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概况及发展战略综述_生态环境论文

西部大开发概况及发展战略综述_生态环境论文

西部概况及其开发战略要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览论文,概况论文,西部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10个省、市、自治区。土地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6%,总人口2.85亿人,占全国的23%。西部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西部地区矿藏丰富,全国已探明的140 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就有120多种, 一些稀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前茅,能源、旅游、土地资源也极具优势。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国规划中的十大水电基地有七个分布在西部,但西北地区则水资源相对贫乏。西部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近几年,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接连发现许多大中型整装油气田。

宁夏 面积:6.6万平方公里,人口:543万人,首府:银川。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河河套地区,现有耕地1220万亩,人均24亩,居全国第四位。尚待开发的宜农荒地1000多万亩,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五位。

目前,宁夏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人均占有发电量居全国第二位。机械工业是宁夏传统优势产业,石化工业正在成为新型的支柱产业,钽、铌、铍制品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

围绕“西部大开”战略,宁夏确定的开发思路是“坚持一条指导方针,主攻五项目标,实施六大战略,发展七大优势特色产业”。

主攻五项目标

一是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十五”期间GDP 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9%,发展速度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社会经济结构显著优化。到2005年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比调整为16.3∶41.9∶41.8。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比重,将由目前的28.2%提高为40%以上;粮食比重下降,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比重提高。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争取达到10%以上。 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旅游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比重争取较快提高。

三是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灌区4200元,山区1500元)。

四是基础设施基本适应大开发的需求。2005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27公里,85%的乡镇通油路。初步形成公用电信网、 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的网络体系和管理机构。

五是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10年内造林种草1600万亩,包括退耕还林还草600万亩,封山封沙育林500万亩;五年内兴修基本农田180 万亩,配套建设各项水土保持工程10万余处(座)。

发展七大优势特色产业

特色绿色食品产业。逐步形成葡萄酿酒、马铃署加工、清真肉奶、水产果菜、优质大米、桑蚕等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建成若干技术含量高、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龙头企业,打出一批名优特新的知名品牌。

生物药品和生物工程产业。发展100 万亩特色药材基地和较大规模的人工围栏补播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及若干用高新技术武装的生物制药企业,生产高效、无副作用的枸杞、甘草、沙棘、麻黄、苦豆子、葫芦巴等深加工、精加工产品,逐步建成中国西部的“药谷”。依托现有基础,进一步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技术和酶技术等生物工程产业。

以电力为龙头的能源产业。依托宁夏丰富的煤炭、水能等能源资源优势,以及由陕甘宁大气田输入天然气的方便条件,继续建设沿黄电力基地,优先开发煤层气、天然气、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加速建设民用天然气工程。

天然气化工产业。再建一、二套化肥装置,建成我国最大的高效化肥生产基地。远期利用新技术再建新型天然气化工以及相关下游产品项目。

新材料产业。继续发展钽铌铍等特种稀有金属材料及其产品,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积极发展稀土材料与制品,加快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阻燃材料、新型特种建筑材料的产业化,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煤炭深精加工产品,开发超纯、超净煤产品、煤塑复合材料,以及煤质专用活性炭等新型环保材料。

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突破中高档数控装置的设计制造技术,研制柔性制造单元,发展高水平的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开发特种调节阀、智能执行机构,积极发展精密特种轴承,节能环保产品。

旅游业。建设沙湖、贺兰山东麓、金水、青铜峡、沙坡头、六盘山六大旅游区,开发一批以黄河漂流、沙漠探险、西夏文化、回族风情等为特色的旅游精品,建成中国西部独具魅力的旅游区。

青海 面积:72万平方公里,人口:510万,省会:西宁

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青海省确立了“加强两个建设、发展四大特色经济”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有“江河源头”之称,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十五”期间,将突出抓好三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一是江河源头和环青海湖地区的草地保护与治理,加强天然林草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坚决停止天然林砍伐和天然草地开垦,禁止滥捕滥猎;二是青海黄河上游东部农业区,重点治理河湟谷地和黄土丘陵的水土流失。对坡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大力营造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用林;三是柴达木盆地荒漠化治理。围绕重要城镇、绿洲农业区和重点基础设施,大力造林种草,搞好防风固沙工程建设。争取到2015年,基本遏制住全省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荒漠化扩大的势头。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青海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和兰青铁路提速改造工程,争取国家“十五”期间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打通新的出省通道,加快开发专用公路和县乡村公路建设。

