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方言地名的文化透视论文

阳高方言地名的文化透视论文

阳高方言地名的文化透视

王春雁

(忻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摘 要 :地名是特定区域的专有名称,是文化的重要承载。以阳高县的地名作为研究对象,在查阅阳高县地名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调查,从文化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了阳高县地名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将阳高地名中蕴藏的自然地理风貌、注重方位、重视宗族、重视历史文化等信息进行了揭示,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挖掘阳高县的地名文化,促进文化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阳高方言;地名;文化信息

“地名是人们赋予各种地理实体的指称,与地理、历史、语言、民族、经济、文化都有密切联系。”[1]地名的研究可以认识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特征等,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提供有力的证据。

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研制出了“鲎试剂”,这种试剂能准确、快速地检测出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可以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和水质检测等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阳高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此聚居。战国时,曾在此置“高柳郡”;明初置“阳和卫”,后筑城,称“阳和城”,宣德年间迁“高山卫”同驻;清初,合二卫为一,为“阳高卫”,“阳高”由此而得名,慈禧太后从北京西行去西安路过阳高时,把阳高封为“喜城”。阳高三面环山,交通便利,东西通衢,自然资源丰富,北跨万里长城,以阴山余脉与内蒙古接壤,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2]阳高丰富的方言地名,可以透视当地的一些文化现象。

一、地名反映了自然地理风貌[3]

阳高的地貌高低起伏,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谷地诸类。常见的地名用字有“沟、山、岭、滩、坡、湾、洼、峪、涧、梁、峰”等。因地貌特征而得名的阳高地名有很多,如,颜家沟村、大泉山村、南沙岭村、大安滩村、半坡村、鲁家湾村、东靳家洼村、下神峪村、下马涧村、大咀窑村、大峪口村、黄土坡村、十九梁村、堡子湾村、银腰沟、砖墩洼、贾峰村[4]。阳高特殊的地貌,呈现出多样的地形,当地居民用丰富的词语对其进行了描绘,如,鹿角沟村(在一条沟里,沟沟岔岔形如鹿角)、乳头山村(后面有座山,形状像乳头)、虎头山村(北有座大山,形如虎头)、王官掌村(位于高山峻岭之上,形状犹如手掌)、银腰沟(山势地形与鹰鹞相似)、鞍马沟(地形似马鞍)。此外,阳高水资源较丰富,县境内的河流属于海河水系,较之于山西全省,属于富水区。境内有桑干河、白登河、吾其河、黑水河、黄水河,还有121 处山泉,这些都在地名中有很好的体现,常见的地名用字有“洼、泉、水、河”,如龙泉镇、大泉山村、水泉洼村、神泉窑村、柳家泉村、深井洼村、东水头村、滴滴水村、上吾其村、河儿屯村、牛马河、沙河台村、吴家河村、大白登镇、小白登村。这些地名用字,都体现了先民对于自己所生存的环境的细心体味,充分地反映出命名人对土地的熟悉和热爱。

二、地名反映了人们注重方位的观念

阳高当地居民在给地名命名时,经常会加入一些方位词,常见的有“上下、东西、南北”等,以便清晰地表明地理位置。如,上富家寨村、下富家寨村、西常安堡村、东常安堡村、下辛庄村、上辛庄村、东靳家洼村、西靳家洼村、下神峪村、上神峪村、东营村、西营村、南徐屯村、北徐屯村等,这样的命名方式既简单明了,又省时高效,都表现出极大的对称性,体现出阳高人民注重空间位置的思想和对立统一、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为了更清晰地起到辨别和判断的作用,命名地名的时候,当地居民有时还会添加一些数字,如,十九墩村、三墩村、六墩村、七墩村、十墩村、二墩村、十里台村、八里台村、二十六村、十九梁村,体现出当地居民简约高效的思维习惯。此外,还有极少数地名呈现出不对称的特点,如新杨塔村、杨塔村、南曹庄村、曹庄村、南仁窑村、杨官屯村、南杨官屯村、南杏元村,这大部分是由于村庄的消失、合并或新建而造成的。

(3) 发行债券。铁路建设债券是铁路总公司为铁路建设项目筹集资金而面向全社会发行的,其承诺按特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三、地名反映了历史上的军事活动

阳高还有一些历史事件,方言地名中得到了体现。比如,“富贵村”,清道光九年,粮食丰收,此村交了很多官粮,收粮的官员给此村起名。“古城村”,此村有一个城堡,西汉时在此设过道人县,因城堡年代久远,所以称作古城。“下娘城村”,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武将来此地选娘娘,同时筑了城堡,上书“娘子城堡”,当时村名就定为娘子城堡,后来又在背面的村子选官娘,遂分为下娘城村和上娘城村。“许家窑村”,此村境内有许家窑人遗址,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丰富、规模最大的遗址。

