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胺卡那霉素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分析及其合理用药性研究论文_杨子萱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丁胺卡那霉素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应用丁胺卡那霉素治疗期间发生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26例患者,6例患者中采取肌内注射给药6例,静脉滴注20例。联合用药21例,没有联合用药5例。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联合用药等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随着用药时间的推移,患者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例数逐渐减少,联合用药会导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加重丁胺卡那霉素肾损害。结论 医师在用药时应了解肾毒性药物的药理特性和使用指征,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使用时剂量不能过大,疗程不宜过长。高度重视丁胺卡那霉素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关键词:丁胺卡那霉素;用药方法;不良反应机制;泌尿系统;合理用药措施

丁胺卡那霉素是卡那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手术后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呼吸道及肺部感染等。丁胺卡那霉素与其它氨基糖贰类抗生素对比,除毒性较低,具备较强的杀菌力,致病菌对其耐药现象出现率很低为其最突出的特点,且价格便宜。但不合理的用药,不仅会使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还可能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发生。本次将临床上常用的丁胺卡那霉素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便能促进临床上的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应用丁胺卡那霉素治疗期间发生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26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4~82岁(42.6±14.3)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次研究可行。

1.2方法

1.2.1用药方法

26例患者中采取肌内注射给药6例,静脉滴注20例。联合用药21例,没有联合用药5例。患儿给药剂量按5~6mg/(kg-.d)静脉滴注,成人给药剂量分别为150mg/d~200mg/d静脉滴注。

1.2.2统计指标

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联合用药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对出现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

1.3肾功能检测

在首次给药前和末次给药后的24h分别对尿标本和静脉血进行记录和采集,分析送检血肌配(Cr)、尿素氮(BUN)、尿日微球蛋白甲(β2-MG)、24h内生肌醉清除率(Cer)等。

1.4统计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以(X(—)±S)表示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并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以率(%)表示计数资料,同时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

26例患者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首次用药就出现不良反应的9例(34.61%),第二次用药出现不良反应6例(23.09%),第三次用药5例(19.23%),在用药半个月后1出现例不良反应发生。说明随着用药时间的推移,患者肾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例数逐渐减少。详细见表1:

2.2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26例患者出现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中,血尿7例(27.02%),表现为鲜红血尿或洗肉水色,尿常规检查显示潜血(2+~4+)之间。间质性肾炎3例(11.53%),表现为多尿、水肿、肉眼血尿、关节痛、血尿素氮及肌酐上升等。急性肾衰竭4例(15.38%),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恶心呕吐、尿素氮增加、血钾升高等。尿潴留1例(3.84%),排尿困难1例(3.84%),尿闭1例(3.84%)。

2.3联合用药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情况

26例患者中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看,联合用药是21例(80.77%),无联合用药5例(19.57%),说明联合用药会导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加重丁胺卡那霉素肾损害。详见表2。

表2联合用药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情况

联合用药情况例数(n)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比例(%)

无联合用药519.23

联合用药2180.77

3结果

3.1丁胺卡那霉素在泌尿道感染的应用

由于丁胺卡那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所致尿路感染的几种常见致病菌的敏感性稍高于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并且丁胺卡那霉素可在肾组织和尿中达到高浓度,故在泌尿系统各种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取得满意疗效。

3.2临床合理用药措施

用药前应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肾功能情况和全身状况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患者不宜预防性用药,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及老年患者应慎用。剂量不宜过大,特别是用于幼儿时,临床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周,小于7d。注意配伍用药,避免毒力协同作用。不能与头孢类抗生素合用,二者在体外混合可以使丁胺卡那霉素的疗效减弱,加重肾损害。在使用丁胺卡那霉素时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记录尿液、尿常规、血清尿素氮、肌酐等的变化。

所以,丁胺卡那霉素在临床上应用时,医师在用药时应了解肾毒性药物的药理特性和使用指征,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使用时剂量不能过大,疗程不宜过长。在用药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尿常规,血清尿素氮、肌酐等的变化,并尽可能消除和治疗能促进肾中毒的危险因素,如低血容一、缺钾、肾功能不全等。高度重视丁胺卡那霉素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赵杰东,沈文杰,江云贵,姚文波,朱孝娟,马鹏飞,徐雄仁.丁胺卡那霉素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86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10.

[2]李静.静脉滴注丁胺卡那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一例报告[J].临

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22.DOI:10.3969/j.issn.1674-3296.2013.03.015.

[3]韦凤华.丁胺卡那霉素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70例分析[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05):203-205.

[4]张世德,黄琳.丁胺卡那霉素的药物学特点及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1):263-264.

[5]李爱兰.阿米卡星临床不良反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

17(13)

论文作者:杨子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下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丁胺卡那霉素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分析及其合理用药性研究论文_杨子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