抓紧分期实施“引大(大通河)济湟(湟水)”工程;加强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开发;积极发展草原灌溉,加快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加快黄河干道等重要沙道治理力度;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步伐。

重点抓好西宁、格尔木市的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和供水供气等市政工程设施建设。

发展包括地方特色的农牧业、资源特色的四个支柱产业、青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原特色的旅游业四大特色经济。

一、发展地方特色的农牧业:可充分利用冷凉气候,天然草场和具有高原特色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无污染的高原生态环境,扩大反季节蔬菜生产规模,推进优质杂交春油菜等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扩大中藏药材种植和冷水鱼类养殖。积极开展珍稀野生动物的驯化和人工饲养。积极发展高效畜牧业。

二、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加大盐湖、水电、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力度。

1.盐湖资源开发以钾为龙头,逐步把青海建成国家的钾肥、锂盐、碳酸锶的生产基地。

2.水电资源开发按照梯级开发、连续建设、大中并举、滚动发展的原则,加快黄河上游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争取到2015年黄河上游规划中的多数大中型电站基本建成,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3.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将加大地质勘探、开采和加工力度,到2005年或稍长一些时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亿吨、天然气3000 亿立方米,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天然气50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重点建设柴达木涩北——西宁天然气输气管道及一批天然气利用项目。

三、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加快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科技攻关、积极发展以镁、锂、锶、钾、硼元素为主的新材料。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开发高原特色的动植物资源。三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产品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竞争力。

四、高原特色旅游业: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分步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开展以观光游览为主体,形成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甘肃 面积:45.5万平方公里,人口:2494万人,省会:兰州。

甘肃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全省土地资源丰富。全省耕地面积5200多万亩,草原面积2.5亿亩, 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矿藏储量丰富。镍、钴、钯等11种矿种居全国第一位,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

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甘肃省确定的开发思路是:抓好一个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加强两个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三个战略(对内对外开放战略、科教兴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五个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原材料深加工和旅游业),有步骤、分阶段地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按照这个思路,甘肃省已经确定了当前的三项重点工作:

一、超前建设基础设施

公路建设:计划在2000—2005年间,使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丹东至拉萨这两条国家大通道经过甘肃境内的路段全线高速化;省、地(州、市)通二级以上公路,地(州、市)、 县(市)通三级以上柏油路, 423个乡镇通四级公路,2000个行政村通汽车。

铁路建设实现陇海线、兰新线甘肃段的复线化和提速,同时建设兰州经广元至重庆、玉门至敦煌等铁路。

民航建设:进行嘉峪关机场扩建,新建、扩建夏河、天水、庆阳三个支线机场。

管道工程建设:建设兰州经成都至重庆输送成品油管道工程、青海涩北经西宁至兰州、陕西靖边至庆阳长庆桥输气管道工程,并抓紧管网配套建设。

水利建设:统筹进行外流域调水,重点实施河西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加快疏勒河和黑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建设甘肃省引洮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和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

能源建设: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加快小峡以及张掖黑河上游梯级电站的滚动开发;开展连城电厂二期、靖远电厂三期和张掖电厂的前期工作;加快西固热电厂等企业的工业燃料、原料改用天然气工程建设;开展兰州燃气电厂的前期工作,合理开发利用青海、陕西的天然气。

二、分步治理生态环境

第一步,2000—2010年,在全省14个地州市87个县市区完成退田还林、宜林荒山造林、封山(滩)育林(草)8000万亩,使全省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9.04%提高到2010年的13.6%;第二步,扩大生态治理范围,到2030年实现大见成效的目标;第三步,到2050年左右,生态治理面积达到2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

三、切实抓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农业结构。适度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加快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抓好优质专用粮、果、草、蓄、药材等基地建设。

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把医药、电子等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搞好天然气综合利用及后加工、石油炼化及后加工、生物制药和中药新剂型、有色金属和后加工产品、新材料及新建材等10大项目。

三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兰州、天水、金昌、白银等城市为中心,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精细化工、高效节能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研制开发特色中成药。新材料领域,主要发展特种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稀土材料、高性能塑料、储氩材料、永磁材料、功能材料以及新型建材。光机电一体化领域主要发展通讯产品、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新型电机与电器产品、军用电子、新型节水灌溉设备与应用, CAD/CAM推广应用。

陕西 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人口:3618万人,省会:西安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通往大西北的门户,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悠久的历史给了陕西的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储量巨大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较为雄厚的科技力量也为陕西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迎接西部开发,陕西省确定了六大发展思路:

