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种管道外壁行走装置的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_陆月朋

关于一种管道外壁行走装置的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_陆月朋

陆月朋

淮南联合大学 机电系 安徽·淮南 232038

摘要:本文结合管道喷涂、除锈及监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一种用于管道外壁的多功能管道行走装置;依据各种需要,在此装置上安装其它工作装置,以此来实现在管道上行走与工作的目的。

关键词:管道外壁;行走装置;结构设计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管道外壁行走装置系统设计研究》 ,项目编号KJ2017A581。

在各种工程应用需求的驱动下,各种规格与种类的管材在此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而随着应用的日趋普遍,腐蚀、生锈等问题越发突出,对管道安全造成了较大影响与威胁。在现实应用中,怎样将管道检测、着色喷涂及外壁除锈维护等问题解决掉,乃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现阶段,已出现许多用于管道内壁行走的装置,而外壁行走维护装置却比较少,本文根据现实需要及技术支持,探讨了一种新型的管道外壁行走装置,对其结构进行了设计。

1.调心机构设计

当装置行走于管道上时,其类型有如下几种:电磁驱动式、履带式及轮式等。针对履带式来讲,其行走于管外,存在几何层面的不适用,且较难行走于圆形管道上。现阶段,针对管外行走装置来讲,其多采用轮式的行走方式,本设计即为轮式。如果装置行走的管道存在直径上的差异,那么需要管道与装置处于接触状态的部分,能够可调节,以便在各种直径的管道上,装置均能以最大姿态与管道接触。若接触不佳,那么动力部分便难以体现其动力。如果管道与装置之间难以达到同轴度,那么针对此时的装置来讲,其在管道上行走便会出现偏离,若偏离比较严重,那么会造成管道与装置之间的摩擦,会对装置行走造成阻碍。此外,若管道的同轴度与装置之间难以达到既定要求,那么在检测管道时,最终结果便会出现偏离,在对管道实施喷涂及除锈操作时,工作机便难以达到均衡化的工作效果。所以,为使管道中心与装置间能够达到理想的重合度,要求在装置当中有能够发挥调节效果的机构,即调心机构。结构方案为:

与管道直接接触的即为行走轮。在轮支架上,将导向螺栓穿入,此螺栓除了能够发挥支撑作用外,还能对螺母进行调节,达到调节轮子伸缩量的目的,适应轮子在各种直径管道上,轮均能与管道之间有良好的接触,使装置使用范围得到扩大。针对调节弹簧来讲,其乃是整个装置的核心部件,其整个装置均有若干组此种弹簧来提供支撑,通过对调节螺栓向下的伸出量进行调节,来达到施压于调节板的目的,如此一来,便能够对弹簧的松紧度进行适当调节,使管道与行走轮之间有较好的接触。而对于行走轮来讲,其对管道的压力大小,主要借助弹簧组来进行调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动力机构设计

针对此装置的动力部分来讲,采取的是典型的电机驱动式;针对主动部而言,其乃是整个行走装置架构当中的重要构成,其结构与调心机构相同,只要将一组电机安装在行走轮上便可。若将对电机的保护作用考虑在内,可以将一联轴器安装在行走轮轴与电机轴之间。其结构方案为:当前的机器人或管道行走装置的用途为管道外壁除锈、管道外壁喷涂及管道监测等。当前,多围绕上述用途来开展设计,将多种功能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此来最大程度提升装置的实用性与通用性。

3.整体设计方案

上述分析已对两个主要机构所对应的结构方案进行了明确,即调心机构与主动部分,依据工作要求的差异性,结合装置适用的管道类型(水平圆形直管道),对装置的结构加以明确。即本装置所选用的是“2+1”式布置行走轮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布置方式,即“1+2”式。针对这两种形式来讲,其对装置定心均有益处,而在具体的调心机构数量上,均采用3个,之所以要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有过多的行走轮数量,受此影响,装置的总体重量会增加,若过少,会降低装置的稳定性。所以,用3个行走轮,且进行均匀布置,这样更为合理与实用。针对这两种布置方式来讲,尽管均能起到较好的调心能力,但在现实工作当中,若将各种外界因素考虑在内,这两种方式均有局限性与缺陷。将两方式框架下的行走装置进行简化,并对其逐一开展受力分析,在“2+1”式当中,如果装置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各个调心机构所对应的弹簧会呈现出不同的受力情况。而在“1+2”式当中,如果装置始终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各个调心机构弹簧也会有不同的受力。由此可知,在相同预紧情况下,在上述两种布置方式中,针对处于上部的调心机构,其有着相同的弹簧弹力,而处于下方的调心机,其也有着相同的弹簧弹力。也就是说,上述两种情况有着相同的受力情况,因此,经系统化分析,最终选择“2+1”式的布置调心机构。

4.结语

综上,依据现实情况及工作需要,给出了动力部分与调心机构的结构方案,而通过开展受力、稳定性等分析,对动力部分与调心机构的分布方式予以明确,最终对调心机构选择了“2+1”式的布置方式。针对此装置来讲,其在监测铁磁性管道缺陷方面尤为适用,在对外壁进行除锈、着色喷涂等操作时,效能突出且使用方便。

参考文献:

[1]贾朝川, 杨婷, 符茂胜. 管外爬行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设计[J]. 皖西学院学报, 2014, 30(2):20-23.

[2]张玉峰, 姜生元, 李建永,等. 介质流压差驱动式管道机器人的驱动、调速原理分析及结构设计[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9, 26(2):85-88.

作者简介:陆月朋(1984- )女,安徽省淮南,硕士研究生,淮南联合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教学与研究。

论文作者:陆月朋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11月总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  ;  ;  ;  ;  ;  ;  ;  

关于一种管道外壁行走装置的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_陆月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