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降低审计运营成本的思考_审计质量论文

关于降低审计运营成本的思考_审计质量论文

降低审计运行成本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运行成本的定义及其类型

审计运行成本是审计机关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开支,以及由其引发出的观念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间接性负担。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传统的由会计度量或控制的最终消费支出,这部分一般表现为货币形态;另一部分是难以度量的非货币的渗透性支出,它包括决策失误引起的经济损失、灰色市场交易所产生的各类经济损失等。

由此可将审计运行成本作两个基本划分:

从形态上可将审计运行成本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形成本是指最终消费支出的货币形态或实物形态。无形成本是在会计度量上无法反映,其表现在审计作风及审计职业道德对社会的影响。

从账面上可将审计运行成本划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会计账面上可以反映出来并有据可查的审计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合理性成本和非合理性成本。隐性成本是指会计度量没有反映或无法反映,但客观上存在的消费支出。

对审计运行成本划分虽然还没有统一或得到公认的模式,但将审计运行成本划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却是现实的需要。因为这两类成本是客观存在的,也为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指明了方向。降低有形成本是重要的,但不能忽视无形成本。良好的审计作风和职业道德对于树立审计形象和权威至关重要,也为审计监督职责的顺利履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这无疑有利于审计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降低。显性成本是易被重视的,而隐性成本却容易被忽略。一个审计项目有意或无意地占用了社会或被审计单位的资源,其显性成本虽未得到反映,但由于违反了审计纪律,损坏了审计形象,也就造成了无形成本的提高,其隐性成本也就显现出来。而这是作为政府监督机关所不愿意看到的。

降低审计运行成本途径

(一)以社会公众为取向,强化舆论监督

社会公众监督、评价行政管理活动是一项基本的民主权利。通过社会公众对审计效率,包括审计成本管理的监督、评价,可以促进审计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审计机关必须重塑与社会的关系,要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不断加大审计透明度。而加大审计透明度的途径就是要以不同途径向社会和公众公布审计结果以及审计过程,包括审计运行成本管理情况。这无疑又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了一个低成本运行环境。

(二)以企业经营为模式,注重成本控制

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以及政府改革的深入,社会和公众要求公共管理部门以企业管理的理念重塑公共管理。审计机关必须把社会和公民当作自己的“顾客”。而为了让“顾客”满意,就必须为社会和公共提供质量好而成本小的公共产品——审计报告。而要降低审计运行成本也必须引进企业产品各生产环节检验、控制理念和方法。一是做到成本控制全程化,即将成本控制落实到审计项目各个环节;二是责任追究适时化,即哪个环节审计运行成本管理出问题就追究哪个环节的责任。三是风险管理制度化,即避免额外审计运行成本发生。

(三)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缓解成本压力

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效率和效益,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发展科学技术,对提高效率、效益的作用则是无穷的。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加大计算机审计技术推广应用力度。要加强协调,避免重复开发,资源浪费。应从利用计算机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发展到利用计算机将审计人员经验、技艺及方法模块化、智能化。从现场的单机审计发展到远程网上审计。这无疑会大大降低审计运行成本。同时,还要通过国际互联网开放审计政务信息、实现网络办公。

(四)以市场机制为背景,培育审计市场

审计运行成本管理应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去配置审计资源。实践证明市场是降低审计资源消耗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不断提升审计市场的成熟度。此外,还要注重审计市场规则的建立,形成有利于竞争的审计机制。从而通过竞争,吸纳大量的审计资源进入审计领域。要借鉴招投标等市场方法,打破审计处室界限,实行审计业务招投标。让审计市场来区分审计质量的好坏、审计运行成本的高低。

(五)以资源整合为前提、提高人员素质

管理水平的高低、审计运行成本的高低关键在于人员素质的高低。鉴于我国审计人力资源现状,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将是一条既经济又有效的新路。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就是在审计人员力量有限的情况下,着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一专多能为目标,建立不同层次的知识型、智能型、复合型和自我更新型的审计人才结构。此外,还要树立“不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审计资源观,这也是降低审计运行成本的有效途经。

(六)以组织再造为契机,提升组织效能

为降低审计运行成本,有必要从决策、咨询、执行、监督和反馈等环节对审计组织进行再造。譬如,设立类似于税务稽查分局的审计稽查部门。通过审计稽查,检查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控制审计运行成本。设置审计计划、复核委员会。通过强化手段计划的可行性,设计一套有效的审计方式,为重要的审计目标和政策的实现,提供一条最为经济的实施途径。而会计部门应强化反馈职能,对审计运行成本管理进行监控,并及时报告,以便科学决策。科研部门则应加强对审计运行成本管理跟踪调研,不断摸索出提高审计成本管理的新路子。

(七)以文化管理为手段,树立成本意识

审计文化是多样的,其中审计成本意识、观念也应成为审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背景下,审计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五个统筹”的框架下开展工作。决不容许只强调实现审计目标,而不计审计成本的现象发生。审计成本管理,不仅仅停留在物资层、制度层、行为层,还应上升到精神层。要将优质高效低耗的审计成本管理模式转化为每个审计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进而上升为精神、上升为风范。

标签:;  ;  ;  ;  ;  ;  ;  

关于降低审计运营成本的思考_审计质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