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变#183;裂变#183;聚变——经济学家肖国金谈国有企业再造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聚变论文,经济学家论文,国有企业论文,工程论文,肖国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有企业改革是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十几年来,我国采取了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经营方式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也还有不少企业缺乏活力,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国有企业深藏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何进一步解放国有企业生产力,成为经济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课题。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肖国金教授对此倾注了许多心血,用一年多时间,先后到上海、武汉、襄樊、荆州等地的60余家企业调查研究。最近,我们就如何搞好国有企业的问题,采访了肖教授。他说,调查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搞好国有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国有企业重新再造的大工程。
记者: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的再造工程?
肖国金:搞活国有企业,重点是盘活亏损微利企业的人、财、物资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放开眼界来看待这个问题。大多数国有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现在整个经济体制要向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面临着机制重塑的任务;世界许多国家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已大踏步地进入应用和产出阶段,国有企业又面临着一个提高发展起点的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靠某一方面的小改小革难以奏效,必须从企业制度、管理、发展战略上深入思考,重建国有企业模式。可以说,这是国有企业的第二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原始积累阶段;第二次创业,是更高层次上的创新,实现规模化、国际经营化。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经营、金融的合力,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加快速度。
记者:对国有企业再造工程,您有何具体构想?
肖国金: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行企业“衰变、裂变、聚变”。首先要强化“变”的意识。“变”就是运动,国有企业只有在不断的自我变革中才能保持勃勃生机。老是以封闭的、凝固的观点看问题,就会走入死胡同。
记者:这“三变”具体指的是什么?
肖国金:企业“衰变”,是指企业大量的生产要素因释放能量陆续发生转变,使处于原始状态的生产要素数目不断减少的过程。有一批老企业,有的甚至是百年老厂,过去曾经辉煌一时,作出过重大贡献,但是由于长期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积累原始资本的任务,一直在超负荷运转,自身没有得到及时改造,而现在市场环境又发生了巨大变化,致使这些企业处于严重亏损境地。这类年老体衰的企业,扭亏无望,只有采取果断措施,坚决转向(包括破产),寻找新的出路。国有企业可以向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可以与乡镇企业发展横向联合,发展绿色企业(山林特产)、白色企业(水产)。
企业“裂变”,是指企业的生产要素,分裂为两个或几个新的生产要素的过程。简单讲就是大划小,实行项目管理。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包袱重的问题,导致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减弱。这类企业必须走剥离、分离的路子,划小核算单位,分流富余人员,让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和部门,以相对独立的主体身份,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增强企业内部每个细胞的活力。武钢在这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值得借鉴。
企业“聚变”,是指把那些小型化、分散化的轻型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起来,形成具有较大整体实力的重型生产要素,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简单讲,就是有分有合,外引内联,发挥聚合效益。
记者:您所说的“三变”主要是针对亏损企业而言的。武汉市正在推行的“五个一批”工程,与“三变”的思路基本吻合。但要真正实行“三变”,恐怕会遇到许多具体困难。
肖国金:首先会遇到资金短缺的困难。我认为可以利用级差地租筹措资金,走出改造老城与改造老企业相结合的路子。加快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即将工业企业退出市区,腾出闹市区的“黄金宝地”,发展第三产业。欢迎海外华商和外商投资,包括搞一些黄金地段的土地批租,特别是应重点鼓励国外投资者对先驱企业、老企业、出口企业投资。
记者: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富余人员的出路问题。
肖国金: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应该是两个,即高效益和充分就业。只讲效益不注意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违背职工群众的意愿的。我之所以提出“三变”的思路,也就是想既提高企业效益,又不至于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饭碗。“衰变、裂变、聚变”的过程,实际上都包含着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含义。
记者:我们理解,通过“三变”再造国有企业的辉煌,是一项从整体上创新的工程。这是否意味着国有企业在经营思想上也应作相应的转变?
肖国金:的确,国有企业要强化创新的观念。说到创新,人们一般仅仅理解为“技术创新”,其实它还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除了寻求新技术,还要寻求新主意、新原材料、新市场、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等。一种技术创新,增加的所得是极有限的。因此,国有企业要“全面创新”。包括发展新技术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优化结构;实施“名牌”工程,提高产品质量、知名度,扩大市场覆盖面及文化含量;通过在科技、管理、经营水平、人的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大幅度提高整体经济素质和效益;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产权流动,等等。只有通过全面创新,企业才会有一个较高的发展起点。
记者:实行企业“三变”,怎样才能“变”得合理,“变”出活力呢?
肖国金:国有企业“三变”要在正确的战略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只有在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才能越“变”越好;否则,战略决策错了,可能失败更惨。具体讲,战略管理包括这样几点: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协调人际关系(企业内部包括干部和职工,企业外部包括雇客、竞争者和其他合作伙伴)转移。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性、创造性,面向未来。3、组织对萎缩产业的资源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棉纺、机械、家用电器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显然是缺乏战略管理意识的表现。4、我国对外开放已十多年,现在进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战略并用的阶段,明确认识这一时机,很有必要。生产进口替代品(特别是消费品)的企业应尽快到国外市场寻找出路。5、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要想维持众多的劳动力就业,加工贸易是重要的生存之路。6、鼓励国内企业与欧美的制造厂商进行技术协作,由重点进口产品向重点引进技术转变。
记者:工业创新的实现,有赖于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高素质的企业家。您对造就新一代企业家有何看法?
肖国金:人是第一位的因素。有人作过分析,美国生产力的增加,大约只有五分之一是由于工厂的改进,其余五分之四是由于改善管理、提高人的素质实现的。劳动力的素质是个人也是社会的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所以说,事在人兴。而这里的“人”,最关键的还是企业领导。我认为,社会主义新一代企业家应该是这样一批人才:能创造实业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改革者;是能为公司确定长远目标的战略家;是善于进行新的构想,敢向未来挑战,能动员企业资源,发挥企业活力,打开企业局面的领导人;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较高的道德水平,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决不是“富了方丈、苦了和尚、穷了庙”,挖社会主义墙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