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马玉珍论文_马玉珍,杨蓉(指导教师)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马玉珍论文_马玉珍,杨蓉(指导教师)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39000

摘要: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悲观、抑郁的情绪,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1.1 研究设计

本文为应用研究,采用相关性描述研究来评价。

1.2 研究对象

选择不同情况下的病人:急性病人、慢性病人、手术病人、传染科病人、重危病人,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

1.3 研究方工具/方法

采用对病人及家属调查问卷的方式综合评定,问卷内容分为对病人及家属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后,病人心理变化情况和病人的病情状况。医护人员通过亲切和蔼的语言、安慰、鼓励、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的态度,轻柔的动作,柔和的音乐、清洁整齐的环境,加强基础护理,制定合理的医护计划,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减轻对病情的焦虑、恐惧,使护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3.1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对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抢运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病症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融会贯通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理照不宜的支持、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病人感到安全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1.3.2 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创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

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慢性病人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以垂危病人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减轻对病危的恐惧。

1.3.3重危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不管死亡是突然发生或久病造成的,一般说护理重危病人和安慰这阶段病人的家属,是护理上最难处理的情况。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E,Kubler-Ross将大多数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活动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1、否认期 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有的病人不但否认自己病情恶化的事实,而且还谈论病愈后的设想和打算。也有的病人怕别人悲痛,故意保持欢快和不在乎的神态,以掩饰内心的极度痛苦。对于这样的病人,护士应当劝说家属不可当着病人面表现出难过,即使这样彼此心照不宜。也可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愤怒期 度过了否认期,病人如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但又禁不住地想:这种致死的病为什么落在自己身上!怨自己命不好。表现得悲愤、烦躁、拒绝治疗,甚至敌视周围的人,或是拿家属和医务人员出气,借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这是病人失助自怜心理的表露。

护士要谅解宽容病人,真诚相待,说服家属不要计较和难过,并与医护合作,帮助病人度过愤怒期。

3、妥协期 病人由愤怒期转入妥协期,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这时能顺从地接受治疗,要求生理上有舒适,周到的护理,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

护士就尽量地安慰病人,为之解除疼痛,缓解症状,使病人身心舒适。

4、抑郁期 病人已知道自己面临垂危,表现了极度伤感,并急于安排后事,留下自己的遗言。大多数病人在这个时候不愿多说话,但又不愿孤独,希望多见些亲戚朋友,愿得到更多人的同情和关心。

护士要同情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允许亲人陪护和亲友探望,让病人同亲人在一起度过不可多得的时刻。嘱咐亲人要控制情感,不要再增加病人的悲痛。

5、接受期 这是垂危病人的最后阶段。病人心理十分平静,对死亡已充分准备。也在的临终前因疼痛难忍而希望速死。如有一位仅28岁的青年,从事X线专业工作,因防护不善而患了放射病,由于极度疼痛,几次想自杀。有些人病情虽很严重,意识却十分清醒,表现得留恋人生,不愿死去。如有一位23岁的姑娘,患卵巢癌,肝转移,死前头脑清醒,含泪说:“我愿意活下去,我还年轻,我需要工作……”。

协助病人安详、肃穆地离开人世,使病人、家属感到安慰是护士的崇高职责,是情操高尚的表现。护士是一直守护在临终病人身旁的人,要帮助病人整容,用生生理盐水擦拭眼睛、鼻孔和面部的污迹,病人听觉是人体最后的丧失知觉的器官。故不可议论不利病人心情的话,不可耳语。有的病人来不及等到亲属到来就离开人世,就由护士代替其亲人接受并保存遗物,或记录遗言。

13.4护理措施

我们首先要“报喜不报优”,尽量多谈一些使病人和家属感到愉快、宽慰的话语和事情。安慰病人及其家属,目的是为了让病人精神宽松,早日恢复健康,所以,决不能把有可能增加其忧虑和不安的消息带去,还要避免谈论可能对方或对方忌讳的话题。这是起码的道德。当见到病人及其家属后,一般先可以讲述一些,凭自己直观得到的印象,例如:“你的气色不错。”“你比以前胖了。”“你的精神很好。”接着,还可多讲一些医院外和与病情无关的内容,如单位里、家庭里甚至国内外的重大消息,尽可能地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然而一般来说,病人及其家属总要对探病者讲讲病人的病情和感觉,应该认真聆听,并从中发现一些对病人有利的因素,以使接过话题,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安慰。例如病人说过“胃口不错”的话,探望者就可以借题“发挥”,多讲些胃口好对战胜疾病的重要意义,使病人认同这是个有利条件,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要有真挚的同情心,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理解家属对亲人生病带来的痛苦,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通过细致观察,专心倾听家属的陈述,仔细分析家属不同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

1.4 研究步骤

1)课题的确定,以及可行性分析

2)进行课题规划,确定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工,提出研究的问题

3)资料的初步收集

4)资料的初步分析

5)资料的归纳整理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资料正态分析,可进行t检验。

2研究结果

2.1普通护理和通过与病人家属的沟通合作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的效果对比

治疗前,心理护理组与对照组的病人心理情况和病情状况均为紧张、焦虑、悲观、抑郁和感觉疼痛,基本没有差异。

心理护理组在通过细致观察,专心倾听家属的陈述,仔细分析家属不同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支持病人的悲伤反应,积极劝慰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病人自身价值;消除产生悲伤的原因和促成因素,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心理护理,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病人的治疗中起到较好的效果。

论文作者:马玉珍,杨蓉(指导教师)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4

标签:;  ;  ;  ;  ;  ;  ;  ;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马玉珍论文_马玉珍,杨蓉(指导教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