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智慧的新探索--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_伦理学论文

生存智慧的新探索--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_伦理学论文

生存智慧的新探索——现代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智慧论文,理论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从道德的角度来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当代伦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从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道德思考出发,论述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巨大价值,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生存关系,维护人类的持续生存是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并深入阐明了环境伦理原则的实践要求。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人与自然环境冲突的加剧和人类对自身与生态系统互相依存关系认识的深化,一种旨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价值观念——现代环境伦理观念在社会道德生活中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它不仅丰富和扩展了伦理学的知识领域,而且正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道德思考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自从人类诞生那天起,就面临着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然而20世纪以前,传统科学分别沿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向独立地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现象,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作为社会科学的伦理学,以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人对自然环境的征服和掠夺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因此,在传统伦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无道德可言的,人类是唯一值得道德尊重的物种。

现代伦理学对自然环境问题的关注是由当代环境问题的尖锐化而引发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环境问题是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即通常所说的生态破坏问题;二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问题。毫无疑问,环境问题始终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生的基本问题之一,只是在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的时候,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太大,环境问题还是局部的或区域性的,大多数破坏并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正常功能,加之有些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效应,因此,在工业革命以前,环境问题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注意和重视。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影响环境的能力不断增长,人类活动加剧了对自然界的作用,人和社会对自然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过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性的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的报警接踵而来,人口压力日益严重,环境质量空前降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破坏、荒漠化、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继续发展,人、自然、社会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恶化,环境问题开始直接或潜在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首先在科学技术发展较快的发达国家显露出来。从本世纪30年代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开始,震惊世界的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水俣病事件、米糠油事件等公害相继发生。近十几年来,又发生了一系列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的重大污染公害事件。如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露事件、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爆炸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件、海湾战争、美国埃克森油船泄露事件等等。今天,地球上已经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这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从世界之颠的珠穆朗玛山顶到南极大陆的企鹅体内,污染物已普遍存在;从饥饿的非洲大陆到洪水泛滥的南亚平原,自然正在无情地向人类报复。

我国的自然环境问题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一直处于两种力量的推拉之中:一面治理,一面破坏。80年代初,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拉开了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帷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综合国力迅速上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同时,生态环境也进入了最严峻的时刻。在农业方面:首先是农业技术从总体上改变了传统的有机耕作方式。其次,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一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副作用,产生了短期行为。结果造成土地退化、作物污染。部分农民还利用政策上的不完善乱捕滥采,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工业方面:高速增长的工业和加快发展的城市化步伐吞噬了大批农田,使本来就十分紧缺的土地更加紧缺。我国工业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多数,增长以外延为主—,内涵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发展带来的后果是浪费和污染同步增长。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的主体,但由于环保能力低下,分布面广,发展的盲目性大,因而对环境的冲击尤为严重。除生产以外,对生态环境的另一个冲击来自消费,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急剧上升,其中难于降解的物质越来越多。

严酷的生态环境的现实,促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传统的生产、消费和资源利用方式进行重新审视,这是一种新的审视,是由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引发的关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深思和探讨。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和觉醒,人们已经进一步认识到,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活动的后果,是人类过度干预自然造成的,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出了毛病。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不能单纯以某种自然科学的方式去解决,必须从各个领域通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时代和实践的需要,就在客观上要求以关注人类自身完善和幸福为目的的伦理学,要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关注、重视并加以研究的新课题。因为没有人的存在,没有适宜于人生存的生态环境,人的幸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就无从谈起,伦理学本身存在的根据也就取消了,因此,伦理学要想完成其使命,达到其目的,就必须研究环境伦理问题。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问题的加剧,也确实向伦理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在发展经济时,对自然环境的行为怎样做才是正确和公正的?自然环境也是具有价值的吗?它们有多大的价值?人们要不要对生物和自然界讲道德?正是在参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的过程中,现代伦理学开始向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拓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人类对自然环境价值的新认识

自然环境的价值问题是确定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交往过程中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如何做的前提。人们要把道德的观念扩展到自然界,首先要了解自然,了解自然环境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对人类利益的巨大价值,就谈不上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环境的保护。

