了制度变革和技术创业机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环境动荡催化了机会搜寻的过程并刺激了利益相关方对于现有制度逻辑的重新审视,使得制度得以重新构建,由此带来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新技术企业的创建。当制度环境稳定的时候,既有企业会形成,而且固有的逻辑会给创业活动带来严重的局限。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有两点,首先,环境稳定性和创新之间有着很强的反向相关。其次,技术的提升并不总是立刻伴随着创业活动和新企业的创建,而是受到了制度因素的影响。Shane(2004)探讨了美国在1980年通过的《贝耶·多尔法案》(Bayh-Dole Act),确立了将联邦政府资助科研成果所有权归大学所有的统一的专利政策,是美国技术转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贝-多法案”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大学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并由此引发了技术创业的热潮,实现了政府、大学、公众和工业界的多方受益。这进一步验证了制度和政策因素在鼓励技术创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Gregorio和Shane(2003)通过实证检验了美国1994-1998年间101所高校大学知识产权开发而创建的新企业。检验了四项宏观因素对于新企业生成的影响,即高校政策、当地风险投资活动、高校研究的商业化导向、高校知名度。结果证明知名度和高校利用股权投资新企业和较低的发明者技术转让费比例可以增加新企业的创建率。这些发现表明高校可以通过政策制定来鼓励创建更多的新企业。

在这个主题上,已有的研究提出了由技术创新到新技术企业创业机会的构成之间的影响因素,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微观层面的个体和技术属性因素,中观层面的产业技术环境因素以及宏观层面的制度因素。但单一视角下研究新技术企业创建的影响因素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如Nerkar和Shane(2003)发现单独研究新技术属性和产业技术环境对于新技术企业创建的影响可能是不完全的,例如以往的研究提出拥有突破性技术创新,并且新技术具有较广的专利保护范围时更有利于新企业的生存,但是作者发现这种情况依据所处的产业的不同情况有所不同,提出以往的研究忽视了既有企业在产品市场内的竞争。在产业聚集度高的产业内,新企业即使拥有可以削弱既有企业能力的创新技术,和较广的专利保护,但是高度聚集的产业使得新企业通常无法获得技术商业化所必需的互补性资产,因为资源过度集中在既有企业手中。这就是说突破性技术创新和较广的专利保护范围仅仅在聚集度较低的产业中能够提升新企业的生存率。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新技术属性与产业技术环境的匹配如何影响新企业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思路。田莉,薛红志(2009)的研究对此进行了尝试,当时也只是进行了理论推演,所提出的研究命题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未来的研究需要对此进行深化。此外,而有关环境因素、制度变革和创业机会之间的联系很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不同层面影响因素之间的匹配和交互作用对于新技术企业创建的影响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新技术企业的创建与初期生存和成长

当创业者识别到具有经济价值的创新技术并成立新企业来进行开发之后,新技术企业开始面临着为了获得生存能力而追求成长的压力。除了受到一般新创企业所面临的新进入缺陷(liability of newness)的制约之外(即新企业在学习机制、合法性、资源和外部关系等方面存在不足),技术型新企业面临着特有的成长性管理挑战。正如上文中对于新技术企业的定义中所指出的,员工和管理层所拥有的技术知识在新企业识别商业机会的过程中扮演了突出的作用。由于新技术本身蕴涵的技术研发和商业价值的不确定性,新技术能否像科学理论上论证的那样发挥功效很难事先确定,而即使获得研发上的成功的新技术能够被市场、顾客所接纳,兑现创新的经济价值一样是未知数,因此新技术企业面临着比一般新企业更高的不确定性和成长的约束。这种不确定性会随着创业者经验的不足(Slatter,1992)和技术变革的普遍存在而大大加剧(Hitt,Irelan and Lee,2002)。技术变革使得持续发现推进成长的新机会变成一种必需,同时缺乏经验的新企业还需要处理组织规模变大所带来的更高的复杂性。鉴于新技术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就业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研究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有助于理解技术创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和作用机理。

