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中常见的物理模型_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论文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物理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试题论文,模型论文,物理论文,常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研究物理问题方便起见,将某些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形成一些物理模型,利用理想化物理模型求解物理问题,是学习物理的相当重要的思维方法。物理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依照一定的物理模型来拟定的,解题过程实质上就是分析和还原物理模型的过程。因此,高考复习时可以物理模型为主线,通过典型题目的巧妙组合,用模型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起来,以最小的题量达到最大的效果,避免陷入题海之中。下面结合几年来的高考实际谈物理建模思想及高考常见的、涉及知识面较广的模型。

一、物理建模思想

1.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本身就是重要的物理内容之一,它是与相应的物理概念、现象、规律相联系的,从而消除物理模型的神秘感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过程模型,这是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广泛应用的变压器原理,则是建立在“理想变压器”的模型之上的;再如“单摆模型”“匀速圆周运动模型”“色散现象模型”等等本身就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总之,物理模型生动、集中地反映着相应的物理概念、现象、过程和规律,二者密不可分。

2.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可以使许多抽象的物理问题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对我们形象地描述、准确地理解记忆物理概念、规律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例如,电场线模型对电场的理解、衰变现象模型对核反应方程的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对α粒子散射现象的解释等等。

3.建立物理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就应当逐步地充实、丰富物理模型,在习题的解答中也必须明确所运用的模型

如果解题时对题意中的物理模型的认识与命题者的设计模型一致,题意就必然变得清晰鲜明,习题的难点便会随之突破。

二、高考常见物理模型

1.斜面模型

如图1,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置于水平面上,其上置一质量为m的物块

图1

问题1:若物块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0,则当斜面静止于水平面时,地面对斜面的静摩擦力怎样?

分析解答:斜面光滑,则物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a=gsinθ,

其水平面分量a[,1]=gsinθcosθ,

斜面对物块的水平作用力

F=ma[,1]=mgsinθcosθ。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地面对斜面的静摩擦力f=mgsinθcosθ,方向向左。

问题2:若地面光滑且物块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0,为使滑块m相对于斜面静止,则需对斜面施加的水平力如何?

分析解答:此为连续体问题,物块m与斜面一起在水平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物块m所受合力为F[,m]=mgtgθ,即物块m的加速度a=gtgθ。故整体的加速度亦为a=gtgθ,所以水平推力为

F=(M+m)a=(M+m)gtgθ,方向向左。

问题3:若地面光滑且物块与斜面间μ=0,则当物块在高为h的斜面顶端自由下滑到斜面末端时,m与M的速度大小怎样?

分析解答:接触面光滑且只有重力做功,故下滑过程机械能守恒

mgh=mv[,1][2]/2+Mv[,2][2]/2。

下滑过程中,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故水平方向动量守恒mv[,1]=Mv[,2]。解得

问题4:若带电量为+q的物块与绝缘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保持静止。现加入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B,则物块向下滑动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分析解答:物体开始下滑时,速度不断增大,所以摩擦力f=μN=μ(mgcosθ+qvB),也增大,所以合力F=mgsinθ-f,则不断减少,当合力F=0时,物块速度达到最大,可得

v[,m]=mg(sinθ-μcosθ)/μqB。

小结:斜面模型主要考查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机械能等力学中的大部分知识。若将此模型置于电场、磁场中,则可考查电磁学方面的问题。此外,还可将此模型置于非惯性参照系中,如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则引发出更多新问题。

2.小车模型

如图2,质量为m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置于质量为M(M>m)长为L的长板车M的最左端,M又置于水平面上。

图2

问题1:若地面光滑,木块A获得水平向右初速v[,0],并正好不从板车B上掉下,求A、B间的动摩擦因数?

分析解答:木块A正好不从B车上掉下最后以共同速度v运动,由系统动量守恒有

mυ[,0]=(M+m) v,

系统能量守恒则有

μmgL=mv[,0][2]/2-(M+m) v[2]/2,

μ=Mv[,0][2]/2(m+M)gL。

问题2:若地面光滑,同时给A、B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v[,0],最后A刚好没有脱离板车B。求木块A向右运动的最大位移(对地)。

分析解答:A的运动过程是先向右减速到速度为0,此时向右对地的位移S[,m]最大,后又向左加速,直至与B具有相同速度v,最后A、B匀速。

对A的第一阶段列动能定理有

-fS[,m]=-mv[,0][2]/2,

对系统的全过程列能量守恒有

fL=(m+M) v[,0][2]/2-(m+M) v[2]/2,

对全系统列动量守恒有

Mv[,0]-mv[,0]=(M+m) v,

解方程组得S[,m]=(M+m)L/4M。

问题3:若地面光滑,木块A与板车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今用一水平力F向左拉B。要使A从B上掉下来,此力的作用时间最小要多大?