自然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然环境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整个宇宙。狭义的自然环境,是特指地球的自然条件,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以及土壤、阳光、空气、水和矿藏等自然物。自然环境所具有的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集中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在传统道德规范中之所以没有得到系统的、明确的阐释,从认识的角度讲,是因为自然环境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深刻而全面地加以认识,自然环境对主体的意义还没有进入价值评价的领域。当代人们对自然环境价值的认识是从人的基本需要受到损害开始的,而现代生态科学所揭示的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和作用的思想,为我们从对自然环境的“事实”认识向“价值”认识的转换,提供了知识准备和新的思维;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更能发现和认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的巨大价值。〔1〕

1.孕育人类的价值

在广阔的宇宙间,出现生命的机率是极小的。大约在60亿年前形成的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孕育出生命的星球。在漫长的自然演变中,地球用它的水、空气、适宜的温度以及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元素和能量,为生命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生命的最初形式是低等的绿色植物,植物利用阳光和水制造有机物质,给原始动物提供饲料,使其慢慢发展起来,而人类则是在植物和动物发展的最后阶段才出现的。现在,除了少数宗教思想家和神秘主义者之外,这一点已是公认的事实。重温人类从自然界演化的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孕育出生于大自然之中,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母亲。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从重要性来看,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这种发生学价值比其他价值更为根本,其它一切价值都是以它为前提的。

2.供给人类各种资源的价值

自然环境是一个无比丰富的资源宝库,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肥沃的土壤,大量的可食动植物以及众多具有医疗价值的动植物,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现成的物质资料。而地球上的金属、煤炭、石油、森林、建筑用石、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则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生产资料。

自然界的一切并非为人类而生成,但它的所有东西都可能为人类所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上的一切自然物都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分为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前者具有两重性:不加抚育,无限制开发,就会衰竭,变成不可再生性。如果用养结合,就可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后者用一点少一点,直至采光为止。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资源的利用决不是无限制的。因此,从伦理的意义上,必须强调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开发和利用要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防止盲目性,既要开发和利用,也要建设和再生;既要索取,也要奉献、保护和节约,以不伤害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原则。

3.自然环境的美学价值

自然美是美存在的基本领域之一。在绚丽多彩、万紫千红的自然环境中,美的事物层出不穷、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是美存在的基本领域之一。

高耸入云的山峰,雄奇险峻,丛石嶙峋,拔地参天;婉蜒曲折的河川,清流激湍,碧波荡漾;幽谷深林,苍松翠柏,刚劲挺拔;还有蓝天明月、雨雪云雾、风雨电虹、花鸟虫鱼、紫岩白石等自然景物,以它那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响、生意盎然的姿态显示出自己的美。

在人类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正是从大自然的美景中获得创作的源泉,谱写出许许多多美丽的诗章,点拨了无数动人的画卷。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美,可谓魅力无穷,取之不尽。美是产生伦理感情的起点,人们对大自然的爱来自为它的美而动情的心理要求,并从而产生对它的美的崇敬与追求。

4.休息娱乐的价值

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休息娱乐的良好场所。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投身到自然的怀抱之中,可以进行观光、揽胜、考察、探奇、疗养等多种休息娱乐活动。

到大自然中去,享受绿色的熏陶,会令人不由自主地与自然融为一体,超然物外,使人情绪镇定,心情畅快,获得感官的和谐与喜悦,这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人们能最直接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多种功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灵感,增加自然知识,丰富人的精神享受。

5.科学研究的价值

自然环境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的对象。人类为了能在适应自然的基础上积极地干预、改造和保护自然,就要对自然进行科学探索,它是科学认识得以发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自然环境中的许多生物,对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猩猩、猴等灵长类动物,由于和人有亲缘关系,因此具有人类学价值。鱿鱼和海兔具有独特的神经系统,对神经学家价值极大。犰狳的四卵同胎生现象和爬行蟾蜍的荷尔蒙反应,使它们分别成为胚胎学和内分泌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现代的仿生学,专门模仿生物系统各种各样的特征,改善现代技术设备。当代的生物遗传工程,利用野生植物的基因,培育了大量高产抗病的农作物和优良的牲畜。

6.稳定生态系统的价值

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可能对人类并无直接价值,它们既不能吃,也不能用,但却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节或一分子,对整个系统的物质转换、能量转换、信息传递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自然的生态价值。

