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欧亚大陆桥天然气资源国际合作前景探讨_新亚欧大陆桥论文

新亚欧大陆桥天然气资源国际合作前景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陆桥论文,刍议论文,国际合作论文,天然气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欧大陆作为人类聚居的世界最大陆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口。古代丝绸之路就曾将亚欧大陆连成一体,创造出辉煌的古代亚欧文明。早在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家哈·麦金德就曾经阐述了亚欧大陆在世界的核心地位。随着两极世界的解体,国际政治壁垒的崩溃,亚欧各国走向了市场化的共同之路。市场经济下的亚欧大陆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构成了21世纪连接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新亚欧大陆桥。其中天然气资源的国际合作是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亚欧腹地的独联体与中东天然气资源,通过新亚欧大陆桥相联系欧洲与东亚两大国际性天然气消费市场,形成亚欧大陆桥的天然气资源中心与市场的互补。本文重点讨论沿新亚欧大陆桥沿桥30个国家的天然气资源国际合作的前景。

1世界天然气资源开发基本态势

1.1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促进了国际市场的需求

天然气是地球上一种丰富的能源资源。目前全球常规天然气资源400-600万亿m[3],约为3700-5500亿t油当量,大致相当于世界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世界各地天然气储采比均高于石油储采比。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大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能源——天然气需求旺盛。在解决能源及环保问题、改善生存环境、使用节能技术的过程中,天然气以其丰富、清洁、优质、高效等特点,在传统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全世界的重视。据欧佩克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消费约占30%,天然气所占份额将增长到29%,2050年之后天然气消费或许会超过石油而进入世界的天然气时代。

1.2环境保护进一步促进天然气消费的增长

天然气能源所带来的巨大的环境效益提高了天然气的竞争力,增加天然气使用量是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欧洲天然气消费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和政治压力,使天然气在市场中,特别是在电力生产方面成为首选燃料。由于欧洲环保法规对煤炭等传统燃料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征收二氧化碳税等,因此使得传统燃料生产同等量能源与天然气相比,必然付出更高的代价。欧洲国家一次燃料消费中天然气的比例将不断上升。东亚国家为了减少碳和硫的排放量,提高电厂的发电能力,建设使用天然气的新电厂,不断地扩大天然气的使用量。中国大多数电厂用煤作为燃料,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快的沿海地区。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大气环境,必须增加天然气用量,优化能源结构,因此中国也拥有巨大的天然气潜在市场。

1.3主要产业部门的消费驱动

天然气作为石油和煤炭的替代能源,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了环境问题。在电力和热能生产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预计在产业部门消费结构中,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发电和供热。特别是在环境压力较大,而资源又相对丰富的俄罗斯与西欧。俄罗斯预计到2010年将有3650-3700亿m[3]天然气用于发电和供热。达到国内天然气总消费量的70%。目前,欧盟国家电力生产消费的天然气占天然气总需求的20%,到2010年将上升到25%。东亚三国对电力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中国。天然气发电厂拥有建造时间短、建设费用少的较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中国沿海地区,利用国际天然气发电,将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中国和中东地区对化工原料与化肥生产的需求随工业化的进程而加快,尤其中国是农业大国,化肥生产需要大量天然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民用天然气的价格低廉,居民对清洁能源——天然气的消费量增长很快,特别是在城市燃气化方面,这在俄罗斯、中东与东亚增长将尤其明显。从长期来看,天然气作为发动机燃料正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

2亚欧天然气的国际战略地位

处于亚欧两大洲中心位置的独联体和中东拥有世界上绝对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陆桥30国地表面积占世界的29%,人口占世界的37%,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3%,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的74%。1997年1月1日30国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104万亿m[3],占该区域最终资源量的41%。天然气国土单位面积储量、人均储量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2倍、1.4倍。世界储量在2万亿m[3]以上的12个天然气国家中,陆桥有7个,其中俄罗斯、伊朗储量最大,两国储量占世界的50%。其次为卡塔尔、阿联酋、沙特、伊拉克、土库曼斯坦。

新亚欧大陆桥是世界天然气生产最发达,最有潜力的区域。1995年陆桥30国天然气产量1073亿m[3],占世界总产量的51%,远低于占世界天然气储量74%的比重;30国天然气储产比为97,而30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为35;30国人均产量514m[3],为世界人均产量的1.4倍。