四、地名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意愿

战事连连,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虽然无力改变现实状况,但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期待,阳高地名中有很多体现。如,青顺堡村(村民希望家乡四季常青,事事顺利)、太平堡村(战事频频,村民厌战思安,希望能过太平的日子)、重兴镇村(此村相较于邻村较为落后,希望能重新兴旺发达)、银腰沟(村民希望村里金银满山腰)、丰稔山村(村民希望生活富足)、滴滴水村(此村时常闹水灾,人们希望摆脱危害)、龙堡村(村民希望本村有龙保护,再无蛇害)、鳌石村(此村时常受水害,村民认为鱼儿不怕水,可以镇水害)。还有一些改名的村庄,如“秋林”,原名叫“窝铺”,此村村民的生活原来十分贫穷,住的是荒草窝铺,村民觉得不雅,后来改名为“丘陵”,进一步雅化为“秋林”;“镇宏堡村”,原名为“靖虏堡”,当地村民认为不祥,后改名;“上佃村”,原名叫“上吊儿村”,村民为取吉庆而改名。这些地名都反映出民众求善向富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国泰民安,家兴业兴,能过上富足、美满的生活。

五、地名纪念了当地的历史人物、事件

人文景观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标志,阳高一部分方言地名采用了人文景观命名的方法。常见的有“寺、庙、窑、桥、塔”等。历史上,曾经有多位皇帝亲征驻阳和(阳高),阳高敕建寺庙历代有之。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云林禅寺、毁于清末兵变的玉皇阁、为防敌人固守而于1945 年拆除的阳和台、“文革”破“四旧”而拆除的云门山悬云观等,都是有名的古代建筑,此外,据《阳高县志》记载,县城内外有古庙、寺、观、阁六十多座。可惜如今却少有留存,只在地名中有所反映。与“寺、庙”相关的地名有龙泉寺村、景家庙村、寺塔村、奶奶庙、来福寺、广宁寺、三教寺、圆通寺、释佛寺、释迦寺、神峰寺、千佛寺、净土寺、朝阳寺、圣泉寺、中寺、金刚寺、胡神老爷庙、龙王庙、神泉堡村、神泉窑村、善友沟、观上村、白衣观、白衣庵、吕祖观、太平庵,虽然很多宗教建筑已经消失,但是名称依然保留在方言地名中,这些地名都反映了当地居民早期对神秘文化的敬畏与崇拜,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能够风调雨顺,祥和平安。

同时,要不折不扣落实、执行上级精神。某时间段,上级关注的问题即是当时的主要矛盾。班主任要有政治头脑,找准问题的症结,并学会“医治”。如夏季是学生溺水的高发期,很多资料显示,溺水是青少年死亡的第一杀手。班主任在这个时段要重点选择防溺水作为班会主题,对学生进行多次反复的防溺水专题强化教育,让学生绷紧防溺水这根弦,确保暑期平安无事。

阳高处于汉族与北方民族的交界地,为明清重镇,是战略之要地。为了抵御外侵,加强防务,明统治者曾在阳高驻重兵、设卫所,明代,阳高就叫做“阳高卫”,“卫”是明代的军事编制,还修建了许多的兵防设施,如明长城(据《明史》、光绪《山西通志》等记载,阳高境内长城遗址是明代成化、嘉靖、万历年间修筑)、烽堠(据成化《山西通志》记载,大同东路沿边有烽堠27 座,东路署设在阳和)、城堡、演武场、草场等。这些兵防设施后来逐渐演变为地名了。“堡”,通常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阳高有的是土堡,主要由官方调兵遣将修筑,对生产生活起到保护作用,有的是砖堡,主要是军事设防重地。方言地名中带“堡”的共有29 个,如青顺堡村、旧孙仁堡村、燕家堡村、新孙仁堡村、守口堡村、吴家堡村等,这些地名都与历史上的防御工程有关,历代劳动人民付出了辛劳的汗水。营,指驻军的军营,带“营”的地名共有11 个,如随士营村、两家营村、东营村、西营村、大二对营村、小二对营村、后营村、前营村、东马营村、西马营村、梁营村。“墩”,是土墩、土堆、墩台之意。在阳高地名中,带“墩”的也有很多,如十九墩村(长城烽火台的顺序为十九)、三墩村、六墩村、七墩村、十墩村、二墩村、西三墩、砖墩洼。还有带“台”(烽火台)的地名,如八里台、十里台、沙河台、闫家台。寨,指旧时驻兵的营地,阳高地名中带“寨”的有5 个,赵家寨村、上富家寨村、下富家寨村、东双寨村、西双寨村。此外,阳高有很多明清驻军转民屯后的开发地,均是军转民的象征。带“屯”的地名有27 个,如李官屯村、谢家屯村、高官屯村、南杨官屯村、陈官屯村、高山屯村等。“堡、营、台、墩、寨、屯”,这些地名常用字反映了阳高曾经因民族战争产生的战争文化、长城文化,是阳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