分析解答:设此力作用时间最小是t,最后的临界关系是A、B具有共同速度v,则板车B在t时间内的位移为

S=at[2]/2=(F-μmg)t[2]/2M,

对系统全过程列能量守恒定律得

FS=μmgL+(M+m) v[2]/2,

对系统全过程列动量定理得

Ft=(M+m) v。

解得

问题4:若木块A与板车B及板车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μ[,2],木块A获得向右初速度v[,0],求木块能在长板车B上滑行的距离s?(设板车B足够长)

分析解答:若μ[,1]mg≤μ[,2](M+m)g,则木块滑动时,板车保持静止。由运动学公式得

s=v[,0][2]/2μ[,1]g。

若μ[,1]mg>μ[,2](M+m)g,则A向右滑动时,B亦向右滑动,A加速度a[,1]=μ[,1]g,方向向左;B加速度

a[,2]=[μ[,1]mg-μ[,2](M+m)g]/M,方向向右。

所以A相对B的加速度

a=a[,1]+a[,2]=(μ[,1]-μ[,2])(m+M)g/M,方向向左。

刚开始运动时,A相对B的速度v[,1]= v[,0],方向向右。

结束时,A相对B的速度v[,2]=0。

所以A相对B滑动的距离

s=v[,0][2]/2a=Mv[,0][2]/2(μ[,1]-μ[,2])(m+M)g。

小结:长板车模型可综合考查运动学、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方面知识。本模型有一特点:若涉及相对运动问题,用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可将问题解法大大简化。

3.交变电场模型

如图3,A、B是一对平行的金属板,在两板加上一周期为T的交变电压U,如图4。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从A板上的小孔进入两板间的电场(粒子初速可忽略)。

图3

图4

问题1:若电子分别在t=0,t=T/8,t=3T/8时刻进入电场,讨论电子的运动情况?(忽略重力影响)

分析解答:如果电子在t=0时刻进入电场,在0~T/2时间内,电子向B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T/2时刻速度最大;在T/2~T时间内,电子向B板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t=T时刻速度为零。以后重复上述过程,故电子是一直向B板运动。

如果电子在t=T/8时刻进入电场,由上面分析可知在T/8~7T/8时间内,电子向B板运动,在t=7T/8时刻,电子速度为零;在7T/8~9T/8时间内,电子向A板运动;在t=9T/8时刻电子速度为零。以后重复上述运动,故电子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

如果电子在t=3T/8时刻进入电场,在3T/8~5T/8时间内,电子向B板运动,在t=5T/8时刻电子速度为零,在5T/8以后电子将向A加速运动,由于电子回到A板小孔时刻速度不为零,电子将离开电场。

问题2:若带电粒子在t=0时刻进入电场,要想使这带电粒子到达B板时具有最大动能,则所加交变电压的频率最大不能超过多少?(忽略重力)

分析解答:要想带电粒子到达B板时具有最大的动能,必须使带电粒子从A板到达B板的过程中始终做加速运动,即带电粒子在前半周期到达B板。

因为t≤T/2,所以d=at[2]/2,

a=qu/dm,T≥(8d[2]m/qu)[1/2]。

即频率不能超过(qu/8d[2]m)[1/2]。

问题3:若带电粒子受到的电场力为重力的2倍,要使该粒子能够到达B板,求交变电压的周期至少多大?

分析解答:在0~T/2时间内,带电粒子向A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为

S[,1]=a[,1]t[2]/2,且a[,1]=(F-mg)/m=g。

所以S[,1]=gT[2]/8,末速为v=gT[2]/2。

在T/2~T内,带电粒子向A板做匀减速运动,减速至零时的位移为

S[,2]= v[2]/2a[,2],且a[,2]=gT[2]/24。

带电粒子能够到达B板满足的条件是

S[,1]+S[,2]≥d,T≥(6d/g)[1/2]。

小结:交变电场模型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作用下的运动图景。关键是掌握带电粒子进入电场后,在什么情况下做匀加速运动?在什么情况下做匀减速运动?在什么条件下做往返运动?在什么条件下朝一个方向运动?即要有较强的想象和理解能力。

除上述三种模型外,高考常见的物理模型还有:洛仑兹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模型,热力学中的直立气缸模型等。在高考复习中,可归纳一些涉及知识面广、变化大的模型,并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即可以加深对基础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又可发现找到处理同类问题的共同方法,挖掘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收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双重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亦应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建立自己的模型。有这些模型“垫底”,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自然会增强。

标签:;  ;  ;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物理模型_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