新亚欧大陆桥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市场。陆桥30国1995年天然气消费量为10077亿m[3],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8%。人均年消费量483m[3],为世界人均的1.3倍。

新亚欧大陆桥是国际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世界天然气贸易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区域,其中有两个处于亚欧区域。世界三大天然气进口国依次为美国、德国、日本,其中有两个分别处于亚欧大陆的两端。该区域天然气出口量占世界的53%,进口量占世界的68%。

3 新亚欧大陆桥天然气资源的互补与国际合作前景

3.1区域资源差异

亚欧大陆沿桥天然气资源国际差异悬殊(见表1)。俄罗斯、中亚5国、中东5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分别占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的35%、5%和30%,而人口合占世界的5%;东欧6国与西欧10国储量只占世界的3%,人口占世界的8%;东亚3国储量仅占世界的1%,但人口占世界的24%。中东、俄罗斯、中亚人均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分别是东亚的986倍、377倍和138倍,分别是东欧的338倍、129倍和47倍,分别是西欧的63倍、24倍和9倍。显然,亚欧大陆腹地的资源与东亚、东欧和西欧的市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目前,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的中亚与中东并未较好地进入到国际天然气市场。由于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富足,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尚未得到如同石油资源一般的重视,国内天然气的开发主要面对国内市场,中东5国天然气储量占世界的30%,而产量与消费量只占世界的5%。同时由于中东国家远离国际天然气资源消费中心,缺乏国际天然气管道输送网络和天然气液化设施,使得天然气出口量极其有限。如阿联酋天然气出口只占产量的5%,其它国家的状况也基本相似。面对这种现状,所有中东国家都希望扩大其天然气产品的出口,寻求新的市场。因此如何利用新亚欧大陆桥独特的地缘关系,开辟欧洲与东亚天然气市场,是中亚与中东国家加快资源国际化的重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中亚环绕中国北部与西部边疆,在中亚国际化过程中,中东天然气通过中亚、中国将同东亚国家紧密相连,为亚欧腹地国家向东寻求资源消费市场和资源出海口,并使得目前独联体——欧洲的国际天然气管道贸易区向东横跨亚欧大陆。

3.2区域消费差异

国际资源赋存的状况决定了国际消费的差异。中东、俄罗斯、中亚天然气人均消费量分别是东亚的32倍、39倍和21倍,分别是东欧的2倍、2.4倍和1.3倍,分别是西欧的2.3倍、2.9倍和1.5倍。东亚天然气消费量占世界的4%,是亚欧大陆桥消费程度较低,而消费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其中最大的消费国是日本,年消费量占东亚三国消费量的72%,相当于中国年消费量的3-4倍,人均消费量大约是中国的10倍。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均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14m[3]、137m[3]和134m[3],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和37%。东亚三国人均消费中是世界平均值的17%。如果人均消费量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可增加5000亿m[3],相当于目前东亚三国消费量的6倍,约占目前世界总消费量的1/4。

欧洲为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1996年欧洲天然气消费量比1995年增长了10.7%,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4.7%高出6个百分点。西欧10国天然气消费十分发达,人均消费量是世界的2倍。但相对经济发展消费程度较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的天然气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也就是说如果西欧10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费的天然气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天然气的需求量还可能增长1倍,约2000-3000亿m[3]。西欧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互补性。德国、意大利、法国、占西欧10国消费量的一半,荷兰、英国占西欧10国生产量的2/3。东欧6国是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而天然气消费相对发达。虽然人均资源量只是世界平均的1/10,人均生产量只是世界平均的60%,但人均消费量是世界平均的3倍,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平均的5倍。