研究创新的经济学家曾经探讨过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以及他们对于产业动态性的影响(E.G Rickne,2000)。许多战略管理的研究关注技术的战略管理,例如如何管理技术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成长(e.g.Dussauge,Hart and Ramanansota,1992;Granstrand,1998)。关注新技术企业的创业研究学者在试图解释他们的成长条件,例如Kazanjian和Drazin(Kazanjian 1988,Kazanjian and Drazin,1989,1990)以及Dodgson和Rothwell(Dodgson,1989,1990,1991,Dodgson and Rothwell,1991)这些学者在研究成长中的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问题。Meyers and Roberts(Meyer,1986;Roberts and Meyer,1991)在关注市场和技术扩散过程与成长之间的关系。Autio(2000)在综述文章中提到,在新技术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上,有关技术和成长的互动关系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Saemundsson(2003)在博士论文中基于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过程,将其分为初期成长和持续成长两阶段。企业成长过程的起点是在新企业达到强势成长(reinforced growth)之前的阶段和活动。在未利用的资源和知识的增加能够促进新企业进一步成长以前,新企业必须首先获得资源并开始运营。在初创期,新技术企业的关键核心在于开发那些基于创业者技术能力基础之上的创业机会,因此机会的特征会影响到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并塑造运营模式。同时由于新技术发展的潜在不确定性使其很难在可行的运营模式建立之前获得传统的银行融资(Garnsey,1995;Westhead and Storey,1997)。因而会更多的依赖于外部的高风险偏好股权投资方,例如风险投资和天使资金,或是通过与将新企业视为新技术的来源的既有企业合作来获取资源。新所有者的加入有助于获取资源,并改变新企业的成长导向。对于新技术企业而言,当新企业实现初期成长,内部压力会被发挥出来促进进一步的成长。新技术企业对于机会的识别依赖于技术知识,作者从知识开发活动的管理结构问题、知识搜索的激励;知识搜索的方向三个方面探讨成长过程与技术知识之间的互动如何影响他们创造或识别为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新机会的能力,并促进或阻碍新技术企业的持续成长。

总之有关新技术企业成长的话题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成长过程,在创业过程与行为研究成为创业研究主流思路的背景下,进一步的研究需要突破对新技术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和解析上,应该深入到技术创业活动中的独特行为和创业过程的视角上来,细化研究视角,将新企业成长这个大问题分割为小过程下的细致研究,从而真正把握技术创业企业的成长真谛。

3.新技术企业商业化战略选择

新技术企业通过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新发明与技术而获得生存与成长,通过刺激“创造性破坏”的浪潮,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了市场地位的现有来源(Foster,1986;Henderson and Clark,1990;Christensen,1997)。但是不断涌现的大量具有创新技术却无法成功提取创新经济利润而导致新企业失败的例子,如CAT扫描技术的新公司EMI被市场领导者GE公司打败,最终退出市场(Tripsas,1997)。在医疗成像产业,20世纪初出现的传统X光和电子诊断设备企业一直是该产业内的主导者,此后陆续进入的基于核医疗、超声波、计算机断层X光摄影、磁共振和数字X光成像系统等突破性技术的新公司都没有能打破主导企业的垄断地位(Mithell,1989)。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性的技术还不足以确保带来满意的创业绩效和获得竞争优势。

这就为新企业带来了一个关键的管理挑战:如何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创业者、投资人和雇员的经济回报,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获得成长。很多学者都曾研究过技术创新向创业绩效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Zahar & Bogner,2000;Song,Weiss & Schmidt,1997)。其中适宜的商业化战略对于新技术提取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学者所言,好的创业机会对创业成功是重要的一步,但最终决定企业成败的仍然是战略,战略决定了创业者将商机进行资本化的成本。在这个主题下学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共识。Gans,Hsu和Stern(2000)指出发明者成功的开发出某项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创新技术之后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要进入产品市场同既有企业进行竞争还是要将这些创新技术出售给既有企业——即采取合作战略(合作有多种形式,例如技术许可、战略联盟、并购等)。他们识别出三个影响新企业商业化战略的因素:即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缔约交易成本、互补性资产所有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并利用118家新技术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三个因素对合作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对有效,新企业面临着相对较高的互补性资产投资成本,存在中介人可以使交易更便利的情况下,技术创新者倾向于通过创意市场(Market for Ideas)来提取创新的回报,以作为既有企业的上游“技术”供应商,而不是横向的创新导向的竞争者。与此相反,当进入的互补性资产投资成本相对较低,技术创新无法被专利所保护,技术泄露的威胁会关闭创意市场的合作,而更倾向于通过产品市场的竞争来进行商业化。同时研究发现采取合作战略的可能性在不同的产业中是不同的,例如生物技术、制药产业要明显高于机械设备等产业内的合作。之后,Gans和Scott(2003)进一步提升了先前研究,将新企业战略选择与商业化环境相联系,利用可独享性环境,新企业成功的技术创新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排斥既有企业的侵占和开发。以及互补性资产环境,既有企业的互补性资产在多大程度上对新技术价值的实现是重要的,构成了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二者之间的互动界定了四种商业化环境,并总结了技术创业者与既有企业在每种环境下所面临的战略选择以及这些战略对于竞争动态性的影响,如表1所示。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商业化环境的关键方面驱动了技术创业者在合作与竞争战略之间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影响了市场结构的演变。

