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的新发展_生态危机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的新发展_生态危机论文

九十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展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02)02-0104-03

生态社会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臻于成 熟的左翼社会思潮。这一思潮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结合的产物,反 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反映了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与社会主 义的必然联系,也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者根据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所引 发的诸多新问题,重新深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它提出了一整套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 ,以满足新兴需要为目标,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并试图寻找一条通 向生态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一些左翼理论家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代表了当代西方社 会主义的演变方向。因此,应重视对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以利于我们正确把握当 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演变及其趋势。

一、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独立发展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70年代初绿色运动兴起伊始,生态社会主义在绿色运动中的地位不太重要,还只是其 中力量较为弱小的一个派别,有人形象地形容为“万绿丛中一点红”。80年代是生态社 会主义主要发展时期,它不仅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理论体系,且在绿色运动中的地 位日显重要,对绿色运动的其他各种派别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80年代末、90年代 初以来,生态社会主义趋于成熟,在理论上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意识形态,在实践上 发展成为在绿色运动内部足以与代表绿色运动主流的“绿绿派”构成鼎足之势的“红绿 派”。生态社会主义的这种独立发展,是与苏东剧变以及此后的社会主义运动状况直接 相关的。

从现实角度看:

(一)它与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社会人们存在的“双重幻灭”有关

苏东剧变,使西方社会中那些不满足于资本主义制度并寄希望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 和人民群众普遍陷入了所谓的“双重幻灭”中:一方面,因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 本主义国家,使人们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希望破灭了。另一方面,尽管资产阶级宣传机器 已宣布社会主义“大溃败”,社会主义已成为历史,只有资本主义才是未来的希望,但 人们又普遍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感到不满,产生幻灭感。这种双重幻灭感使人们对资本主 义和现实社会主义之外的第三种选择更加感兴趣。而生态社会主义的自我标榜的非“红 ”非“白”的“绿”色社会主义,使人耳目一新,将希望寄托于它身上,也就不足为奇 了。

(二)它与90年代兴起的对社会主义的新一轮大讨论有关

以苏东剧变为契机,一批左翼理论家结合社会主义由来已久的危机,以及当代资本主 义的特点和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重新展开了一场对社会主义的大讨论。在这场 大讨论中,生态社会主义因其对人类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关注,对社会主义的 独特见解而倍受人们的重视。

(三)它是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主义“绿化”趋势的一个结果

70年代初,当绿色运动兴起时,并未受到各派社会主义力量的重视。进入80年代以后 ,一方面由于绿色运动发展迅猛,另一方面由于欧洲政治风向的右转,左翼力量受挫。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一些社会党、共产党采取了与绿色运动结盟的政策,西方社会主 义的“绿化”(“红色”绿化),在客观上起到了抬高生态社会主义的身份,尤其是提高 它在绿色运动内部地位的作用。

从理论的角度看,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对生态运动影响 的扩展分不开的。这一时期,生态社会主义注重对生态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其 主要代表人物发表的很多著作不仅推动了对生态学、生态主义的理论改造,而且比70、 80年代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渊源关系,更强调生态社会主义是以马克 思主义为其理论基础的。这一时期的绿色运动发生了分化,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探 讨生态社会主义未来的趋势、政治要求、乃至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为其他绿色运动派 别所接受,因而出现了“绿色红化”的景观。生态社会主义摆脱了以往受生态中心主义 (如“新政治学原则”就属于一种生态中心主义)的影响,重返人类中心主义,更多关心 现实社会、政治问题,考虑诸如社会平等、社会正义、民主、全球化等问题。生态社会 主义理论家达成了基本共识,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使生态社会主义脱离生态中心主义, 完成理论重建。

由此可见,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之所以会有较大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 发展的结果,也是绿色运动内部分化演进的一个结果。

二、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不仅把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于资本主义,谴责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把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对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类的国际金融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持否定态度,而且抓住了当 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情况,提出生态矛盾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生态危 机已成为主要危机。