3.3区域生产互补

中东、俄罗斯与中亚的天然气人均产量分别是东亚人均产量的163倍、287倍和118倍;分别是东欧人均产量的10倍、17倍和7倍;分别是西欧人均产量的3倍、6倍和2倍。与资源分布的格局相对应,在新亚欧大陆桥腹地的俄罗斯、中亚与中东人均天然气产量高于人均消费量,而在大陆桥两端的东欧、西欧与东亚人均天然气消费量则高于人均产量。欧洲与东亚表现为消费大于生产,俄罗斯与中东表现为生产大于消费,但从大陆桥区域整体市场来看,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说明该区域内具有良好的资源产销匹配。东亚与东欧表现出生产量相对于消费量的明显不足。1995年东亚3国与东欧6国天然气产量只占世界1%,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4%和6%。1995年西欧10国天然气产量占世界的11%,而消费占世界的13%,自产天然气只占总需求的69%。中东地区天然气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1995年中东5国天然气资源占世界的30%,而天然气产量仅占世界的5%。70年代以来中东生产表现出较快的增长,1970-1995年产量年递增率为8.3%。俄罗斯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经济的市场化决定了她在亚欧天然气资源国际一体化过程中将处于重要的地位。截至1997年1月,独联体国家天然气产量7288亿m[3],占世界总产量的31%,而国内消费只占世界的17%。预计2005年独联体国家天然气产量将达到9922亿m[3],平均年增长3.8%。其中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将属增长最快的国家之列。预计2005年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产量分别达到7954、838、662、134亿m[3]。中亚国家生产的增长主要将得益于里海资源的开发,而且在2005年之后仍将保持产量的增长。

3.4国际贸易的互补

新亚欧大陆桥沿桥30国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巨大的内部差异,构成了新亚欧大陆桥天然气国际贸易互补的基础。由于天然气的国际贸易,使得国际贸易,使得大陆桥天然气消费水平的国际差异小于天然气资源赋存与开发生产的国际差异。1993年,西欧消费量大于生产量约688亿m[3],东欧约332亿m[3],东亚约613亿m[3];独联体则生产量大于消费量约1208亿m[3],中东约945亿m[3]。相应地西欧净进口天然气955亿m[3],东欧净进口339亿m[3],东亚净进口614亿m[3];独联体净出口1004亿m[3]。在世界天然气主要进口地区的排序中,依次为西欧、美国、日本和中欧。西欧天然气的年进口量约占世界天然气总进口量的49%,日本占15%,中欧占10%。各国天然气生产与消费的国际化水平各异。西欧天然气出口占产量的29%,俄罗斯占20%,土库曼斯坦占63%,中东只占4%。西欧与东欧天然气进口占国内消费量的52%,日本、韩国则为96%与100%。

目前新亚欧大陆桥东西两端分为两个天然气国际贸易区,西段为欧洲——独联体管道天然气国际贸易区,以管道天然气贸易为主;东端为东亚液化天然气国际贸易区,以液化天然气贸易为主。欧洲——独联体国际管道天然气贸易区以俄罗斯和荷兰等部分西欧国家为出口地,以西欧、中欧为主要进口国。独联体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地区,天然气出口为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商品。截至1997年1月独联体国家天然气出口量1174亿m[3],占本地产量的17%,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0%,相当于1.11亿t石油。1980-1996年天然气出口平均增长率为5.2%,主要由管道西送中欧和西欧地区。其中向中欧出口为447亿m[3],同期年增长率为2.3%,向西欧出口为792亿m[3],同期年增长率为7.8%。俄罗斯是最主要的资源出口中心,主要出口向德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其次是波兰、匈牙利、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1995年俄罗斯向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出口天然气共计734亿m[3]。西欧的荷兰与挪威为西欧主要天然气出口国,1996年西欧出口天然气904亿m[3],荷兰为仅次于前苏联和加拿大的第三大出口国,1996年天然气产量897亿m[3],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出口量为457亿m[3],主要出口德、法、比、意等国,出口量分别为283、55、60、45亿m[3];挪威天然气产量几乎全部用于出口,1996年出口量为381亿m[3],主要流向德、法、比和卢森堡,出口量分别为152、109、41、35亿m[3]。

东亚处于亚欧大陆桥的东端、天然气自给率极低,特别是日本与韩国。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东亚进口的天然气全部为液化天然气,1995年日本进口液化天然气579亿m[3],占国际液化天然气贸易量的62.6%;韩国进口94亿m[3],占10.2%;台湾省进口35亿m[3],占3.8%。东亚地区为目前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市场。

21世纪中东国家将成为世界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地。预计到2010年中东的天然气年出口量预计将达到1350亿m[3],其中通过天然气管线方式年出口的天然气量预计将达到880亿m[3]。远远超过现在70亿m[3]的出口量。到2010年中东天然气的出口会使世界天然气贸易增加量超过15%。这一出口量可以弥补预计未来天然气贸易最低增长量的55%的需求及最高增长量40%的需求。从而形成亚欧大陆桥上的世界性资源出口中心。