与此相关的研究都在关注新企业如何在构建新的价值链与既有企业相竞争和利用既有价值链通过出售创新思想与既有企业合作这两种商业化战略之间进行平衡。主要是在解决新企业是否要与既有企业合作进行创新技术开发的问题。这引发了学者的进一步思考,在采取合作战略的情况下,如何选取最佳的合作时机以获得最大回报以及进一步分析战略联盟的具体形式等研究。Gans和Scott(2003)提出在技术的不确定情况很低,而且投资开发的成本也不高的时候进行。要达到这种微妙的平衡取决于创业者在每个阶段对于其商业化战略的评价,权衡从继续独立经营可能的收益与合作的成本。Katila和Mang(2003)进一步识别了技术开发过程加速合作的因素。作者从技术机会的两个特征——机会窗口的短暂性和企业对于机会价值的不同认知(Schumpeter,1934;Arrow,1962;Shane and Venkataraman,2000)出发,说明这两个特征同时促进并阻碍了技术机会通过技术合作来开发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创新技术的易逝性使得早点通过合作获取外部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十分重要,但是在技术开发的早期,知识的默会性很高,合作难以进行(von Hippel,1988)。同时由于缺乏专利等可独享性机制的保护也使得创新技术容易被侵占(Reed and DeFillippi,1990)。而这些问题随着创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而得以解决。因此通过识别可以加速产品开发过程中合作的因素,使得技术型新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源去开发创新性的技术机会。作者调研了1976-1992年间86个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的项目。发现能够减少清晰度和不确定性的可独享性——专利保护、密集的研发、合作者的先前合作经验、产业内的支持性基础设施的增强都会加速合作的进程。

Gersony和Peters(1997)提出战略联盟是新技术企业一个极富吸引力和普遍流行的战略选择,并总结了有关战略联盟的主要的观点:即基于交易成本的观点(Williamson,1991)、战略行为的观点(Kogut,1988)、组织知识与学习以及制度理论的观点(DiMaggio and Powell,1983;Kogut,1988)。基于以上这些学派的观点,作者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三种广泛应用的战略联盟分类即:销售/市场联盟、研发联盟、外国市场进入联盟。新技术企业通过战略联盟来获得关键的资源,从联盟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上获取收益,并增加他们的关键临界值,来获得持续快速成长。

由于创新技术机会的独特特征,即机会窗口的短暂性与创新知识的默会性使得它在商业化过程中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创业企业,创新技术的成功商业化受到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及对营销、分销和制造中互补性资产可得性的严重影响。相关学者的研究得到如下一些共识:首先商业化战略应该适应新企业所面临的商业化环境。新技术企业要选择能够获得更高长期回报的战略,从而合理的利用资源与分配注意力,避免机会主义的利用创新技术来获益。第二,新企业的创业者要决定是否以及何时开始合作战略开发创新技术,同时采取合作战略的回报取决于合作的时机,同时企业内部以及产业层面的一些因素可以加速必要时进行合作开发的过程。

总之,有关技术型企业创业过程独特性的挖掘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创业的过程是新的技术路径形成的过程,涉及降低技术不确定性和管理知识流的一系列活动。同时为了使新技术获得市场广泛的接受,要充分考虑新技术的社会嵌入性,如何通过在获得新技术合法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新的关联创建新的制度内涵,这种战略性的制度创业过程决定了新技术的价值的实现以及新企业在产业中的位置。

五、技术创业的研究框架及未来研究展望

创新技术/发明作为创业机会的重要来源,机会属性的独特性即技术机会的短暂性以及技术知识的默会性使得技术的开发和新企业的快速成长成为必需,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不确定性。从技术创业的过程来分析,我们将以往的研究综合到以下的概念性框架下: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看到技术创业强调了在创建过程中技术、技术体系与制度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的检验环境因素对于技术创业的影响而不仅仅关注于创业者个体。此时我们看到技术型新企业的创建过程是渐进的、作用性的和即兴的,这和传统研究认为的创业者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并按照逻辑和线性的方式创建企业的模式不同,同时也表明创业过程并不是有意规划好的。新技术企业的创建更多的是一种即兴的过程而并不是一种组织好的设计和执行过程,而且技术创业由于技术开发的本质而受路径依赖的限制。所以创业者获取资源的创建决策可能会阻碍企业的绩效。研究者尤其要修正有关创业过程是一种简单的、线性的、带有逻辑预见性的认识,应该认识到创业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渐进性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需深入到行为层面进行深度剖析。

标签:;  ;  ;  ;  ;  ;  ;  ;  

过程视角下的技术创业研究:兴起、独特与最新探索_技术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