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它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土壤的形成和保护、营养物质的再循环以及空气和水的净化这些基本的生态作用过程,一旦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导致生物链的断裂,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森林植被的破坏,可以导致土壤流失、土地沙化、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干旱少雨、大气污染加剧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7.未被发现或未开发的价值

迄今为止,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仍是有限的,其中尚有大量自然物的价值还未被人类所发现,特别是对生物系统,有许多价值远未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就人类利用的植物来讲,地球上大约有40多万种植物,人类仅利用了20多种植物作为主食来源。自然界有动物150多万种。 即使是那些已为人类所用的动植物物种,至今也大多只是局部地利用,没有被系统地研究开发过,一旦自然的潜在价值被发现或被开发,必将给人类文明带来新的财富。

三、持续生存——现代环境伦理的根本原则

人类对自然价值的新认识,深刻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价值关系的生存本质。

自然界与人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们是同生存共命运的统一整体。一方面,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自然界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资源。自然遭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遭毁灭,人类的生命也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没有人类的生存及其实践,自然界就无法显示它的存在论意义和对于人类的生存论价值。自然界的状态并不都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它只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要把可能变为现实,需要人类的创造和实践。但实践也是生存,仍然是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应以自然规律为准绳。可见,“人类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一种休戚与共、共存共荣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生存关系。”〔2〕

当代生态科学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证实了人与自然这种相互依存的生存关系的存在。在现代生态科学看来,自然、经济、社会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自身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的。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生存与活动受着生态系统中其它要素的制约和影响。人类要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持续地存在与发展下去,有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与稳定。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遵循维护基本生态过程,完善生命维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能力的规律。生态学的这些结论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依存性,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证明了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

从本质上说,伦理学是关于人的完善的科学,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人类的生存,因此,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维护人类的生存应当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凡是能与人类根本利益相联系的行为和事物,就有它的伦理价值。但伦理学对生存原则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

早在原始时代,当人类意识一经发生,将自身同自然分开来的时候,最初和最为强烈的意愿便是生存,生存成为一种自发的道德要求。面对当时神秘而又强大的自然力量,人类只能以族类整体的方式来顺应自然。因此,维护族类的生存就成了原始道德最高的道德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生存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道德追求的目的,逐渐从自然生命的生存,转化为人类本质及其价值的生存原则,由于伦理更多关注的是作为社会的人的生存,是人的生存的社会意义,因而,自然与人的生存关系问题,从总体上来讲,一直没有成为伦理学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然而,人和自然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社会史就彼此相互制约。”〔3〕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 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内在地决定了伦理学对人的研究应当包括“人——自然”和“人——社会”两个方面。道德作为调节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的手段,不仅应当涉及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必然要涉及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当人类对自然价值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时,当人类与自然环境在其相互生存关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之后,把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纳入伦理研究的范围,就不仅是客观的需要,而且也是伦理学自身发展完善的逻辑上的必然。

从伦理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的论证表明,自然对人类的生存具有无以替代的伦理价值。而由人引发的自然生态变化,最终会对人类的社会现实生活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自然生态系统越变越好,从而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另一种结果是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不管出现哪一种结果,都会涉及人类的生存这个根本利益,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具有很鲜明的伦理意义,维护人类的持续生存无疑应当成为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四、环境伦理原则的实践要求

维护人类的持续生存是人类道德发展的一种新境界,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而提出的道德准则。它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是和坚持与自然相和谐方式的统一。而不应该是凭借着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它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不应该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持续生存的原则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客观地评价人的自然环境行为的善恶,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价值导向和明确的道德标准,它要求人类将道德应用的范围从人际界限扩大到广阔的自然环境领域,伦理地对待自然,努力做到以下四个基本要求:

(一)热爱人类生存的家园,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具有巨大的价值。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带有强烈的道德意义。人类应当爱护、珍惜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就是热爱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对地球上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的珍视、研究、保护,不仅是人类热爱生活的表现,更是人类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对自然界的爱是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动因,人们有了对自然界和生命的爱的情感,才会对破坏自然的行为感到痛心与愤慨,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莱奥波尔德指出:“我不能想象,在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敬和赞美,以及高度认识它的价值的情况下,能有一种对土地的道德关系。”〔4〕热爱自然, 这是人类合理利用自然,防止环境恶化,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关系的必要前提。