(一)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早期生态社会主义在寻求生态危机的原因方面,曾深受生态中心主义的影响,一些人 将之归于科学技术、工业化、人的自私品行,以及基督教和传统观念,如原罪、人是自 然的主人等。如莱易斯、阿格尔等人所倡导的“期望破灭的辩证法”社会变革方案,把 人们能否消除目前支配着人们的消费异化观念视为能否成功地实现生态社会转变的关键 。而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激进得多,他们不仅反对过分高估人的观 念的重要性,也反对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于资本家个人的自私贪婪的本性,或消费者的 病态的、异化的消费观念。他们认为,应该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去寻找原因。具体 地说,人类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行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态社会主义者 是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必然性的。首先,生态危机是 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 多的剩余价值,这就决定了它对自然持一种敌视的态度,将自然看作是掠夺并获取利润 的对象。这就产生了奎尼所说的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制度不断吞噬着它赖以生存的 自然基础。”同时由于市场法则的支配,资本主义生产存在着一种“成本外在化”的趋 势,这注定了资本家不可能牺牲企业利润去保护环境。其次,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生态社会主义强调生态危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危机空前广泛 和深刻的反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全球的结果,从而使生态危机演变成全球性 危机。约翰斯顿提出“生态帝国主义”一词,来谴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生态危机转嫁 给发展中国家的行径。生态社会主义甚至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 构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也持否定态度。

(二)生态危机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以及新矛盾?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马 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内在矛盾的理论依然有效,因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 盾依然存在。但是,随着当代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由于经济危机 而必然崩溃的预言并没有出现,而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社 会主义主张要面对现实,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给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所带来的 严重后果出发,重新分析资本主义的危机问题。他们认为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的主要矛盾,生态危机已成为主要危机。

总之,生态社会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因此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与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他们认为,生产和工业本 质上不会被否定,资本主义最初发展了生产力,但是现在它阻碍了生产力的非异化的、 理性的发展,因此,它应该被社会主义的发展所取代。

三、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

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更加趋于成熟。不仅立足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 批判,指出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拯救人类的生存,而 且致力于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的结合,要求超越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存的社会主义模式, 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社会变革的领导力 量和主体力量,关于社会变革的现实途径和策略,以及关于未来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

(一)关于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已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革命性,只有“中间阶级”才 能担当起未来革命领导阶级的重任。但由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西方的“中 间阶级”普遍右转,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未来革命的领导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 主观条件的成熟程度,未来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应该是各种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这些社会力量主要包括:第三世界国家的反生态帝国主义运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反 环境种族主义运动、妇女运动的参予者等。

(二)关于社会变革的途径和策略

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虽然远离了属于生态中心主义的“新政治学原则”(即生态学、社 会责任感、基层民主和分散化、非暴力),但实际上对暴力革命的态度、立场并没有发 生根本变化,仍将“非暴力”当作斗争的一条基本原则。与早期生态社会主义不同的是 ,他们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同意将某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如罢工)作为其 他斗争方式(包括议会斗争、宣传、教育等)的一个补充。

(三)对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只有废除 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在他们看来,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 就是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1.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在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中,将形成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 系(人按照理性的方式合理地、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从而满足人类物质上 有限而又丰富多样的需求),这种新型的人——自然关系模式,不但与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工业化社会的人—自然关系模式是对立的,而且与生态中心主义者的主张也是有区 别的。生态中心主义颠倒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看作主人,人则是自然的奴仆,把人 与自然的关系神秘化。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人居于中心地位,自然是人 可亲的家园。

2.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

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与早期的生态社会主义基本一致 ,即都不太重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而比较重视对生产资料的管理问题,主张把市 场与计划结合起来,提倡一种“混合性”的社会主义经济;不仅关注产品的分配问题, 而且关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在两个问题上明显区别于70 、8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第一是反对“舒马赫主义”。他们认为舒马赫小即为美的思 想不仅带有乌托邦,而且代表了一种反文化的倒退主义的倾向。但是他们也并不赞同高 度集权化的经济,他们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过分分散的工团主义和过分集中的布 尔什维主义之间的折中。第二是反对“稳态经济”。

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一般放弃稳态经济的主张,而主张经济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的 适度增长。

3.“半自给自足”的生态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生态社会主义要求实行一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折中、中央政府作用与 地方当局作用互相补充的“混合性”经济。这种要求集中体现在弗兰克提出的“半自给 自足”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中。在这个模式中,既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计划,又 有家庭和生产者的自主权。

4.生态社会主义政治“基层民主”是绿色运动“新政治学原则”的四大支柱之一,70 、8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接近了这一思想,认为政治过程的分散化、非官僚化也就是一 种以工人自治为特征的基层民主。9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意识到这种“基层民主”的 原则是不切合实际的,不但不可能实现,即使实现了也无助于解决生态危机。正如奥康 纳所说: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生态问题,“是不能在地方基层层次上得到解决的” ,“区域的、国家的,以及国际的计划是必要的”。

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者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描述,较之70、80年代在理论上明显 的成熟了,这正是90年代初以来有较大发展,影响日益深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收稿日期:2001-12-19

标签:;  ;  ;  ;  ;  ;  ;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的新发展_生态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