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希望更国际化_mba论文

中欧希望更国际化_mba论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想要变得更加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欧论文,工商学院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7岁来自美国的MBA在读生杰西·米勒(Jesse Miller)看着黑板上10道数学题和面前5张草稿纸,10分钟内答对数量越多加分越多。米勒与其他同学一样,只想尽快地计算出结果并赢得分数——他压根儿没想过要去思考别的:微观经济学教授为什么会出奥数题?为什么让他的另一位组员在教室外等候?为什么在明知大家都有笔记本的情况下,要为每人提供5张草稿纸?

      最终米勒使用3张纸,完成了其中6道题。当他的另一位组员回到教室时,老师要求组员用剩下的纸叠出小船,小船越多加分越多——答了所有题、用完了5张纸的同学最后分数很低,几乎所有人都傻眼了。这一游戏花了课堂约半小时时间,为了给大家一个启发:在解决当今问题时,要考虑是否透支了人们未来的选择。

      通过游戏、讨论或者活动来让学生得出某一结论的上课方式在米勒的各种课堂中屡见不鲜。“在这里,与在纽约的大学体会不出太多差别。”米勒说,中欧的现代建筑、活跃的上课氛围、外国学生的比例等都很像西方学校,每个学生面前都有话筒,有的学生会在老师讲课时打断并提问,甚至开始辩论——课堂氛围比他曾就读的美国布朗大学更加自由。

      “国际化”是米勒在对比了所有中国的商学院后最终选择中欧的原因。目前中欧的近70名全职教授中,国际师资占比68%、MBA国际学生比例常年在30%左右,中欧在非洲加纳、欧洲瑞士与中国均设有教学点。在《彭博商业周刊》2015年全日制MBA院校排名中,中欧居亚洲首位,该排名从雇主评价(35%)、校友调查(30%)、学生调查(15%)、就业率(10%)、起薪(10%)五方面考察了全日制MBA项目。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办于1994年,是根据中国政府与欧盟签署的合作协议,由上海市政府与欧盟共同出资创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最早在中国内地开设全英语教学的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和高层经理培训(Executive Education)课程,目前有校友1.7万余人。QS的商学院排名编辑Mansoor Iqbal说,中欧采用的国际标准——使用英语为统一语言、与知名商学院合作办学等有利于其在商学院排名中领先(QS定期发表多个有关商科课程的资讯与排名,其大学排名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之一)。

      但在中欧的“国际化”招牌下,却有着国际商学院少有的现象——毕业生集中分布在中国。据2015年中欧MBA就业报告称,85.1%的中欧MBA毕业生留在内地,10.8%留在中国香港、日本等亚太地区,只有4.1%分布于其他国家及地区(目前中欧只有中国教学点有MBA,非洲为EMBA,欧洲2015年10月开始,还没有毕业生)。

      “学校充分利用了校友资源,校友是中欧的主打产品之一。”中欧校友谢震在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说。来自上海的谢震是中欧MBA 2000年的毕业生,2014年开始在中国做亲子游创业项目。中欧在中国的校友不仅是他的首批用户,还在口碑宣传和资金支持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目前,他的公司已完成4000万元A轮投资,月现金流量1000万元,员工将近100人,其中也包括中欧的毕业生。如今谢震还经常回中欧校园,看看在读的MBA学员的项目,提供创业指导与资金支持。他表示,如果公司规模继续扩大,希望推荐更多员工进入中欧学习,也期待中欧的学子加入自己的创业中。

      米勒的创业项目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校友帮助。他在入学后萌发了创业想法,并进入了学校的创业实验室,实验室里会有校友与教授的指导,如果顺利,他的项目还可以进入校友的孵化器,获得校友的创业基金。中欧创业与投资中心联合主任张文清说,目前MBA的194名学生的项目中已经有14个项目进入了创业实验室,校友们已经提供了3000万左右的基金。对于不创业的毕业生,学校设立了外国学生暑期实习项目、职业发展中心、国际学生咨询顾问、国际校友成功就业经验分享等综合与细分服务。学院设置“良师益友”项目——由EMBA学生指导MBA学生,该项目已经实行了多年。

      强大的校友圈给学员提供支持,或许是大部分MBA学生选择留在中国的原因——他们可以依赖校友资源,在中国解决一系列问题。但这也成了中欧MBA征服全球商学院的挑战——学子集中在亚太与中国内地区域,虽有利于校友扎根中国,但也削弱了学院与校友在全球与欧美企业的核心影响力。

      “优秀的、国际化的商学院应该武装其学子,让他们在世界任何地区都拥有极好的职业生涯。”QS的商学院排名编辑Mansoor Iqbal建议,学校需要专注于向外发展,而那些不够外向发展的学校则在经历了高峰阶段后,就会在低谷徘徊。MBA在读生利拉·格林伯格(Leela Greenberg)表示,知名商学院校友遍布发达国家,中欧在这方面确实有劣势。而她选择中欧,是因为自己本就打算在中国就业。

      中欧也在努力扩大其对外影响力。酝酿多年后,2015年10月中欧在欧洲设置了教学基地。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表示,以前更多是将西方知识带到中国,而现在已经到达“中欧2.0阶段”,要深化学院国际化,起到双向交流的作用。他表示,瑞士的教学基地可以让中国学员到欧洲深度体验管理理念与经验,为在欧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培训,还将中国管理经验带到欧洲,为与中国经济有密切联系的欧洲企业家就地提供来自中国的第一手案例与教学——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增多在欧洲就业的学子,提升海外就业竞争力。

      但中欧更加国际化的2.0计划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财务和师资困扰着我们。”中欧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在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表示,自从2004年中国与欧洲政府不再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开始自负盈亏地运营,而随着在上海、北京、苏黎世等各地建设校园,随之而来的财务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中欧日常的问题之一。

      “我听说最多的一笔捐助,是芝加哥商学院接受到的一笔30亿美元的捐助,一个人捐的!”张维炯不无羡慕地说,美国很多商学院的校友捐助占学校收入的30%以上,而中欧校友的捐助目前占学校收入的比例约7%,90%收入均来源于学费收入。“我们希望它(校友捐助)能逐步上去。”这是张维炯给出的解决财务问题的办法,但他也表示中国教育史上没有校友捐助办学的传统,校友的捐助不一定能在短期内提高。

      张维炯表示,财务问题更加引发了他对于聘请和留住顶尖师资的担忧。目前学院已经在非洲、欧洲与中国设多个教学点,却仅有70名全职教授,在中欧的官网上一直有着“常年招聘”的链接。学院对新的优秀师资需求日益增强,而师资的短缺无疑将束缚学校的发展。丁远说,即便已经在中欧工作的教授也容易因家庭、健康等各种原因离开中国,师资短缺问题将更加严重。

标签:;  ;  ;  ;  ;  ;  ;  

中欧希望更国际化_mb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