第一,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0亿元,力争突破800亿元。今年公路建设投资80亿元,新增公路里程1000公里,新开工的有西安汉中高速、榆靖高速、西康公路秦岭隧道等项目;西安——武汉、西安——合肥高速公路等项目也已进入国家盘子。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措施,实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近期主攻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树种草和秦巴山区天然林保护。加快关中平原绿化步伐。

第三,把结构调整作为开发的关键,努力发展特色经济。将有比较优势的科技、旅游、果业、军工产业培养成为陕西特色经济的四个重要支柱。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把以文物为特点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力争今年接待境外游客70万人次,创汇2.8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700万人次,收入100亿元人民币; 加快以苹果为龙头的果业产业化步伐,使陕西苹果争全国第一,进入欧美市场;发挥军工优势,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使军工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重点支持Y7—200A飞机的产业化,做好研制新型民用支线飞机的准备,争取把西安阎良建成我国西部的飞机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把西安真正建成陕西省的开放高地、科技高地和经济高地。

第四,实施科教兴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实现在某些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全省经济的第一增长极,继续突出抓好2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集中力量培育大唐电信、西安软件基地、通视数据、绿色日用化工产品、陕西种业等10个年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使之尽快形成大的经济规模。力争今年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产值达到200亿元;实现利税40 亿元。以科研院所并入或转为企业为动力,促进产学研结合,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大胆探索科技风险投资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相结合的路子。尽快完善风险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以西安、宝鸡、杨凌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建设,力争今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70亿元, 使之成为我国西部现代科技产业高地,建成我国西部地区的“硅谷”,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技术创新基地的作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人才。

第五, 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争取达到3.6亿美元。确保今年出口12亿美元。 进一步加强与东部省市的合作,吸纳东部西进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

第六,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进以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各项配套改革。确保全省127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基本摆脱困境;200 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既定目标如期实现。

新疆 面积:160万平方公里,人口1747万人,首府:乌鲁木齐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新疆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水、土、光、热资源丰富,为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条件。全疆地表水年径流量8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252亿立方米。现有耕地4800多万亩,还有可开垦的宜农荒地7300万亩。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有可利用草地7.2亿亩。

新疆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探明储量的76 种,其中名列全国首位的5种。石油资源预则储量300亿吨以上,占全国陆上总量的35%,天然气资源预测储量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量的34%。

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疆确定的开发思路是:

一、使资源优势真正变为经济优势,更快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第一要从西部自身的实际出发,第二要从市场经济规律出发。

石油是新疆最丰富的资源,但受新疆加工工业尤其是石油化工工业相对比较薄弱的影响,目前没有能力把自己产的原油或其他矿产资源全部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所以有些原料目前只能运到内地或者出口。

新疆有得天独厚的棉花种植优势,1998年收了3005万担棉花,成为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在新疆的86个县中,有67个都种棉花,在这些地方棉花仍是老百姓最大的收入来源。近年来,棉花价格下跌了40%。

目前,新疆在加快“一黑一白”优势资源转换的同时,又发展以红花油、西红柿等农副产品为主的“红色产业”。

二、吸引东部的投资,必须互惠互利。

真要把这个事健康地、长期地、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必须要互惠互利。西部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还有国家给予的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凡是东部的企业和单位到西部参与开发建设,首先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带动作用,同时,企业自身要有效益,这才能够长期合作下去。

按照这个思路,新疆具体规划是:

总体上按先急后缓的原则进行。当前要着重抓好这么几件事:

第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又必须着重把握这么几点:

一是以水利建设为中心。新疆一年的淡水资源量大体有1140亿立方米,地面径流是8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的有252亿立方米。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570多条河流,大多没有控制工程,不能均衡供水, 虽然也在搞节水灌溉,但水资源利用的潜力仍然相当大,所以现在围绕三大河流域安排了许多控制性节水工程,这是非常关键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是交通建设。公路、铁路、民航、通讯等都需要强化,除此之外还有电力。

第二,需要着重做好的是基础产业的发展。

目前新疆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加大,经济作物将着眼于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畜牧业要向产业化转化,将围绕着生态优化来搞。新疆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品形成优势产业,搞新疆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发。

西藏 面积:12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首府;拉萨

为迎接西部大开发,西藏自治区确定的开发思路是: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按科学规律办事,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各项开发工作,对大开发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论证;组织区内外的科技人员进入开发的主战场;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推广,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特色经济,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围绕这个思路,西藏自治区的发展重点是:

第一,在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加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着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支持有市场、有优势的企业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第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搞好“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农田的林网化和水网化。

第三,加快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建设中尼、青藏、川藏、新藏等骨干公路和拉萨通往各个地区、特别是阿里和昌都的干线公路;加大县乡公路和边防公路建设力度;创造条件,力争进藏铁路早日开发建设;积极开辟新航线,新建、扩建若干机场。能源建设,要大力发展水电,开发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同步建设电网;重点搞好雅鲁藏布江一线四地市和昌都、阿里等地的能源建设。在雅江等江河上实行梯级开发,规划建设几个较大规模的骨干电站。邮电通信事业,将重点发展光纤通信和地球卫星通信,加快农话建设步伐。

第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抓好长江上游流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综合整治和环境保护,抓紧实施昌都“三江流域”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大规模的植树种草活动,加大土地、草场荒漠化治理步伐,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在一部分坡地、沿江沿河地段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山川秀美的西藏高原。

第五,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开发高原生物资源,发展高原生物产业;进一步提高矿泉水的开发利用水平,使之形成系列,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加快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步伐,特别是注意吸引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和来自不同区域甚至境外的企业到西藏来,平等合作,共同开发。

第六,发展小城镇。以拉萨和各行署所在地为中心,以县城和部分交通枢纽、重要口岸为重点,建设一批小城镇,使之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交通枢纽和吸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中心,并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庆 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人口3084万

身为西部工业重镇,重庆综合交通体系完备,工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力量强大。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构筑了面向新世纪的美好蓝图,更推出了相应的开发措施。

(一)与西部省区和长江沿江省市共同建设“一圈两带”城市体系,增强市场要素集散功能。建设重庆大都市圈,成为区域性生产要素的集散中心。

(二)推进跨区域的重大交通和通信干线建设,力争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加快重庆信息港建设。

(三)发挥科教资源富集优势,把重庆建成西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基地。利用重庆科技研发机构多,专业技术人才富集的优势,实施科教兴渝战略。

(四)跨越发展高技术产业,形成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光机电一体化四大产业,力争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的光电子技术及产业开发基地,移动通信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基地,汽车电子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基地,环境保护技术及成套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

(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使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十五”期间培植10—15个在国内外有竞争实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坚决关停和调整低技术水平、市场前景不好、效益差的小企业。

(六)加快资本市场培育,形成区域性资本流动中心。培育资本市场,促进金融资本与生产资本的优化配置。培育和发展区域性货币市场,完善同业拆借市场。

(七)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建成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生态农业的重点示范工程。尤其要抓住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开发契机,加快库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合理开发库区淡水资源、旅游资源,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争取21世纪初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西部内陆一个新的产业密集带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八)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使重庆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改善投资环境,与国际惯例接轨,吸引外国公司、企业来渝投资,加强与世界跨国公司对接。加强三方面的合作:

加强与长江流域省市的合作。着力于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的保护及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旅游资源开发、高加工度产业的转移和联合发展、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加强与西部周边省区的合作。利用重庆市场、加工能力、科技人才等优势,与西部省区在矿产、旅游、农产品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势互补。利用广西、云南、新疆等边境口岸开辟南亚、西亚市场。

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抓住东部资金、技术、产业向西部转移、扩散的有利时机,创造条件与之对接,加快产业升级。

四川 面积:48万平方公里,人口:8430万,省会:成都

四川是自然资源大省,是天赋的“聚宝盆”。其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4,可开发量1.1亿千瓦, 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地下矿藏132种,其中46 种储量居全国前5位,仅攀西地区就蕴藏有全国13.3%的铁、93%的钛、69 %的钒和83%的钴。四川生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1万多种;珍稀动物50 多种,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四川森林繁茂,是全国三大林区和五大牧区之一,是长江水源的最大涵养区。四川还有诱人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名城46座,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 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7处,其中九寨沟和黄龙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四川就占了5个。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之一,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被称为中国西部“硅谷”的绵阳电子城等一大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汇集于此。

四川也是西部的工业大省。四川的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筑建材、食品、丝绸、医药、皮革等行业,都拥有一大批骨干企业。二滩水电站是中国本世纪内建成投产的最大水电站。

四川历来都是农业大省。四川有耕地452万公顷, 是中国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1999年粮食总产量3668.5 万吨, 占全国的7.22%,居第3位,在西部10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1位, 生猪外调量占全国的1/3,居第1位。