4亚欧大陆桥天然气国际贸易网络的建设

国际资源秉赋差异,国家主导产业发展,国际消费的不均衡与国际贸易巨大潜效益,会不断地吸引国际投资。在国际资源、国际开发、国际消费与国际贸易等因素相互作用下,亚欧天然气资源形成国际一体化的开发与消费国际区域网络格局有利于亚欧大陆桥上国际化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推动资源开发利用环节的技术进步。由于天然气贸易受到管道与天然气液化设施建设的限制,世界天然气国际贸易量只占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18%。目前天然气管道铺设方面的国际投资大大增加,中亚、东欧及前苏联国家将是世界投资的热点。

在天然气贸易形式上,与液化天然气贸易相比,管道贸易的价格更具优势。世界天然气贸易中的76%,欧洲的91%是靠管道贸易的,而在东亚100%是液化天然气贸易。从长远的经济效益来看,铺设天然气管线(即使是铺设5000km)会比以液化气形式出口天然气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由于历史的原因,亚欧大陆的天然气合作一直未能成为现实。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天然气的进口主要来自于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澳大利亚、阿联酋和美国。由于东亚至今未能形成区域性的国际管道天然气贸易市场,而不得不支付价格高昂的液化天然气贸易的费用,使得东亚天然气消费的增长一直受到严重的制约。

新亚欧大陆桥的国际天然气合作一方面是面向欧洲市场的西向合作,另一方面是面对东亚市场的国际天然气合作。为迎接欧洲天然气消费增长的趋势,欧盟计划进一步发展横跨欧洲的天然气管线,在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意大利、阿尔巴尼亚和中、东欧国家开辟并发展新的天然气市场。由于俄罗斯处于亚欧大陆腹地的中心地理位置和天然气储量的潜力,俄罗斯在新亚欧大陆桥一体化的天然气管道贸易系统中将处于核心地位。俄罗斯积极参与向国外市场出口天然气的新运输管线的建设。为满足欧洲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增加从乌克兰、白俄罗斯过境的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建设俄罗斯亚马尔——欧洲天然气输气管道,从亚马尔穿过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和德国,全长5902km。同时从北方,俄罗斯通过芬兰、瑞典和丹麦向欧洲运输天然气。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合作,使中亚国家继续通过俄罗斯管线出口天然气,建设管线主要不但考虑向西欧,而且向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出口天然气。据俄方报道,俄拟建的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管线基本上是沿西伯利亚大铁路地带,由伊尔库斯克——乌兰乌德——赤塔——斯科罗沃季诺——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全长5000km以上,由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或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建造通向中国东北、华北及朝鲜半岛的输气管线。中国管道天然气进口,又可分为北线和西线,北线由伊尔库斯克——乌兰巴托——二连浩特——张家口——北京——天津——中国东北或——济南——日照——连云港;西线由伊朗——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同时连接俄罗斯天然气管道,进入我国新疆,基本上沿陇海——兰新铁路,至连云港、天津、北京或上海。近年来,俄罗斯多次主动向中国提出联合开发西伯利亚并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意向,就输气管线的走向进行了勘查,预计从黑龙江省入境,经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到上海,每年供气250亿m[3]。美国埃克森公司、日本三菱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初步达成协议,合作开发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并出口,建设输气管线经河西走廊至日照港到日本。

进入90年代,海湾国家将出口天然气的战略重点由欧洲转向亚洲国家。目前伊朗正在积极进入国际市场,增加天然气出口。伊朗到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即将完工,输气能力可达90亿m[3]。伊朗还在土库曼斯坦建立了中亚办事处,努力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关系。计划修建伊朗至土耳其设计能力为100亿m[3]的输气管线,伊朗至欧洲230亿m[3]能力管线。阿曼建设大型液化天然气项目,向远东出口,计划在本世纪末,向韩国出口液化天然气400万t。阿联酋紧随伊朗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其天然气工业国际竞争力,以充分保障向远东地区的出口。卡塔尔建成若干大型液化天然气加工厂,以进一步扩大出口,同日本签订了年出口200万t液化天然气的合同,同韩国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合同也扩大到280万t。2010年前建成卡塔尔到欧洲160亿m[3]能力管线。

标签:;  ;  ;  ;  ;  ;  ;  ;  ;  

新欧亚大陆桥天然气资源国际合作前景探讨_新亚欧大陆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