(二)保护自然的生命系统,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予自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可以调节气候、清洁大气和水,调节水流,循环基本元素,创造并再生土壤,使生态系统本身更新,为生命创造适宜生存的生态过程。而地球上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物种构成的这种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保障食物供给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生命资源总汇。没有生物多样性的利用,生物生命力的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物种或基因一旦从地球上消失,是不能用任何方法再生的。而这些物种直接或间接地同人类生存相联系。因此,我们应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使资源能保持在再生能力范围之内。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92年召开的有关生态伦理的国际讨论会发表的《贝伦宣言》明确指出,伦理学“尤其应重视人类与它的环境的关系,它是被普遍的原则所支配的,其伦理准则可以是新的生态伦理。这些首先要求保护生物多样性。”〔5〕根据这样的道德标准, 伤害野生珍稀动物和植物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滥用、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从而导致破坏基本生态过程也是不道德的。

(三)尊重自然的限度,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要生存,就不能不向大自然索取生活物资,不可能不干预并改造周围环境以利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但人类在寻求经济发展及享用资源时,必须注意到自然资源有限的事实,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如果人类的活动、人口总数、生活方式能限制在生态容许的限度内,就不致造成对自然界的破坏。这就要求我们持久地和节俭地使用地球上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合理消费,反对浪费和挥霍资源的不道德行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的限度,并采用在该限度内行得通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我们可以在不放弃现代技术带来的许多利益的情形下这么做,但需在这些限度内的运用技术。”〔6〕利用道德的调节和规范作用, 尊重自然的限度,持续地利用资源,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是环境道德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公正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损人利己的行为。

对于社会的人来说,自然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联系人与人的一个重要纽带,自然变化影响人的生存,同时意味着某个人(或群体)的行为通过自然影响另一个人(或群体)的生存。如果我们把这种影响扩展到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会涉及到当代人的生存发展对后代人是否构成危害的道德问题。它要求我们共同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这些全社会的财产,同时使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利益和代价公平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之间、在当代与后代之间共同分享,不应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应当明确,凡是对环境有污染和危害的行为主体,都有防止和补偿的责任和义务。

要坚决反对那种把自己的、小集团的利益置于民族、国家、人类的长远利益之上,滥用资源、转嫁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种种损人利己的不道德作法,摒弃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同时,在追求当代人的福利发展的时候,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今天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问题,我们无力更改,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对今天和未来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为后代保护好环境,这是人类崇高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持续生存的环境道德原则为人类的自然环境行为确立了“应该”、“不应该”的标准,它贯穿在现实生活中环境道德的各个领域。工业环境道德要求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防止污染,清洁生产;主动治理环境污染,防止产品造成公害。农业道德要求珍惜土地,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防止生态失衡;开发绿色食品,防止农药污染。林业环境道德要求关心森林价值,增强森林意识;植树爱林,绿化大地;维护森林的整体性,禁止滥砍滥伐林木;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人口环境道德要求少生育,重培育;破除生儿育女是家庭私事和重男轻女的观念和行为。消费环境道德要求倡导保护环境,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反对挥霍性的生活消费。军事环境道德要求反对生态毁灭性战争;限制核武器试验,反对化学武器、细菌武器等公害武器的试制和使用;反对军备竞赛升级。全球环境道德要求世界各国对地球环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反对转嫁污染。

从道德的角度来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是当代伦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可以预料,随着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不仅可以深化伦理研究的内容,拓展伦理研究的领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在全社会倡导一种旨在调节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型价值观念,为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这个时代的新主题作出伦理意义上的贡献。

注释:

〔1〕王国聘:《自然环境的巨大价值》,光明日报,1996年2 月4日

〔2〕王国聘:《生存伦理在当代的新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3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卷,第20页

〔4〕莱奥波尔德:《沙乡的沉思》,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22页

〔5〕徐道一:《走向生态一伦理》,《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2年第10期

〔6〕《保护地球》,中国环境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标签:;  ;  ;  ;  ;  ;  ;  ;  ;  ;  ;  ;  ;  

生存智慧的新探索--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_伦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