四川是西部最大的市场和物资集散地。四川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巨大,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居西部地区第1位,是中国西部的商贸、 科技、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

四川是中国西部最富吸引力的开发投资区之一。四川电力供应充足,铁路、公路、航空形成立体交通网络,通讯方便,实行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投资环境良好。目前,已有12家外资金融机构在川设立了办事处或分行。一大批世界知名公司已来川落户。

贵州 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3400万,省会:贵阳

贵州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全省水力资源居全国第六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为全国第五位;其他矿产资源有110 种以上,其中有43种矿产保有储量排名全国前十位。汞、铝、磷、煤、锰、锑、金被誉为贵州矿产的“七仙女”。

煤炭工业已成为全省的重要优势产业。

建设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380千米,110 千伏输电线路覆盖全省县(市、区),10千伏线路覆盖全省94.9%的乡镇。

贵州是全国优势烤烟生产基地之一,烤烟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贵州酿酒历史悠久,是国酒之乡。

贵州的机械、电子工业形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五大生产基地:磨料磨具生产基地、高低压电器生产基地、仪器仪表生产基地、轴承生产基地、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

国防科技工业是贵州机械电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基地现有企事业单位141个,其中工业企业93个。 新建成民品生产线203条,开发民品3000多种,民品生产以年均增长29 %高速发展。

全省旅游业初步形成以贵阳旅游区为中心,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旅游线。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省有涉外饭店53家,旅行社70家,旅游汽车公司3家,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定点经营企业92家。 “八五”期间,创汇7050.49万美元,收入人民币21.2亿元,仅1998年旅游总收入就达38亿元人民币。

贵州有丰富的生物资源、非耕地资源及劳动力资源,有发展绿色产业的良好自然环境,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相关加工业提供了条件。

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是:继续深化改革,实施三大战略(科技兴黔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两个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开发四大资源(能源,矿产,生物,旅游),突出四个重点(轻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原材料工业,乡镇企业),促进富民兴黔。

云南 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4200万,省会:昆明

云南最值得关注的是,通过10—20年努力,把云南建成绿色经济强省。

一、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一是省内实现“三横三纵”公路网高等级化;七条对外通道;建设南昆、内昆、滇藏、、泛亚铁路。二是进行航空、水运建设,新建昆明第二国际机场,怒江、红河民用机场,开发澜沧江——湄公河航运、通北海的右江航运等。三是形成“云电东送”、“云电出口”的格局。

——逐步压缩烤烟、甘蔗种植面积,积极发展花卉等特色产品。逐步建立起以生物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体系。

——林业实施“天保工程”,切实改善江河流域生态环境。同时建立昆明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业。

——能源产业以小湾电站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发调节性能优越的大型水电站。

二、建设四大支柱产业

——烟草业继续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立足竞争,开拓市场,再创辉煌”的发展方针,力争实现云南烟草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发展目标。

——生物资源开发,以建设“中华生物谷”产业创新基地为契机,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培育产业龙头。

——矿产业加快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以高浓度磷复肥为主,重点发展磷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产品。改造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发展新型金属材料。

——旅游业重点抓好旅游热点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景区。开发最能体现云南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

三、扶持六大优势产业

——医药产业:重点开发以云南药用动植物为原料的新药,药用植物工业化产品和民族药。

——花卉产业:培育名特优品种,将云南建成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出口基地和交易中心。

——充分开发利用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大型项目和设施建设为基础,构建起民族文化产业的基本框架。

——机电产业:强化大型成套设备和各类高精尖机床的开发和生产能力;视市场需求适时扩大农用轻型汽车和农业机械产品。

——将建筑建材两大产业紧密结合,最终实现由大变强的发展目标。

——商贸产业:实施“12345 工程”(即将昆明建成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营销体制;积极促成建设瑞丽、河口、景洪三个边境互市贸易区或保税区;健全完善玉溪、曲靖、大理、开远四个次级商贸中心;实施优势产业建设、开拓市场、集团化、人才和科技兴贸五大战略)。

四、培育两个先导产业

——信息产业:着手建立以信息的搜集、加工、储存和传输为一体的信息产业体系。

——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在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促使传统产业技术提升和品种创新的同时,建立起以生物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的独立产业体系。

(2000年3月《经济日报》)

标签:;  ;  ;  ;  ;  ;  ;  ;  ;  ;  ;  ;  

西部大开发概况及发展战略综述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