由表1可知,模型的拟合度达到了0.469,整体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同时利用Geoda软件计算出沈阳市商品住宅价格Moran指数为0.502,这实际上已表明房价在空间上具有相关性。由于经典线性OLS回归模型估计不考虑空间特性,可能会产生对结果估计的不准确;其次,OLS得出的全局回归系数是一个不随区域变化而变化的固定的数,无法估计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空间区域的房价的影响。因此,这里我们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采用高斯权值函数方法,经过交叉有效性检验来进行加权回归分析。GWR模型估算结果如表2所示。

六、地名反映了人文景观风貌

阳高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有名的人物,他们的功绩被当地老百姓所称赞,其名字被命名为当地的地名。如,“刘指挥庄”,是纪念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姓刘的将军,在一次与匈奴的作战中,他一边指挥僵尸,一边带头冲杀,亲手杀死敌兵三十六人后,他也阵亡。“都司口村”,相传在古时出过一个都司官,且住在山口。“太师庄村”,明成祖把此地圈为国土,封给他最信任的太师张辅,作为食邑之地。“王官屯”,原来叫“王官人屯”,相传在三百年前,此村出了一位家贫好学的姓王的读书人,在村民的资助下考取了秀才、举人,并在外地做了官。后来他返乡报答乡亲们,在采凉山进行调研,在沿山各村设立粥市,供穷人吃饭,不收分文,只要求他们将杏核埋到指定的山坡上,后来杏树长满了整座采凉山,村民得到了实惠。为了纪念他,人们把村名改为“王官人屯”。

阳高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属于内蒙古大陆性气候,风多雨少,夏不太热,冬季寒冷,早期阳高人民居住的房屋以“窑洞”为主,以“窑”命名的地名有26 个,如胡窑村、花窑村、北唐窑村、南唐窑村、刘窑村等。众多的“窑”字地名,既是当地居民房屋建筑形式的写照,反映了当地居民因势取材的聪明智慧。还有一些建筑,如“桥”和“塔”在地名中也有反映。如,桥头村、天桥村、柳林桥、白登桥、黄水河桥、滴滴水桥、石拱桥贺塔村、寺塔村、杨塔村。

七、地名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宗族观念

阳高处于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界处,历史上几乎为少数民族占据,苦于战争,世居之民很少,人口一直频繁流动,直到明代中叶,驻军大都转业为民,外地之民也慢慢迁移到此地。所以,祖居之民甚少,没有传统的世居名门望族,没有久居的原住大家庭,地名中的姓氏也不够集中,表现得相对分散,阳高方言地名中与姓氏有关的有113 个,其中涉及“颜、胡、张、景、李、孙、谢、燕、吴、莫、杨、许、管、陈、席、曹、石、王、高、周、普”等65 个姓氏,村民以姓氏命名自己生活的地方,表现了一定的宗族观念,但是相对而言,阳高当地居民的祖业、祖居、祖根的观念比较淡薄,虽然“乡土难离”,但是由于本土境内自然经济状况不好,历史上的阳高人不断迁徙,去往口外的人很多。

八、地名反映了阳高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

历史上的阳高,匈奴、突厥、鲜卑、蒙古、女真、满族多个民族交汇,长城内外,不同政权的农耕与游牧文化接触并相互渗透,阳高的民族形成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尤其是与蒙古族的交融更为频繁,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中年人把自己的父亲叫作“大大”,其实是“鞑靼”的意思。这些在方言地名中也有反映,如赵石庄村,曾经是蒙古人的一个放牧场;“下马涧”,相传此村蒙古族人居住过,沟下四季有水,蒙人前来赶庙会,常在此地下马饮水;第十其村,相传此村最初有蒙古人居住过,蒙古人习惯叫地名为“旗”,后演化为“其”;上吾其村,相传此村在清朝被蒙人占领,作为营盘,因而以蒙古的“旗”命名村名;后营村,相传元代这里是蒙古人居住;夏家场村,相传此村在很早以前是蒙古人的放牧场。

阳高方言地名反映了当地的地形地貌、边塞文化、战争文化、长城文化、宗教文化等,研究地名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了解阳高独特的文化历史,对地方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郭锦桴.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

[2]郭海.阳高县志[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2.

[3]李小平.山西临县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J].语文研究,2004,(3):55-58.

[4]阳高县地名委员会.山西省阳高县地名录:内部资料[Z],1984:12.

[5]郭海.阳高历史文化初探[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218.

中图分类号 :H1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014(2019)05-0045-03

基金项目 :忻州师范学院院级青年基金项目(QN201513)

收稿日期 :2019—02—21

作者简介 :王春雁(1982— ),女,山西阳高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方言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史素芬)

标签:;  ;  ;  ;  

阳高方言地名的文化透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